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饶彰风:彰先生行迹 仰先烈高风

学者 | 2015-8-6 15:32| 查看: 5079| 评论: 0
摘要: 饶彰风,出生于大埔茶阳下马湖。1930年从大埔(茶阳)中学考入广州陆地测量学校,后入中大预科。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 ...

  【人物小传】
  饶彰风,出生于大埔茶阳下马湖。1930年从大埔(茶阳)中学考入广州陆地测量学校,后入中大预科。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建国后历任南方日报社第一任社长、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等;省科委副主任、省文教办公室主任、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后被平反。 

  【校史短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其中广州外国语学院由饶彰风受命于1965年创建,是教育部直属的三所著名外国语大学之一;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12月。1995年5月省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后来以“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为校训。学校辖3个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万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800多人,各类成人培训生、外国留学生1.2万多人。学校开设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有20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建国后,和平的日子并不平静。饶彰风当过《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委统战部长,也因为不应有的批判与党内斗争,被撤过职,降过级。
  在人生的低谷期,1965年,饶彰风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从此奏响人生最后一个华美乐章。

  临危受命 勤俭建校
  “饶彰风先生是广外前身之一广州外国语学院的奠基人、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他虽然在广外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但他早期奠定的基础为广外后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65年,作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口岸,广州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外事外贸任务,急需大量外语人才,广东省决定创建广州外国语学院培育外语人才,以适应越来越多的外事工作。饶彰风受广东省委任命,创办广州外国语学院,并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广州外国语学院是中南地区唯一的外语院校。因为是新创办,许多工作都得从基础抓起。外语学院校址选定在广州市东北郊原广东石油学校,可是迎接饶彰风的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里只有几栋楼房和坑坑洼洼的道路。要在如此简陋的地方建设一所高等院校,谈何容易!
  没有路,那就走出一条路来。饶彰风创办外语学院,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建校,一边招生教学。他组织教学行政部门把同学入学问题安顿好,使教学秩序走上轨道后,立即集中力量抓建校工作。他带领负责基建的同志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亲自参与规划,绘制建设蓝图。原广州外语学院筹备处基建科科长、今年92岁钟锋老人告诉记者,筹办最大的问题之一是财政问题。“当时中央拨款160万元资金用于筹建学校,资金十分有限。饶院长就提出了‘勤俭办校’的方针,先保证教学第一线。例如图书资料是不能少的,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先买国产的,进口书先不买。物品搬迁方面,为了节省资金,不请民工而发动全校师生周三下午停课,搞建校劳动,保证广外在1965年9月1日开学。”于是,每星期三下午就有了这样的景象:一个头戴草帽,扛着锄头,穿着皱巴巴青灰色中山装的中年干部出现在义务劳动队伍之中。饶彰风带领师生们在校道四周种竹,在荒山种树,平整四周土地,在学校里面的东湖、西湖边种下垂垂杨柳。短短两个月里,学院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1965年9月的一天,学校四周、礼堂内外彩旗招展。这一天,新办的广州外国语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在开学致辞时,院长饶彰风作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为了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需要,国家需要大批外语人才,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学校一定会成为中南地区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他要求师生学外语要精益求精,当好“红色的语言兵”,同时又谆谆告诫大家,要学习中国文化,学习毛泽东思想,不崇洋媚外,要洋为中用,绝不能“手拿黄金去换铜”。
   陈建平认为,“绝不能手拿黄金去换铜”是饶彰风办学理念的一大体现。他说:“饶彰风先生就是要广外人重视自己的文化根基,尤其是我们学外语的,更是要洋为中用,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汲取全世界优秀的文化,不能抛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爱才惜才 起用“右派”
   除了重视文化根基,陈建平认为,饶彰风的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说:“当时国内外语人才奇缺,在那种情况下能团结海外,把人才吸引过来,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是要有一定胆略的。”
   为了办好外语学院,饶彰风十分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常说“尊重知识分子,就是尊重科学,尊重教育”。由于外语学院新办,当时外语学院的专业教师,其中90%是从中山大学、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高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何培养教学骨干力量,建设系及教研室的业务班子,尽快提高教学质量,都是摆在饶彰风面前的紧迫课题。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助教李如新还记得,一次研究人事工作,饶彰风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我想起用三个别人不敢用的人,你们看怎样?”这三个人,两个是英语教师宋文、麦君素,一个是在法国留学多年的老教授陆振轩,他们都是脱帽“右派”。李如新说:“当时正是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的‘文革’前夜,饶彰风此举无疑是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背道而驰,这是十分冒风险的。”大家听了都很担心,但饶彰风却不以为然:“人家有真材实料,又早已摘了帽,怎么不能用?别人不敢用,我包下来了!”就这样,他一下子任命这三位教师分别担任英、法教研室正副主任。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西语系法语教研室助教龚毓秀回忆说:“饶院长非常重视人才,法语系当时只有三个班,却一下子接了4个法语外教,当时中大的法语教师还过来听课,课后暗地夸道‘你们学校的学生超过我们的了’。”

   彰风精神 广外永存
   在饶彰风的励精图治下,广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1966年“文革”的狂风暴雨席卷而来,饶彰风被污为走资派,受到残酷的批判斗争,后来被关押在乐昌的一个劳改农场。1970年9月12日晚,饶彰风被迫害致死。
   人心自有公道在。1974年10月13日,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根据省委指示,在广州殡仪馆为饶彰风补办了告别仪式,廖承志、曾生、胡愈之、连贯等同志以及港澳的何贤、费彝民先生等纷纷发来唁电和送来花圈,参加仪式的有近千人,花圈从礼堂一直摆到门外。
   1980年,饶彰风被平反昭雪。
   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45周年时,学校建立了校史馆。为纪念饶彰风,在馆中为其立了一尊铜像,并专门设置了一个展区展示饶彰风事迹。2013年,在饶彰风诞辰100周年之际,广外举办了系列活动深切缅怀饶彰风先生,在全校师生中重温饶彰风当年的光辉事迹,追忆先生为人做事的高尚品格,使饶彰风精神在今天的广外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
   今年,广外即将迎来建校50周年。陈建平认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尊重知识惜才爱才的人才思想,以及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亲民作风和治校理念”,是饶彰风精神所在。他说:“饶彰风先生将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留在广州外国语学院。他为广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垦土拓荒、殚精竭虑,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等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在广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精神早已成为广外的珍贵财富,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广外师生。”

  【亲友连线】
   “爸爸送我到海南岛垦荒”
   ●饶彰风长女饶海燕 (77岁) 自述
   爸爸去世整整45年了。然而,爸爸和蔼的音容和亲切的教诲,却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模糊,而是越来越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间。
   爸爸平时是慈父,但在子女的工作安排上,却有着自己的原则。他教育我们要服从组织安排,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1957年,我没有考上大学,在家自学。翌年3月,全国掀起上山下乡的高潮,我积极报名响应。爸爸当时是省委统战部长,得知我的决定,赞扬我做得好,还叫妈妈帮忙准备行李。
   对于这样的决定,有些民主人士却感到不可理解,还亲自来我家问爸爸:“你是个省级部长,难道女儿的工作都无法解决,要把她送到海南岛去垦荒?”爸爸很风趣地打了个比喻:“温室培养出来的鲜花虽然娇艳好看,但它经不起风雨袭击。同样,这些孩子也不能待在家里靠父母过生活,应该到社会上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去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成材,所以我舍得把女儿送到海南岛上去垦荒。”
   1959年至1960年,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每月15斤米,生活非常艰苦,不少知青从海南农场跑回广州,爸爸及时写信鼓励我要坚持在农村、绝不当逃兵。有一次,组织准备把我调到澄迈县委去工作,我写信征求爸爸的意见,爸爸写了一封信给我所在农场党委,表示他支持女儿继续在农场劳动锻炼,不能过早离开到县委去工作,于是农场党委把我留下来,调换一名女工到县委工作。
   尽管爸爸对我很严格,但我知道他还是非常关心我的,他经常在出差海南的时候来看我。有一次,他到农场来找我,不巧我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他就抱着两个沙田柚,整整等了我一个多小时。海南生活非常艰苦,别说水果,饭都吃不饱,可见那两个沙田柚有多金贵。见到爸爸,我高兴地扑到他怀里。我记得,他在屋前屋后转了一圈,看到我们自己养了鸡,很高兴,他对我进行鼓励,让我要顶住困难,认真学习。1961年农场批准我参加高考,后来我就被录取到华南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
   爸爸在广外的时间不长,有些事情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已无法记起。但我记得他那时候特别忙,记得他当院长的那一年除夕,他没有回家,而是在学校和师生们一起包饺子过年。我们就给他留了个鸡屁股。 

  【故里寻踪】
   从小发奋读书 走上革命之路
   春光明媚的四月,记者走进饶彰风故里大埔茶阳下马湖,去追寻先生留下的足迹。
   在饶氏祖屋 “济美楼”,记者见到了饶彰风的堂侄饶德勒,他告诉记者,如今大家都搬出去了,他也是偶尔才回来查看一下。如今的 “济美楼”已斑驳破败。
   1913年5月,饶彰风在此出生。“茶阳饶氏占半城”,又素有诗书传家的传统,饶彰风天资聪颖,自小已能随秀才祖父背诵许多诗词。靠做小生意糊口的父亲饶仁山虽然经济拮据,还是缩衣节食把他送入了当地的小学。后来,饶仁山生意亏本,债台高筑,饶彰风在读完两年高小后不得不失学返家,十二三岁,却不得不分担生活的重担,挑水、砍柴样样都干。这反而激励他更加发奋读书,在劳动之余自修课程,阅读各种书籍。
   在大埔茶阳,上了年纪的人提起饶彰风仍津津乐道。大埔中学还建起了饶彰风纪念大楼,并设有专门的陈列馆。70多岁的王绍沪老师告诉记者,1927年,饶彰风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埔中学,然而,他日后并没有读书做官封妻荫子,而是走上了铁血革命之路。之后,饶彰风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创办《小小》《天王星》等刊物,触动了国民党的神经,遭到当局的多次追捕。王绍沪老师说:“有一次,国民党派人来追捕饶彰风,幸亏他在大埔中学的同学收到风声,掩护他爬墙头,才得以逃脱。”
   在外历经颠簸沉浮后,饶彰风决心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开始,他在家乡开书店、办教育,传播革命思想,推动大埔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他又离开大埔,在外参加革命工作。

  【校长遗作】
   沁园春·忆故乡大埔
   饶彰风自1935年离开大埔后,就一直在外干革命和工作,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晚年在狱中遭受迫害弥留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和着血和泪在一张残旧的纸片上写下了《沁园春·忆故乡大埔》这首词,以表他对故乡的感情,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词曰:
   笔架峰高,印山渺小,狮扼咽喉。忆茶阳风物,缅怀故旧。清泉鹤唳,夕照星桥,大坝枪声,城隍鼓应,多少英雄硬骨头。换天志,命韩江怒吼,遍地燃烧!
   残阳暮霭深秋,三河坝三千忠骨收。立红色政权,大宁屹起,高陂百侯,旗树高丘。北出坪砂,直通闽赣,赤色江天撼五洲。歌红日,照青峰小道,史迹长留。 

  【嘉闻逸事】
   “学院的公车”
   1965年,当时的广州外国语学院由于远离市区,交通不太方便,有些师生进城搭不上公共汽车,只好步行。饶彰风每次乘坐小汽车回家,途中遇见本院的师生员工,都要叫司机停下来,请他们上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罗可群教授回忆说:“1964年,我刚从中大毕业就被通知分配到广外,可是因为学校还没建成,我和其他10多名教师就先下去参加‘四清’运动劳动了一年,到1965年才回到广州。下乡时我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在一次独自去医院复诊的路上,我意外地碰到了要去开会的饶书记,他知道我是学校教工后,就停下车叫我上车,吩咐司机‘先送老师去医院,然后我再去开会。’类似的事很多,有人还戏称那辆车为‘学院的公车’。” 

  【同事忆先生】
   学生都爱听他作报告
   龚毓秀(广外教授):饶彰风院长是党的干部,尽管不是外语专家,但他对教学事业十分尽心。我当时担任西语系法语教研室助教,第一年我们招了300多个学生,饶院长在教育方面贯彻实施“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外语教学模式,抓得很紧,所以我们学生口语能力比较强。同时,饶院长也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他经常在学校作外事报告,每次报告都是脱稿的。他作报告时,从来不用说“请大家静一静”,学生都静心听。他的报告很有吸引力,自然、生动,学生很爱听。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吴康:颠沛持素志 创校播文明

    吴康,字敬轩,平远县东石镇锡水村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初任教于无锡国专。1922年返回广东,先后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历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 >>

  • 邓家栋:杏林耆宿惟其德馨

    邓家栋,蕉岭县新铺镇人,1919年从新铺公学毕业后报读梅县广益中学。1924年免考入读东吴大学,1926年转学燕京大学、1928年获理学士学位后再投考协和医学院,1933年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协和工作 ...... >>

  • 罗明:南粤民族工作拓荒牛

    罗明,原名罗善培, 大埔县枫朗镇坎下村人。1921年在集美师范求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中共闽粤赣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代理书记。 ...... >>

  • 邹鲁:风云气化作百年树人心

    邹鲁,字海滨,大埔县茶阳人,为国民堂元老级人物。19岁赴潮州韩山书院读书。后考入广东法政学堂,拜丘逢甲为师,结识朱执信、陈炯明。1907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活动。 ...... >>

  • 李光耀纵论“客家安定”

    1954年,李光耀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他回新加坡后,常在客家公会和职工会所活动。其时,与陈嘉庚齐名的爱国侨领胡文虎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永安堂药房聘请的第一任常年律师就是李光耀。 ...... >>

  • 李欣祥:打破罗芳伯研究的沉寂局面

    近日,梅州籍学者李欣祥推出了他的学术新著《罗芳伯及东万律兰芳政权研究》,以崭新的视角、坚实的新史料,对梅州先贤罗芳伯及其在印尼婆罗洲开创兰芳公司的历史,进行深入梳理、考证,提出一系列独特的观点。有学者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