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浙江海宁有诗仙徐志摩,广东梅州有诗怪李金发

先贤 | 2015-8-3 15:50| 查看: 4111| 评论: 0
摘要: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诞生于梅县梅南镇罗田径上村。粤东山区由于山多田少,男子多往南洋谋生。李金发的祖辈家境贫困,父亲李焕章在二十多岁时冒险下南洋,在南非洲的毛里求斯做工创业,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白手起 ...
1浸润客家文化的山村少年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诞生于梅县梅南镇罗田径上村。粤东山区由于山多田少,男子多往南洋谋生。李金发的祖辈家境贫困,父亲李焕章在二十多岁时冒险下南洋,在南非洲的毛里求斯做工创业,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白手起家,回乡购置田地,盖起了有二堂二廊二十间的围龙屋“承德第”。

  李焕章生有五子八女十三人,李金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他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才15岁出头就在农忙季节参加劳动,学会了耘田、放风车、喂猪、晒谷等客家农务。与此同时,父亲严厉的管束、缺乏生趣的童年,也在李金发身上埋下了孤独、忧郁的种子。

  李金发六岁时进入当地私塾念书。少时,他对客家山乡男女对唱的情歌百听不厌,由此在民间汲取了大量的营养熏陶了他的灵魂,这对他以后从事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养儿不读书,不如养条猪”的乡谚,让李焕章念念不忘让儿子读书成才。他让李金发在乡村读完私塾后,又送他进梅县高等小学读书,受教于王漱溟先生。王先生是清末秀才,博学多才,还在梅城七贤书院办起一个“文苑社”。李金发经常参加“文苑社”课艺,他写的文章文笔华丽、见地独到,被王先生评为“颇晓韵致,立言典雅”。在此期间,李金发熟读《全唐诗》,也颇喜欢《牡丹亭》,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阅读《玉梨魂》等一类的言情小说,那些小说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进入青春期的李金发的心弦,令他变得性格内向,多愁善感。不久父亲去世,李金发的二哥李权荣希望李家“应有一个读书人以光门楣”,便送他去香港、上海求学。

  20世纪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法国积极组织勤工俭学会,鼓励中国青年赴法留学。上海是赴法勤工俭学生出海的必经之地,1919年11月中旬,李金发在家人的支持下,与梅县白宫的同乡学子林风眠等一批热血青年,于1920年1月31日抵达法国开始求艺生涯。

2诗歌雕刻铸就文坛怪杰
  在巴黎美院时期,李金发既潜心于雕刻艺术,也钟情于缪斯女神,创作了一批具有法国象征派风格的实验性诗歌作品。然而就在他徜徉于艺海泛舟之际,梅县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李家童养媳、李金发的发妻朱亚凤,因日盼夜想出国留学的丈夫,在极度绝望之下最后吞吃“大茶药”(客家地区一种有毒植物)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李金发闻讯后悲痛欲绝,陷入极大的苦闷之中。同学林风眠、林文铮为了宽慰他,三人于是结伴到柏林游学。

  在柏林,李金发在练习雕刻和油画之余,将主要精力放在诗歌创作上,很快完成并编定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的创作。随即他将这两部诗稿寄给当时在国内声望甚高的周作人,希望作品“一经品题声价十倍”。果然周作人不久即给他回信,称赞他的诗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之作,并将这两本诗集编入新潮社丛书,推荐给北新书局出版,由此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如果说李金发写诗是“无心插柳”的话,那么他从事雕刻艺术则是有意为之,并且为之奋斗的事业。在李金发之前,中国仅有泥塑、木雕、石刻人像的技术,他是把西洋铸造铜像与浮雕的技术引进国内的第一人!也是率先在其主编《美育杂志》中介绍雕塑艺术的人。他曾经铸造过孙中山、蒋介石、蔡元培、伍廷芳、古应芬等人的铜像。其中1934年塑造的邓仲元铜像,至今仍屹立在广州黄花岗,是李金发回国后的雕塑代表作,给他带来极大的声誉。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李金发以独行侠的姿态、卓尔不群的风格,在诗歌创作与雕刻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堪称一代文坛怪杰。诚如蔡元培书赠他的对联所云:“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此乃对李金发诗歌创作与雕刻艺术的高度评价。

3收获爱情“为幸福而歌”

  在李金发的情感历程中,有一段他一生中最具浪漫色彩和幸福感的时光,即是他到柏林游学期间与德国少女屐妲的恋情。屐妲是一位画家的女儿,在父亲的熏陶下亦颇擅长绘画,两人一见倾心发展成一场热恋。1923年冬,李金发携屐妲一起离开柏林重返巴黎;1924年初两人结婚,仍在巴黎美院从布谢教授继续学习雕塑;1924年初冬,李金发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之聘,回国任雕刻教授。返国之前,他编定了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这些诗均写于李金发和屐妲从恋爱到结婚这段甜蜜幸福的时期,作品一扫过去那种颓废绝望、阴郁低沉的气息,其主调充盈着爱的絮语与对幸福的憧憬。

  李金发的人生观与艺术观都有一种忧郁的色彩,但纵观他的人生道路却常常是柳暗花明,不乏贵人相助。19岁时他去法国留学及学成归来回国就业,均得到在南洋经商的兄弟相助;在国外创作的三本诗集,有幸得到周作人、郑振铎的欣赏推荐,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回国后不久,李金发在上海认识了蔡元培,两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蔡元培为李金发的《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和《雕刻家米开朗琪罗》两书题写了书名。蔡元培在南京任大学院院长时,又聘李金发为大学院秘书兼艺术委员会委员,后又介绍李金发与林风眠去创建国立西湖艺术院;在雕刻方面,李金发又得到孙科、陈济棠等人的赏识,使其开办的雕刻公司生意兴隆。
 
  李金发的诗歌观念是较为复杂的,他既大胆地将法国象征派诗的艺术形式引进中国新诗创作,同时对中国的古诗和民间歌谣如客家山歌也甚为推崇。在他留学法国期间,便委托国内的朋友帮他收集家乡的山歌,至1926年终于编成一本《岭东恋歌》。1928年夏,李金发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在他哥哥李权发的帮助下,“东搜西索”、“向村童中聆教”,经过几个月的辛苦,终于将一本客家情歌集编定,并于1929年4月出版。

  据乡人回忆,1928年春夏之交,已是留学归来、蜚声文坛并且身为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的李金发,偕同貌美如花的妻子屐妲回到了离别十多年的故乡——梅南罗田上村,回到承德第这座客家老屋。乡人们听说李金发带了“番婆”回来,都纷纷前来观看。李金发对乡人甚为友善,亲切地与他们打招呼,即便见到抬棺材的老者,也上前去和他握手。因乡间厕所甚为简陋,每次屐妲如厕,李金发均在一旁陪同,甚为“绅士”。

  据李氏族人李立仁先生回忆,李金发是次回乡期间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李金发当年在梅城读书时,一次父亲李焕章告诉他,在“承德第”围龙屋的龙神背,藏有一个“锦囊”,“等你以后学业有成、衣锦还乡时再可取出”。“锦囊”为何物他不甚了了,但一直遵父嘱不去窥探。此时他想起父亲当年的嘱托,便来到龙神背,掀开砖石,取出藏在其间的小瓮,里面有一个红绸布裹住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红纸,用毛笔写着两段文字。其一是“桐油罐子装桐油,吾子不要装桐油……”其二是“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李金发阅后不禁仰天大笑:“呵呵,幸得我肯苦读书,不但今日学有所成,还娶了个洋老婆!”

  无奈造化弄人。1930年秋冬之交,其妻屐妲由于思乡心切和不适应在中国的生活,携5岁的儿子明心由上海乘船返回德国,此后与李金发分手离婚。

  命运之神总是眷顾李金发,就在1932年,李金发在广州认识了同乡姑娘梁智因。梁智因,字棠馨,出身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在清朝任过礼部官员,母亲是清末外交家、爱国诗人黄遵宪的女儿。作为大家闺秀,梁智因气质高雅,丰姿绰约。她先后在梅县梅州中学、广州执信中学求学,兼写得一手好字,成为学子们倾慕的偶像。这对才子佳人自认识后两情相悦,于1932年9月结婚。次年7月,次子猛省出世。

4国难当头以笔为枪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1938年9、10月间,时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的李金发,携妻小在兵荒马乱之中逃难至越南,后又和妻儿一起由越南回到广东省的战时省会韶关。是年秋被任为广东省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革命博物馆馆长(1940年9月李金发曾携妻儿二回梅南家乡)。1941年8月初,李金发离粤入蜀。到达重庆后,于当年11月入外交部任欧洲司第二科专员,走上了弃文从政的道路。

  抗日民族战争的洪流,让李金发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辛酸,感受到人民百姓的苦难,极大地激发了他抗日救国的热情,使他的艺术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越南期间,他的哥哥从毛里求斯来信,要其一家去毛国生活、避难。李金发认为抗战当前,匹夫有责,他不愿离开祖国去过安全、舒适的生活,依然从越南回国,共赴国难。他对汪精卫、周作人的汉奸伪政府深恶痛绝,撰文痛斥“认贼作父”。在《从周作人谈到“文人无行”》一文中,李金发对当年曾经扶持他成名的周作人,也一样毫不留情地抨击。

  1941年7月,李金发在韶关创办了文艺刊物《文坛》月刊并自任主编。他在“发刊小言”中明确宣称其办刊宗旨是“发扬民族精神,激发抗战情绪”,他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以笔为枪,奔赴抗战文艺的行列,写下了不少抗战诗篇,控诉了日寇毁灭和平与幸福的法西斯罪行,歌颂了抗日战士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诗风一扫过去的悲观阴郁,而出现金戈铁马、高亢激越的声调,成为抗战时期诗风变化最大的诗人之一。同时他还写了《异国情调》等三篇小说来描写海外华侨赞助抗战的故事和表现客家妇女的悲惨命运。

5漂泊异域的家国情怀

  1945年3月后,李金发先后出任国民政府驻伊朗一等秘书和驻伊拉克公使,开始了他长达六年的外交生涯。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孤岛,1951年夏李金发携妻梁智因离开巴格达到美国定居。此时,他再也不是中国的外交官,而是一个飘零异域的游子了。

  李金发举家到美国后,先后经营过养鸡场、服装店,以及依靠自己的雕刻专长在一家雕刻公司任职,以一种农民式的勤奋,过一种无求于人的独立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在嘉应学院(原嘉应师专)中文系任教,对李金发等近代以来的梅州籍文化名人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刚巧我的岳父吴铮先生是梁智因女士的中学同学,于是我通过岳父与梁智因取得联系,她及她儿子李猛省给我寄赠了李金发的有关资料,由此填补了国内对李金发研究的不少空白。2000年10月,在我主持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期间,会同时任梅州市政协主席何万真先生等人,发起组织召开了“林风眠、李金发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邀请李金发之子李明心及海内外学者专家来梅州共赴盛会,促进李金发研究更上一个台阶。会后,我陪同谢冕、孙玉石、吴思敬、李明心等人专程到梅南镇罗田径上村瞻仰李金发故居。李明心是李金发与屐妲生育的长子,时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他与我交流甚多,其中突出地谈到了父亲热爱故乡和族人的家国情怀,令我印象深刻。

  在长子李明心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好爸爸,对他们两兄弟从不打骂、不处罚。时常教诫这位混血儿子要学好中文、英文和算术,尤其要学好中文。至今李明心还保存其父1938年8月7日给他写的劝学铭:“明心日记——须牢记:1.每日记录二百字,以资练习,影响将来不浅!2.勿懒惰攻读中文,致将来成不通之中国人!……”

  李金发与梁智因生育的次子猛省,是耶鲁大学化学博士,擅长英文,现在纽约从事英文翻译。他记得父亲是一个很风趣的人,他会把各种笑话例如《怕老婆》、《白食宴席》等记入小册子,每逢亲友聚会时就拿出来分享。他有时还会用客家方言唱山歌,或者用上海话、四川话、广府话、客家话等表演《方言误会》,令大家捧腹大笑。

  晚年李金发定居纽约,家居期间写了不少散文随笔。1964年将部分散文、小说辑成《飘零闲笔》,交台北侨联出版社出版。1971年退休在家,常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画报和电视消遣,偶尔也写些诗文以自娱。随着身体渐趋衰老,李金发对祖国、家乡的思念日甚。据李明心回忆,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李金发第一次收到来自故乡梅县寄来的信,当他手捧此信,注意到信封上盖了一个“梅南镇”的印戳,尚未打开信便流下了眼泪。

  过去一般研究者认为,写于1974年12月6日的《答痖弦先生二十问》,是李金发生前最后写的一篇文章。从梁智因寄来的材料中,我发现约写于1976年4、5月份的《吊幽默大师林语堂》和《无题诗》,才是李金发有生之年的最后作品。在此文中,李金发借祭奠故人之酒杯,来浇自己心头郁积着的爱国思归的乡愁。文中对林语堂一直“寄身海外的孤岛”,至死未能回祖国大陆,深表“惋惜”。认为林“逃往台湾是一个失策”,“你应该不信谣言返大陆去看看,他们怎样建设,怎么样改造社会,看看现在是否南水北调,农业学大寨,全国水利交通怎样进步”。这是一篇充盈着思乡爱国的感人之作。文中这些抱憾惋惜之辞,其实是李金发本人长期以来远离母土、飘落海外、内心拳拳盼归心态的充分剖露。他让长子李明心两度“破除成见,千里迢迢跑回广东家乡,去看灯火彻夜的穷乡僻壤。”对儿子大加赞许的故乡的巨变,李金发心向往之,思归迫切。

  晚年的李金发与梁智因这一对同乡夫妻,相濡以沫甚为恩爱,虽然日子孤寂但也清静和谐。夫妻两人都一样具有浓郁的爱国爱乡情怀,据梁智因给我岳父吴铮先生的来信称:“我与金发虽身在异域,但心恒在祖国”,“愿有日能归祖国,作叶落归根之计”。他对国内的时局颇为关心,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李金发很快撰文对留法同学予以悼念。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李金发一向较为乐观。他在《吊幽默大师林语堂》一文中说:“我还七十六,比你只幼四五岁,但看样子我还能活十年八年,真是可以自娱了。”也许是有预感,李金发在写完此篇悼文后不久,写的五言古风《无题诗》有云:“早知油已枯,指日登鬼录”、“父母早登天,三兄岂来促”、“远寺钟声来,心头颇忐忑”、“著作未等身,虫声鸣幽谷”。这些诗句所抒发的,是对“老之既至,死之将临”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果不其然,在写完《无题诗》不久,他便与世长辞。

  千百年来,无数漂泊海外的华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叶落归根”,这也是李金发晚年最大的心愿。也许一个人自离开母土开始,乡愁便将伴随他的一生。李金发从19岁负笈法国,足迹遍及大半个地球。这位游子一生的创作都在关注“故乡”。他在一首怀念故乡的诗中写道:
我的故乡,远出南海一百里,/有天末的热气和海里的凉风,/藤荆碍路,用落叶谐和,/一切静寂,松荫遮断溪流。

  李金发笔下这“远出南海一百里”的地方,就是号称“文化之乡”的——梅州!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田家炳先生为本港著名实业家及慈善家,一九一九年出于广东梅州巿大埔县银滩村。其先翁玉瑚公乃客家后裔,以经商为业,平生急公好义,济贫恤孤;母亲田房氏则具备客家妇女传统德,为人纯朴务实,克勤克俭。 ... ...... >>

  • 客家名人--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

  • 客家人唯一的武状元--李威光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出生在山区农村一个小康家庭。其父李资始是前清廪生,知书识义,对其子从小学书习武管教颇严。 ...... >>

  • 赣南著名红色作家卜谷:“我写的就是自己家的生活”

    根据卜谷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的江西首部党员教育微电影《扶墙》不久前公映,获得热烈反响。但卜谷没有时间陶醉在成功的喜悦当中,他又投入到“担当——来自赣南原中央苏区的报告”的创作上。 ...... >>

  • 一位客家拳师的“世客”情怀

    随着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的临近(定于今年11月18日至20日在赣州召开),赣州市方方面面人士对“世客会”的关注也不断升温。... >>

  • 享誉电影乐坛的客籍作曲家 ——追忆邑贤张棣昌先生

    北京,1988年的8月天高云淡,第五届全国“文代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有幸跻身其中。11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与艺术界代表一千多人济济一堂、共赴盛会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