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客家凉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观点 | 2015-7-22 10:03| 查看: 4794| 评论: 0| 原作者: 《深圳晚报》 记者 易芬、 通讯员冼余汉文改写
摘要: 客家人聚居的龙岗,自有其别致的风景:女子头上戴着环状的竹篾帽,没有帽顶,黑色褶皱的帽帘围着帽檐垂下,遮挡着半张脸。这就是客家人最具识别标志的客家凉帽了,如今,它已成为龙岗区最具代表性的18项非物质文化遗 ...

  

  
  客家人聚居的龙岗,自有其别致的风景:女子头上戴着环状的竹篾帽,没有帽顶,黑色褶皱的帽帘围着帽檐垂下,遮挡着半张脸。这就是客家人最具识别标志的客家凉帽了。客家山歌这样唱道:“围屋方方呀凉帽圆,哥想阿妹呀心似煎……” 凉帽和围屋一起,成为客家人最古老的传统文化标识,也成为龙岗区最具代表性的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客家凉帽里有客家精神

  今年,龙岗区布吉甘坑的客家凉帽入选“广东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50多岁的传承人张航燕保留着这份古老的手艺,并手把手地教给新一代年轻人。

  据张航燕介绍:饱含客家精神的纯手工制作的客家凉帽,制作精细,从原材料竹节的采集,到制作工具竹刀、磨具的成形,到竹签的削平、晒干、上桐油,再到帽帘的剪裁、褶皱,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精工细作、勤劳肯干的精神。

  在制作凉帽的分工合作中,男性的阳刚之气与女性的阴柔之美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客家男子用破竹刀将竹竿纵向破开,但如何变成厚度不到0.1毫米的竹篾呢?50多岁的张航燕向记者展示了甘坑的绝活:他将竹签削平滑后,用牙齿咬着竹签的一端往外撕,锋利的牙齿居然有手指无法比拟的敏感度,几个来回后,一片平若熨板、薄若蝉翼的竹篾就此产生。

  当一片片均匀的竹篾到了客家女手中后,则又是另一番天地。甘坑的客家女子张锐玲8岁就开始织篾,她演示了“裁心仔”——编制竹帽的中心部分,竹篾在她灵巧的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光滑如洗的帽舌诞生了,花纹精巧,布局精细。如今在布吉甘坑、三联等地,经常见到客家女子头戴凉帽穿梭,甚至戴着凉帽做义工,成为独特的风景线。

  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活化”

  龙岗区图书馆副馆长周刚介绍,2006年开始,龙岗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一些淹没在民间、甚至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起来。目前,龙岗区已经有18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总是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龙城舞麒麟则时而拜四方、转圈、舔脚、舔尾,还会使出一招超级萌的打瞌睡;龙岗舞龙是黄、红布料和竹篾制作的一条善于辗转腾挪、柔韧穿梭龙;平湖纸龙则用各色喜庆的油牛纸和竹篾做成,演出一场场“祥龙献瑞”、“龙入禹门”、“金龙缠柱”、“游龙戏水”、“龙逛花园”大戏。此外,曲调欢快、易于传唱的龙岗皆歌,帮助骨折脱臼病人的叶氏正骨术等等,都在龙岗的各个地域大放异彩。

  当地政府也充分利用一切场合激活这些宝贵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民众也因此被激发出极大的兴趣。2008年12月的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现场,2011年大运会期间的大运文化园,每年举办的公园文化节图片展,或者在春节的时候到社区广场来场“巧遇”,每逢此时,市民都会为之倾倒,从中感受到古老传统的魅力,感受到龙岗深厚的文化底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了了”,这不仅说明了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也说明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距西安85公里地处秦岭南坡山中有一个村落叫罗家湾,行政区划属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洛阳举办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