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陈志明:我始终觉得信用是创业的本钱

客商 | 2015-8-3 11:15| 查看: 2982|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摘要: 我的国语和客家话讲得都不好!(笑)我在小学4年级以前学习过中文,但在上世纪60年代,印尼开始排华,就没有再学习中文了。

在志明先生祖母邓凤友女士80岁寿辰上的合家欢。 
  记者(以下简称“记”):陈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天下客商”的采访!您的国语和客家话都讲得不错,作为出生、成长在印尼的“客三代”来说非常不容易,您从小就有接受中华文化及客家优良传统教育吗?
  陈志明(以下简称“陈”):我的国语和客家话讲得都不好!(笑)我在小学4年级以前学习过中文,但在上世纪60年代,印尼开始排华,就没有再学习中文了。1971年,我转学到新加坡进行学习,主要接受英语教学。我的客家话主要是跟阿婆学的。我的阿婆出生于蕉岭新铺矮车,二十世纪初跟祖父到印尼谋生;我的阿爸出生在印尼,童年时回到故乡新铺镇塘福岭居住,在新铺中学初中毕业后才返回万隆随父母创业。阿婆、阿爸都在梅州生活过,他们一直都有说客家话,而且家里还保持着一些客家人的习惯,比如早上喝粥、咸菜下饭等。

  记:您的爷爷奶奶和父亲都是非常优秀的客家人,特别是您的父亲陈国荣先生,曾经是我们梅州市荣誉市民,他们对您的成长是否产生了深刻影响?
  陈:在我的记忆里,阿公阿婆和阿爸都非常有“家乡情结”。比如,在“万隆会议”期间,为了保证中国代表团团员的安全,万隆的华侨客属社团发动华侨借出住房供中国代表团居住,我的阿公阿婆与阿爸一起,主动地将住所借给了中国代表团部分团员下榻,尽心尽力尽责保护同胞。另外,在1987年,中国与印尼仍未实现正常的邦交,我阿爸为了回梅州,偷偷从印尼辗转到澳门,绕过直接签证,再从澳门返乡;以及后来,阿爸一次又一次地捐资家乡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等等。对于祖辈、父辈的这些爱国爱乡的行为,我们这些子女都是耳濡目染,深受启发的。

  “十年时间我将家族生意做强做大”
  记:提起您的名字,梅州很多人是很熟悉的,因为大家在《梅州日报》上经常可以看到您捐助家乡各项事业的新闻。但是,关于您的事业,大家却知之甚少。我了解到,您的祖父那一辈就远赴南洋谋生、艰苦创业,当时主要从事哪个行业?
  陈:祖父在二十世纪初就到了印尼,主要经营木薯粉、当地土特产生意。所有华人在南洋的奋斗史都是血泪史!刚到印尼之时,祖父跟老乡们凑本钱做生意,开过小杂货店、卖过猪肉,一步步艰苦创业。后来从事木薯粉生意就更加艰辛了,到一个个村子里的小作坊去收购经过初加工的木薯粉,自己进行深加工,研磨成粉,再肩挑着到一个个地方去推销。那些小作坊在偏远的乡村,祖父他们翻山越岭、依靠双手双脚打拼,非常艰辛!

  记:从木薯粉厂开始,您的父亲继承祖业并将其发扬光大。到您这一辈,除了祖业外,还发展了哪些事业?
  陈:是的,我们家族的生意在阿爸这一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阿爸手里,经营薯粉厂、码头及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大力进口化工原料和石油制品等,畅销于印尼市场及新加坡、泰国等地。
  我是1956年在万隆出生的,1976年开始帮助阿爸做生意,那时还不到20岁,刚刚在新加坡高中毕业。自己那时候很希望可以读大学,但是我是长子,家里还有3个弟弟、1个妹妹,都还在读书,阿爸要求我回来帮助他打理生意,我没有理由拒绝。当时,印尼实施经济发展5年计划,大力鼓励企业发展工业,很多公司开始在印尼大规模地办厂,需要很多化工原料,而我们的化工原料贸易正合时宜,跟着国家经济发展、改革方向,生意越做越大,阿爸自己应付不过来,需要我的帮忙。

  石化贸易生意在我阿爸手里的时候,是进口桶装的化工原料,再转手卖给各个工厂,桶装原料价格比较高,中间赚的差价不多。随着印尼国内的化工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加,1982年,我看准时机,和新加坡的一个朋友与日本一家大公司合作,从日本进口散装化工原料,并建设了自己的码头、购买了油罐车,将散装原料装桶再转卖给工厂,成本降低了,能实现更多的利润。化学原料贸易这一生意是我的阿爸在1972年开始的,到1982年建设码头、进口散装原料,十年间,我将家族生意做强做大、有了发展。所以,1982年这一年是我创业过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89年至1992年,3年里,我们先后投资建设油墨、浆布、塑料染色3间工厂,开拓了生意,迈出了自己建厂生产的第一步;1996年,又投资兴建了化工溶剂工厂,渐渐地发展为生产各种化工原料的综合性工厂,随后还跟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开展出口贸易。我们现在在这五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码头、储罐仓库。

  “我的公司管理是西方的,处世是东方的”
  记:您既接受了中华文化教育及客家优良传统的熏陶,又受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这对您的事业发展是否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陈:应该说是吧!在我们公司,管理是西方的先进管理方式,但我们的处世方式依然是东方人的方式,想法、看法和做法都是中国人的方式。我们极力将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融合,取长补短,运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努力做到“做事是西方方式、做人是华人方式”。何谓“华人方式”,就是在做生意过程中,比较重信誉、讲感情。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公司一直都得到大家的支持,生意做得比较顺利。另外,我觉得,客家商人都有着一种精神:很努力,勤劳、不轻言放弃。这应该对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做生意要成功,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或许有了“中西结合”,在南洋的客家商人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客家人比较多做杂货店等小生意,比较保守、比较小心,但现在的客家人已经开拓视野、敢于创新了,近年来一些客家商人生意越做越大,在东南亚很成功,敢于从事如工业、银行、船公司等大生意。
  记:您觉得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陈:我一直都觉得:信用是本钱。做生意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信誉。在我的创业过程中,1982年刚开始与日本人合股那段时期最辛苦。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很强、技术也很高,当时我们发展码头储罐,非常需要日本人的资本和技术。但是,日本人做生意有他的原则,如果他不相信你、对你没有信心,他不会跟你做生意。因此,我们要让他看到我们的信誉,让他们觉得我们靠得住,他们才会支持我们。

  其实与日本公司合作已经有一阵子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化工原料是从新加坡进口,但其实新加坡的原料也是从日本来的,后来我们绕过新加坡跟日本直接买卖,这样节省了很多成本。现在要跟日本公司合股发展码头储罐,这一过程中,最辛苦的是怎么样让他们相信我。我那时候年纪也轻,才30出头,他们从各方面去了解我这个人,再加上以往做生意过程中觉得我虽然年轻,但做事认真、讲信用,最终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我们的企业也实现了新的飞跃。
  “我对家乡是越回越有感情!”
  记:您在1992年随父亲第一次回到故乡,首次返乡,有什么样的感觉?

  陈:1992年,我第一次回到家乡,那时候,家里4代人都回来了,阿婆、阿爸、我还有我的子女。踏上家乡后,第一感觉是家乡很落后,各项事业都还需要大力的发展(看看20年后的今天,没有想到梅州的发展如此之快,非常高兴和骄傲)。当时,阿爸以阿婆的名誉,在他的母校新铺中学捐建了教学大楼,还捐资家乡修建公路、水圳、道路、凉亭等。此后,阿爸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的捐资不断增多,在世时,共为家乡的教育、卫生、体育、交通等大大小小30多个项目捐资有数百万元。

  记:您也是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教育、医疗等事业,而且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在您的父亲过世后,您对父亲生前许诺的所有捐款都进行了兑现!
  陈:我第二次回来梅州是在2005年,送阿爸“落叶归根”,之后每年至少回来一次,至今已有七八次了,他们说我是“越回越有感情”。虽然我没有出生在梅州,但阿婆、阿爸在世时对家乡的深情,一生眷恋乡土、热心家乡建设,作为孙子和儿子的我看在眼里、也铭记在心。阿婆和阿爸时常教导我们兄妹,一定要牢记家乡、尽自己的能力建设家乡,所以我一直有一个信念“一个人不能忘记他的根”,这也是我们客家人的优良传统。阿爸过世后,我决定继承祖母和先父的遗愿,继续做好家乡社会公益。比如,与30多名旅印尼和新加坡侨胞共同捐资建造梅江区眼科医院大楼,后来还支持梅州市、梅县、蕉岭的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其中不少项目都是阿爸生前的嘱托。

  人这一辈子也不是很长,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好事,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也算是为家里人积德了。对我的两个儿子我也是这么要求的,我会跟我的阿爸一样,以后让他们继承我的事业,继续为需要帮助的人做好事。

  “在会长任上我将不遗余力推进梅印交流”
  记:您的这份“善心”感动和引领了很多华侨!您在今年1月份当选为印尼梅州会馆的会长,任期3年里,在促进家乡和印尼的交流方面,您有哪些想法?

  陈:能当选会长是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任,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我没有多少经验,以后的工作还需要大家协助和支持。我将与第四届理监事们继续传承印尼梅州会馆的工作方针和回馈社会的工作精神,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做出更好的成绩。同时,我也很感谢梅州市政府与广大乡亲一直以来在文化、经济等领域对我们华侨的重视、支持和关注。希望以后能与家乡和乡亲们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多多沟通和交流,继续扩大双方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为了实现双方的延续和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年轻一代的工作,加强双方年轻一代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使他们关心关注家乡建设,积极寻找商机,繁荣两国的经贸发展,达到双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客家人朱大可:福建是我事业发展的起点

    应福建省文学院、福建省图书馆之邀,知名学者、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莅临福建讲学。朱大可祖籍福建武平,除了血缘之亲外,朱大可与福建有一层特殊的渊源,厦门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1985年前 ...... >>

  • 双拐为足 画遍深圳客家老屋-郭锦山

    郭锦山始终相信“努力拼搏必有作为”。如今,他在深圳古玩城有了自己的画苑,在大芬油画村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虽然在艺术这个行业中,很少有画家真的可以靠卖画养家糊口,可郭锦山还是做到了。 ...... >>

  • 闽西客家人友谊见证:吴伯雄与曾耀东

    23日,刚从台湾回来的黄金明先生告诉我说,台湾吴伯雄先生非常关切老爷子(我们对曾耀东的呢称)的情况,吴伯雄先生一定要他转告对老爷子的问候。他打手机,打电话,老爷子不接,两次去他家里看望没人开门。 ... ...... >>

  • 梅州市举办“客家讲坛·立法法”专题辅导报告会

    昨日下午,梅州市举办了“客家讲坛·立法法”专题辅导报告会,邀请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波作《发挥地方立法作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专题报告。 ...... >>

  • 李东浩:做个勤学思变的企业家

    我从出生、成长、接受教育都是在兴宁。说起来有点心酸,我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工作了。我家中有四兄弟,当时父亲在工厂打工且身体不好,母亲是家庭主妇,两个弟弟还在读书,家中条件不是很好。 ... ...... >>

  • 林苑如:“商道”即“人道”

    读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其实一直都不错,高考的时候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剥夺了考大学的权利,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打击。...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