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客家山歌鉴赏

山歌 | 2015-7-20 00:40| 查看: 13628| 评论: 0| 原作者: 互联网 佚名
摘要: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放达,也最为卓越的歌种。其传播面之广,影响之大,也是别的民歌所望尘莫及的。甚至可以说,一部中国民歌,最华彩的乐段,也就是客家山歌……”“珠江文化大范畴内,作为客家文 ...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放达,也最为卓越的歌种。其传播面之广,影响之大,也是别的民歌所望尘莫及的。甚至可以说,一部中国民歌,最华彩的乐段,也就是客家山歌……”“珠江文化大范畴内,作为客家文化中最为有特色、也最有标志的一种形式,那便是客家山歌了。”这样的评价很中肯,因为客家山歌极其发达,凡是客家的聚居地,美妙的山歌声总不绝于耳。因此常被称作“山歌之乡”,比如兴国、梅州等。客家山歌是如此的卓尔不群,它不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还是中国民歌的杰出代表。

  客家山歌产生于劳动,长期劳动过程中随口而出,即兴而唱,通过唱歌忘却劳累,驱除恐惧,书法内心的喜悦悲苦和交流彼此间的感情,正如山歌所产,“打渔唱歌歌满山,掌(放)牛唱歌歌满坡,砍柴阿哥满山走,满山满芨即系歌”黄遵宪先生说:“土俗好为歌”

  客家山歌一直是客家音乐的代表图腾,它不但是客家人对于生活经验、生命情怀的一种表达艺术,更是客家族群凝聚族群意识的一种触媒。

  曾经,客家人在老榕树下说着他们唱山歌的故事;曾经,客家人在土地公庙前,用山歌唱出客家人的感情、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生命……

  一、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1、 感情浓烈、想象丰富。

  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

  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

  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歌中的戒指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

  2、形象鲜明、意境清新。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以山上藤树相缠,死不分离的具体形象,比喻一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生死相恋的高尚情怀和坚强意志。歌中不仅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画面,而且寓情于景、借景传情,形成了情景交融、清新优美的意境。

  3、抒情叙事、浑然一体。

  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

  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

  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划了男青年对情人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

  4、感物即事、自然流畅。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唔爱廊(郎)。

  山歌借客家人的住房的结构试探恋人的意思,寓意含蓄、贴切生动。听者仿佛看到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急于知道姑娘心意,便以物喻情,借“廊”与“郎”偕音双关的手法,巧妙委婉地试探他心爱的姑娘。在以前,客家人为了谋生,不得不抛弃妻子、背井离乡去南洋各地做工,不少人当“猪仔”卖到外国当劳工,常常一去三五年,长则大半辈子,甚至客死他乡。在外谋生的男子一旦发迹,或衣锦还乡或“讨番婆”,但这均给双方留下不尽忧虑、思念和痛楚。每到离别之时,恩爱夫妻、热恋情人总是难分难舍,女劝阻,男宽慰,妻子、情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一把眼泪一首歌,唱出了许多的《劝郎莫过番》、《过番歌》、《阿哥出门去过番》、《哥出南洋妹饯行》、《十送郎》、《十别妹》、《送郎去过番》等山歌,这些送别歌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撩人眼泪。

  这些发自肺腑的灵魂的弹唱,一句句,一声声,读之令人动容,闻之令人心碎。谭元亨教授在评价这些“过番谣”时曾说:“它浓于热情、浓于生命的色彩——这可以说,是所有客家山歌共有的、深蕴的主体,任何听过‘过番谣’的人,都会感到它是从心底中迸发出来的,那么苍凉、那么深广、那么悲恸,足耗尽了一寸又一寸的生命。”如此的品评,可谓点到客家山歌的肯綮之处,品出客家山歌的“真味”来了。

  二、客家山歌的爱情篇

  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分为情歌,生活的,娱乐的三类,其中以情歌最为突出,“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姓,一条无妹唱唔成。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句句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是青年男女寻偶的桥梁,在这类活动中,自然的男女之情在歌声中燃烧,相对宗法观念控制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说,客家青年男女在歌声中自由传情亦不失“野性”的生命本真。如“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岭中百年藤哎,树死藤生缠到死嘿,树生藤死死也缠,咧嗨哟。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树边长生藤哎,树生藤死永唔分嘿,藤长树生万万年,咧嗨哟。”这首歌热烈、朴实,带有自然的纯朴和野性,表达了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信守与追求。另有两首闽西客家山歌:“郎有情妹有情,两人有情真有情,两人好到九十九,麻衣挂壁不丢情。”“生也魂来死也魂,死哩两人共墓坟,周年百日共碗酒,纸钱烧落两人分。”麻衣挂壁、扫墓时烧纸钱、设酒祭奠等都是客家的民俗,歌中将这些民俗吸收进来,又巧妙地运用“九十九”、“麻衣挂壁”、“共碗酒”、“两人分”等民间象征和美好的词语反复渲染双方生生世世恩爱相守的感情,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客家地区,妇女与男子同样担负三件各种劳作,在长期共同劳动中,互相倾诉衷曲,是在情在理的事,尤其是封建时代,在旧礼教束缚下,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界限,到了山间,精神得到解放,相互爱恋的感情尽情表露出来,“山歌是有音韵的语言”是是他们选择的表情大一的最佳形势。客家传统情歌可分为爱慕,挑逗,相连,暗恋,定情,盟誓,送别,相思。其中,反映客家男女的真挚爱情的情歌在客家山歌中占的篇幅最多。客家人以歌求爱,以歌传情,客家情歌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活泼多样,包括爱慕、试探、赞赏、条件、初恋、热恋、成亲、送别、思念、感叹等近20种,这些情歌大都出处青年男女之口,质朴自然,情真意切,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客家男女的纯真爱情,表现了他们对美满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洽的优秀品德。

  三、发展历程

  首先,客家山歌有些地方跟《诗经·国风》里诗句十分相象。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河边石子生溜苔,思想阿妹唔得来,七寸枕头眠三寸,留得四寸等妹来。前面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跟下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有什么关系呢?前面的“河边石子生溜苔”跟下面的“思想阿妹唔得来,七寸枕头眠三寸,留开四寸等妹来”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可能就是《诗经》和客家山歌渊源相同的地方。因为《诗经》里的诗句和山歌都是唱的。这起首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或“河边石子生溜苔”就成了“过门”或“前奏”的性质,听不清楚,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听到下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或“思想阿妹唔得来,七寸枕头眠三寸,留开四寸等妹来”就行了。从客家山歌的阶段性发展情况来看,客家山歌形式与诗词曲赋有着长期共生发展的历史基础:从《诗经》到《竹枝词》,也就是一个从以乐从诗到以诗从乐的发展历程,这也奠定了客家山歌“文体”的艺术价值品位。客家山歌与古代汉族名额一脉相承,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险情名额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双关,重叠”在客家山歌中大量可见,二是柔和了南北朝乐府名额的语言风格,南歌语言清醒自然,表情达意细腻婉约,北歌语言质朴无华,表情达意坦率豪放,客家山歌两者兼而有之,三是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格式的影响较大,可以说,客家山歌既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神韵,又放射出华南文化的异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在客家山歌成型前,其起源地的文化必然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而客家山歌中的中原文化印记正是客家山歌形成的基础,是中原文化在客家山歌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表现了客家山歌文化的渊源。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着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客家山歌中的中原雅文化印迹非常明显,客家山歌的土着俗文化色彩同样很深。

  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在那里也有中国古代民歌的滥觞之作——《诗经》中的“十五国风”。这就是说,客家先民在南迁之前,在他们中间已经流行着“风”样的民歌了。“十五国风”的艺术风格、修辞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还有些用“重章叠句”,而这些正是客家山歌的主要修辞手法,这不能视为一种巧合。合理的解释是,两者之间有一种传承关系,也就是说,客家先民举家南迁的时候,随身带去了中原文化,他们仍然操着中原方言,仍然唱着中原民歌。黄火兴先生在经过研究后也认为,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手法比之其它地方民歌更为全面地继承了《诗经》的“十五国风”的特色。

  典型的客家山歌是七言四句体,多言情之作,如“八月十五赏月华,哥出月饼妹出茶,阿哥好比龙泉水,阿妹好比嫩细茶。”清代诗界革命的巨子、嘉应州(今梅州)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卷1《山歌》中记载的“土俗好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李调元的“粤东”指的就是今天的梅州,而黄遵宪说的“土俗”指的是客家人的习俗,而其中的《子夜》、《读曲》则是南朝以来吴地的民歌,说明客家山歌不仅在结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意境、内蕴上与江南吴音也有渊源上的联系。

  客家山歌对20世纪初的文学和诗学革命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和推动作用。客家山歌的这种作用从通过以梁启超和黄遵宪为代表发起的“诗界革命”反映出来。 早在1868年,黄遵宪就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诗论主张,可以说是“诗界革命”最早的呼声。

  黄遵宪出生于“山歌之乡”的梅州,自然受到了客家山歌的耳濡目染。小时候的《月光光》等歌的美妙的意境,他一生都记忆犹新。后来,他不仅自己常常向村民学习客家山歌,写一些山歌,还借鉴故乡客家山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吸收许多外来词语、方言俗语、各种新名词入诗,使诗歌出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新变化。黄遵宪最先倡导“言文一致”的诗论主张,并以此否定了几千年文人士大夫的文言价值标准。开了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河。事实上,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正是在黄遵宪上述诗论主张及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黄遵宪无论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还是诗论上都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领导人物。

  黄遵宪在光绪十七年(1891),辑录了故乡梅县15首客家山歌,他自序中称赞山歌说:“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出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回念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6〕(P33-34)客家山歌的这种童心外发、清新质朴、自然天成、言文一致的优点,正好满足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客观需求。

  所以,胡适在谈到白话文学时,充分肯定黄遵宪在新诗创作中的作用与影响,从而肯定客家山歌对新文学的巨大影响,他说:“康梁的一班朋友中,也很有许多人抱着改革文学的志愿。他们在散文方面的成绩只是把古文变浅近了,把应用的范围也更推广了。在韵文的方面,他们也会有‘诗界革命’的志愿。……但当时他们的朋友之中确有几个人在诗界上放一点新光彩。黄遵宪与康有为两个人的成绩最大。但这两人之中,黄遵宪是一个有意作新诗的,故我们单举他来代表这一个时期。……我常想黄遵宪当那么早的时代何以能有那种大胆的‘我手写我口’的主张?我读了他的《山歌》的自序,又读了他五十岁的《己亥杂诗》中叙述嘉应州民间风俗的诗和诗注,我便推想他少年时代必定受了他本乡平民文学的影响。……可以说,他早年受了本乡山歌的感化力,故能赏识民间白话文学的好处;因为他能赏识民间的白话文学,故他能说‘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篇。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由此可见,黄遵宪的“诗界革命”行动正是看准了以客家山歌为代表的民间歌谣的旺盛的生命力。稍后胡适等人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除了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外,从文化自身的传统上看,也正是黄遵宪、梁启超所开创的“诗界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然延伸与深化。所以说,中国古典的雅文学向平民大众的俗文学发展的逐渐完成,客家山歌至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的因素。

  客家山歌的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在台湾,客家山歌大约在九十年前曾一度达到高峰,工作时唱、无聊时唱、谈情说爱也唱,由此可见客家山歌对客家人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推倒三座大山,农民翻身作主人,山歌也从岗头溪尾,走进了乡镇城市,面对大庭广众。形式亦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 表演唱,乃至形成了新的剧种——山歌剧。出现了《闹公堂》、《唱夫归》、《挽水西流》、《彩虹》等优秀作品。经过文化革命的沉寂后,1978年客家人的中心— —梅州市当时行政建制为梅县地区组织全市优秀山歌手巡回各县,举行了山歌擂台赛,1980年征集了一万多着山歌,从中整理出近二千首编辑出版,题为《粤东客家山歌》。在客家山歌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民间歌手,也孕育了以创作客家山歌而着名的新人,如黄火兴、余耀南、汤明哲、张振坤等,他们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有的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出版了专门的论着,这是客家山歌成熟的标志。但是,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及受到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客家山歌逐渐走向了没落,至今已濒临失传的境地。

  四、客家山歌的客性与山性

  客家山歌素以“山”味而出名。在客家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

  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在这短短的四句七言山歌中,就有十二个“山”字,它正好说明客家山歌与“山”的特殊关系。南迁的中原汉人到南方落脚后的定居点,基本为山区,地域影响着文化,所以“山里人”有“山”的品格、“山”的风味。 由于客家文化的“客”性和“山”性,使得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拓精神。俗话“客人开埠,潮人占埠,广人旺埠”中的“客人开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客家山歌同样表现出类似这种独特的文化意蕴:意境的拓展。

  这就是客家山歌“客”性和“山”性整合的魅力,不仅具有文人诗词的雅性,还具有山野之歌的生气、本真、质朴的“俗性”。这本身就是对古典文学向平民大众发展的一种很好很成功的尝试。传统的古典诗歌就可以从中找到发展的契机。

  客家山歌的特征也在于 “山性”,如“山中山谷起山坡,山泉山水荫山禾;山歌山妹住山角,山人山上唱山歌”等。像这种与山有着密切联系的山歌还很多。可以看出,两者的歌与山的关系密切。当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思考时,就会发现客家山歌的所有的优越性,在于它所承载的客家文化的独特性。而客家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系文化的根本原因,又在于客家文化的特有的“客”性和“山”性,以及“客”性与“山”性融为一体综合创新的鲜明特色。我们甚至可以把“客”与“山”这两个核心的范畴看作是客家文化的双准本体,是它们决定着客家文化的其他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特质。 所以,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也就必然地受到了其“客”性和“山”性的影响。在客家山歌中,“客”、“山”、“歌”三位一体,于是,讨论客家山歌的文化意蕴,就不能不注意“客”和“山”这两个核心范畴。客家人“客而家焉”和“择山而居”的特点,为客家山歌意境的营造和拓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下面就从客家文化的“客”与“山”这两个核心范畴来读读客家山歌的意蕴。

  客家山歌的发达在于其“童心”外发、雅俗交融和意境拓展。客家山歌的这些优点与客家文化的特殊性分不开的。

  首先,客家山歌的歌者是游走他乡、漂泊不定的羁旅之客,所以,他们有比一般山歌的土着歌者更多的思绪、情感和意念需要表达,而这些情愫都是在常年的迁徙过程中最为真实的体验。再加上他们是远离正统文明的山区,处于边缘化,所以,他们又可不必顾及自己心声的真实表达出来后,会遭到某种所谓正统观念或政治的残害,可任凭“童心”,即真心的 外放。

  其次,客家人毕竟是从文明的中原迁移而到贫瘠落后的山区的,他们总以自我激励的自尊方式,传统地认为自己是中原贵族或是中原贵族的后裔,以中原传统文化为正宗、圭臬,千百年来一直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一来,本以“俗”为主要特征的民间歌谣——山歌,在客家山歌那里,却有了许多典雅、高贵的内容和形式,如大量借用中国古典诗词的手法等,从而显示出有与一般山歌不同的另一种“雅”的品格。客家山歌,可以说达到了雅俗交融的圆融之境。

  再次,客家人作为寄居他方穷山僻壤的异乡人,在一路的流徙之中,不管他们怎样地锺情于中原文化,他们还是不自然地会受到客居地土着文化的影响,并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文化的融合,这种文化的融合反映在客家山歌中,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客家山歌的文化强势。

  我们普遍认为,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人,居住在黄河流域,只是在西晋末,才开始大规模南迁的。“永嘉乱起”,出现了“元帝渡江”,《晋书?地理上》载有:当涂流人渡江“侨立为县”。至今在客家人中,保存和延续着一些原本是中原士族的大姓氏:王、谢、袁、萧、崔、卢、刘……由此可见,客家之“客”是来自中原开化文明之地的“客”,而且大部分还是中原士族。这些客家人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他们在中原生活时候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涵养,就很自然地渗透到客家山歌里去。

  由于客家文化的“客”性,客家人迁徙流传、远走他乡的情况就更频繁一些。从客居地生存条件看,客家人因囿于客居地“八山一水三分田”的山区自然环境,常常是“揩条裤带闯天下”。清代编的《嘉应州志》载:“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妇人。”可以说,这些从中原来的“客”人,是永远的羁旅之客。所以,客家山歌中的有关离别与送别的歌最为凄切动人,而且,内容很是特别。

  五、客家山歌的乐而忘忧

  客家人爱唱山歌。据钟俊昆先生研究,最初在伐木工之间唱“打歌仔”,而后扩展为担夫、采茶女、建筑工等,至于为何会在伐木工开始传唱,我想这主要是与大自然接近,受环境影响而不自觉地放歌,还可用来消除寂寞、消除疲乏,增添一丝娱乐色彩。因而客家山歌是越唱越爱唱,越唱越耐唱:“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而唱山歌的目的,则是很明显的:“日日唱歌润歌喉,睡觉还靠歌垫头,三餐还靠歌送饭,烦闷还靠歌解愁。”这简直可以说是“何以解忧,惟有山歌”了,山歌成了客家人自慰的一种最佳方式。

  客家山歌还为人们的生活锦上添花。一个普通人家办喜事,总会有不少客人被邀请参加,且狂热地自发组成一个庞大的欢庆队伍。婚娶中山歌成为主角中的主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12《粤歌》中谈到粤东客家地区“其娶妇而亲迎者,婿必多求数人,与己年貌相若而才思敏给者,使为伴郎,女子索拦门诗歌,婿或提笔为之,或使伴郎代草,或文或不文,总以信口而成,才华斐美者为贵,至女家不能酬和,女乃出阁。”“先一夕,男女家行醮,亲友与席者或皆唱歌,名曰坐歌堂。酒罢,则亲戚之尊贵者,亲送新郎入房,名曰送花。花必以多子者,亦复唱歌。”⒀可以说是“无歌不成婚”,这有些像西方的狂欢节,只是狂醉的程度、方式不尽相同。:“三化”,即方言化、口语化、生活化,因而它们都通俗易懂。藉此特点,它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传播知识文化和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载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