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纪实

文艺 | 2018-4-15 16:36| 查看: 10482| 评论: 0| 原作者: 赣南日报 吴波
摘要: 大余南安罗汉舞表演。特约记者赖莉 摄客家手狮舞表演。吴波 摄旁牌舞表演。记者谢东琳 摄南安客家灯彩表演。吴波 摄  大余县位于江西西南部,古称南安。截至2017年底,该县的传统舞蹈《大余南安罗汉舞》、军事类舞 ...

大余南安罗汉舞表演。特约记者赖莉 摄

客家手狮舞表演。吴波 摄

旁牌舞表演。记者谢东琳 摄

南安客家灯彩表演。吴波 摄
  大余县位于江西西南部,古称南安。截至2017年底,该县的传统舞蹈《大余南安罗汉舞》、军事类舞蹈《大余旁牌舞》、传统技艺《大余南安板鸭传统制作技艺》、传统美术《大余核微雕技艺》,传统音乐《大余吉村年歌》5个项目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大余南安罗汉舞》《大余旁牌舞》《大余南安板鸭传统制作技艺》《大余核微雕技艺》《大余吉村年歌》和《汤显祖〈牡丹亭〉故事原型》6个项目列入市级保护名录;传统舞蹈《小双狮舞》、传统体育《肖家拳》等17个项目列入县级保护名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近年来,大余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工作,本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保护和申报工作,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建立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档案,并对搜集与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进行陈列、展示、研究和管理,推动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走出“深闺”——领略非遗独特魅力
  2017年10月4日,“梦回南安”大余县2017中秋文艺晚会在该县牡丹亭文化园举办,中央电视台《传奇中国节》用8分钟时间直播大余中秋主题游园活动,收视人口逾5亿,海外观众达3400万。活动期间,主办方组织策划将具有代表大余传统特色的民间习俗,如南安罗汉舞、客家灯彩、客家山歌、香火龙、拉磨石等传统节目和汤显祖的千古绝唱《牡丹亭》折子戏再现舞台。同时,展示了客家传统食品——画烫皮、打月饼、酿米酒、腊板鸭等时令食品,令人垂涎欲滴。
  非遗传承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独特的民俗文化已延续发展成为大余人民心中的一种情愫,世代连绵不绝,更吸引着越来越多游人纷至沓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大余县文化馆都会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社区、广场,通过展览、体验等形式向市民展示大余非遗文化的魅力。此外,大余县每年都会举办多场“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特色课堂、文艺汇演、图文展示以及有奖问答等形式,充分展示了大余县文化遗产项目情况和工作成果,从娃娃抓起,让他们近距离领略大余县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扎根基层。
  非遗走出“深闺”,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与传承。近年来,大余县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先后成立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程专家小组委员会”和“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为非遗保护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条件。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大余县财政预算,每年财政拨付专项经费用于非遗普查。
  搭建平台——培养非遗传承人
  时而静如处子、气沉丹田,时而动如脱兔、刚劲有力。日前,在大余县梅关中学大余旁牌舞传习基地,十几名学生正在表演大余旁牌舞,模仿古代两军对垒破阵的战斗过程。
  旁牌其实就是盾,《后汉书·袁绍传》“蒙盾而行”注:“盾,今之旁牌也。”旁牌舞在大余县吉村镇康屋宗族中世代相传,历时四百多年,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代传人。每年的中秋、春节,康氏族人都会聚集一起,隆重地举行旁牌舞表演,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三至十五,还会应邀到邻村和邻乡进行巡回表演。
  “我特别喜欢旁牌舞,它不仅好玩,而且能锻炼身体,文化底蕴深厚。”今年18岁的谢天广来自大余县南安镇,读高二的他利用课余时间来传习基地学习大余旁牌舞,他告诉记者,在传习基地学习技艺,不仅不收学费,每个月还有补助。
  目前,大余县梅关中学、吉村镇建立了《大余旁牌舞》和《大余吉村年歌》等2个传承基地;在南安板鸭有限公司、黄龙叶敦、吉村右源、吉村康屋、新城周屋等地建立了《大余南安板鸭传统制作技艺》、客家传统美食、山歌传习所等6个非遗传习所。传习所采用统一标准规范设立,每年定期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同时保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
  “我们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非遗传承人,另一方面是希望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活动中来。”大余县文化馆馆长刘晓燕向记者介绍,传习基地和传习所培养的学员必须从最基本的技艺开始学起,一项也不能落下,真正学到家,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目的在于培养出真正的艺术传承者,而今后他们的作品也将成为这些非遗项目的代表作品。
  非遗是珍贵的,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长期以来,大余县在拓展实施文化战略新路径中,着力在挖掘、传承、弘扬民间文化方面下功夫,通过建立最具大余民间文化代表性的传习所,找到了一条深度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的基本路径,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人才培训体系,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新活力。
  文旅结合——拓宽群众致富路
  “非遗项目不仅要保护,更要在保护中发展,即进行生产性保护。”刘晓燕告诉记者,对《大余南安板鸭传统制作技艺》《大余核微雕技艺》等非遗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这样既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激发非遗项目的发展活力,实现活态传承的目标。
  为了实现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大余县坚持把群众得实惠放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挖掘文化产品,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日前,大余县已建成11个“文化+旅游”“文化+电商”中心示范点,分布在11个乡镇,每一个示范点都充分结合本乡镇文化特色,进一步推动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例如新城周屋芋荷和良生烫皮、黄龙叶敦的黄元米馃、吉村和内良米酒、南安镇的南安板鸭等均通过“文化+旅游”“文化+电商”形式拓宽了销售途径,扩大了影响,提升了知名度,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以新城镇周屋村为例,该镇通过培训从事芋荷和良生烫皮生产的农户达70户,年均收入最高达13万元,最低也能达到2万元。
  南安板鸭始产于明万历年间,因出产地在南安而得名,距今已有500余年生产加工历史。经传统工艺加工制作的南安板鸭,具有皮酥、肉嫩、色香、味甘、不腻、咸淡相宜的特性,被誉为“腊中之王”。2010年,南安板鸭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南安板鸭有限公司年产板鸭200万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市场,年产值达2.2亿元。
  近年来,南安板鸭有限公司通过构建“企业+基地+贫困户”脱贫模式,带动129户贫困户增收致富;与全县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养殖合同,对饲养户实行了包鸭苗、包防疫、包技术、包饲料、包回收“五包”政策,贫困户年均增收1.5万元左右;通过相关产业链为当地困难群众拓宽增收路子,92户精准贫困户从中直接或间接受益。
  目前,大余县多项文化产品已经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个精美的核雕价值不菲,原乡版采茶折子戏《魂牵梦绕牡丹亭》吸引了成千上万人,周屋芋荷、良生烫皮销售势头日渐旺盛,逐步实现农民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就业增收目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周旋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