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余国春余鹏春承父业将国货做强:两代赤子心 兄弟爱国情

客商 | 2018-5-23 22:24| 查看: 6551| 评论: 0| 原作者: 南方日报
摘要: “裕华国货,服务大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出自家喻户晓的香港国货公司老字号——裕华国货。1959年成立的裕华国货,成立之初,也只是一间小型的百货店 ... ...

在这爱国爱乡的家风中长大的余国春(右二)、余鹏春(右一)心系家乡,回馈社会。

1959年6月,余氏兄弟连同一班乡亲在香港租下一个小店铺,正式开始经营国货,取名为“裕华”,其寓意为“富裕中华”。

裕华国货(香港总部)老照片。

  客家人辗转迁徙,在世界各地拓荒开埠,建基立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客商精英。他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代代薪火相传,一步一个脚印,到如今,已发展成为华商网络的重要成员和积极组织者。
  梅州客商是勇敢走出围龙的客家人,他们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民系的发展历程与脉络。从本期起,本报将推出“客商风云”系列报道,寻找梅州客商在各行业的足迹,记录他们艰辛创业的故事和对家乡梅州血浓于水的深情,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
  “裕华国货,服务大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出自家喻户晓的香港国货公司老字号——裕华国货。1959年成立的裕华国货,成立之初,也只是一间小型的百货店。
  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到余国春及余鹏春等家族第二代接手后,凭着创新意念,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逐渐扩展为今天业务多元的大型零售集团。裕华也成为了国货在海外的窗口。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程前往香港,采访到余鹏春,了解裕华国货背后两代人的努力和这个家族的家国情怀。
  在浓浓的爱国爱乡家风中成长起来的余国春、余鹏春兄弟,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情系桑梓,不忘回馈家乡。“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计算过到底捐了多少钱,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一分力。就如‘裕华’的寓意一样,希望中国富裕,家乡富裕。”余鹏春说。
    父辈榜样在爱国爱乡的家风中成长
   “记得在我小时候,家里的客厅挂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松口元魁塔高高耸立,父亲常指着照片对我们说,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在梅县松口!”余鹏春动情地回忆起与父亲的往事。
  虽然出生在印尼,在国外求学,工作在香港,余鹏春还是可以用客家话与记者交流,这与他的父亲从小对子女的教育密不可分。余鹏春的父亲余连庆读完小学为了生计便漂洋过海到了印尼,因为从小离家,因此对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格外珍视,这一观念也让他的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对梅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余鹏春便是在这爱国爱乡的家风中长大的,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客家人。他说,从小到大,家里讲的是客家话,同时客家话也曾是公司的“官方语言”;在港英政府时代,不入英籍就等于无国籍,出入境靠的是香港身份证明书,是受人歧视的“二等市民”,但即便如此,他们都未入英籍。
  “我的父亲做过20多年的侨批生意,因为诚信经营,积累了许多老顾客,虽然生意不是最大的,但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余鹏春说。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和祖国的召唤,1957年余连庆决定举家迁往香港,1959年在香港创立了第一家裕华百货有限公司,推介国货。
  “裕华的意思是‘裕华裕华,富裕中华’,由此表明父亲的爱国之心,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余鹏春说。
  为什么父亲会选择在香港售卖国货呢?余鹏春的理解是,当时的香港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对物美廉价的生活用品有较大的需求,而来自家乡的这些商品刚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选择了这一经营方向。
  “1959年6月,父亲在港岛开了第一家约500平方米的国货商店,售卖几百种商品,一年以后店铺面积扩展了,商品的品种也增加到1000多种。”余鹏春回忆,晚上父亲会带着他一起去巡店,父亲会跟他讲一些店里的事情,小小年纪的他也就似懂非懂地听着,学着。
    兄弟携手引入先进理念发展国货
  在繁华时尚的香港街头,裕华国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走进裕华,扑面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的气息,古色古香的唐装吸引一群银发老人在挑选,当归、党参等中草药散发出幽幽的香气,来自全国各地的特产摆满柜台,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传统元素。中午12时,商场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然而,裕华国货草创之时,只是一间小店,因为经营有方,生意日隆,不但增开新店,而且设备越来越先进,经营模式越来越科学,管理方法越来越先进。在管理上,裕华创下了不少业内的“第一”。上个世纪90年代,裕华坚持应用最先进最完备的科学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他们斥资180万美元更新电脑系统,紧接着耗资300万美元,更新硬件设备。1976年,它的新总店开张时,是全港第一间用计算机来控制收银的零售店,也是全港第一间每层楼(总共6层)都安装有滚动式扶手电梯的零售店。这些改革和创新,大大提升了公司效益,方便顾客购物,营造了舒适的购物空间,从而在市场上渐渐形成了鲜明、清新的形象。1981年,裕华国货已发展至4个店20万平方英尺。1982年,裕华国货在全港率先使用计算机管理库存,用条形码进行商品管理,率先实行半自助式经营。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何况要将裕华国货发展成如今的规模。而这些,离不开余国春、余鹏春兄弟的携手努力。
  哥哥余国春1951年出生于印尼,1959年随父母定居香港。1974年,从悉尼亚麦哥得大学毕业的他返港,加入裕华大家庭,开始了“裕华生涯”。而排在四兄弟中的老幺余鹏春,1981年从澳洲大学毕业,在香港的一家会计事务所上班。不久后,因为公司需要收购一家上市企业,需要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余鹏春也跟着父亲和哥哥一起经营裕华国货。之后他逐渐挑起重担,负责公司的会计、财务、电脑等事务。
  “我和三哥一样,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逐步由副经理、副总经理到公司的管理层。”余鹏春说。香港国产百货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大小商家成行成市。随着市场变化,逐渐出现了中国、中侨、裕华、大华及华丰五大国货品牌。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少不了在技术和营运创新方面的竞争。
  余鹏春加入裕华国货后,和三哥余国春团结进取,共同发展家族事业。他们从国外带回了新的观念,树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进专业人才。“我们当时派员工去日本等国学习考察,引进电脑技术,加强与外商联系等等,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余鹏春说。
  凡是经营国货行业者都知道,香港的国货市场要做好,并不容易。“市场的口味总是千变万化,一旦落后于市场要求,结果自然是货品卖不出去,存积仓库,损失惨重。”余鹏春说。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内地经济逐渐活跃,朝市场化方向迈进,货源也充足了。裕华国货凭着长期对消费者的了解和对市场的把握,在全国各地采购货品,形成了畅通的进货渠道。如此一来,裕华国货以销售富有特色的中国商品,特别是正宗高档的中药、工艺品、丝绸成衣纺织品等极具特色的商品,在市场中独树一帜。
  同时,余国春还采用多种颇具特色的营销手段以促使零售百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裕华国货先后举办过中国国画展、石湾陶器展、国产兰花展、视听玩用家电展等等,将文化、科技等主题融于商品消费中。鉴于香港经济繁荣使香港人生活逐渐富裕起来,香港人对国内外的兴趣变得浓厚的情况,裕华国货又相继举办了“泰国节”和“印尼节”,介绍东南亚国家的购物民俗及工艺品、土特产品,以迎合人们的需求。
  如今,裕华国货由小公司扩展为今日的大集团,裕华国货在香港的分店有18间,分布在各个重要商业旺区,并向多元化发展,“裕华”已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是香港国货业的重要代表。
  与此同时,余国春、余鹏春兄弟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地位也愈加重要。除身为裕华国货主席外,热心公益事业的余国春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香港华人华侨总会名誉会长等,大大小小的头衔加起来有30多个,并相继于1998年、1999年和2006年荣获香港特区政府太平绅士及被颁授银紫荆星章和金紫荆星章。
  弟弟余鹏春也在担任董事副总经理的同时,成为香港梅州联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并于2002年获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非官守太平绅士荣衔,于2005年获银紫荆星章。
    心怀桑梓热心社会公益及家乡建设
  余国春、余鹏春兄弟俩在致力发展国货业务经营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热心社会公益福利事业。
  自1982-1983年间第一次回乡以来,余鹏春先生平均每两年回乡一次。他以家族和公司的名义或通过香港梅州联会等,直接或间接支持家乡建设,2001年以来,捐款已达数百万元。
  余国春说,父辈当初之所以选择经营国货,皆因倾注着对国家的一份真诚感情。父亲和叔父在1957年应国务院侨办之邀,经香港回北京,目睹了国家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禁热泪盈眶,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对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正是因为这份朴素的感情,他们自然就以推销国货作为自己的事业。
  从小受到家庭气氛的耳濡目染,余国春、余鹏春从小就比同龄人多一份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
  余国春至今还记得,1963年,当时他年仅12岁,在赴澳洲读书前,父亲专门带他回广州旅游,以增加对祖国的了解。正是因为这样,当父亲召唤余国春回港协助打理业务时,他毫不犹豫地回来了。也正是受到家庭的熏陶,余国春和余鹏春兄弟俩无论事业做得多大,一直保持着客家人坚韧不拔、质朴勤奋的本色。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是余国春、余鹏春继承先父美德的行动准则。余国春接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不久,旋即捐款100万元给梅州市兴建嘉应大桥;1990年回乡,向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梅县区松口镇小学捐献110多万港元;1995年,捐款100万元给故乡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兴建裕华办公大楼;1997年再次捐款50万元人民币,给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兴建凤英纪念大楼,同时捐款80万元人民币,在梅州市梅县区新城兴建新城医院裕华门诊大楼……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计算过到底捐了多少钱,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一分力,就像我们的口号‘裕华国货,服务大家’,这个大家不仅是顾客,还有同事、家人、乡亲,这是父辈传给我们的优良品德,我们要继续做下去,不能辜负长辈对我们的期望。”余鹏春朴实地说。
  不仅捐款助力家乡建设,余国春和余鹏春还致力于把家乡的产品推荐出去。“梅州是目前裕华国货推荐过的唯一的地级市,其他都是以省为单位进行推荐的,我们也想为家乡做点事。”余鹏春说,梅州有不少农产品在香港深受欢迎,金柚、茶叶、娘酒、陶瓷等。
  但是,梅州的产品进驻裕华国货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开始大多存在产品质量不达标或包装不合格的问题,我们便把问题反馈回梅州的各个企业,帮助他们改进,经过大家的努力后裕华国货的‘梅州节’热闹地办起来了!”余鹏春说,他建议梅州的企业多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包装的设计,有助于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擦亮梅州的品牌。
  浓浓的家国情怀,大概是“裕华”强烈民族特色的一个很好的理由,是裕华始终不渝坚持经营国货的深层原因。正是基于一种对祖国的感情、对国货的信念,余国春、余鹏春几十年痴心不改,坚守在国货经营上,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动摇。
  现在,公司近十万种商品中除了电器、化妆品之外,全是国货,国货营业额占绝对优势。余鹏春说,从事国货业,心中充满着民族自豪感,他们都以销售国货为荣。“对国家工业的进步,感受尤其深,现在中国的经济的确是今非昔比了。随着国家不断进步,经济再上台阶,国货在全球市场上肯定会树立更好的形象,占领更大的市场。”所以他坚信,只要不满足于现状,与时俱进,加强管理,经营国货的前景一定更加美好。
  ■裕华国货大事记
  1959年6月,余氏兄弟连同一班乡亲集资在香港中环德辅道中租下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店铺,正式开始经营国货,当时决定取名为裕华,其寓意为“富裕中华”。
  20世纪70年代后,裕华成为国货在海外的窗口。当时两岸联系还不方便,很多台湾游客到香港来,必定要去的地方就是裕华国货。有游客说,“没到过裕华国货,就是没去过香港。”
  20世纪80年代,海外产品大量涌入香港,香港本地制造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国货受到了很大影响。但裕华国货始终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更对国货的未来充满信心,并从那时开始了企业化、电脑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货品种不断丰富、改良,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商品种类也从50年代的一千多个品种,扩展到了十万多个。
  ■对话
  余鹏春:勿忘客家人本质,相互扶持实现共赢
  在采访中,余鹏春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商对家乡的回报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捐资捐物到如今的智力支持、项目援助等,但不论方式怎样改变,客商对家乡的情怀不变。对于新客商,余鹏春希望他们可以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互相支持,散作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南方日报: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商回馈家乡的方式有没有发生变化?
  余鹏春: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好。时至今日的梅州,可能需要的不再是客商往日对一些学校、医院、交通等项目方面的建设,而是对青年发展、城市进步方面的一些贡献。
  梅州在投资环境方面已经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善,交通条件也大大改善。如果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引进梅州、留在梅州,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香港梅州联会也与梅州市委、嘉应学院合作,希望通过“客商孵育工程”等项目,培养出一些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让他们留在梅州有更好的发展,这是目前最为主要的。同时,我们还发动香港梅州联会的会员,每年在嘉应学院资助200-500位贫困学生上学,通过爱心传送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个爱心项目我们已经做了有十年时间。
  我们也希望,能够帮助当地的企业发展起来。梅州是唯一一个在裕华国货有商品展示区的地级市,其它城市都是省级市为主。我们在家乡茶叶、金柚、娘酒等产品的出口方面,费了很多心思。
  南方日报:您对从梅州走出去创业的年轻客商,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建议分享?
  余鹏春:小时候经常听我父亲说,做人一定要有信用。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从创业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个其实是行业的最低要求,希望创业家不要因为眼前的“量”,而牺牲产品的“质”,争取将质量提高到规定标准之上。
  我们还经常提倡要“创新”,但创新一定要基于顾客的体验和需求之上,并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产品的不再是生活“需要”,而是要提高生活品质,追求个性化服务。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细化到每个个体的身上。这对于新时代的创业家来说,是一个挑战。
  同时,也希望年轻客商无论在家乡也好、还是在外经商也好,勿忘客家人的本质,大家要互相扶持、一起做大,学会合作共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周旋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余鹏春:以港澳台为桥梁走向海外市场

    2009’世界客商高峰论坛发言摘录系列专题(4):港澳台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平台,可由政府牵头组织客家企业产品赴港澳台展销,以港澳台为桥梁,开拓更大的市场。同时,企业自身应有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切实的行动。 ...... >>

  • 彭丽媛参观香港又一村学校,余国春等人在场迎接

    2017年6月2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下午前往又一村学校参观。... >>

  • 余国春连任,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举行六届会董就职典礼

    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弘扬爱国爱港传统,坚定拥护“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积极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凝聚侨心、服务侨众,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 >>

  • 余国春:这五年,国家好,香港好

    今年10月,由我担任荣誉执行主席的世界客属第二十九届恳亲大会将于香港举办。为了向全球华人更广泛介绍本届世客会,深化和全世界客家乡贤的情谊,这两年间,世客会筹委会成员的足迹踏遍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 ...... >>

  • 「十九大有感」余国春:响应时代召唤 牢记光荣使命

    十九大报告指出,将广泛团结联繫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既熟悉中国文化,又了解住在国的语言、经济、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可以在「一带一路」中发挥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