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印尼客商陈志明:客家文化融血脉 解囊公益报家乡

客商 | 2017-11-22 09:42| 查看: 3389| 评论: 0| 原作者: 南方日报
摘要: 这个从未在家乡常住的客家商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客家话,虽然他的普通话中带点口音,他的客家话会让一些当地人听不太懂。陈志明的爷爷奶奶在1920年时离开家乡蕉岭县新铺镇矮车村,到印尼谋生。从杂货铺开始, ...


印尼梅州会馆会长陈志明。

  见到印尼梅州会馆会长陈志明是在电影《第七封家书》的启动仪式上。3点半开始的活动,不到3点时,陈志明已端端正正坐在第一排的嘉宾席上。“守时、守信是我创业的本钱!”陈志明说。
  这个从未在家乡常住的客家商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客家话,虽然他的普通话中带点口音,他的客家话会让一些当地人听不太懂。陈志明的爷爷奶奶在1920年时离开家乡蕉岭县新铺镇矮车村,到印尼谋生。从杂货铺开始,到木薯粉厂,到进出口贸易,再到陈志明子承父业做大家族企业,如今企业已跟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开展出口贸易。
  “我在蕉岭还有亲戚,每年我都会回来一两次。感受到中国越来越强大,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创业也更有动力,我会继续不遗余力推进梅印交流合作,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陈志明说。

  创业血泪 看准时机做大做强家族企业
  上世纪初,许多客家人为谋生背井离乡,从松口火船码头坐船辗转汕头,下南洋、闯世界。陈志明的爷爷就是闯世界的勇者之一。
  1920年,在听说家乡人下南洋赚大钱后,陈志明的爷爷带着妻子远赴印尼创业。刚到印尼时,为了站稳脚跟,陈志明的爷爷向已在印尼扎根的老乡凑足本钱,做起了小生意。“爷爷开过小杂货店、卖过猪肉。”陈志明说,等到赚足了钱后,爷爷将店铺卖掉,到一个个村子里的小作坊去收购经过初加工的木薯粉,自己进行深加工,研磨成粉,再肩挑到一个个地方去推销。“那些小作坊十分偏远,爷爷就翻山越岭,一步步在印尼扎稳脚跟。”他说,所有华人在南洋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部血泪史。
  陈志明的父亲陈国荣继承家业后,逐渐做大,除了继续经营薯粉厂外,陈家还有了码头及进出口贸易等业务。1956年,陈志明在万隆出生。197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便开始跟随父亲学做生意。“我那时候很希望读大学,但是我是长子,还有3个弟弟、1个妹妹,都还在读书,我没有理由拒绝。”陈志明说,虽然自己很想读书,但不得不扛起振兴家族的重任。
  正是这一时期,印尼实施经济发展计划,大力鼓励企业发展工业,许多公司开始大规模地办厂,需要大量化工原料做支撑。陈志明与父亲看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做大化工原料这一贸易。“随着印尼国内的化工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加,1982年,我看准时机,和新加坡的一个朋友与日本一家大公司合作,从日本进口散装化工原料,并建设了自己的码头、购买了油罐车,将散装原料装桶再转卖给工厂,成本降低了,能实现更多的利润。”陈志明说,建设码头、进口散装原料让家族的生意逐渐兴旺。
  年轻的陈志明不满足于仅做化工原料贸易,1989年至1992年间,他又先后投资建设油墨、浆布、塑料染色3间工厂,迈出了自己建厂生产的第一步。1996年,陈志明投资兴建了化工溶剂工厂,渐渐地发展为生产各种化工原料的综合性工厂。至目前,陈志明已先后跟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开展出口贸易。“我们现在在这五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码头、储罐仓库。”他说,去年公司的销售额是7亿美元。
  家乡烙印 客家文化教会他勤劳不放弃
  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陈志明随意切换普通话或是客家话模式。他说虽然未在梅州长住过,但他从小就接受中华文化及客家优良传统,“我的客家话和我对家乡的认识,都是奶奶小时候教我的。”
  因为父亲工作繁忙,陈志明小时候都跟随奶奶生活。奶奶一点点地教他讲客家话,告诉他无论身在何方,一定不能忘记家乡文化,忘记家乡人。“阿婆每天晚上都给我唱客家童谣,她让我必须学习客家话,不然回到家乡时不能和家人正常交流。她也告诉我一定要尽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建设出力。”陈志明深情回忆。
  中文则是在学校里学习的。但在上世纪60年代,印尼开始全面禁止学校课堂教授中文,陈志明只能偷偷在家里学习。“除了客家话和中文,我还会说粤语。虽然在中国的时间不长,但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行为处事都是中国式的。”陈志明说,为了让父亲不忘记家乡文化,爷爷曾将父亲送回蕉岭生活,让他初中毕业后才回到印尼万隆。
  客家式的处事方式,也影响了陈志明的工作行为。他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他比较重信誉、讲感情,“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公司一直都得到大家的支持,生意做得比较顺利。另外,我觉得,客家商人都有着一种精神:很努力,勤劳、不轻言放弃。这应该对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做生意要成功,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陈志明一家人的心里,家乡与自身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他说,在万隆会议期间,为了保证代表团团员的安全,万隆的华侨客属社团发动华侨借出住房给中国代表团居住,他们一家人毫不犹豫地借出去。在1987年,中印还未正常邦交之时,父亲为了回到梅州,想了许多办法,最后辗转到澳门进入,“阿爸一次又一次地捐资家乡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祖辈们这些爱国的行为,我们子女都是耳濡目染,深受启发。”
  爱的传承 继承父亲遗愿支持家乡事业
  1992年,36岁的陈志明与奶奶、父亲、子女踏上家乡的土地。他说第一次回到家乡,觉得家乡很落后,各项事业都还需大力发展。当时,他的父亲以奶奶的名义,在母校新铺中学捐建了教学大楼,还捐资家乡修建公路、水圳、道路、凉亭等。
  此后,他父亲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的捐资不断增多。在世时,共为家乡的教育、卫生、体育、交通等大大小小30多个项目捐资有数百万元。父亲的行为深深影响了他,父亲2005年去世后,他开始继承父亲的志向,继续捐助家乡各项事业。“后来支持梅州市、梅县、蕉岭的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其中不少项目都是阿爸生前的嘱托。”陈志明说,人一辈子也不长,想尽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做好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对两个儿子也是这么要求的,我会跟我的阿爸一样,以后让他们继承我的事业,继续为需要帮助的人做好事。”陈志明说。
  第一次回到家乡后时隔13年,2005年,为了送父亲“落叶归根”,陈志明再次回到家乡。2005年之后,他每年至少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发现家乡有新变化,现在的梅州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活力了。”陈志明说,中国农村的发展尤其让人欣慰,以前脏乱差的农村已不见了,现在的农村美丽得像世外桃源,“我很愿意回来多住住,也希望有机会回来投资。”
  陈志明同时也是印尼梅州会馆的会长,自2001年担任会长以来,他不断加大会馆与梅州市政府在文化、经济领域的往来,不断拓宽印尼客商与家乡的沟通渠道。他说,接下来他将在加强双方年轻一代沟通、交流和合作方面努力,让年轻的印尼客侨能继承祖辈们的事业,继续扩大与家乡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使年轻一代的印尼客侨关心关注家乡建设,积极寻找商机,繁荣两国的经贸发展,达到双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周旋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