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王泉声与他的“中国红墙”梦想:河源何不吁建文化长城?

学者 | 2018-7-16 22:35| 查看: 3988| 评论: 0| 原作者: 河源日报 赵锋
摘要: “这是融入了中国物质文明新的‘长城’,是我28年来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历史研究成果的创新项目。”站在华怡大厦10楼1008室一幅长城背景墙下,已经退休8年的王泉声谈起他和他团队的“东方智慧——中国红墙”(简称“ ...

王泉声
       “这是融入了中国物质文明新的‘长城’,是我28年来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历史研究成果的创新项目。”站在华怡大厦10楼1008室一幅长城背景墙下,已经退休8年的王泉声谈起他和他团队的“东方智慧——中国红墙”(简称“中国红墙”)项目,略显激动。
       作为河源市科技史研究会终生顾问,王泉声多年苦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并在国内首次将浓缩版的古代天文、历算、地理、交通四大领域的52大发明发现与建树,以千度高温烧制成浮雕艺术瓷砖镶嵌墙体内。目前,这项已经耗费他多年心血的“中国红墙”已呱呱坠地,在东源县曾田镇梅花村首度建造,由策源地河源起步,然后推向广东和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一“科技历史文化之墙”将成为新的“出国”的“文化长城”。
       从中国古代科技史中提炼出影响世界的212大发明发现与建树
       科技史之父乔治·萨顿说,日益分离和隔绝的社会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将造成人类文化的分裂。为了防止这种分裂,必须在它们之间架设桥梁,而科技史就是这样的桥梁学科。受这一观点的影响,早在28年前,王泉声就对中国古代科技史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出版了《中国古代科技文选注》。该著作横向探究古科技的奥妙,涉及18个领域,共120篇文,活铅字印刷。他在该书自序中呼吁加强科普宣传,并立志“伴随中国古代科技走完未尽的人生之路”。
       王泉声说,目前,文化传承更多地集中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而社会基础的物质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却淡化了,社会更多地在关注和享用高科技,但现代科技的源头活水却被淡忘和冷落了,四大发明之外的发明发现创建,我们的文化底蕴已成为一个认知的巨大盲区和空白。但是,继往才能开来,鉴古才能知今,5000年的东方智慧如群星灿烂,似万峰耸峙,但失传湮没的太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曾指出,“必须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须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两翼齐飞。
       为此,八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不仅完成了80万字的《千古至宝》学术普及版图书编撰,而且又将枯燥、繁琐、晦涩的古科技研究进行图文浓缩、提炼和白话简述,提炼出影响世界的212大发明发现与建树,包括名称、特征、出处、时间、发明者等,并用图文形式进行传播,呕心沥血,反复编校,共需240块600毫米×800毫米、800毫米×1800毫米等规格不同的瓷砖浴火重生。经和中科院有关部门对接,印证这一科普创新成果为全国首创。

梅花村文化红墙效果图
       “中国红墙”——社会科学理论物化和科普产业化的有机融合
       科学家只是科学的一种能力,而科普需要更多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据王泉声介绍,将古代科技高端学术研究通过艺术墙体承载的形式展现,是对中科院提倡推广“高端研究科普化”的积极响应,是科普在以公益事业为主而有益的盈利性补充的产业化尝试,也是科普化和艺术化的一次有机融合与传播。让科技史研究走出社科研究的“象牙塔”和“深宅院”,更好地在民间开枝散叶,更好地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是每个社科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如何将5000年物质文明经典浓缩,选择何种载体?为此,王泉声与他的团队有过长时间的思考。手机、电脑网络、户外电子屏幕等均考虑过,但这些智能载体“无所不在而又让人熟视无睹”,难以形成视觉冲击力,而古老传统的墙体却抬眼可视,拥有直观的特质,最终选择墙体并注册相应的“东方智慧——中国红墙”版权。
       创意的灵魂在于化平凡为不凡,化腐朽为鲜活,随着墙数、品质、艺术造型、内涵的增加、提升与完善,“中国红墙”最终会成为一个承载东方智慧(以中国古代科技精粹和精英为主)的高、大、上而又新、奇、特的载体(墙体),会有墙上的经典和墙后的奇迹发生。
       在王泉声看来,“东方智慧——中国红墙”最终将会成为从远古走来的驰名文化品牌。按照他的初心和蓝图,将把这一传统载体打造成科普艺术之墙、历史文化之墙、爱国自信之墙和可以搬运走动发声之墙,真正在科技精粹、高点文化、民族精英方面“落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声音,矗立精英丰碑”的创新之墙。在“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后的80年的今天,文化自信更显重要,“用我们的文化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顶层设计,主题明确,特色各异,多省联动,分段实施,无需连接,或五年,或八年十年建成,既是当务之急,利国利民,更是长远伟业,文心雕龙而天下归心,润物无声胜有声。
       艺术融合擦亮“梅花”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浓缩版的5000年东方智慧如何落地,讲述中国物质文明故事第一墙又该选在哪里?王泉声及其团队在经过深入调研和考察后,将起点定在东源县曾田镇梅花村。
       据王泉声介绍,“中国红墙”对镶入材质的选择经历较长时间的研发和试制,目前第一面墙充分融合青砖、瓷砖、砂岩的特质和艺术品位,不仅可以看到具有厚重历史底蕴及装饰美化功能的实心和镂空青砖,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易于复制、防晒、防雨、不易褪色的全抛釉浮雕艺术瓷砖,还有少部分高成本的砂岩艺术浮雕,“中国红墙”由专业文化公司、景观工程公司、建筑公司和陶瓷企业联袂建造。“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将红墙产业化是很无奈的选择。”王泉声说,该项目启动以来,他和项目组自掏腰包,为“中国红墙”引领的梅花村文化广场建设垫资已逾220万元,再走下去步履维艰。
       “之所以选择广东梅花村,是在综合协调考虑了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当地地理生态环境、经济和文化需求等多种因素后决定的。”王泉声说,经过充分调研,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广场无文化的现象普遍而由来已久,“中国红墙”项目组制定了落实“一乡一品”“梅园”战略,包括第一面“中国红墙”、广东第一面百梅书画墙落地,以及梅花精舍建造和万株梅花迎客,还有梅花饼、梅花蓝莓果酒和梅园农家乐落地等。梅花村第一面“中国红墙”和“百梅墙”已按景观工程进行艺术外墙设计和布局,目前正处在施工收尾阶段,预计9月全面完工。
       “中华经典科技文化+客家文化+乡村本土文化+一村一品”,以经济为基础,借助载体“中国红墙”引领,率先落地河源乡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这一文化创新项目不仅得到了河源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科院和中国科协有关部门的肯定,并被一些社科理论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们所称道。
       “‘中国红墙’的‘卧薪尝胆’和‘梅花三弄’,是发生在河源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它正在继续演绎着,正在延伸着,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启示和意想不到!”对于“中国红墙”,王泉声充满期待地如是说道。 (本报记者  赵锋)

 编辑:田清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徐柳滢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