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客家文化如何产业化?这里有你想了解的现状、对策与展望

观点 | 2017-6-8 22:32| 查看: 12255| 评论: 1| 原作者: 客家智库 吴良生
摘要: 近些年来,客家地区的政府和团体也越来越注意对“客家”进行“文化经营”,积极发展客家文化产业,但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吴良生博士,在大量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两岸客家地区的客家 ...
  导  言
  近些年来,客家地区的政府和团体也越来越注意对“客家”进行“文化经营”,积极发展客家文化产业,但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吴良生博士,在大量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两岸客家地区的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述,为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互为借鉴之经验,也为其它地域文化的产业化提供参考。

  【摘  要】:客家文化产业化是客家族群文化经营的延伸。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的客家人都在建构客家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并初步形成了客家文化产业的链条。面对两岸和平发展的良好机遇,客家人应在增强客家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创意,互为市场、深入合作,拓宽营销渠道,在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保护好客家文化资源,活化客家社区。
  【关键词】:海峡两岸;客家文化;文化产业

  正 文
  作一个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并不久,但业已形成初步的产业体系,在发展经济、弘扬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和为人民增加福址各方面已经显现出其重要作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文化的民族性又充分体现在地域性。中国各地域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基石,客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文化是唐末以来由中原南迁汉民带来的中原文化与赣闽粤边当地的土著文化经过长期融合,在与相邻文化的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自上世纪30年代客家学开始创立以来,伴随着学术、政府和社团的推动,客家文化在海内外客家族群中逐渐得到推展和认同。出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客家地区的政府和团体也越来越注意对“客家”进行“文化经营”,文化产业就是这种经营的延伸。

  “文化经营”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中“经营”一词,并非专指现代所言的以谋利为目的的商业和经济行为,而是还原到其本来的含义,并引申为规划构建、营治管理各种事业。正如人类学者所言,文化经营即是以文化为对象的经营,其核心是意义和权力的创造,及其生产和使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联系到文化资源、地方社会的历史等方面,经营文化也就是文化的经营。详见周建新《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客家文化产业对于客家族群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尤其如此。一个民族或族群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竞争中要占得优势,就必须对自我的文化进行调整与创新,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客家的自我文化经营形式很多,而文化产业这种新的方式不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背负文化生存的使命,同时也将为客家地区创造出巨大的经济财富,因此倍受关注。本文就两岸客家地区的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述,意义在于为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互为借鉴之经验,也为其它地域文化的产业化提供参考。

  一、客家文化产业现状。

  在大陆客家地区,尽管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提法及宏观产业政策出台较晚,但是,客家文化产业在节庆活动和旅游及相关行业早有行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下简称世客会)、客家文化节等会议节庆活动成为先锋,此类活动所拉动的产业链条有出版、媒体、广告、酒店、餐饮、景区、娱乐、文化纪念品和商贸等,是产业形式中最综合、最集中的。此类活动作为文化产业的引擎起到很大的作用。更为常态的客家文化产业化形式是以客家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进而带动当地的其它产业特别是酒店、餐饮、娱乐、文化纪念品等的发展,形成一个综合的文化产业集群。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兴起于2000年后,但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其产业特点在表征上与大陆客家文化产业比较类同,但在政策推动和文化创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值得大陆客家地区借鉴。

  客家有文化产业中的节庆活动以世客会为代表。1971年9月28日,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在香港召开。此后,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相关城市举办。大陆最早举办世客会的是梅州,为1992年,后相继有龙岩、赣州、成都、郑州、西安等地举办此会。在大陆所办的每一次世客会,都会伴有大型的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等活动,颇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味道。[1]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活动的带动下,客家饮食、文化旅游、出版物、艺术演出、广告传播和特产及文化产品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以2004年赣州世客会为例,世客会为赣州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赣州市政府2003年将旅游业列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游客接待量从2003年的382.45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698.69万人次,在星级酒店大为增加的情况下开房率也从不足60%增至77%以上。世客会对客家文化产业的带动还体现在其它方面。如广告业,90年代末期以前,赣州的客家自我认同度很低,[2]政府与学界对客家认同的推动在世客会达到了高峰,赣州客家人的客家认同得到了飞速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广告行业以客家文化为本地文化基础,在广告策划、设计上大量加入客家文化元素,由此推动了客家文化在广告行业的产业化。其它行业中的“客家”及相关的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世客会的成功示范,各客家地区又相继举办客家文化节等地域性的客家文化活动,如博白的客家文化节、赣州的客家文化饮食节、赣县的中国客家恳亲大会、河源的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等。2009年在梅州举行的“首届世界客商大会”又开创了客家文化节庆类产业的另一种形式。

  文化旅游是客家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主要的带动力量。客家地区文化旅游开发也相对较早,以有“土楼王子”之称的振成楼为例,早在1984年就时有游人光顾,有楼主开始向游客收取少量参观费,但相对正式的旅游开发始于1995年的第一届土楼文化节之后,更多的游客进入土楼,政府与村民都加入到旅游开发中。赣闽粤边几个地区的政府于2000年前后将旅游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以客家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旅游成为其重要或主要部分。各地相继打出客家牌以吸引游人,如赣州的“客家摇篮”、闽西的“客家祖地”和梅州的“世界客都”以及近年来河源提出的“客家古邑”。一批客家文化景区也被开发出来了,广东河源的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闽西永定和南靖二县的土楼、梅州叶帅故居、韶关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四川成都洛带客家古镇等成为其中的代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茶园式度假型旅游区——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又成为其中的领头雁,其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富有创意,在客家文化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业中堪称典范。

  客家文化节庆与旅游的互动性很强,前者为后者打响品牌,吸引客源,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富的文化和活动内容,两者共同推动了客家文化的产业进程,成为了客家文化产业化的两张王牌。


  节庆与旅游开发的双管齐下,使客家文化得到了初步开发,产生了不少文化创造,世客会本身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其它行业,客家文化的产业进程也在开始和继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客家交响乐——《土楼回响》的创意与运营。这是由作曲家刘湲受中国第一位女交响乐指挥家、闽西客家籍音乐家郑小瑛之邀创作的交响诗篇,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伟壮丽的历史诗篇。由我国唯一实行总监负责制的“民办公助”全职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用市场化的模式对《土楼回响》进行了成功运作。先是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后在在永定土楼代表——振成楼内演出,反响强烈。而后又在惠州、深圳、河源及台湾等客家地区和国家大剧院、美国、日本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客家文化与当代音乐结合的经典之作。《土楼回响》在自身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客家土楼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近年来兴起的演出类客家文化产业项目还有梅州的由著名音乐人陈小奇创作的《客家意向》。

  除此之外,客家文化的其它产业化进程也有开展。如客家饮食文化也在产业化过程中壮大,其范围不但是在客家地区,在珠三角、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也获得了推大推广,客家餐厅、东江菜渐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大陆客家地区,台湾客家文化资源相对缺乏,但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大力推动文化市场化进程,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受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的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触动,2002年,台湾“行政院”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台湾地区重点发展计划中。[3]“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简称“客委会”)针对客家文化的急速流失,客家地区的人口外移和城乡差距加大与没落及客家地区产业的空洞与失业等问题,也提出了提升客家族群与客庄全面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赋权政策与计划。其中执行最具规模且推动较具成效的当属客家桐花祭。

  台湾客家地区上世纪70年代遍种桐花,桐子及产品成为当地客家人的重要产业及收入来源。2002年,台湾“行政院”成立“客家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推动客家族群的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同年,台湾当局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客委会”随即注意到了客家地区漫山遍野的雪白桐花和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启蒙于日本的樱花祭,希望透过油桐花祭典,能够吸引游客,分享和感受客家之美”,[4]由此联合台湾多个客家县市推出了“客家桐花祭”这个文化产业项目,以复兴客家族群文化,培育新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2002年“客家桐花祭”一推出,就受到了岛内的热捧,2003年桐花祭相关活动更是汇聚了18万人潮、2004年举办600多场客家文化活动、活络数十个客家乡镇、带动了35亿(新台币)以上产值。2005年一共有108个客家文史团体,超过50个乡镇的热情参与,北、桃、竹、苗、中、投六县市的通力合作,伴随满山桐花而来,有接近千场的人文、旅游活动,把客家生活文化、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工艺,如一阵春风在各地蔓延铺陈开来,而客家电视台及其它媒体热播客家电视剧《寒夜三部曲》、《桐花之恋》等,更是带动了一片桐花热、客家热。桐花祭已不只是每年可预期的一场客家文化盛宴,它已经温柔地形塑了全民共同的客家记忆,可以说是族群“和谐共生”最美丽的诠释。经过几年的经营,“客家桐花祭”得到的回响,已不再只局限于岛内,各地客家反响也很强烈。筹备以来,已陆续接获洛杉矶、澳洲、日本各地华侨的询问,强烈表达参与的意愿,而大陆客家人对此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2010年的桐花祭由花莲、宜兰、苗栗等11个县市、36个乡镇、81个单位共同主办,共有800多场艺术文化及产业活动,吸引游客上千万。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的代表,透过其中,我们可观察到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化的几个特点:

  政府产业政策推动力度大。台湾“行政院客家委会”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它于2002年至今每年都有明确的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施政计划,并强力推动实施。每年的“桐花祭”,不但“客委会”全体出动,农业、旅游等相关政府官员也很重视,交通部门甚至加开“桐花列车”提供南下及北上的运输服务,让民众轻松的抵达各地,免受塞车的困扰使得这个客家文化产业能迅速开展。
产业化方向明确,与市场结合紧密。“客委会”一开始就很注重让桐花祭不仅是一个休闲观光的节庆活动,还能制造出产品,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2006年的桐花祭就结合了61个业者、25个营销点,其中与多家公司结盟,开发桐花相关的文具礼品、生活用品、个人佩饰、瓷器、居家用品等,扩大桐花商品的市场能见度。


  客家文化学者参与多,注重其中的文化创意。“客委会”在制定客家文化产业化政策的同时,还制定了推动客家文化研究、培养客家文化人才的措施,“桐花祭”相关的节庆仪式、文化产品策划有不少客家学者参与。文化创意是“桐花祭”的核心,为此,相关部门也做了不少工作,如为了与现代结合,吸引年青人参与,“桐花祭”邀请了台湾著名的流行乐团“五月天”的成员为“桐花会的形象代言人,不但代表了五月桐花开的文化意向,更突出了客家族群在台湾发展的新动向。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本文导航

责任编辑:lmy2017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yL 2017-8-27 09:22
遍地开花 ,做强 做大

查看全部评论(1)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宁化:凝聚文化名人影响力 推动文化传承新 宁化:凝聚文化名人影响力 推动文化传承新发展

3月8日,宁化县伊秉绶故居和文化园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广大市民和伊秉绶文化爱好者前

河源客家妹子返乡创业,用公益视频传递广东 河源客家妹子返乡创业,用公益视频传递广东乡村之美

放弃深圳高薪待遇返乡多年在河源、广州等地专心做好慈善公益宣传,河源客家妹子张俊慧

从谚语透视客家文化 从谚语透视客家文化

客家谚语明白晓畅、精辟生动、朗朗上口,不仅涵盖了农事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