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客家话小课堂 | 说面皮、闹热及年寿

客语 | 2017-9-26 23:11| 查看: 14533| 评论: 0| 原作者: 语言文字周报 叶雪萍
摘要: 客家方言称“脸皮”为“面皮”,与“脸”相关的其他一些词语也都用“面”表示。
  “面皮”和“脸皮”
  客家方言称“脸皮”为“面皮”,与“脸”相关的其他一些词语也都用“面”表示。如:脸色叫面色,洗脸的毛巾叫面帕,脸盆叫面盆,脸盆架叫面架。客家方言说“面”不说“脸”,是沿续古代文言系统书面语的用法。
  “面皮”一词约产生于魏晋时期,指脸上的皮肤。《汉语大词典》和解海江、张志毅所著《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古汉语研究》1993年4期)均首引《太平御览》卷三七五引晋裴启《语林》:“贾充同孙皓:‘何以剥人面皮?’晧曰:‘憎其颜之厚也。’”裴启是东晋人。考《西京杂记》卷四云:“元理(西汉成帝时人)尝从其友人陈广汉,广汉曰:‘吾有二囷米,忘其石数,子为计之。’元理以食筋十余转,曰:‘东囷七百四十九石二升七合。’又十余转,曰:‘西囷六百九十七石八。’遂大署囷门。后出米,西困六百九十七石七九升,中有一鼠大堪一升,束囷不差圭合。元理后岁复过广汉,广汉以米数告之,元理以手击床,曰:‘遂不知鼠之殊米,不如剥面皮矣。’”《西京杂记》旧题晋葛洪撰,而又传说是汉刘歆撰,晋葛洪辑,故《四库全书》即如此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黄伯思《东观余论》谓“书中事皆刘歆所说,葛稚川采之。其称余者,皆歆本文。”但《提要》已指出刘歆撰的说法不可靠。是否葛洪撰也不能肯定。但从词汇史的角度看,“面皮”一词大致产生于晋代。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五:“决口截唇剥其面皮。”(此经公元284年译于敦煌,见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58页,巴蜀书社,1993年)《晋书·王济传》:“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日:‘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此属记言,与裴启《语林》相印证,应是记录当时的实际语言。北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一、崔鸿《十六国春秋别本》卷四《前秦录》、《魏书·獠传》等也有用例。
  魏晋南北朝以后,“面皮”表示“脸皮”的用法一直延续下来。唐宋时期的用例如:《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六:“身体骨崖崖,面皮千道皱。”《敦煌变文》六十一《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或有劈腹开心,或有面皮生剥。”宋欧阳修《谢仙火》:“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皱黑,第一衰媪也。”此外,《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辛弃疾《最高楼·用韵答晋臣敷文》、《董解元西厢记》卷三等也有用例。
  元代以后,戏曲(包括散曲)、白话小说兴盛,“面皮”一词在这两类作品中非常多见,均以百计。兹各略举二例:《元曲选·救孝子》楔子:“就着这把刀子,划破他面皮。”明冯梦龙《山歌·酒钟》:“姐儿从小何会挡酒钟,吃郎君弄得面皮红。”《拍案惊奇》卷六:“巫娘子道:‘多嘴奴才!谁要你管!’气得面皮紫涨,也不理赵尼姑,也不说破,一径出庵,一口气同春花走到家里。”《儒林外史》第二回:“黑瘦面皮,花白胡子。”现代作品中也偶有用例。杨沫《青春之歌》一部第七章:“在会客室里等了许久,不见谷司令出来,最后,一个西装革履、白净面皮的中年人出来接见他们了。”
  从语体方面看,“面”虽然是一个文言词语,但“面皮”却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在文言作品中较少见,而在口语程度高的作品里用例很多。尹小林《国学宝典》所收113部戏曲“面皮”和“脸皮”的用例分别是85/6,所收132部小说“面皮”和“脸皮”的用例分别是454/113。从地域看,“面皮”南北方都有(仅《水浒传》就有50例),是一个通语词,而不是区域性词语。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脸”大约从唐代开始,指称范围由“颊部”扩大到整个“面部”,成为“面部”义场中的主导词(参见解海江、张志毅文)。但“脸皮”取代“面皮”却较晚(《官场现形记》中“脸皮”有6例,“面皮”无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脸皮”有2例,“面皮”1例)。现代汉语只说“脸皮”,不说“面皮”。“面皮”退居为方言词,梅县、上海、温州、福州、厦门、绩溪方言仍在使用(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卷2638页)。
  “闹热”
  梅县客家方言形容(景象)繁盛活跃少说“热闹”,而多说“闹热”。如:“前几日县里的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山歌会,各个乡镇的代表队都来参赛了,真是够闹热的。”
  “闹热”中唐时期开始出现,白居易《雪中晏起偶咏所怀》:“红尘闹热白雪冷,好于冷热中间安置身。”但唐代只有这一例。
  宋代稍有增多,《五灯会元》卷十九《径山宗杲禅师》:“乘时于其中间,作无量无边广大佛事,一一佛事周遍法界,所谓一毛现神变,一切佛同说经于无量劫,不得其边际,便恁么去闹热门庭即得,正眼观来。”《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璘注鄂渚教官阙。先生曰:‘某尝劝人不如做县丞,随事犹可以及物。做教官没意思,说义理人不信,又须随分做课试,方是闹热。’”(卷一百三十七还有一例。)《象山语录》卷四:“人不爱淡,却只爱闹热。”
  到明清,“闹热”用例迅速增多,在戏曲、俚曲、小说中都有,特别是小说有的多至以十计(如《飞龙全传》就有15例)。俚曲、戏曲例如明《山歌·山人》:“做子几呵腰头擦,难道只要闹热个门庭。”清孔尚任《桃花扇》 第八出:“这是些富商大贾,衙门书办,却也闹热。”清方成培《雷峰塔》第十九出:“那边甚是闹热,不免上前一看。”小说例如:《水浒传》第三回:“入得城来,见这市井闹热,人烟辏集,车马骈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诸物行货都有,端的整齐。”《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船头俱挂了杂彩,鼓乐振天,好生闹热。”《红楼梦》第十六回:“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
  “闹热”一直沿用到现代,不过成为一个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在“闹热”条标〈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3卷3598页),该词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福建南干官话、徽语、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和湖南土话也说。现代作品中也有用例。《红岩》第七章:“他缓步走近山城有名的‘国泰’电影院时,刚好晚场电影散场,观众从耀眼的彩灯下,从呈现着裸体女人的巨幅广告下涌出电影院,寂静的街头一时闹热起来。”
  “闹热”一词在明清白话小说里又重叠为“闹闹热热”、“闹热闹热”和“闹热热”。《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七十二回:“大约又走了有二十多里路,又到了一个去所,也是这等有城池,有街市,闹闹热热。”《拍案惊奇》卷三十八:“闹热热携儿带女,苦凄凄单夫只妻。都念道明中舍去暗中来,真叫做今朝那管明朝事!”也用作动词,《海上花列传》四十九回:“我问俚:‘阿有事体?倪节浪末再要闹热闹热,啥要紧转去?’”
  客家方言沿续了“闹闹热热”和“闹热闹热”的说法。也用作形容词和动词。例如:王奶奶的八十大寿,不仅在外地工作的子孙都回来为她贺寿,连她那在国外的女儿也带着外孙和外孙女回来,场面真是够闹闹热热的。又如:农历十六是你表哥的大喜日子,你们一定要提前过来闹热闹热。
  从宋代开始,“闹热”一词也可以颠倒为“热闹”。宋张耒《张太史明道杂志》:“(沈)括又自言推数知死时在称意中,尝言括死时颇热闹。”到清代的白话小说里,又重叠为“热闹热闹”。《儒林外史》十九回:“又道:‘也罢,我有个朋友在此,你们弄出几个钱来热闹热闹。’”“热闹”、“热闹热闹”都沿用到现在,并且成为通用的规范词。
  随着交际的范围的扩大,客家方言受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影响,也逐渐开始说“热闹”、“热闹热闹”,但是使用频次不及“闹热”、“闹热闹热”,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多说“闹热”、“闹热闹热”,少说“热闹”、“热闹热闹”,年轻人则多说“热闹”、“热闹热闹”。
  “年寿”
  “年寿”在客家方言中特指“老人的岁数”。如:“刘家阿公年寿八十三了,身子骨还很硬朗。”
  “年寿”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墨子·明鬼下》:“若无鬼神,彼岂有延年寿哉!”这种用法的“年寿”指人的寿命。这个意义一直沿用至今。如:《汉书·魏相传》:“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父王年寿已数百岁,子孙老终者盖亦多矣。”《西游记》四十七回:“这位老爷才然说话,怎么就变作我儿一般模样,叫他一声,齐应齐走!却折了我们年寿!”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故此法亦从洋来,得以保全婴儿之年寿耳。”
  在古代,“年寿”不仅可以用于指人的寿命,也可以指鸟兽牛马等动物的寿命。如东汉王充《论衡·幸偶篇》:“百岁之身,五十之体,无以异也;身体不异,血气不殊;鸟兽与人异形,故其年寿与人殊数。”又《无形篇》:“禀牛马之形,当自得牛马之寿;牛马之不变为人,则年寿亦短于人。”晚近还可以指树木的寿命。如严复《〈海军大事记〉弁言》:“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
  大约从唐代开始,“年寿”又有岁数义。韩愈《论佛骨表》:“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宋欧阳修《后汉费凤碑》:“其文班班可见,而卒葬年寿皆不载。”金元好问《卢太医墓志铭》:“春秋虽高,神观精明,望之知为有道之士。年寿八十有七。”元吴澄《宜黄曹氏族谱序》:“其十一世直翁名金之子也。尝因其族谱类韩一世至十世之年寿,卒葬及仕不仕颇周悉。”以上四例指死去的人的岁数(都是老人),相当于现在的“享年”。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卷六:“东坡居士在丰城,有老人生子,为具召东坡且求一诗。东坡问翁年寿几何?曰:‘七十。’翁之妻几何?曰:‘三十。’东坡即席戏作八句,其警联云:‘圣善方当而立岁,乃翁已及古稀年。’”元张养浩《归田类稿原序》:“时公父济南郡侯,年寿八十,尝赋诗颂美,以致慕向之意。”《西游记》第二十回:“三藏方问道:‘老施主,高姓?’老者道:‘在下姓王。’‘有几位令嗣?’道:‘有两个小儿,三个小孙。’三藏道:‘恭喜,恭喜!’又问:‘年寿几何?’道:‘痴长六十一岁。’”清李光地《御书戏彩堂恭纪》:“然自先圣先贤名山古刹而外,耆旧禁近及宣力文武诸臣乃能得之。惟年寿高者,其子孙为之祈,则往往俯允,盖优老教孝之心如此其盛也。”《御定全唐诗录》卷一百殷七七后小序:“七七名文祥,又名道筌,尝自称七七,俗因呼之。不知何所人。游行天下,人久见之,不测其年寿。每日醉歌云云。”上六例指活着的老人的岁数,和客家方言的用法完全一样。
  “年寿”从指人的寿命到指人的岁数,是词义的转移;从指人的寿命到也指动植物的寿命,是词义范围的扩大。(指人的岁数和指动植物的寿命,辞书都未反映,应补。)现代普通话已没有“年寿”一词,它只保留在方言里。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2卷1419页;《汉语方言大词典》漏收),只有梅县说“年寿”。
  现代作品中偶然一见的例子可能是沿袭古代的用法,不是用方言词语。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五编第二章:“张先(990-1078),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PENGLIJIE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