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吕志先:诒德之家走出政学人生

军政 | 2015-8-6 14:58| 查看: 5653| 评论: 0
摘要: 吕志先,原名姚琬卿,因早年参加地下党工作改为现名。平远县超竹丰光村人。1923年在平远启宇小学读书,1930年入读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东北军张学良部做地下工作 ...

  【人物简介】

  吕志先,原名姚琬卿,因早年参加地下党工作改为现名。平远县超竹丰光村人。1923年在平远启宇小学读书,1930年入读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东北军张学良部做地下工作;1940年从东北军112师撤出到山东鲁南抗日根据地工作。建国后曾任温州地委书记,金华地委第一书记,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秘书长。1962年至1964年任杭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5年调中国外交部担任驻多国大使;1981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国对外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和文化部副部长。1986年担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校史短简】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被拆分成多所单科性大学。其中,文学院主体、理学院部分学系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新成立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大学以“求是育英”为校训,成为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同时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1998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目前杭州大学办学旧址已成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吕志先:诒德之家走出政学人生

  在记者的手中,有几封吕志先的家书。说是家书,里面洋洋洒洒尽是对国家对民族振兴发展的欣慰和期许。从幼年出外读书,接触进步思想,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赴战场、进入新中国政坛,再到担任杭州大学校长、走上外交岗位……这位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期颐老人,用毕生的经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七月流火,由于98岁高龄的吕志先校长身体欠佳,记者无缘到北京拜访,但专程前往杭州、广州、平远等地探寻这位老人的传奇一生。

  先驱之家,少年立下鸿鹄志

  1917年,原名姚琬卿的吕志先呱呱坠地。其父姚海珊曾投身辛亥革命,在金戈戎马中立下功勋,1925年在东征军进击平远后还担任了两年的平远县长。吕志先自幼聪敏,在其父教导下,更是博学强记,遍读经史。1927年11月,姚海珊弃政从商,年仅10岁的吕志先跟随父母,离开平远,到广州求学。因成绩优秀,他从执信女子中学附属小学毕业后即免考入读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吕志先有着客家学子刻苦勤奋的品质,如果不是那场震惊中外的事件,他或许会在学业上拾级而上,成名成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占沈阳的事变,而蒋介石却一再电令东北军张学良部:“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在短短的4个月又18天里,东三省沦陷。“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广州,在学界掀起了“大地震”,中山大学师生率先成立抗日救亡团体,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14岁的吕志先跟随高年级学生走在游行队伍之中,向广州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在这个充满着复辟与反复辟、爱国与卖国激烈斗争的年代,这个胸怀大志的少年,对国民党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十分反感,心中萌动革命之火。

  平远县原副县长、《吕志先传》作者冯华德告诉记者,在读高二时,吕志先和七八个同学自发组织了 “马列主义读书会”,互相介绍阅读革命文艺小说和马列主义的进步书籍。为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他们还去广州的长堤一带考察码头工人的工作及生活情况。1936年3月,广东省政府主席陈济棠强行接收了中山大学附中,更名中山中学,自兼校长并实行军训。吕志先与几个进步青年发动高中部学生进行“抗日护校”运动,实行罢课,得到进步教师谭希吕的大力支持。后来,虽只达到了不进行军训的要求便停息下来,但吕志先内心深处,已坚定了为革命抗争到底的信念。

  秘密入党,隐秘战线立奇勋

  高中毕业后,吕志先由于成绩优异,被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同时录取,但他却决定去陕北读红军大学。  1936年下半年,吕志先等人到达北平,于10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名字由姚婉卿改名为吕志先。吕志先长子吕文峰说:“我父亲原本要到陕北红军大学读书的,但党组织决定让他们到西安张学良部的学兵队受训,将来到东北军做地下工作。”

  吕志先等9个男生来到东北军总部学兵队学习。当时,东北军依托张学良卫队2营成立学兵队,目标是培养中下级军官,为抗日储备力量。吕志先在传记中回忆,学兵队生活异常艰苦。每人只有一套灰色军服,吃的是大锅饭,每人每天6分钱菜金。晚上都睡在地板上,只不过上面铺了一层麦草,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冬季洗脸也不准用热水……

  虽然条件艰苦,但吕志先却斗志昂扬。因为这里虽然是东北军的学兵队,但讲的却是红军的经验:红军的军事民主、游击战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里虽是“国统区”,但可以大谈抗日。不仅可以唱《义勇军进行曲》,还可以自己填词谱曲唱抗战歌曲。吕志先一边在学兵队学习,一边积极将具有爱国思想的人才发展为共产党员。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爆发后,吕志先被派去原东北军57军112师的中共秘密工作委员会工作。经吕志先等人考察,原668团一营营长刘震远被吸收入党。同时,吕志先等人积极与下级军官和士兵交朋友,先后吸收一营一连连长王福成、排长董愚、李信民、关长信,营部传令兵石在等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执掌杭大,全面规划善谋筹

  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烽火洗礼的吕志先,在1949年4月随解放大军南下,于5月初进驻他此后在此工作了15年的浙江省。建国后,吕志先先后担任过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秘书长、省委常委等要职。正在政途上崭露头角的他,为何会在1962年5月被任命为省委常委兼杭州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的细节已鲜有人知道。

  时任杭大党委委员、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夏越炯认为:1962年,是杭州大学比较混乱的时期,杭大作为省委高度重视的一所高等院校,亟需一个有魄力有影响的人来扭转乾坤。“当时杭大面临一个严重问题,由于把省委党校合并了过来,对外仍挂两块牌子,所以杭大被党校化了:党校的主要教研室、政治经济研究室并到杭大,而杭大的理工科被全部赶出去,扔到一个新办的毫无知名度的工学院里,包括著名科学家陈建功等名教授也都扔到工学院,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不满。”

  夏越炯说:“1962年吕志先奉调杭大后,他认为把大学党校化是错误的,由此建立的新的招生措施也是错误的。他一来就决定按原来的科系招生。理科不再合并到工学院。当时这项决定,相当于把杭大作为真正的大学挽救了回来。招生有序了,教师队伍稳定了,领导班子也就全部稳定了。”

  通过拨乱反正,学校逐步回归正轨。吕志先到任后,深深感受到我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爱国爱党的,只要重视和信任他们,就能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因此他经常采取开“神仙会”、登门拜访、与中青年教师交朋友的方式,加强与知识分子的联系。对于在“教育革命”中被错误批判和处分的教师,一律予以平反。时任吕志先秘书、浙江省法制局原副局长陈天杰告诉记者,为了给知识分子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吕志先和其他学校领导一道,为年老而学有专长的教师配备了助手;兼职过多的教师工作作了适当调整,以保证他们有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学校还增添了一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在当时物资供应奇缺的情况下,全校九级以上的158名教师都得到一定的物资照顾。

  同时,吕志先加大力度抓教学,认真贯彻落实《高教六十条》,把原来政治、经济、中文、外语等12个系、23个专业,调整为10个系、14个专业;加强“三基”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活跃学术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强调以学为主,严格执行考试考查制度及升级、留级、退学、毕业等制度。  吕志先执掌杭大的三年,是杭州大学最有生气和朝气的时期之一,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秩序稳定,学术气氛浓厚。

  1965年1月,吕志先离开他非常热爱的杭州大学校园,奉命调到国务院外交部工作,从此开启了另一个全新的征程。他先后担任驻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匈牙利、刚果、朝鲜外交大使,为我国加强和这些国家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亲友连线】

  “父亲教导我们要自食其力”

  访谈对象:吕文峰(吕志先长子,原广东省陶瓷公司珠海陶瓷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的父亲戎马一生,而你出生于正值抗战时期,据说差点与父母失联?

  吕文峰(以下简称“吕”): 我1944年出生在山东。那时在敌后根据地,为躲避日本鬼子的疯狂扫荡,父母只好将刚出生的我托付给当地的村长。村长抱着我到各家去讨奶,东吃一口,西吃一口,我算是喝百家奶大的。后来鬼子走了,我父母又回到根据地,但因为当时形势很乱,我不知被抱到哪里去了。他们几经波折才将我找回来。我印象中的童年,是在跟随父母的急行军中度过的。有一次,我父母跟随大部队行军到浙江嘉兴,我在马上骑着骑着就睡着了,一个颠簸就从马上摔下来。

  记:建国后,你父亲先后担任金华地委书记等官职。对于你而言,他和寻常百姓的父亲有什么不同?

  吕:我父亲非常宽厚、慈祥,他不会盛气凌人、摆什么架子。记忆中他也从来没有打骂过儿女。他这个人有着老一辈革命家的信仰,原则性很强,公正廉洁,最讲不得虚假的、走后门的东西。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自食其力,不要依靠他!所以我们兄妹四人,无论是当兵上大学、还是后来工作分配,都没有利用父亲的关系。我1963年考大学,他正好在杭州大学当校长、书记。别人劝我报杭大,我偏不!我不要别人说我靠这个关系,走后门。

  要说他和普通人家的父亲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让我们引以为荣。还记得我们上中学时,父亲在金华地区当地委书记,当时中央发了一个“农村60条”的文件,父亲就通过广播给全金华地区的人讲解怎样贯彻。我同学都知道我有个当地委书记的父亲,但我们没有什么特别待遇,那个时候都很单纯。不过,自己的老爸能在广播里讲话,还是挺自豪的。

  记:你父亲今年99虚岁了,他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吗?

  吕:没什么秘诀,就是作息正常、饮食规律,热爱运动。他非常喜欢游泳,七八十岁的时候还坚持游泳。后来年纪太大了,游不动了,就每天下楼散步。他热爱学习,关注时事,经常教育我们不能中断学习,要学新东西。他年老后和我妹妹一起住在北京,对国际国内形势非常关注,对国家发展也十分关心,每天必看新闻联播、报纸、新华文摘。他是非常与时俱进的,有一些老干部对改革开放不理解、不接受,他不会,能够根据形势、发展比较客观地看待。他晚年经常给我们写信,主题大多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生活好了要回馈社会,叮嘱孙辈要找准人生发展方向,为国效力。

  记:你父亲曾在平远的五指石景区留下了墨宝“五指美景、人间仙境”,他有着怎样的故乡情怀?

  吕:我父亲离开家乡的时候还很年幼,很多事情记不太清楚,但我知道他内心还是有故乡情结的。1975年,他从刚果当大使回国,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乡平远。那时我在花县(今花都),他没有和我联系,悄悄地和我在部队当兵的弟弟文加坐了一天的长途公共汽车回去了。那时他阔别家乡已50年了。去到那里,也没有惊动别人,就去看了看祖屋,探望了他的亲妹妹。后来刚好有个在平远政府部门工作的叔侄遇见了他,报给县里,县里才知道,把他接了过去。他为人十分低调,从不搞特殊化。改革开放后他还回去过一两次,对家乡还是非常关心的。他晚年担任平远在京乡亲联谊会荣誉会长,踊跃参加活动,客家人有什么困难,他都会竭尽全力帮一帮,发挥点作用,毕竟是老客家人了。


  【故里寻踪】

  “诒”德之训示后人

  在吕志先的故乡大柘镇超竹丰光村,记者看到整个村子呈U字形,中间是块小盆地,一条小溪流经村子中央,姚姓一族就散落在小山脚下。

  对吕志先家族颇有研究的冯华德告诉记者。吕父姚海珊的族侄姚雨平、姚竹英及姚海珊自己的儿子姚万瑜均为辛亥革命先驱,皆出于其门下。姚海珊后来担任粤军北伐军军需部长,参加过收复南京之役。他一生急公好义,孙中山先生曾亲笔署名特赠肖像一幅给他。吕志先的长兄姚万瑜,于弱冠之年痛惜祖国涉危,认为20世纪非学无以图存,于是赴广州寻求革新之路。1903年在广州求学期间,姚万瑜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其族兄姚雨平,更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先驱,广州黄花岗起义组织者之一。

  吕志先出生的诒德楼是一座一栋两层楼的建筑。据说这个名字是姚海珊取的,名字来源是因为“诒”通“贻”,内含遗留、赠给、传给的意思。也就是说,姚海珊把这栋楼作为传给子孙的遗产,但要子孙像自己一样以德立志、以德立言、以德立行、以德修身,要天下为公,为国奋斗。这也是姚海珊为子孙留下的“诒训”(祖训)。很显然,包括吕志先在内的姚家子孙,用自己一生的言行,诠释姚海珊的遗训。

  【嘉闻逸事】

  一年2/3时间下乡

  今年84岁的陈天杰老人,在吕志先担任金华地委书记及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期间一直担任他的秘书。他告诉记者,吕志先有个特点,他在办公室是坐不住的,一定要到基层去走一走,跑一跑。

  “他当地委书记期间,经常下乡调查研究,一年时间里,下乡占了三分之二。当时浙江省有60多个县,金华地区占了18个,他把 18个县都走遍了。”陈天杰告诉记者,当时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他们到农村去,基本上都是步行,经常爬山越岭好几个小时。吕志先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所到之处,老百姓都喜欢围着他。陈天杰回忆:“到了农村,看到农民在做农活,他若有时间也会卷起裤腿下去干。记得有一次到金华附近的一间农场,正值农忙时期,农民们干得热火朝天,他二话不说,脱了鞋就下去帮忙了。”

  【记者札记】

  艰辛的寻访之路

  吕志先校长今年98岁。当我们正要到北京拜访他时,却传来了吕老身体不适、急诊入院的消息。我们只能默默地为吕老祈祷,盼望他能早日康复。后来,吕老病情终于稳定。但经与其亲属商量,我们决定从外围采访,不去叨扰老人,让他安心养病。

  当我们来到杭州,虽有浙江大学校方大力协助,然寻访工作又一度陷入困境。正当我们准备黯然接受现实打道回府时,又柳暗花明地联系上了一位曾与吕老共事过的老校长。后来,吕老的儿子吕文峰先生又找到了吕老杭大期间秘书的电话。好消息频频传来,让我们早已湿漉漉的心又重新看到希望。

  苦苦寻访的过程,不正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而变得精彩而更富有意义了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博白作者宾炜获全国短篇小说征文大赛一等2万元大奖

      7月31日,由中国小说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冯梦龙杯“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征文大赛评选结果公示。我市作者宾炜,何燕分别以作品《瓜子的观音》、《小心你的邻居》获得此次大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  冯梦 ...... >>

  • 钟正山:一生只数笔 美育绘丹青

    钟正山,祖籍梅江区三角镇大坜村,193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早年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今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师从林学大等南洋美术名家 ...... >>

  • 潘炯华:专注乃致远 毋计身后名

    潘炯华,兴宁市宁中镇枫岭村人,是我国著名鱼类学家和教育家。1943年毕业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50年后在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学院(1982年改为华南师范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 >>

  • 钟鲁斋:平生意,付与良教创学堂

     钟鲁斋,梅县雁洋镇三乡石楼村人。早年就读于三堡学堂、梅州中学、广益中学,后入读教会学校上海沪江大学。大学毕业回到广益中学任教,担任教务主任,期间协助创办嘉应大学。 ...... >>

  • 清廉·透明·专业——访印尼雅加达首位华裔省长钟万学

    今年5月,市委书记黄强带领梅州市访问考察团赴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考察,为了加强与印尼政商界的合作,我们提出了拜访钟万学的设想,得到市领导的赞同。 ...... >>

  • 吴康:颠沛持素志 创校播文明

    吴康,字敬轩,平远县东石镇锡水村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初任教于无锡国专。1922年返回广东,先后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历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