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谭元亨:客家人与广府人研究(一)

源流 | 2015-7-22 03:30| 查看: 4325| 评论: 0| 原作者: 北海新闻网 佚名
摘要: 在中国,与客家人关系最密切,直至难解难分的,莫过于广府人。

  在中国,与客家人关系最密切,直至难解难分的,莫过于广府人。

  首先,在地缘上,客家人最多的一个省份,便是广东省,有两千多万,但这个省却名“广东”,其主流文化,非广府文化莫属,而广府人,更有四千万人,比客家人多一半,这个地面上的官话,只可能是广府话。

  话虽这么说,可打推翻了千年帝制之后,主政广东的,却鲜见广府人,反而大多数是客家人,丘逢甲(虽说只当了短短几个月的广东议长)、胡汉民、陈炯明、黄绍竑、陈济棠、张发奎、黄慕松,均为民国时期历届主政者,解放之后,除外地的领导如陶铸、任仲夷外,叶剑英、曾生、谢非、叶选平等,也是客家人。

  一

  要论广东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广府人与客家人,均有各自一句口头禅。广府人说是:太阳在粤人社会上永远不落。客家人说是:凡有咸水的地方,都有客家人。

  这就是说,广府人与客家人,都一样遍布全世界。当然,由于广府人濒海,外出要便捷得多,海外的广府人自然也比客家人多一半左右。不过,仔细品味这两句话,却有不同的感受。

  广府人强调的是太阳,广府人达观,有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很阳光、很自信。

  可客家人强调的确是咸水,这自然讲的是海水,又咸又涩又苦,毕竟,客家人的忧患意识要浓厚一些,千年漂泊,背井离乡,这种意识也带到了海外。

  广府人与客家人,一样都是中原汉人南下形成的民系,客家人不说了,谁要说他不是中原汉人,没准要与你拼命,根在河洛,情系中原,这是不可交易的“祖宗之言”,虽然也有人称他们也有畲族的成分,但他们并不苟同。至于广府人,他们是西汉时大规模南下的移民,但光这么强调还不够,到如今,又都毫不例外自称为珠玑巷移民之后,更是地地道道的中原汉人,整个广府民系,也就成立了个“珠玑巷后裔联谊会”。

  不过,如今珠玑巷所在的南雄,乃至粤北,都已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反而很少有广府人了。也许是珠玑巷事件之后,广府人都跟罗贵走光了,于是,客家人便从闽西、粤东移民过来,他们成了后到的主人,毕竟,那里是山地,“无山不住客”,倒是广府人,到了富裕的珠江三角洲,早早扬帆出海了。

  广府人与客家人,是天生的好友,是亲家,同祖同宗,同是中原移民,只是时间有先后罢了,他们共同开垦了南中国这一块“风水宝地”,他们共同从这里走向世界。当年,他们一道在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率领下,抗击元军,广东成了最激烈的反抗之地;后来,他们又在一起,与清兵殊死决战,血染了整个南中国——这两次激烈反抗的程度,都超过了内地。无非是两大民系,以鲜血与生命,来证明自己真正的汉族身份,去捍卫汉文化的延续与承继。宋元交替,明清易朝,为何南方会节节抵抗,那么壮烈,那么悲惨,联系到当年西晋南北朝的历史,人们不难找到答案。

  在客家人崛起之前,明代宣德年间,广府人中出了个“江门学派”,它的创始人是新会的陈献章,后迁居江门附近的白沙村,所以世人称他为陈白沙。他开创的江门学派,得到当时着名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高度评价:“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在《明史·儒林传》中,则把他与王阳明并列,称“明初诸儒,皆朱子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湖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而“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众所周知,王阳明在赣南诸多政绩,对客家人思想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样,陈白沙对广东客家人的影响,更如吴永章教授所称:“……惠州府,明代客家理学中心,一时人才济济,理学发展至顶峰。代表人物有杨传芳、叶时、叶春芳、叶天佑、叶春及、叶萼、扬起元诸人。杨传芳,师承湛甘泉,深得其中奥妙。叶时,曾从南海庞蒿学,崇奉王阳明良知之学。叶春芳,受学湛甘泉,‘甘泉称其学问纯正’。叶春及,理学崇陈献章……”

  及至到了戊戌变法前夕,却又是客家人黄遵宪,这位大外交家、大诗人兼思想家,极力推荐广府人、年轻的梁启超,去湖南的时务学堂任中学总教习。他在《致汪康年书》中说:“宪甫径到湘,即闻浙中官绅有时务学堂之举,而中、西两院长咸属于峄琴、任公二君子,此皆报馆中极为切要之人。……任公之来,为前议之所未及,然每月作文数篇,付之公布,任公必能兼顾及此,此于报馆,亦似无损碍,并乞公熟悉而见许之。”任公,即梁启超,时任《时务报》主笔。黄遵宪是《时务报》创始人之一,颇欣赏梁启超。正是他这位湖南按察使,引进了梁启超等一批人才,与同是客家人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把湖南新政搞得有声有色。

  仅此两例,两大民系在先进思想的交流中,可以说是相互提携,相互激励,甚至并肩作战。双方合作,均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及至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是珠三角的广府人,而黄遵宪、陈宝箴、刘光第,则分别是广东、江西、四川的客家人,变法中,彼此相依相成,缺一不可。到了辛亥革命,更是广府人、客家人精诚合作,才使广东成为这场革命的策源地、根据地,无论是两次北伐、成立护法政府,还是东征、省港大罢工,他们都亲如兄弟,同艰共苦,相互扶持,绝不言败。

  可他们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在客家人第五次迁徙中,就遭遇到了广府次区,即粤西的大械斗,虽说这只是广府次区的局部矛盾,内中更有清朝政府的挑拨离间,但后果却是极为惨烈的,双方死伤竟达五六十万人。这一历史重创,久久难以治愈,以至彼此间都有粗言俚语,轻薄、鄙夷对方。广府人如与客家人联姻,就会被人瞧不起,而客家人更是恪守几百年的遗训,不与外人通婚……当然,这已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了。后来的变法、革命,两大民系依旧风雨同舟、并肩作战。

  说起广府人与客家人,他们有很多的同,也有很多的异。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就算不凭方言(由于广府话是官话,所以客家人大都会说,如同福建客家人也会说闽语一样),只凭他们处事的方式、待人接物,在广东,你也大致可以判断出谁是广府人,谁是客家人!

  是的,他们的性格特征太明显了!

  他们的形象、风度、价值取向,也太不一样!要比较客家人与广府人,可以有很多的角度切入,例如,从各自形成的历史先后入手,或者从各自的文化观念着眼,还有地域、经济、民俗……其中的异同,都是可以洋洋洒洒写出大块文章的。不过,在这里,我们却尝试从方言中的熟语、民谚入手,因为熟语、民谚,每每是几百上千年形成的,渗透了一个民系的文化,其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可以从中得到体现,由此,则可导入其民性的形成,历史的演变及其他方面。

  那么,两大民系方言中的“关键词”又是什么呢?哪是代表民系性格的常用语呢?

  客家民系,正如大家所熟悉的,便是“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关键词便是在这“祖宗言”上,祖宗言意味着历史文化的“遗训”,是一种承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圣贤立言”相一致的;重言者,乃是重资深的精神境界。还可以找到不少相近的民谚,如“做不尽的子孙屋,买不尽的子孙田”,做屋买田,还不如给子孙留“言”,祖宗言强。还有“做官买田,不如子孝妻贤”,“好子不贪爷天地,好女不求嫁时衣”,“家有千金,不如藏书万卷”……等等,都讲究的是“言”,书的传统即文化精神的传统,而鄙薄官、田、嫁衣、金子,这种形而上的追求,当是客家人最突出的,这已不需要多阐释了。

  广府人中,最流行的莫过于“顶硬上”这一口头禅,“马死落地行”这一民谚。“顶硬上”还作为民歌流传,我们不妨全歌照录,从中品味这个民系的意趣:

  顶硬上,鬼叫你穷!

  铁打心肝铜打肺,

  立实心肠去捱世。

  捱得好,发得早,

  老来叹番好!

  那种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独立精神,那种对“穷”的蔑视,是出于广府人敢于冒险,崇尚勤奋,不怕捱,敢于发并敢于去“叹番”的思维模式。结合“马死落地行”,更体现出一种人的独立单行的气概,不想依附什么,也不怨天尤人,一定要拼搏出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与广府地区早早“洗脚上田”、“要仕从商”的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广府人中,类似的谚语还不少,诸如“崽大崽世界”,孩子大了便是孩子的世界,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拼搏,去立世界好了。还有“山高皇帝远,海阔

  家强”,广府人中,融合了靠河海为生的 家人,如冼姓,前有冼夫人,今有冼星海,都是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因此,广府民系民谚中的“关键词”,便是颇具独立气概的“上”与“行”,是一种行动,而不拘泥于“言”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