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客侨与海上丝绸之路④ 侨贤泽桑梓,赤心暖乡人

要闻 | 2018-7-25 10:51| 查看: 2296| 评论: 0| 原作者: 南方日报 陈萍
摘要: 在华侨之乡梅州,遍地都有海外华人华侨留下的足迹:稍显拥挤却不失精美的梅江桥如今依然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乐育中学;传统风格与西洋元素相结合的联芳楼……在20世纪,这里曾经流传着一句话:这里拥有最漂亮的建筑的地 ...

  图为梅州城区的梅江桥。
  20世纪30年代,梅州的华人华侨掀起修桥热潮,先后建成了梅江、锦江、梅东三座大桥。

崇文重教的传统深深烙印在华人华侨的心中,纷纷捐资助学,许多学校的教学楼等是由华侨捐资建起的。

梅州华侨博物馆于1995年10月动工建设,1997年建成,它的建设得到了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大力支持。

1985年,旅美侨胞张宽麟、李婉琴夫妇捐建“宽婉医院”,帮助提升梅州医疗水平。

  在华侨之乡梅州,遍地都有海外华人华侨留下的足迹:稍显拥挤却不失精美的梅江桥如今依然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乐育中学;传统风格与西洋元素相结合的联芳楼……在20世纪,这里曾经流传着一句话:这里拥有最漂亮的建筑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医院。而这些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客家海外华人华侨的鼎力相助。
  虽然年少离家,在异国他乡打拼,但客家华人华侨对故乡的感情依旧浓烈,拥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他们往往会回到故乡,修祖宅、创实业、引思潮,以各种方式为家乡的社会进步作贡献。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动荡中,具有爱国爱乡、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等美好品质,这也体现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身上。因此,当祖国建设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奋勇冲在前。”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说。

  兴办实业   
  投资近代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张裕葡萄酒享誉全球,百年前,其创始人张弼士从海外回到祖国创立实业的壮举,成就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是客家华人华侨回乡办实业的典范。
  1890年,张弼士在巴达维亚出席法国领事举行的一次宴会时,萌发了在山东建立酒厂的念头。2年后,张弼士投资300万银元在烟台独资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海外华侨在内陆投资的先河。
  为了生产出优质葡萄酒,张弼士购地千亩,引进欧美葡萄良种,进口机械设备,聘请美国、日本的工程师参与兴建厂房,训练员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用科学方法酿制优质葡萄酒的途径,酿造出“金奖白兰地”和“味美思”等名酒。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张裕葡萄酒一鸣惊人,荣获一个金奖,三个优秀奖。这一殊荣打破了红酒被洋人独霸天下的局面。
  据历史资料记载,张弼士不仅在国内投资兴办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他还投资了织布厂、砖窑和玻璃制造厂、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雷州垦牧公司等。“他所建立的工商业王国,地跨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各省,所获得的成就超越其他海外华人所创建的企业,在近代中国史以及东南亚华人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这样评价张弼士。
  传统手工业在西方工商业经济冲击下兴衰变迁之时,近代工业也开始在粤东北的兴梅等县兴起。1860年,汕头开埠,潮汕近代工业首先发展起来,粤东北的梅县、兴宁等县靠近潮汕,华侨也开始回国兴办事业,参与发展经济。
  1900年,丘元荣在东较场背开办首家华侨玻璃厂;1899年,泰国归侨范坤南(今梅县城北乡人)创办“嘉应染织传习所”,传授染织技术,同时附设染织厂,开创嘉应州近代染织工业;兴宁人王吉其发明打梭织布机,代替抛梭织布机,由工匠何文龙制作,时称“何文龙打梭机”……就纺织业而言,华侨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既对其自身企业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更为梅县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笔重要的人力资源。
  “梅州籍华侨回乡投资主要在辛亥革命之后,之前,由于政府的提倡和努力,民间人士的积极响应、推动与参与,梅州各县创办了一些以电力、纺织、印刷为主的近代工业企业。”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邓锐介绍,由于华侨的加入,19世纪末,个别行业已经诞生了几家近代工业企业,采用了半机械化生产和近代企业管理模式。
  梅州华侨在家乡投资的服务业主要为旅社业,约占投资总额的70%。梅城的光华、西南通、锦江、嘉应、大同、程江、梅东、新锦江和岭东等旅社,梅县松口的松口大旅社和全球、环球等旅社,均为本地华侨所投资,或与侨资有关系。  

  热心公益    
  建桥修路方便家乡群众出行
  海外侨胞不仅在家乡投资兴办实业,直接促进了家乡经济建设发展,而且还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医院等。“梅州境内的大、中、小学校、农村的桥梁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以及比较大型的公共福利事业大多是由华侨资助捐建的。”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邓锐说。
  提到华侨回乡兴建基础设施,就不得不提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据史料记载,1899年兴办潮汕铁路时总预算金额为300万银元,其中张榕轩、张耀轩各认捐100万元,谢梦池认捐25万元,不足之数,由张榕轩、张耀轩包下。1906年10月,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建成,为发展中国铁路运输业作出了贡献。
  据1933年9月《潮汕铁路季刊》载:“每天载客约4000人次,运货1100吨”,“韩江流域的谷米、蔬菜大致由铁路输往汕头,转运国内他市,或运南洋。”抗战前韩江一带华侨和客商由汕头进出国门,多乘过这条铁路的火车,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1927年至1937年为梅州兴建公路的鼎盛时期,在华侨投资公路交通运输业的促进下,先后兴建了梅松、梅宫、梅西、梅丙、梅南等10多条公路,公路总长250多公里,形成了以梅县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大大改善了过去“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交通状况。
  除了铁路、公路外,20世纪30年代,梅州的华人华侨掀起了修桥热潮,先后在梅城、丙村、松口三地建起梅江、锦江、梅东三座大桥,以及后来的东山大桥、嘉应大桥、德龙大桥等绝大多数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资或集资修建的。
  在悠悠的梅江河面,横跨着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梅江桥,曾经,它是沟通梅城南北的咽喉要道、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如今,它依然是梅州城区地标性的建筑,老一辈人回忆里难以磨灭的印记。它的兴建,同样离不开华人华侨的捐助。
  1931年春,由梅县热心人士饶芙裳、黄燮南、黄荣樵、卢耕父、曾汉南等倡议建造“梅江桥”,得到了当时的县长彭精一的赞成。全桥需工程费13万元,除三座桥墩由本地商号认捐外,其余由建桥经理曾汉南到到南洋各埠向华侨募捐。
  “印度尼西亚侨领刘宜应、刘家祺、丘元荣等均慷慨解囊。印度尼西亚华侨侯火生及其母亲,不仅自己热心认捐12000多元,还不辞劳累四处奔走协助募捐。”邓锐说,1934年春,“梅江桥”的建设处在困难时期,潘植我慷慨捐资15000块大洋,使梅江桥得以如期完工。据统计,当时捐资建造梅江桥的海内外热心人士有8100多人,累计捐资额11.23万余银洋。
  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不仅修桥修路,方便家乡人民出行,还捐资兴办医院,捐赠先进的医疗设备等。据了解,黄塘医院、宽婉医院、梅县松口人民医院等这些医院的历史上都有华侨捐资出力的记载。 

  办学建校    
  “华侨中学”应运而生
  耕读传家的客家人对文教非常重视,海外华人华侨虽然长期生活在国外,但并没有忘记这一优良传统。他们在捐资改善家乡面貌的同时,对教育的投入也是“大手笔”。
  1893年,华侨丘燮亭在梅县投资兴建私塾“时习轩”,以解决本村青少年求学问题,他还捐白银7000多元在本村建起永捷高等小学,接着又捐银元3万余元,继续发展家乡教育,开辟了华侨捐款支持家乡教育之先河,并渐成风气。1900年,丘逢甲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它是广东首所新式学校,得到华侨谢益卿与谢梦池父子的鼎力支持,使该校成为培养岭东维新志士的摇篮。
  而梅州华侨全额捐资办学的先河是由潘立斋、潘祥初所开。1902年,潘立斋、潘祥初捐出2000两白银购买土地,再捐4000两白银雇工买料,共同创办了南口毅成公学。1918年,潘立斋、潘祥初特地在南口圩镇上建筑一条拥有16间商店的“永发街”,其中14间被划作该校的校产,其意是用店租收入作为办学的经费。
  东山中学、梅州中学、大埔县虎山中学、嘉应学院等历史悠久的名校,在创建之初或发展时期都曾得到过华侨的捐助,在这些学校的校园里,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当初捐建的教学楼等。
  由于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情高涨,在梅州出现不少“华侨中学”,在当时,就读的学生主要是华侨子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新的教育制度,众多海外侨胞送子女回国读书,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排,他们有‘同等成绩、有限录取’等政策照顾。”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邓锐说,由此华侨中学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梅州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多数华侨中学创办初期,侨属子女均占学生总数的80%左右。
  梅县最早创办华侨中学。1953年冬,梅县侨联开设侨联文化补习班,后取名为侨联文化补习学校。1955年11月正式改称为梅县华侨中学,主要倡建和捐资者为华侨刘宜应、刘家祺、孙城曾等。华侨中学初创时期,他们先后捐建了宜应堂、群侨楼、松祺堂、侨建楼、宜应二堂等。
  1957年,兴宁华侨、归侨港澳同胞王才、罗应强、谭东海、幸裕坚、古王招等50人捐资创建兴宁县华侨中学;1958年蕉岭华侨捐资创办蕉岭县华侨中学;大埔华侨在茶阳兴建华侨中学。1987年11月,丰顺县华侨中学重建落成典礼;兴宁县刁坊,陂等乡镇的华侨中学也相继创办……各地的华侨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有力地支持了梅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梅州社会的进步,华侨带来的改变不止是“看得见”的变化,还有深层次的思潮变化。“受华侨的影响,梅州人形成了一种主动、开放、接纳的思维,它‘侨’而不崇洋媚外,不全盘西化,‘乡’而不迁腐,不顽固,具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动性的特点,凸显出侨乡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性,这与客家人多次迁徙形成的客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说,华侨的进出,使梅州人较早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法律观念以及文化。

  对话
  侨领吴灏:祖国一直在我们心中
  吴灏,美国帆布供应公司总裁,公司总部在美国的芝加哥。目前主要从事各类帆布的国际采购销售,业务范围覆盖美国50个州和加拿大各省。在繁忙经商的同时,他在美国芝加哥当地还是受人尊敬的侨领。他目前担任美国大芝加哥地区华侨华人联合会副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海外理事,美国芝加哥客家联谊会会长。他在促进中美贸易,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由于工作的关系,吴灏每年都会回祖国、回家乡走走,从梅州蕉岭走出去的他对家乡饱含深情,梅州近几年的变化让他感慨不已。在最近回国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畅谈现代华侨在国外的事业发展情况和他们眼中的家乡梅州。
  南方日报:我们都知道,在以前,海外华人华侨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慷慨捐资,不仅出钱还出力,如今中国发展迅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是怎样看待祖国和家乡的今天?
  吴灏:虽然我们生活在离祖国遥远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太平洋,但关于祖国、家乡的每一条新闻都牵动着我们海外游子的心。当我们坐在电脑前收看现场转播比赛,看到由郎平领军的女排姑娘们击败塞尔维亚,最终赢得里约奥运冠军的时候,我们海外华人和所有的同胞们一起欢呼激动!当我从新闻报道中知道自己的家乡蕉岭被评为“世界长寿乡”,暑期我便带着全家回来探亲旅游。
  每一次回梅州,都有新的惊喜。梅州的城市建设越来越美,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客家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虽然客家华人华侨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我们依然没有忘记我们的“根”。每年的9月底,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国庆,在美国芝加哥的新老留学生代表会举办“中国日”,这是我们重要的活动,邀请美国的政要参加,在芝加哥的市中心戴利广场(Daley Plaza Civic Center)隆重举办五星红旗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结束后,我们主办方还特别组织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示,包括旗袍走秀、武术等节目纷纷登场,为活动现场华洋民众共同奉献精彩的表演。此外,我们芝加哥的华人还举办“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等新年联欢活动。我们还举办夏令野餐会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团结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传承文化,凝聚力量,谋求更大的发展。
  南方日报:您认为在将来,海外的华人华侨应该如何助力家乡的发展?
  吴灏:“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内有巨大的市场,我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继续为中美贸易作贡献。我们可以把家乡优质的产品外销到美国市场。
  我毕业于嘉应学院,在未来将尽自己所能回报母校,目前已经设立了“吴灏英才奖教金和创新学术奖励金”,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正如客家山歌歌词唱的一样:“千年榕树共条根”。家乡的一草一木,我都倍感亲切,祖国日益繁荣昌盛,海外游子倍感自豪。我们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叶子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共享两岸春色!赣州举办赣台青少年客家非遗 共享两岸春色!赣州举办赣台青少年客家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据了解,赣州作为千年宋城、客家摇篮,千年来孕育出了无数艺术奇才和技艺,第三批赣州

河源客家妹子返乡创业,用公益视频传递广东 河源客家妹子返乡创业,用公益视频传递广东乡村之美

放弃深圳高薪待遇返乡多年在河源、广州等地专心做好慈善公益宣传,河源客家妹子张俊慧

苦中带甜:客家清明时节的苦笋盛宴 苦中带甜:客家清明时节的苦笋盛宴

在客家人聚居的粤北、赣南、福建、广西深山里有一种既苦又美味的笋,它叫苦笋。清明节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