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话于都:于都客家古文

文学 | 2017-8-9 17:55| 查看: 42451| 评论: 0| 原作者: 于都发布
摘要: 客家古文是流布于以于都为中心的赣南客家聚居区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所演述的内容在历史上多为“古人的故事”而称之为“客家古文”,俗称“古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话于都:
于都客家古文
  客家古文是流布于以于都为中心的赣南客家聚居区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所演述的内容在历史上多为“古人的故事”而称之为“客家古文”,俗称“古文”。
  客家古文的表演形式采用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演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唱词格式多为七字句式;所用唱腔为曲牌基础上形成的板式腔;常用的曲牌有二、三十支,常用的功能唱腔有擅长叙事和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和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欢快活跃情绪的“欢板”与“喜调”,还有诸如“哭板”和“慢板”等。伴奏乐器主要为勾筒(二胡),也有加入渔鼓筒、小鼓、竹板、梆子、唢呐、秦琴等的情形。

  据相关史料,客家古文至迟在清代道光年间即以形成(据曹景正研究源于明末)。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重要传人。已知第一代的有江文武(1850年—?)、第二代的有汤文通(1873年—?),第三代的有匡裕连(1908年—1971年),第四代的有段灶发(1932年—1996年),第五代的有肖秋林(62岁)。传承脉系虽然完整,但年轻传人很难培养,传承发展困难重重。
  相传客家古文的传统节目原有108个,如《割心记》《割袍记》《丝带记》《卖花记》《龙凤记》《琵琶记》《金簪记》《白扇记》等。也有短小的“静场”节目,俗称为“十八搭”。但大多今已失传。内容多曲折离奇,而且有因有果,是非分明,内涵丰富。其思想立意多推崇行善积德、重礼崇学、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优秀品格;同时,鞭挞背信弃义、为富不仁、恶毒奸诈、好逸恶劳等社会不良习气与丑恶现象,对于激励人们崇尚善良、奋发上进、顽强拼搏,教导人们坚贞不屈、贤惠节俭、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等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于都与客家古文
  于都客家古文,江西曲种。它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和邻近的湖南、福建、广东一些城乡。相传清道光年间就已在于都盛行,以演唱“古戏文”改编的曲目为主,因而简称“古文”。于都客家古文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唱腔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于都客家古文,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常见的是以木梆或渔鼓、小鼓击节的徒歌形式,以唱中夹说、说中有唱、转换灵活自然见长。后来兴起以勾筒(形似二胡,琴筒较大)伴奏的形式,唱腔吸收了赣南民歌,曲调比较丰富,有常用曲牌20多支。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大多是演唱三四个小时的中篇,有《珍珠塔》《朱买臣》《秦香莲》等30余部。在演唱正曲之前,还常编唱一些小段,称为“十八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古文艺人曾以“十八搭”形式编唱过《送郎当红军》《抗日救国》等曲目,动员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对一些传统曲目进行了初步整理,并编唱了《萧飞买药》《母女会》等新曲目。

  于都客家古文,从字面上来看,很多人都会把它当成一种文字形式,但其实它是一种融合乐器唱口头的曲艺形式。演唱者多为双目失明的艺人,他们以演唱古文作为谋生的手段,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从而将故事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使人们产生共鸣,曾是赣南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土地革命时期,于都客家古文艺人配合当时的形势,新编了《十八搭》《送郎当红军》《抗日救国》等短小精悍的曲目,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斗争。1982年,由熊振寰作词,袁大位配曲,黄勉荣演唱的古文曲目《拜师》参加全省残疾人文艺调演,获演出奖和创作奖;1983年,由县文化馆曹景正等同志撰稿的《于都古文》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2014年,于都客家古文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肖秋林(下图左上)、陈开财(下图左下)、刘安远(下图右)等。

 历史渊源
  据于都当地老艺人口传,于都客家古文的起源,早在明末清初便已形成,至清代日臻完美。二十世纪70年代,根据造诣较深的盲人段灶发的师傅王长庚子回忆,于都客家古文最早是由一位姓唐的曲洋人演唱,此人活到70多岁,带了好几个徒弟,其中一个姓江的也是于都人,江姓人士原是楚剧演员,因为双目失明便开始学唱古文,后来江又收了几个徒弟,王长庚子是其中的一个,到段灶发时,段又带了几个徒弟,一个是宽田乡马头村的刘安远,一个是段屋乡秀塅村的肖南京,再一个是梓山镇山塘村的陈开财。随着王长庚子和段灶发先后去世,当时只留下段灶发的徒弟健在。

  于都客家古文之所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员的演出费用比较低廉,因为是盲人演唱,他们对待遇要求不高,只需供饭再给少量的工钱就行了,几乎家家请得起,因此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于都客家古文一直在赣南各县市广为流传,分布最广、水平较高的古文主要集中在我县的段屋乡、宽田乡、梓山镇等乡镇。有不少造诣较深的艺人,长年累月外出表演,足迹遍布赣南的18个县市以及周边的广昌、泰和、永丰等地,有的艺人还经常到湖南、福建、广东等与江西交界的一些省份的县市中频繁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表演形式和基本特征
  表演形式:
  于都客家古文以方言为主,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属单人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唱中夹说,说中有唱,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开场白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开头,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十八搭”为序幕。所谓“十八搭”就是演唱者根据听众对象,结合当时时宜,针对性地来一段小唱,以此安定和吸引听众,然后引出曲目、人物和揭示主题。在乐器的伴奏下,唱中带说,说中有唱,为了表现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在道白时,艺人要乔装男、女、老、少不同角色和口音,分别叙述,有时还会用乐器模仿活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敲门、切菜等。从而把故事情节、人物的声音和容貌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感染听众,使他们能够倍感逼真、亲切,产生共鸣。由于于都客家古文大多是由一些盲人艺人表演,所以在服装、道具方面没有过于复杂的要求。

  古文演唱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当地群众又称之为“唱传本”。内容多为宣传扬善除恶、劫富救贫、伸张正义、反抗压迫、反抗封建婚姻、追求个性解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说。主要是励志奋斗、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克己奉公、恭谦礼让的内容。其主要曲目有《赵玉林》《珍珠塔》《卖花记》《丝带记》等30余本。
  关于于都客家古文乐器方面的运用,不少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于都客家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滑奏、拨弦,以及弓击筒及模仿自然音响等各种技巧,丰富其表现力,有时也会出现唢呐,有的艺人甚至“身兼数职”,将多种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四肢进行演奏。但由于演奏器乐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唯独用木棒作伴奏演唱的,曲调比较单一,变化不多。但古文乐器现在都已改用二胡。

  基本特征:
  于都客家古文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以徵调式为多,偶有宫和商调式出现。其“起”句音调上扬并在高音上延长,“承”句多落于宫式徵,“转”句则变化较大,落于商、羽、角者都有,其节奏紧缩,最后一句“合”则大多数是从高音下行到主音上结束,音阶均以五声为主,有时也加入变宫而成六声音阶,而清角则很少见,一即出现,往往起“移宫犯调”作用。
  像所有客家民歌和戏曲一样,它们都使用了大量客家独特的衬词,如“哎呀你格”“你哇巨格”“格札格”“呀都”“你就”等等。表演多为自拉自唱,伴奏不跟腔,有时则按节拍以弓竹击琴筒,以起打击乐效果。

  古文曲牌丰富。有其演奏的基本曲牌,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曲调丰富,优美动听。常用曲牌有二三十支,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的“欢板”“哭板”“慢板”等。
  于都客家古文唱词结构,大部分是七字句。其结构形成二、二、三。也有九字句、十字句、十三字句;伴奏乐器勾筒定弦一般为5-2、2-6、1-5、6-3。在旋律行腔中充分发挥出空弦的特色。

  经过几百年的历练,于都客家古文不但有上百部历史名篇,还有许多自己的唱腔曲调,最为突出的是融合了许多现代元素:口琴、笛子、唢呐等乐器都已在古文说唱中得到应用,大大丰富了古文的表现力。于都客家古文在赣南各地最为丰富,赣南采茶调、山歌、采莲曲等在古文中也常有表现。
 艺术价值
  古文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演唱,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演奏,是描绘当地风情的一幅不可多得的美丽画卷。因是一个人演唱,往往一人一台戏,古今中外、喜怒哀乐尽融其中。同时,揉入了当地的采茶歌、山歌、道情、采莲曲等等。有的艺人还加入了伴奏的竹板、小鼓,仅以渲染气氛、烘托高潮或过门之用。

  古文说唱简单易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因其短小精悍,便于山区演唱,不拘时间、地点,无论白天晚上或田间地头,屋角厅堂,抑或树荫底下、大雅之堂,随时随地都可演唱,起到劝世行善、惩处邪恶、和睦相处的宣传作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咕咕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