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赣闽粤边客家族群福德正神信仰的起源、型制及祭祀

源流 | 2015-7-22 03:33| 查看: 10639| 评论: 0| 原作者: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周云水
摘要: 赣闽粤边客家族群通过文化传播与人口流动,将源于官方正式祭祀体系的福德正神揉入本族群的民间信仰。在福德正神的地方化过程中,粤东客家族群形成了型制繁多的伯公信仰;赣南、闽西的客家族群则将福德正神信仰掺入佛 ...
  关于福德正神的信仰,学界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探讨,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客籍华裔学者,对此做过许多有深度的分析。但国内对福德正神信仰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有人系统地分析。对于福德正神的信仰状况,大抵可以从福德伯公的区域分布、祭祀活动、造型建筑演变、型制内涵来探讨其与聚落居民互动,并深究社会变迁与土地伯公信仰的关系。故此,笔者结合近两年在赣闽粤边客家地区收集的田野材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福德正神在客家族群聚居地的流变、现状及其祭祀方式,权作抛砖引玉之举,只是一家之言,还请方家指正!
  一、官方祭祀体系内的福德正神信仰
   追溯福德正神的信仰起源,可从中国古代社会对土地社稷的祭祀文化开始谈起,即属于人类祈求土地赐于大地五谷丰收,与自然的土地神祭祀文化有关。根据古代中国官方祭祀体系的规制,天子诸侯祭拜的「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中国古籍文献提供的历史记载可以溯源对土地的祭拜,反映先民社会对于土地祭祀文化的古老形态。《诗经‧大雅‧绵》曰:「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叙述了周族先祖古公亶父迁移至岐下周原,建国都城门后堆土台作祭坛的崇土情景。(中华书局 1955:549)「乃立冢土,戎丑攸行」的观念就说明了古人在迁居后,透过建立祭祀地神之坛,来表达感恩土地赐予万物生机的一种古老敬祀习俗。
   可见土地神的祭祀,出现于初民社会的农耕活动,最初是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初民不理解土地贫瘠、雨水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生产歉收的原因,误以为土地与人和动物一样有灵魂,有喜怒哀乐,可控制农作物的生长,于是土地有灵的观念便在人们心中产生。(李天锡,2006:215)  
   初民认为土地既然可以孕育万物,亦可以摧毁农作物,具有生死交替,万物更新的能力。而人们会去崇拜、祭祀、敬畏土地,既是希望土地神能保佑大地上的农作物萌芽、生长、开花与结果。所以土地祭祀与从事农耕者的生活最为密切。既然土地公是专管土地的神祗,人们为了感谢土地公对于大地庇佑的恩泽,便设立香炉庙宇加以供奉。 
   在古文献中,正规的称呼则是「福德正神」,对应的称谓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民间多称为「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人们看到土地广袤无边,地力无穷,负载万物,它会生财为人类服务,人类依赖它而生存,自然要感谢它;但有时又觉得大地喜怒无常,发起怒来,大地在颤抖,山崩地裂,屋毁人亡,令人畏惧。因此,人们要敬地亲地,即崇敬地神,要酬劳其功,进行献祭。古人对于土地的崇拜跟对上天的崇拜一样,具有同样的意义。所谓「皇天后土」,便包括了上天与大地。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拜祭天地。 
   土地神,是三教九流、四面八方的神祇中最普及也是地位最低的小神。可以说,几乎别的任何 一尊神都可以对土地公发号施令。在吴承恩《西游记》中,孙大圣每到一个地方找寻妖魔而不见踪影时,总要掏出金箍棒喝一声「土地何在?」于是,土地公便随着一缕白烟颤颤抖抖地钻出地面,跑到大圣面前汇报「军情」。有时,他甚至沦为妖怪的听差使唤人,十分可怜。这位土地公便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在中国民间,土地的职责跟《西游记》所说的如出一辙。老百姓如果觉得某块地面,某一地段(不管面积大小),需要一位守护神,便立一个土地庙。过去每一个村、社、里、巷,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土地庙,有的小到只有一平方米,只需几块碎石几张瓦片便立马可就。 
   在寻常百姓家,土地公的神位不过摆在方桌之下。至于土地公,则用泥塑或用石凿成,形象多为穿袍戴乌帽的面善的白发老翁,十分讨人喜爱。在众多的神仙中,百姓最无畏惧之感的恐怕就是土地爷了。人们常将之当家神看待,对之特有感情。调皮一点的小孩子甚至把它当作玩具,早晚抱来放去,抚来摸去,大人也不以为怪。可以说,最深入民众并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的非土地爷莫属。供地主神之处常为一小神龛,龛内设有神像,只用红纸书「地主神位」字样,或将神像画在纸上,置于家中基层,面向门外。(刘丽芳,1994:70) 
   全国不计其数的土地爷中,有没有一个统领全国大小土地爷的「总土地」?其实,古人早就想到这里来了,而且某些地方也「任命」过一些「总土地」或叫「都土地」。但这些当地封的「老总」们从来就没有统管过全国的地盘,充其量管一管某一地区的那些个小土地罢了。说到底,土地爷是跟官转的,那个地方的官管多大地皮,土地爷管的地皮大抵就该多大。一个地方官「任命」的土地爷要管全国的土地,谁能承认?  
  (一)古人对土地神的祭祀 
   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民间相传的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岛,故祀以为社」。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人类,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故「社稷」一词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汉唐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因为「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刘志文,1993:731)所以各地山陵园地,均有大社坛,这些社坛以后又演变为各种土地庙,社神也由显赫的大神演变为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土地公。  
   相传共工的儿子句龙,在最原始的时候开荒种地,种植五谷,给人类传授耕作方法,人们就把句龙当作土地神了。这大概是中国本土最早一位有名有姓的土地神。《孝经援神契》说,「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上海鸿文书局,清光绪21年石印本)于是,土地神也与人间的官吏一样划地而治,各有一定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土地崇拜古已有之,但极盛时期是在明代。这时全国土地庙特别多。究其缘由,可能跟朱元璋生于土地庙的传说有关。据说这位开国皇帝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之,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据载,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处有土地庙,甚至连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土地爷的「大普及运动」可谓空前绝后了。 
   古人所言的江山社稷,其中的社稷即一方土神,或曰辖境神也。「社稷为一州境土最尊之神,城隍为一城境土最尊之神。」(胡矩,1990:78)也就是说,社稷兼管城乡,兼土地、城隍二神之职于一身,城隍则专治城市。严格说来,社稷本是主司农业方面的神,后来大地上有了以手工业、商业为特色的城市,社稷便忙得有点应接不暇,只好将城市管辖权分割给城隍。这时的社稷神也就是土地神无异。再后来,城隍神地位飙升,社稷神地位下降,乃是城乡差别扩大、城尊乡卑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再加上土地、社稷二神职能重复,社稷神便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乃至今世之人几乎不谙社稷为何物。 
  (二)客家族群祭祀的「伯公」  
   土地爷神小位卑,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中国大陆某些地方,土地爷所得到的待遇却非同寻常。尽管伯公庙也很小(小至仅有几平方米),供奉的伯公看似银须皓首的民间长者。伯公神的「普及率」和「知名度」也是最高的。旧时嘉应州古城每一条街道的街口,近郊农村的村头,或大树底下,均有伯公庙。在人们的观念中,伯公神就是父母神。它管辖着一条街或一个村子的居民,保佑着这条街这个村子民众的身体健康、丰衣足食。当然这条街和这个村子的伯公神是不可以「趟过界」去管辖他街他村的居民的。 
   惠州民间盛行在农历二月二做伯公会的习俗。「二月二伯公开口」,伯公未开口,就不能祭山拜祖,也不能耕种五谷。只有到二月二伯公「开了口」,才能祭山拜祖、耕种五谷和进行其他活动。自然,伯公会日十分隆重。是日,由会头(福首)出面,收齐本街(村)会员的会款,然后购买纸宝蜡烛,鲜鱼猪肉、鸡等祭品,前去拜祭伯公。但拜祭仪式却十分简单,由会头带领街坊或村人一起跪拜,感谢伯公保佑、预祝好运,而后即在庙前举行酒宴和分祭品。(刘丽芳,1994:70)在客家地区,伯公的神位更多,且职责也更分明。如在住屋内有镇宅土地龙神伯公、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在室外田野则有塘头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桥头伯公、大树伯公、石头伯公等等。在祖坟旁还要专门建造一个后土伯公神位。对一些辖地较广的水口或村口伯公则尊称为「公王」或叫「社官老爷」。同样,所有的伯公寺庙及其神像也很小,一般只有一个矮小的土地龛,立一块墓碑或石碑,有的甚至只贴一张红纸或放置一块石头,即代表伯公神位。在粤东地区,人们在伯公「生日」时要给各处伯公上香、敬茶、办三牲、果品敬祀「公王」、「社官」。有的地方还举行春秋两次盛大的「作福」祭典。在春季的「作福」祭典中,人们向伯公祈福、许愿。到了秋季,则要向「伯公」完福、还愿。 
   在邻近梅州的潮汕地区,可以看到街头巷尾及各乡村多建有庙宇祭祀土地神,但这些庙宇一般不称土地庙或土地祠,而称「福德祠」。而庙里所祀之神则包括土地公和土地妈二位。庙里同祀土地公和土地妈所致。土地公代表福,谓之福神;土地妈代表德,谓之德神。潮汕人祭祀土地神可分永久性与临时性两种场所。前者如居民住宅、商店、工厂、车间、作坊等。在这些地方的厅堂或厨房里地下的适当地方,一般设有「地主神位」,每月农历初二、十六两天定期举行拜祭,当地俗称「牙祭」。祭品不拘一格,有饭、菜、鱼、肉、蛋类、水果、饼食等,凡可吃之物均可作祭品。拜祭时香炉里要插下五支点燃的香,意为拜祭东、西、南、北、中五方的五土神,祭毕要焚化五份纸锭。又如,坟墓山地的左侧一般安置一「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竖碑。这种土地只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坟扫墓时祭拜一次,平时不祭拜。因此,永久性场所的土地神又可分常设性与偶然性两种。后者如临时性的营建新居、工厂,以及修缮需要动土时所置的土地神。不论规模大小,在动工之前,都须由建筑工人设置土地神位,用五副纸锭五支没点燃的香一并夹在一段竹杆之中,作为土地神位的标志,进行祭拜。工程完成时,还要备办牲礼谢土地神。 
  (三)关于福德伯公起源的传说  
   关于福德正神的神话起源与民间传说的种类繁多,大陆地区对土地神称呼为「土地公公」、「土地爷爷」或「土地真君」。(刘守华,1991:86)台湾地区俗称土地神为「土地公」、「伯公」、「福德爷」或「福德正神」。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华人多称土地神为「大伯公」。(钟华操,1979:190)探溯「福德正神」的土地公信仰起源,其流传的地方神话或典故颇多,以下几种较为盛传: 
  1、古时有一位农官,为地方人民尽很大力,教民耕种之法,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死后城隍爷为嘉奖他的功劳,就封他为福德正神,于是人民就把他当土地公来祭祀。  
  2、大约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姓唐名肃的,是甘肃省灵州(今宁夏省灵武县)人氏,二月二日生,八月十五日殁,身体肥硕,长相非常丰满,尤其在晚年,白发美髯,颇有福德之相,生前对农业、渔业都通达,很有成就,赚了不少钱,可是自己还是很节俭,把多余的钱,赒济贫穷疾苦的人,可是长年累月的救助,钱财并没有减少分毫;据说福德正神的财富,是为民众的急需而花费的,会不断的从天上弥补,自然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3、周朝有一位姓张名明德的,是当时某上大夫的家仆,因为上大夫官在边远,他的爱女思父心切,便由家仆陪同小姐上路了;无奈中途遇到了大风害,小姐几乎要冻死了,仆人为了救小姐,只好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小姐穿,却把自己冻死了;这时候天空显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几个大字,这是忠仆的义举感动了上天所给予的封号,上大夫更感谢他的大恩大德,建庙奉祀;到了周武王朝,且赠封「后土」称号,后世尊为土地公。  
  4、土地公为周朝一位官史,名叫张福德,为人公正,体恤百姓生活困苦,做了许多善举,但他死后,接任的官吏,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言。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之好处,念念不忘,终于建庙祭祀,取名为福德正神。(姜义镇,2001:82)  
  5、相传大禹治水之后,舜即禅位于禹,时当太平盛世,万民安居乐业。禹帝欲给当年治水时随其左右的方福褒封,但方福却以「洪水已除,吾愿已足」为辞,乞准回乡。方福为人正直,民众敬仰,尊称其为「方福伯」。方福伯用禹帝御赐的银两在村中建造一座庙宇祭祀土地神,祈求庇佑四方黎民,永保万世升平;并以土地庙为家。方福伯去世后,禹帝不胜感慨,亲自前往土地庙,追封其为「福德正神」,用其塑像代替庙中原有土地神塑像,以供膜拜;并为该庙御书「福德并臻」匾额。于是,土地神便又称「福德正神」,蒙受万民祭拜,至今兴盛不衰。因此,有些土地庙又被称为「福德祠」、「福德堂」等。在粤东梅州一带,土地庙则被称为伯公坛,闽南则叫「福德祠」,因此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  
  以上五种传说,以第三、四两种最为广泛,代表了官方对福德正神的祭祀理念,目的是通过塑造善良正直的形象,弘扬儒家的仁义礼治信。  
  (四)对土地神的祭祀体系 
   土地公为地方行政神,保护乡里安宁平静,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城隍之下,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是地府的行政神。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李昉,1960:93)
   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于道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干宝,1963:69-78)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人公道。土地爷总是跟土地婆形影不离,几乎看不到一座单独祭祀土地婆的庙。南方的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公十分公道,婆婆婆一片婆心」。 
   关于人格化土地公的来历,传说的是一位心肠善良、温厚笃实、乐于助人的形象。根据这个形象雕刻出来的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须、白发、笑容可掬、福态吉祥的老人,似古时地方员外的打扮,头戴帽,帽檐两条布须下垂抵肩。一般穿着是普通便服,面庞圆而丰盈,两眼微眯,露出慈祥的笑容。有些土地公神像边还会塑着一只老虎相伴,据说这老虎也能为民除害。 
   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多为村民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类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一些大庙中间也有在殿堂中设有当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初一、十五到土地庙烧香的依然十分普遍。土地庙在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着「改革开放」和强调信仰自由以后,自1980年以来有恢复和发展势头。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小庙,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临时性的为营造新居、工厂等建筑物以及修缮房屋动土时设置的,用五副纸锭,五支没点燃的香一并夹在一段竹竿之中,作为土地神位的标志,进行拜祭,工程完成之日,还要备牲礼谢土地神,俗称「谢土」。  
   根据笔者的调查,粤东梅州土地公的诞辰是农历二月初二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宰鸡杀鸭、虔诚祭拜,土地庙多要演戏,以祝「福德正神」千秋。这叫春祭。农历八月十五相传是土地公升天之日。还要祭拜一次,这叫「秋祭」,以感谢土地公一年来的福佑,古时所谓「春祈秋报」就是指此而言。因为土地公掌管与人民生计息息相关的土地,而成为一方人家的保护神。为此,一般人都要不时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儿子参加高考、服兵役、亲戚车祸……等等。农民收成好,固然欢喜一场;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来年。现代社会天天大兴土木,也得祭祀一番。  
   古人敬仰土地神,来自对土地的崇拜。因为土地生长五谷,滋长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便从崇拜土地到祭土地神,这是古人「亲地」的自然崇拜。为了酬劳那些对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或有功于民的人物,便把他们奉为土地神,加以祀奉。《礼记•祭法》载,传说在三皇五帝时,共工的儿子句龙长年累月辛勤开垦九洲荒地,种植五谷,死后被奉为土地神。也是人类最早的土地神。但早期崇拜的土地神,是抽象化的大地之神,既没有职司,也没建立神庙。大约到汉代,才有朝廷设的后土祠,作为祭祀土地的场所。汉唐之际,土地神才由自然之神衍化为人鬼之神,并有了某某人死后做土地神的说法。土地神保佑一方水土一方人安宁的职司,宋以后为民间广泛认同,土地神的崇拜也成为全民崇拜了。在有关传说中,土地神大都是下层人物。土地神是民间俗神,地位低微,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取消了土地神的各种封号,只将其视为冥间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庙宇很小,往往在城角村头立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而已。土地神潮汕称为土地爷、伯爷、伯公爷、福德老爷等,供奉的神庙也有多种称呼:土地宫、土地庙、伯公庙、福德祠。土地神受到本地民间的普通信奉,连潮州音乐弦诗也有以「福德祠」冠名的。  
   土地庙的建构都比较简陋狭小,小平房一间而已,与「关爷宫」(关公庙)、「妈祖庙」、「三山国王庙」等神庙比较,差之甚远。里巷之间,

只有二三尺见方的小土地庙。潮汕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各地不大相同,有的只有土地公像,有的既有土地公像,又有土地妈像。但汉代朝廷设的「后土祠」,塑的是妇女神像,称「后土娘娘」。「后土」是由先民社会所祭的地母神演变而采,因为地母神能生五谷,五谷由野生而经人类培植成为人工生产,这个过程是由妇女创造的,具有一种神力。在女性中心的时代,即称地母为后土。(姜义镇,2001:89)「后」字的原始涵义是母亲育子之意,「土」则为万物之母。唐宋之际土地神日益神化、人格化,出现了男性土地神。明清时的土地庙已常见土地公与土地妈两尊神像。(钟华操,1979:193)客家人崇信土地神,也觉得土地神较易「疏通」,求家庭吉利、大小平安、六畜兴旺,不需丰厚祭品。土地神似乎对此亦不计较,虽神力有限,但慈善为怀,「有烧香就有保佑」。  
   在梅州下辖的丰顺县,民间也有传说认为「福德正神」,姓张,名福德,字濂辉,周武王二年二月初二日生,年少英俊,天资聪颖,事亲至孝,为人忠厚,心性慈善。曾任朝廷统税官,体恤民间贫困,做了无数善举。享年一百零二岁,寿终后三天容貌不变,宛如活人之相,众人前往瞻仰,尽皆称奇。福德逝世后,改由魏超接任统税官,他为人奸恶,爱财如命,横行霸道。百姓想起张福德生前为官廉正,倍感其恩德。有一贫户,用四块大石打成石条,一块作顶,三块作墙,做个神龛以纪念张福德。因福德为官公正,取其名福德,后加「正神」二字,做个「福德正神」牌位,放入神龛内朝夕膜拜;而后又有一人用破缸安其位在地上,也用其名敬拜,魏超派人了解后,对此事讥笑不已,但是那位穷人不理其讥笑,回答说:「有钱有屋住大堂,无钱无屋居破缸。」岂料事有凑巧,虔诚信仰福德之人,不久之后,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人马平安,逐渐由贫家而变富家。众乡民认为这是福德神恩护佑,于是乡民们集议筹资兴建福德堂一座以兹报答,将其像塑成金身,供众人敬拜。自此神灵显赫,香火绵延,闻名遐迩,各方闻之必前往朝拜祈福。周穆王特赐名「福德」二字,并赐联一对:「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由此,全国百姓开始广泛敬奉「福德正神」。(汪小洋,1990:93) 
   中国的神文化历史悠久,民间信仰神,是从远古原始信仰传承而来的。神庇护人看不见又摸不清,而某些巧合现象一经渲染之后,马上传遍四面八方,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图吉避凶,寻求思想寄托或心理上的平衡,也随世俗潮流产生对神的信仰与祀奉,这种心态一直延续至今。对一方土地神的祭拜由于宣传破除迷信,现在没有过去那么热闹,但一家一户供奉的地主爷却有增无减。商店开业、建造房屋、某项工程开工,安个土地神位到处皆有。丧葬未全面推行火化时,营造坟墓必有的「配套设施」,是在墓侧设置「土地之神」神碑,同享祭祀,这是普遍现象。因此,土地公是民间祭拜最勤的神祗。 
  二、赣闽粤边客家族群的福德伯公信仰 
   赣闽粤边客家地区,是世界客家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形成的中心区域。而位于粤东山区,号称「世界客都」的梅州,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千百年来,聪明智慧、勤劳朴素的客家人在这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梅州客家,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但源远流长,富有内涵,而且形式多姿多彩,伴随着客家迁徙历史而产生的客家民俗事项活动,从不同的生产、生活层面体现了客家人的历史和所处的地域环境特色及其人文精神。 
   信仰土地神最强烈、最虔诚的是客家人集居地。在客籍地区,称土地庙为「伯公庙」或「伯公亭」。梅州地区土地公的原型,大多以石头为主,以石为神主供奉,最简陋的三粒石、石棚,均可想象成简易的三面墙石屋,后续演变成三面墙之小祠、庙宇,也是目前普遍存于粤东乡间的福德祠。供奉土地公的方式,原则上是用一块石头或木牌当作香位,上书「福德伯公、婆神位」,有的则再供奉塑像。伯公庙用石块凿砌而成,屋前有小石桌。伯公庙右侧不远,再盖一间更小的小屋,置有一个石制香炉,专供信众「化财宝」之用。村民每逢家中有婚丧喜庆、子弟赴考、当兵、求职都得到伯公坛前礼敬,祈求平安顺利。「伯公」为对祖父兄长之称谓,客家人把「福德正神」称为伯公,把它当成亲属来尊称,尤见对其尊敬及与其之亲昵。事实上,伯公的踪迹并不仅见于庄头、田间、在其他地方也有它的坐落,如墓旁(后土)、宗祠厅堂内(土地龙神)、商店内与一般神明的庙宇内均有供奉。不仅如此,在粤东客籍地区,也因伯公管辖范围大小或职能而冠与不同的名称,如「桥头伯公、井头伯公、榕树伯公」等,甚者,随着先民的拓垦,在山坳或溪旁,伯公亦被建立来当作全家早晚心灵的寄托。  
   过去,在客家族群聚居之地,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土地神可以保佑农业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经商顺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还保护坟墓,不受邪魔的侵扰。 
   粤东的客家人在建造坟墓时,都设有土地神之神位「后土碑」用以祭祀。安葬死人建造坟墓时,也要在每座坟墓同向左侧置「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竖牌,像配置一座小坟一样。这种土地神乃起始于古代的田社、社稷神,只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坟扫墓时拜祭一次。民间认为土地神乃墓园之守护神,故扫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谢其看守坟墓之辛劳。粤东客家人对土地神的信仰非常突出,民间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种,唯以土地神最为普及。  
   但凡客家聚落,都普遍存在着伯公信仰,而伯公信仰的最常见方式就是伯公祭祀。作为客家人的乡村神明,「伯公」其实就是土地神。赣南、闽西客家多称作「社官、社公、福主」,口语表达时还往往加上诸如「老爷、老太」等词缀,以表示客家人对土地神的尊崇。而粤东以及主要源自粤东地区移民的台湾、广西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客家,则习惯将土地神称作「伯公」。在客家村落,「伯公」无所不在,伯公神位处处皆有。在住屋内有镇宅土地「龙神伯公、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在室外田野则有「塘头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桥头伯公、大树伯公、石头伯公」等等;即使在祖坟旁也还专门建造有一个「后土伯公、龙神伯公」神位。 
   在梅州各地,「伯公」神庙、神坛、神位随处可见。客家伯公宫或伯公庙的对联一般写作「神恩施大化,厚德载群生」、「福与土并厚,德配地无疆」、「福与山河重、德同日月长」。有些宫、庙奉祀有伯公偶像,但大部分仅有一块石碑或木牌,或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更多的则连庙坛都没有,干脆就是几块石头或一棵古树。梅州客家人在住宅内也设有伯公神位,主人一早一晚都要上香供茶。在从事生产或其他活动之前,也总要先敬伯公。如每年农事之始,首次下田时要备果品、香烛、茶水,在路边或树旁或石壁等处,祀奉伯公;播种时要在田头烧纸,禀告土地伯公;上山打猎、建造新屋,都要敬伯公。  
   在梅州民间,有在伯公前面冠神名的,如榕树伯公、福德伯公伯婆。供奉「福德」的神坛有些神牌书「福德伯公」,有些则未书「福德」神名。客家人把神也设想成与人为善的阳间人一样,把土地神列入叔伯的辈分,故曰「福德伯公」,使之与祖宗以兄弟相称。客家民间还给其配上伯婆,让他们成双成对,专心庇佑百姓。「公公公十分公道,婆婆婆一片婆心」的对联也常见于各地伯公庙坛。 
   比如,田头伯公多安奉在田头、路旁,俗谓「保禾苗」的「田头伯公」。显应伯公所奉是石头,俗称显应公王。客家民间认为该公王要杀狗去祭才灵验,因为狗可避凶、制煞。撑腰伯公又称石古大王,多奉在崎岖的山路或石岩缝中,传说患腰病者前往烧香,向石缝中插木枝后可治。「社官、公王」的辖境远远超出伯公,是一村或数村的小区神灵。其神坛形似一座坟墓,多设于水口或村口等。「社」为类似于旧时乡村的村社、里社,故其神牌既有写「社官」,也有写「里社贞官」的。做社时村民要举行做社之仪式,各家各户要踏粄子敬社官,敬完社官的粄子要分给家中所有的成员吃,据说吃了就有福禄、福寿。 
   在客家地区,但凡有灵验的神明均可充当土地神。如梅县小桑除水口伯公坛把持全村水口外,村口还有「志高伯庙」,祭祀黄志高等三十六位将军;村后有盘古圣王宫,祀盘古圣王;还有十三个社官神坛,散处在小桑各水坝侧或山坑口。村民比较崇信志高伯,传说他的童身开的药方非常灵验,但仅仅是在生病时才去求他。其他神明香火却不太兴盛,大多是除夕祭神时烧点香了事。 
   祭拜伯公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备三牲仪祭拜。在乡村调查时,经常发现或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或在一块突兀而出的大石头下,摆有三只小杯,还有小油灯与其他焚香祭拜的痕迹。这其中又以祭拜水口伯公为普遍。水口伯公坛一般位于村口,村民每逢伯公生日及初一、十五例行携带斋

果、大桔、香纸等物品祭拜;有的因位于江河溪流岸边,故行船的人特别重视。如丰顺县留隍镇溪北村的村民,当新船下水时,一定要拜水口伯公,祈求保佑行船安全无事。其祭拜过程大致是:首先到船头焚香拜「船头爷」,摆上鸡、鱼、猪头三牲祭品,然后再上岸拜水口伯公,仪式与船头相同,等焚香烧纸、放了鞭炮之后,然后开船。每次开排(即竹木排开始起程)和返航时,排主都要带着排工去拜水口伯公,逢年过节时还要带一些祭品去敬拜,但仪式不及新船下水时隆重。行船的人认为拜了水口伯公,放排就会顺利平安。
     伯公是客家特有的对土地神的称呼。伯公庙在客家地区随处可见,一般的伯公庙规模较小,只是个路边设的矮小神龛,不足一米高,里面有的供有小神像,有的仅供着伯公的牌位。 伯公神位处处皆有:在住屋内有镇宅土地龙神伯公、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在室外田野则有塘头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桥头伯公、大树伯公、石头伯公等等;在祖坟旁还要专门建造一个后土伯公神位。对一些辖地较广的水口或村口伯公则尊称为「公王」或叫「社官老爷」。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是「伯公生日」。虔诚的人家要给各处伯公上香、敬茶,办三牲、果品敬祀「公王、社官」。 客家族群信奉多神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不仅是各种宗教杂陈,天神、地祗、人鬼皆有,而且每一位神灵,都具有多重的功能和实用,充分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客家人务实避虚的精神风貌。在上杭客家称之为「土地伯公」的其实就是土地神,土地神各地都有,但在上杭已从自然的崇拜转化为对保护神的崇拜,因此土地伯公的神位随处可见。在家中在田间地头在村口古树下,神位的设置极其简单,土地庙的对联为「神恩施大化,厚德载群生」,庙内有的只是一块石碑,或木牌、红纸、石头等,有的就只有一块石头。据说土地神是神界地位最低的小官,但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上杭山区中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在民谚中有「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吃狗」、「宰猪杀羊,问过公王」之说,可见土地伯公之威。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只要作短暂的停留,环视四周,你就可以看见在村头庄尾、田间路旁、山边河畔都有伯公的踪迹:在村口一棵高大浓密的树下或一条水流湍急的溪边,都有一个矮小的土神龛,有的是一块石碑或木牌,一块石头,甚至于有的只在树干上贴一张红纸,香炉里或地上插着几炷香,那里供奉的就是客家人最直接的守护神——「伯公」。「伯公」掌管一村、一里或几户人家,甚至是一小片农田,所以在农村的村口到处都找得到「伯公」。「伯公」已经成为民间庇佑平安的重要神明。自古我国以农立国,有了土地才能生长农作物,有农作物才能养家糊口,人们对土地自然产生感恩之心,因此把土地视为神明来崇拜。在「伯公」的后方,通常都伴有一棵大树,树的高大与浓密,显示出「伯公」的灵气,这棵大树就称为「伯公树」。有所谓「伯公树无人敢砍」的说法,表示居民对「伯公树」的尊敬。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