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研究客家文化,构建客家新人格

宗亲 | 2015-7-19 20:06| 查看: 2318| 评论: 0| 原作者: 客家研究院 丁思深
摘要: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中国历史来看,东汉末年到明清之际,中原腹地曾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边疆游牧民族入据中原,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河长江流域,一直到闽岭 ...

  一、客家文化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中国历史来看,东汉末年到明清之际,中原腹地曾出现过几次大动乱,边疆游牧民族入据中原,迫使黄河流域人民南迁到淮河长江流域,一直到闽岭地区。客家先民正是自两晋以来不断地自北向南辗转播迁的中原汉人。移民过程不但给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同时也使文化快速传播。迁徙一一侨居一一再迁徙一一再侨居,不断地传承原先的文化,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创造新的文化。诚如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引黄佐语:"自汉末建安至于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俗渐变而新俗庶几中州。"中原传统文化在南方不仅生了根,还获得了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完成了封建农业文化重心从北到南的转移过程。客家人也正是在这一文化重心转移过程中不单形成了广大的社会生活区域,也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从客家人的根源历史来看,客家文化是根植于中原的移民文化;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又是一种从"农业一一宗法"社会土壤中生民出来的伦理型文化。

  客家文化除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之外,有其自己的优长之处。这就是:

  (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因为:一方面,客家先民多系因异族入侵,故国沦亡被迫逃离故土,流移转徙他乡的。他们饱受国破家散、流离失所之苦,因而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有觉醒,一代一代的积习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客家人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里,不仅农业生产是依附于土地的生产活动,而且整个社会生活结构也是以血缘、宗法关系及其伦理为基本纽带的。这种以血缘为维系的"农业一一宗法"的社会结构,强化了家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家国统一的观念,表现为亲亲之情、乡土之情、民族之情、国家之情的交织融合。在上述两方面作用下,养成了客家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强烈的报本寻根观念。"追源溯本,乃是人类的天性,不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邓迅之:《客家源流研究》)崇拜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一般来说,亲族血缘观念是随着夏朝统一中土后,夏族的文化一直在此后的二千多年时间里占居主导地位,这样也就开始形成了华夏民族的自觉意识。这种原始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血缘感情凝结体尽管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和各种文化的撞击交流,却仍然能在人们的观念中保持着潜在的支配作用。客家先民原来就是世世代代生息在中原夏族的后裔,他们的民族自觉意识和血缘观念为本源的祖先崇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承传下来的,并且保持着潜在的支配作用,反映在移民文化里这是根源归属感的表现。明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客家人喜欢讲客话、听山歌、修祖坟、拜祖祠等等文化现象,就可以理解海外客家人建立的联谊组织和开展的联谊活动的内蕴。这种联谊组织不是由于政治的统属,而是由于"五缘"文化的统合。它超脱了政治信仰、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分歧,强化了海外客家人同根同源的认同意识。

  (三)顽强的自强不息能力。一位台湾学者说过:"客家人,这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苦难的代名词。"从公元四世纪到近现代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客家人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都是在国家民族危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条件下流移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要扶老携幼、举家举族千里跋涉,其艰难险恶的境况实在难于想象,而且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筚路蓝缕,休养生息。特别是近代客家人因不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重压,向海外谋寻生路,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意志和体魄,没有战胜困难的坚毅精神和生存竞争的能力,当不可能有今天客家民系的存在。因为迁徙和流动,由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向低的地区转移,意味着不依恃旧的关系网所造成的庇护所,而要自强自立、冒险犯难。从本质上说,移民文化有利于造就人们的探索、冒险、创造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能力。客家文化正是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生生不已的活力和历史活动中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

  二、研究客家文化,把客家精神现代化

  客家人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时间和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这是无庸置疑的、客观存在的。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开发长江、珠江和韩江流域,对繁荣东南亚地区,对我国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交往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客家文化哺育和造就了大批先贤先烈,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但是,怎样对待历史,使历史的资料转化为一个发展的资源,这是一个很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把客家人的历史提升为一种资源,成为运用的一种方法,变成现实发展的一个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客家文化的基础上,把客家精神现代化。

  客家精神现代化,就是说,不仅要继承、光大维系引导客家人积极向上的传统精神(如勤劳刻苦、爱国爱乡、崇尚教育、报本寻根、讲究卫生、自强不息)外,更主要的还应去探索、开创、培植过去客家精神所没有或缺少的,但又是我们今天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新精神,成为客家地区人民创造新的业绩,开拓美好前程的精神支柱。

  (一)团结协作精神。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客家地区相对发展缓慢、经济落后。这种情况又与人才外流、人口素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互为因果,相互激化。为此,我们必须把这种严峻的落后状况告诉人民群众,唤起客家民众的危机意识,激发他们聪慧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活力一一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层的原动力。与此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对问题的严重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再"自我感觉良好",心理上麻木和怯弱,不敢面对现实。而应该拿出勇气和智慧来面对现实,反思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以身作则,团结协作,不互相扯皮、相互内耗。要倡导"不琢磨人多琢磨事"的风尚,把主要精力放在改进工作、提高水平上;要树立人的现代意识,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看到别人的不足与失误,不是指责贬斥,而是帮助他克服、改进和提高,齐心协力共同把各项工作搞好。

  (二)开拓进取精神。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的精神。然而,由于定居下来相对的稳定和自然环境的闭塞,客家人逐渐也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封闭自满、不思进取开放的山地意识。

  客家人传统的开拓进取精神多年来没有很好地继承发扬。因循守旧,不愿开拓创新;封闭自满,不思进取开放;沉缅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三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国寡民的恬静安适的自然经济生活氛围;陶醉于"知足者常乐"的"内调化"的处世哲学,与世无争,以求内心的平静。这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历史是光荣的,但毕竟是历史;前人是值得尊重的,但靠吃祖宗的"老本"过日子,就永远不会有出息。今天的客家人要有新的作为,就必须少陶醉,多反省;就必须扫除苟且偷安、盲目自满的消极思想;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象先祖那样不断开拓进取。

  (三)崭新的时效观念。现代化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时效观念。商品经济是一切商品社会的必然特征,商品规律造就了崭新的价值观念。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这是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为珠江三角洲、深圳等地区经济崛起所证实。今天的中国,已经显示出商品经济的威力。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差别远远不在经济上,在思想观念深处更有着巨大的差异。经济的落后实际上也是观念的落后,而观念的改革正是一个自觉的现代化的开始。因而要把崭新的时效观念贯注到客家人的精神生活中去,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改造精神世界。客家地区的人民必须抛弃把整日的宝贵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争论上的习气;抛弃"群居终日,无所用心"崇尚清谈的习气;抛弃报喜不报忧,假话、空话、大话满天飞的自欺欺人的陋习。代之以珍惜时间和机会,严肃、诚实、紧张工作,讲究效率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跟上现代的生活节奏。如果客家地区的人民都有同样的一种现代观念的认识的话,就会构成一种时代发展的力量,就会在历史发展中发挥它的作用。

  三、确立人的主体意识,构建客家新人格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已占据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但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特权思想、拉帮结派、男尊女卑等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欺诈勒索等资产阶级思想和行为仍然存在;安贫乐道、不求进取、害怕变革、轻视知识和人才等小生产者的传统观念也仍有一定的市场;一些病态文化沉渣泛起,尚屡禁难止。这些陈腐观念和落后势力,重视政治伦理,喜欢"个人崇拜",人为地"造神"。一方面强调"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又毫无法制观念,无法无天,任意妄为。轻视技术进步和文化教育,嫉妒人才冒尖,不敢标新立异。一方面重"直觉体验"和"经验因袭",使人的社会化变成简单的"复制式",另一方面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自己害怕冒尖,同时打击别人冒尖,尽量自我压缩人格,处处与社会"求同"、"认同"。崇尚中庸,抑制竞争。一方面是"知足常乐"的"内调化"的处世哲学,与世无争,以求内心平静;另一方面则是"东方式嫉妒",谁也别想超越。"我不行,你也别指望出头",如果谁想脱颖而出,就会遭到来自四面人方的攻击,"保护弱者,打击强者"成了道德规范。追求谦卑,消除活力,压制自信,成了处世之道。满足于现状,不善在百家争鸣中抉择取舍,开拓创新。对外来文化采取保守、排斥的态度,习惯于纵向比较,缺乏横向思维,顽固地坚持"守其所已知、拒其所未闻"的极端态度,阻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凡此种种,必然会阻滞客家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一般人认为,客家地区大都山多地少,资源贫乏。因此,"资源贫乏"是贫困落后的根源;也有人认为,客家地区地理环境闭塞,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因此,"地理环境决定"是贫困落后的根源。其实,自然构成仅仅是造成贫困落后的一般原因,还不能算根源。要认识贫困落后的根源,不能把自然的和经济的原因割裂开来,不能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割裂开来,不能把经济的和文化的原因割裂开来,不能把物质的和观念的原因割裂开来。如果我们用经济文化一体的思想方法联系起来看,就可以发现,资源与地域(地理位置、环境)造成了经济的贫困;经济的贫困,又将导致文化的落后;文化的落后,导致了人的愚昧;愚昧又延续了资源、地域性的贫困落后。它们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出,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应当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最充分的可能。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只有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才能获得真正充分的实现。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应重视物质因素和技术因素,更应该重视人的重新塑造的问题。

  人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人的解放问题。许多国家的历史表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实质都是将人从封建依附制度和等级身份中解放出来。人们的从属意识降低了,主体意识增强了。这样每个人都能自由思想、自由创造,才能使人的聪明才智和主动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环境可以创造人,同样人也创造环境。美国现代化理论家A·英格尔斯说:"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而可以说,当前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不仅是文化变革的起点,而且也是社会整体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今天的客家地区,不但经济、社会的发展缓慢,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而且客家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冲击和危机。当然,如果我们把这种冲击和危机放到更加广阔的背景和层面上去观察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是一种自然趋势的看法。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就其存在和发展来看,都不可能是绝对封闭的、纯而又纯的。它必然地要与周围文化发生碰撞,经过交融,进行组合,熔铸出新文化;都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客家文化也不能例外。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一方面必须研究客家人的历史、渊源,把客家人的思想、经验、智慧挖掘出来,加以弘扬;另一方面又必须把我们的智慧和精神贯注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去,实际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无根无向的困扰;而同时还必须以开放的心态,从批判的角度着手,对客家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定势、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从而把客家文化引向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以适应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客家地区的现代建设需要勤劳进取、宽容善良,既具有独立创造气质又富于合作精神,既有崭新的时效观念又懂得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健康的人格力量。这就是人的现代化,亦即是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现代化。只有这样,客家人才能与当代潮流合拍,客家地区才能与现代化大趋势同步前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