百科LOGO
搜索

云南客家研究

宗亲 | 2015-7-19 19:55| 查看: 22260| 评论: 0| 原作者: 客家研究院 叶少玲
摘要: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其主要特征。关于客家群体的形成问题,多数历史资料记述是中原汉人南迁,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下来,并继承和发展了中古时期中原汉文化。 ...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其主要特征。关于客家群体的形成问题,多数历史资料记述是中原汉人南迁,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下来,并继承和发展了中古时期中原汉文化。后来客家人进一步扩散,现分布于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四川、台湾、海南、香港9个省区200多个县市,零散分布者在国内包括全部省区;在国外则分布于85个国家和地区①较长时间里,多数学者认为客家群体的主体是汉人②③。近年来房学嘉对客家人的主体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是较少数的中原汉人带着较发达的中原汉文化同化和融化了较多数的古百越族土着居民④。遗传学研究发现今天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分为南方蒙古人种和北方蒙古人种,大致以长江为分界线⑤⑥。这说明北方汉人向南迁入的不是南方的真空地带,且大量同化和融纳了当时当地的居民于汉人群体之中。这一结果似乎支持了房学嘉的观点。

  关于客家人在云南的情况,属于零散分布的类型。据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估计,在云南的客家人及其子女约有一万余人⑦。本文主要论述客家人在云南的斑貌。

  一、早期来云南的客家人

  客家人迁移云南,始于元朝,有史可查的最早来云南者应是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等。据韶山《毛氏族谱》(乾隆二年修) :始祖太华,元至正年间(1347-1368)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县)迁云南之澜沧卫(今云南省澜沧拉枯族自治县)。聚王氏生八子。明洪武十三年(1380 )庚申,以军功拨入楚省。唯长子清一、四子清四与之偕行......。通常客家人避乱远迁都是成批结队而行的,可以认为当时不是毛太华一人来云南,而是一批客家人来云南。毛太华有8子,其中只有清一、清四迁至湖南湘潭韶山,还有6子留在云南生根开花结果了,这些客家后裔今何在呢?据简良开的报导⑧ :"云南澜沧卫不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而在今永胜县,是因永胜境内澜沧山而得名。""留下来的六个儿子清二、清三、清五、清六、清七、清八在澜沧卫继承军户,延绵嗣续,繁衍生息。光阴荏苒、星移斗转,六个世纪过去了。现今永胜毛氏家族已繁衍至3000余人,约占全县汉族人口的1.25%。相对集中居住并以毛氏命名的程海乡河口毛家村110户近600人,是毛氏家族的发祥地,毛氏的始祖,先民就在那里屯垦,各地的毛氏家族都是从河口毛家村迁出的"。

  元朝以后来云南的客家人,有据可查者,1、据《凌氏族谱》记载,在清代有5位凌氏成员在云南的楚雄、曲靖、 建水、普洱等地做官(由凌氏第110世孙、平远县人凌远来提供) ,但是在云南留下的后裔情况如何尚不清楚;2、江童茂(1635一1700),广东五华县人。1667年,奉命征剿吴三桂叛乱,在广西、云南转战多年。1698年任云南提督⑨;3、历史文化名人宋湘,广东梅县人,清嘉庆四年中进士,十九年(1814)被派来云南为官,先后任曲靖、广南、永昌知府,在云南13年⑩。

  据笔者调查采访,云南省昭通地区的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都称自己的祖先从外省迁来,有的称来自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从湖南、江西、广东等地迁入者均未能保留原操的方言。据分析,迁来者中可能有相当部分是客家人。昭通地区位于云南的东北角突出部分,介于四川和贵州之间。从资料看,位于北面的四川宜宾、内江、泸州和位于西面的四川会理、西昌等地都有客家人分布。客家人迁入云南昭通地区看来是很自然的和极有可能的。

  云南另一个可能有客家居民分布的地方就是云南的东南部。据朱恩荣调查,赵女士现年60岁,自称瑶族客家人。她说祖父姓张,是"赶马"从广东到云南来的,是客家人,后来回不去了,她祖父便上门,做了瑶家女婿,跟瑶族妻子改为赵姓。她家在新平县,早年常下乡。她说:新平很多老广,都是当兵回不了家,留在新平,成家立业的。他们一见到她下乡来了,就叫"小赵,你好!"她也高兴地叫"广东叔叔好。"根据赵女士提供的情况推测,她的祖父当时应是清朝末年可能是走西江进入广西,经文山州进入红河州经商的"马帮";也可能是修建昆明到河口的铁路时,从广西、广东、山东等地强征的20万民工之一(11)。

  早期迁移到云南的客家人,除了逃避战乱和逃荒外,还有一种因由,就是充军,云南原为其他民族居住区,自战国以来的历朝代都有开拓云南的记录,不断向云南移民。移民的方式一是朝廷奖掖,一是充军形式强迫移民。但在云南目前未证实有成片的客家方言的居民,这可能是当时来云南的客家人在数量上尚属较少,且较分散,融入了当地当时的社会中,未能保持客家方言。

  二、民国时期来云南的客家人

  这一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来云南的客家人多起来了。

  1、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的客家学员。云南陆军讲武堂为祖国培育出一批客家名将,如朱德、叶剑英、张百川、廖鸣欧、赵一肩、黄涛、练惕生、张杜鹃等。他们后来大都成了北伐骨干、知名将领,有的还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2)。

  2、抗战人员及其家属。在抗日战争期间,重庆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昆明是重要后方基地之一。当时有些客家人在国军中服役,有些则在工程技术部门任职。这些人由于战时需要被调来云南或从军。例如,罗卓英将军,广东大埔人。任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宫,率第一路军进入缅甸,在仁安羌大战中,救出了英军7000余官兵。从教授到将军的丘易色,广东蕉岭县人。原昆明西南联大教授,1939年投笔从戎,后编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杜聿明部任少将运输处长。进入缅甸后,协同戴安澜将军在同古与日军血战,后死于缅甸战场。李则芬将军,广东兴宁人,现年 (1998)91岁。在坑战时曾率部参加滇西战役,被人称为常胜将军。杨洪运营长,广东平远人。随38师参加滇西抗战。1943年,38师迂回到恕江西岸,在桥头乡大子塘村与敌遭遇,双方伤亡惨重,杨洪运指挥全营阻击敌寇,掩护38师大队撤退。全部壮烈牺牲。(13)

  3、回国抗战的华侨。当时爱国华侨首领陈嘉庚号召和组织爱国青年华侨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有一批来自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的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的归桥,来到云南参加抗战。这部分人中有不少是客家人。他们战斗在当时的滇缅公路上。他们有的死于异国他乡,有的死于滇西抗战沙场,有的一直滞留在滇洒公路沿线城乡,与云南人民甘苦与共。这些人现已退休,政府给他们享受离休待遇。所以,滇缅公路沿线留下了他们的尸骨,也留下了他们的子孙。

  4、地下工作者。这一称谓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人,其中有一些人受党组织的派遣来到云南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5、经商者。在新中国成立前来到云南的客家人中,还有部分生意人。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来云南的客家人

  现在在云南的客家人中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来的。与早期的客家迁移不同,历史上客家群体迁移一是逃避战乱二是逃避饥荒。这两种迁移方式已不复存在,取代的是新型的人口流动。

  1、求学人员。一是云南的一些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经常有一些客家子弟考取后来到云南读书,毕业后又留在云南工作。目前云南高等学校在读的客家学生也不少,有些还是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的会员。二是在1956年云南各中等专业学校曾专门去广东招生,当时招收了3000余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客家子弟。这些人毕业后都分配到云南各地工作。这批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来云南的最大一批客家群体。三是云南客家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在云南的各个研究所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不少客家子弟考取并在毕业后留在云南工作。

  2、大学中专毕业后统一分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大学和中专毕业生执行统一分配政策,以这种方式来云南工作的人数不少,也包括很多客家人。其中较集中来云南的客家人有几批: 1955年有50名大连医生学校毕业的客家学生分配来云南;中山医科大学在1958、1960、和1968年先后共有300余名毕业生被分配来云南,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客家人。

  3、单位搬迁。在云南曲靖的云南省地矿局807队,是60年代从广东梅县搬迁而来的。现在仍有百余户客家人,讲客家话,被称为"客家村"。

  4、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和复员转业军人。包括士兵、军官、军官眷属,由于岗位在云南,有些客家现役军人长期在云南工作。这些人有不少复员转业后留在云南地方工作。例如,原云南军区副司令员范金标,福建长汀人,老红军战士,长期在云南的军队中工作,直到离休。又如原云南省省长刘明辉,江西石城人,老红军战士,随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后转地方工作。

  5、干部调动。一是党政干部工作调动,二是科学技术人员工作调动,三是配偶一方在云南而另一方要求照顾家庭关系的工作调动。这三种情况来云南工作的客家人也不少。

  

  6、务工经商人员。近二十年来由于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来云南务工经商的客家人多起来了,有的来云南承包工程,有的做各行贸易生意,这一类人员为数越来越多。

  7、归国华侨。来云南定居的客家归侨数量很大,人员数以千计。来云南定居有以下几种因由:(1)回国升学的侨生。主要在50年代,不少东南亚各国青年学生纷纷回国升学,其中有一部分客家学生来云南升学,毕业后留在云南工作;(2)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印尼排华而被我国接回的客家人。安置在云南的主要安排在陆良县、元江县、宾川县等地的几个华侨农场,部分安排在一些企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青年学生被安排在昆明华侨补校学习。(3)60年代中印边境战争造成的难侨,由我国接回三批共数千人,其中第三批千余人被安排在云南的华侨农场和一些企事业单位。据笔者调查,接回来的华侨中百分之八十是客家人; (4)70年代越南排华而被我国政府安置在云南的归侨,数以万计难侨被安排在云南各地华侨农场和企事业单位,其中不少是客家人。

  四、在云南的客家人现况

  由于上面所述的情况,决定了在云南的客家人有如下特征: 1、早期来云南的客家人,由于数量较少,且较分散,已融入当地社会中,未能保持母语客家方言。2、新中国成立后来云南的客家人,较大部分散居在云南各地,这些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很难保持母语客家话。最有可能保持客家话的地方,一是曲靖的云南省地矿局807队,有百余户客家人,操客家话:二是云南各地的几个华侨农场,在那里客家人较集中,生活中都操客家话。3、在云南的客家人具有文化水平高、科技人才多和归侨侨眷多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为繁荣云南及祖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云南的开放作出贡献。

  在云南的客家人于1994年7月经政府批准成立了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它是全省性的社会学术团体,现有会员740人,会员的藉贯有: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云南、台湾等7个省区,以及各国归国华侨客属。其中广东籍会 员占多数。会员中绝大部分是公职人员,少部分从事私营工商业。会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409人,占会员总数的 51%;具中专学历者249人,占33.6%。会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247人,占33.4% ,其中有研究员、教授、教授级高工、主任医师等正高级会员23人,占3%;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178人,占24%。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开始了有组织的云南客家研究和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已出版了《客家人在云南 》(叶智彰主编)、《客家乡情》 (叶智彰主编)和《范中平诗集》(张文锦主编)3本书,出版了10期会讯,还发表了一批有关客家研究的论文和文章。

  综上所述,在云南的客家人约有一万余人,以散居为其主要特征,分布于全省各地、州、市、县和各个系统,其中昆明市人数较多。由于散居特点,保持母语客家话将是困难的。由于客家人一向重视教育,文化比较发达,也成为云南的客家人的优势,包括在云南出生的客家子弟,形成了文化水平高和科技人才多的优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