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熊德龙:中国强大让海外华人脸上有光

客商 | 2015-8-3 11:35| 查看: 3008| 评论: 0
摘要: 1978年我第一次回到梅县是住在华侨大厦。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回泮坑。虽然从来没有回过中国大陆,从来没有回过泮坑,但我竟然认得回家的路。

  “中国强大让海外华人脸上有光!”
  记:30年前您第一次返乡时的心情如何?
  熊:讲起来神奇,1978年我第一次回到梅县是住在华侨大厦。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回泮坑。虽然从来没有回过中国大陆,从来没有回过泮坑,但我竟然认得回家的路。因为多少次睡梦里,母亲都对我描述说:“过了一条河再沿着河边走田段路就能回到家。”
  当我回到家门口时,乡里乡亲都来了,有人问我的阿婆:“金叔婆,你猜谁回来了?”我的阿婆90多岁,眼瞎了。我跪在老人家床前,老人家摸了摸我的头喃喃地说:“是不是乖孙德龙回来了?”听到阿婆这一句话,我的眼泪止不住哗啦啦地往下流。我感觉到,我确实是熊家的一分子,温暖的亲情激涌着全身的每一根血管和毛孔。虽然我曾是孤儿,不过我现在不再是孤儿了,我就是熊家的人,我的家乡就在梅县!我永远是客家人的儿子。
 
  记:从1978年第一次回到中国和家乡梅县算起,刚好过去三十年,亲眼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变,您有何感想?
  熊:我有幸目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感觉,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1978年,我和夫人去澳门旅行,当时看到很多人拿着望远镜在望,要花一块钱,在望什么东西?我也好奇地拿一块铜板租个望远镜到处望,没什么啊?我问他们望什么,他们说,看大陆(珠海)那边!不是有老伯姆在用人力耕田吗?原来那些外国人拿一块铜板租望远镜竟是为了看对面中国落后的一面!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我想到了大陆的阿婆今年90多岁了,还在梅县。我多想回去看看她啊。于是,我回到宾馆,拨了一个多钟头的电话才接通印尼的母亲,我激动地告诉她,我要转唐山(中国)。母亲说:“好啊!儿子,你回去吧!”
  当时中国和印尼正处于外交关系中断时期。经过一番周折,我们夫妇才获得进入中国的许可。当时没有车,我和夫人步行进入珠海。澳门这一边是水泥路,过了珠海那边就是泥沙路。当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我禁不住泪如泉涌,激动地蹲下来,从地上捧起一把泥土,因为我终于踏上了魂牵梦绕的土地。
 
  好不容易从珠海到了广州后,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人山人海,简直就是自行车的王国,满街的男男女女一律穿着蓝衫蓝裤,相比起现在的红红绿绿,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在广州好不容易租了一辆面包车,结果开了15个小时才到达梅县。满脸尘垢的我们终于回到了荒凉落后的乡村。那时的中国,不仅交通不发达,而且物质供应也很匮乏。回到家乡想摆上几桌筵席招待乡亲父老,结果等了三四天都没有原料。30年后的今天,物资供应已大不相同,现在到家乡摆200桌筵席2个小时就能准备好。
  我常常感慨地对人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真正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站起来了;改革开放30年,则让中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香港、澳门回归,成功举办奥运会,这一切都让海外的华人脸上有光,而且有了强大的后盾!
 
  “希望睡梦中能见到敬爱的父母”
  记:您的养父母虽不在人世了,但他们在您生命中留下了多大的影响?
  熊:我出生6个多月,父母就抱养了我。从懂事时起,我就在母亲的怀抱里,夜夜听她唱悠扬悦耳的客家山歌,念令人难忘的客家童谣,还听她讲做人处世的道理。直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母亲给我讲的“有钱钱安人,没钱话安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道理,“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鹧鸪喳喳,挑水淋蔗……”。儿时的歌,儿时的梦,总是魂牵梦绕,永生难忘。
  记得有一年年关,已身无分文的母亲翻出仅有的手镯,带着我去当铺当钱寄给家乡的老人过年。年仅八九岁的我望着一边抚摸心爱的手镯,一边心酸垂泪的母亲,感到大惑不解。母亲说:“孩子,就是再苦再穷,也不能忘家忘本啊。”这句话,令我终生难忘。从此,中华民族爱国爱乡、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根植在我幼小的心里。
 
  在母亲弥留的最后岁月里,我一直陪伴在她老人家身边,我在床边给她梳头,眼泪不停地流。我忽然想到以前妈妈教我唱山歌,我就把一首一首山歌唱给她听。唱了将近一个小时,最后我念到客家歌谣‘鹧鸪喳喳,挑水淋蔗’时,已经不省人事两三个礼拜的母亲,临要过世时,竟然十分清醒地和我一起唱童谣,我以为是显灵了,我唱一句,她答一句。我的眼泪慢慢地流出来,我知道母亲要走了,不过我一直唱歌,做最后的努力孝敬她,以报答她对我的养育之恩。
  记:您交朋友、选员工,最看重对方什么样的品质?
  熊:我常常在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对朋友、对老板一般都不会忠诚,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交结,也不值得录用。
  对父母的孝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父母健在时,只要有时间,我就会陪伴在老人家身边;父母不在了,我更加思念他们。记得有一次回梅县短暂停留,很快又要从梅县机场飞往广州。看看还有点时间,我赶紧叫司机载我急速回到离机场不远的泮坑,在父母坟前磕头跪拜,看望长眠在地下的二老,然后又匆匆赶回机场,刚好飞机就要起飞;另外,有时我回到老家,还会特意睡到父母生前睡过的床上,多么希望老人家能托梦给我啊……

  “多元化经营是我办报的成功‘秘诀’”
  记:从1993年涉足平面媒体至今,您已是相当成功的报人了,能否谈谈您办报的成功“秘诀”?
  熊:在海外有个说法:如果你要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办报吧!这既是笑话,也是实话。我可以很高兴地与大家分享,《国际日报》这几年从美国到印尼,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比较赚钱的报纸了。如果说我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多元化经营。
  一是要形成良性循环的报业产业链。以前,我们印刷靠别人,纸张靠别人,这两个环节的利润都给人赚走了。现在不同了,我们自己印刷,还准备自己办纸厂,甚至自己种树造纸浆。不仅印刷厂、纸厂的利润自己赚,我们还可替别人印刷,并提供纸张给别人。现在《国际日报》每天除了印自己的报纸外,还要代印26份外报。
  二是要懂得资本运作。报纸本身利润空间小,关键要善于资金运作。借鉴国际大财团的做法,我们对《国际日报》整体广告合约“打包”,然后高价转卖给更大的资本家,从中赚取利润。
  三是进军房地产。我们把报纸办好了,有了资本,有了品牌后迅速进入房地产市场,现在我们准备推出5000套别墅。
  四是成为印尼进口中国卷烟机的总代理商。印尼所有大小厂要进口中国卷烟机都要通过我们。
  有读者就有影响,有影响就有办公司做生意的可能。我们做报纸的,比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好做,但如果和做生意挂起钩来,则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好做!这就是我的“秘诀”。
 
  记:财富在您眼里是如何定义的?
  熊:我不是最有钱的,但我从不缺钱,“比起刘玄德,夜夜睡唔得;比起江湖叫化子,我又还过得。”
  一个人就像一杯水,装满了就会溢出。钱财这东西,多来多用。钱多了,有时会减低子女的奋斗精神,甚至造成子女“抢身家”。如果不会做人,不会用钱,再多钱也没有用。
 
  我姐姐曾对我说:“德龙啊,看你每天熬更守夜挣钱,却大手大脚捐赠,为什么不多留点给子女?”听了姐姐的话,我内心也确实动摇过。然而,有一天,我参加了一位华人大富商母亲的葬礼。到了山上的坟场一看,这边埋的是“一代天骄”,那边埋的是知名银行家,可是坟头上的草都长得比人头还高,看来在他们身后子女已很少来祭拜了!我的内心不禁一阵感慨。“古今富豪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所以,我深深地感到,留给子孙没有多大价值,还不如更多地奉献社会。我最近准备成立熊德龙基金会,打算把印尼赚的钱捐给基金会,通过基金会做更多有益社会的事。
  记:我了解到一个细节:每当员工出差回来,作为老板的您,问员工的第一句话是回家了没有,然后才问事情办得如何。能否谈谈您的管理之道?
  熊:是的,我对员工的管理可能比较注重感情的一面。用在别的行业不一定行,但对我来说很管用。报社的员工要上夜班,我会安排夜宵给他们吃,他们就会很感动;前不久我带着几位中层干部到澳门出差,去购物时,我让他们每人挑一件衣服送给自己的老婆,钱由我出。我想,他们的家属收到这件由丈夫的老板送的礼物时,一定会很开心!
 
  “四部曲”体现人生完美追求
  记:您的中华心、客家情几十年未曾改变,您对未来有何规划?
  熊:从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我的人生规划是这样的:头一个十年,对中国和梅州家乡进行捐赠为主。现在中国强大了,家乡的经济也有基础了,在我看来,如今这种捐赠并不是最迫切的;第二个十年,由我个人出资输出中国的各级干部到国外培训为主。这其中先后有近两千人参加了培训;第三个十年,以宣传中国的声音为主。当年我花了400万美元买下《国际日报》,就是为了更多地宣传华人的声音。随着中国的强大,以及留学生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现在的《国际日报》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从现在算起的未来十年,我愿做中印友好交往的桥梁。当然,谈爱情是需要面包的。现在我们有英文、印尼文、中文报纸,可谓有平台、有地位、有资金,所以当我重新回到印尼时,就是要融入印尼的主流社会,为印中友好往来,为印中经贸交流做好桥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林苑如:“商道”即“人道”

    读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其实一直都不错,高考的时候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剥夺了考大学的权利,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打击。... >>

  • 陈梅冰:13岁出门谈生意的"铁娘子"

    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去了香港。我的父母都在香港,兄弟姐妹中,只有我是在梅州出生的。因为父母要出去香港干活,我是由奶奶带大的。... >>

  • 刘金华: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做什么事要有信心,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当然,有信心也不能“盲做”,从小到大,我做每件事情,一定会把自己的想法思维讲给周边的朋友听,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加以逻辑性地综合起来,从中发现自己的对错 ...... >>

  • 李有权:我天生就喜欢做生意

    我父亲是梅县隆文人,母亲是梅县松口人,当年下南洋到马来西亚怡保谋生,父亲做木工,母亲务农、打打杂工、做做小生意。我有兄弟姐妹7个,都在怡保出生、长大。 ... ...... >>

  • 钟奇可:要将投资家乡的建设进行到底

    我1932年在印尼出生,父亲在南洋做修车工。当地客家华侨有个风俗习惯,就是生了小孩要送回老家陪伴留守的老人,并在老家接受教育,这样才不会忘本。 ...... >>

  • 庄兆祥:希望成为中国的麦肯锡

    老家在揭西县,但我却在五华出生。这是因为我的祖父早年参加红军,家庭生活重担全落在祖母身上。父亲9岁那年,祖母带着全家流落到五华县住了下来。我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妹,一大家人靠父亲当教师的微薄工资养家糊口 ...... >>

  • “客家歌仙”黄婉秋

    黄婉秋,女,1946年出生,祖籍隆文镇坑美管理区盛和楼。据坑美《黄氏族谱》记载,她的上祖(十五世)搬迁广西定居。1983年,梅县第一届山歌节时,黄婉秋曾回乡演唱,深得乡人的赞扬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