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惠州戏曲:先有八音,后有粤剧

文艺 | 2018-7-26 17:33| 查看: 4860| 评论: 0| 原作者: 惠州民间文化
摘要: 清至民国初年,惠州城有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八音班”。一些资深艺人说,惠城先有“八音班”,后有惠州粤剧。“八音班”对粤剧的帮持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功劳。 ...
  清至民国初年,惠州城有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八音班”。一些资深艺人说,惠城先有“八音班”,后有惠州粤剧。“八音班”对粤剧的帮持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功劳。
  “八音班”有大小之分。早先的“八音班”叫“西秦班”,产生于清代,其主要唱腔属于皮黄体系,以后融入以白话(广州话)为主的语言特色,具有普遍的观众基础,易于为惠州群众所接受,加上演出时间多选在端午节或神诞之时,倍添喜庆,更有生命力。
  初时以小“八音班”多。每班只有八个人,他们除演唱生、旦、丑、净外,还要兼拉、吹、打等乐器。这些乐器多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金属类、丝类、竹类等乐器,计有:钹、磬、笛、埙、敔、笙、鼓、琴八种。
  每至台上演出,小八音班的全体成员便一字儿排坐演奏;如在空地演出,则围成圈子演奏。这种班子,只唱不表演,成员是清一色的男性。所演奏的一般是传统剧目。开始时几乎是千篇一律地固定吹奏《八仙贺寿》《天姬送子》等,日场大概从中午开始到下午二时止,时间不长。而夜场演出时间较长,遇到较大的喜庆神诞日或在农村演出,甚至通宵达旦表演。

  1907年前后,惠城陆续出现大“八音班”。大八音班不但“人多势众”——由八人扩大到二十四人,演出内客也比小八音班丰富,演员虽是便衣登场,但规定了扮演生、旦、丑、净角色,不但唱,更要有动作,各种动作和以后的粤剧演员的动作差别不多,同样是唱做兼备,而且还以传统剧目为演出内容。这些剧目,绝大多数为后来的粤剧“萧规曹随”,照搬过来。此外,大八音班对演员的要求也日臻严格,要求演员吹、拉、弹、唱样样皆精。大八音班很受群众欢迎,因演出内容多,时间相对要长,有些甚至比小八音班要演多一倍的时间,故当时的大八音班已少演日场,多在夜场演出。一般第一晚开场都是先演《六国大封相》,然后由负责打大钹的“三手”把直径约六十厘米的大钹边舞边按节奏打响,耍起《雪花盖顶》《青龙左抱月》《白虎右跳溪》等。整套杂技,民间称为“舞大钞花”。因物重、旋转多、体积大,故其杂技动作的难度也很大,深受观众赞赏。从夜幕初临开始演出,到凌晨改唱南音,临近天亮再做一出短戏,直到天亮才告散场。
  清末,惠城的小八音班几乎全部向大八音班靠拢。1909年,粤剧兴起,大八音班不少演员多被粤剧班吸纳,其中技艺好的便成了大戏佬倌,负责指导新来的粤剧演员。除粤剧团的编制较大较规范、分工更细、道具服饰较多外,初时的惠州粤剧团演员骨干皆是八音班人马,特别是演奏乐器,原八音班用的各物保留大部分,以后逐步除去用陶土烧制的乐器埙、用木头制的乐器敔等,增加了灵活轻快的碰铃等现在的常见乐器。
  大约1909年,惠州粤剧团成立后,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人们,成为大众首选的戏班,而剩余少量的大八音班也日渐消失于惠州城,转至周围圩镇谋生,几年后终于烟消云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郭佳佳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