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韶关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已完成75%

要闻 | 2016-12-22 10:28| 查看: 5066| 评论: 0| 原作者: 韶关日报
摘要: 自然村,是历史上人们自行聚居自然形成的,一般以家族聚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村形成了村民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道德品格,并通过代代相传,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 ...
 
韶关市古驿道线路及遗迹分布图。

 石榴下驿铺。

  户昌山村李氏宗祠。

 石塘月姐歌。
自然村,是历史上人们自行聚居自然形成的,一般以家族聚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村形成了村民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道德品格,并通过代代相传,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为什么要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
  关键词——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自然村落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家园故土和精神归属。
  关键词——消失: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自然村正在快速消失。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全国大概每天减少约70个行政村,2000年至2010年全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落。广东现有自然村落约18万个,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前沿阵地,广东的自然村落消失速度更快。
  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目的
挖掘和抢救村落历史人文资源,为正在消失的村落留下历史印记,留住乡愁,留住精神归宿,为寻根溯祖、保护文脉提供帮助。
  韶关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进展
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韶关市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于2015年11月在始兴县司前镇试点,2016年2月全面启动。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10110个自然村落中,村落调查已基本完成,普查表完成7628个,占比75%,录入村情数据库3577个,撰写村落概况文稿3667个,完成文稿总纂1270个、初审1962个、复审1079个。
  韶关古驿道与自然村落
  古驿道又称驿路、官道,是古代传递文书、输送物资、人员往来的大道。根据志书记载,明清时期广东基本建成“三十里一驿、十里一铺”,韶关现辖范围内当时有数条驿道、5个驿站、65个驿铺。沿线自然村落更是见证了古驿道的兴衰,记载了文化的交融。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南雄市梅岭,始通于秦汉。在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鋗的姓氏得来的,珠玑镇中站村仍有梅鋗古城遗址。自越人开发后,梅岭成为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道宽4米,以青石及鹅卵石铺砌而成。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关古道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一片繁荣,“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宋代于梅关建了关楼,关楼的南北两面嵌有石刻匾额,北书“南粤雄关”,南书“岭南第一关”。梅关是历史上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陈毅同志在粤赣边区领导游击战3年,曾多次翻越梅岭,留下《梅岭三章》等不朽诗篇。梅关南北均有梅树,寒冬,山间梅花盛开,独成一景。

  西京古道象兑亭。

  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开凿于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韶关段自今英德至湖南宜章,全程500余里,现存较好的路段有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段,主要遗迹有梯云岭段驿道、石墩村段驿道,象兑亭、仰止亭、乐善亭等9座古亭,通济桥等。
西京古道自古以来,一直是岭南通往中原和西京长安的一条主干道,沿途留下不少有关名人芳踪的记述,如《重修梯云岭碑》有“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的记述。白牛坪有以纪念韩愈而命名的“蓝关(今毁)”、“心韩”、“仰止”等古凉亭。民间流传着众多有关韩愈、惠能、苏轼、李秉中、屈大均等历史名人途经西京古道时留下的传奇故事。
韶石古道
  韶石古道属丹霞山风景区范围,多位于两山之间的山谷,长约22公里,宽1-2米,用砂砾岩条石砌成,或依山开凿而成。韶石古道是古代南粤北上中原、京师的必经之路。东起周田麻坑建封寺,往西经蜡烛峰(双阙石)、李湖岩、打鼓岩、打锣寨、穿窿岩、金龟岩出金龙山,复经鸽子坪、田螺径、番鬼佬寨村,西渡锦江,经艾芷坎、矮寨、黄竹、过貂婵岭,入韶关,近代以来荒废。古道有庙宇4处,碑刻10多处,山寨门4座。
  北宋年间,苏轼曾路过韶石古道,夜宿建封寺,留有《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双阙浮空照短亭,至今猿鸟啸青荧。君王自此西巡狩,再使鱼龙舞洞庭。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圣主若非真得道,南来万里亦何为。岭海东南月窟西,功成天已锡玄圭。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

石塘双峰寨。
  特色自然村落  石塘村
  石塘村位于仁化县石塘镇,李氏始基祖李可求南宋时期迁来该地,因挖地制砖建房子时,挖出的200余口池塘底部都是石头而得名石塘。
  石塘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特色食品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米酒、石塘香辣扣肉、石塘炸鱼、炸蚝豉等。石塘民俗月姐歌,形成于唐代,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塘村古建筑群规模大,明清古建筑现存133座,青砖、青瓦、马头墙、灰塑,多为徽派建筑。代表性建筑有:贻德堂,建于清咸丰年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389平方米,二进三开间,硬山顶,马头人字形风火墙,正门有红砂岩抱鼓石一对,左右门额有壁画,前厅设八藻井,左右设拱门,上厅抬梁式架构,部分雕刻精美;双峰寨,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坐北向南。平面呈四方形,中间是空坪,四角建有三层高的炮楼,正面中间建有五层高的主楼,寨墙各面均有炮眼,占地面积9486.6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双峰寨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红色战斗堡垒,1928年3月27日,国民党和当地民团武装包围双峰寨,工农革命军营长李载基带领700多农军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闻名全国的石塘寨保卫战。中共广东省委评价此次战役是农民暴动史中最伟大的战斗。

 户昌山功名石。
  户昌山村
  户昌山村位于乐昌市庆云镇东北面,始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因大万公与其子伯伦弃官迁入而形成,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因最初为一户人家在此起家的,取“后代户户昌盛”之意而得名户昌山。
  户昌山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以村中央李氏宗祠为中心,小巷四通八达,密集的40座明清时期古房屋建筑群保存完好。代表性建筑有: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公元1806年、1933年、2000年曾修缮。占地面积138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头门、围墙(照壁)、屋顶均为硬山顶风火式山墙。建筑砌体材料以青砖和青石为主,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材为硬木,结构坚实,木雕工艺精湛。代表性碑刻有“李陈氏孝坊”,节孝坊正中阴刻“圣旨”两字,左间横额阴刻行楷“行义”,右间横额上阴刻行楷“苦节”,立于清道光年间,现存于户昌山村西北面约1公里的宜乐古道上。
该村人才辈出,村前竖有9对“功名石”(原有29对),始于清代,为青石条结构,高约1.3米,上刻有皇帝年号、考取功名者姓名、字号、考试名次等。

湖心坝客家民居群全貌。
  湖心坝村
  湖心坝村位于翁源县江尾镇西南面,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先祖沈氏三兄弟迁居翁源,开基于湖心坝建村。
  湖心坝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湖心坝的传统建筑统称为湖心坝民居群,现存32座,代表性建筑有外翰第、三门楼、长安围、大夫第。其中长安围始建于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至清朝逐渐向外延建,2002年重修。围楼的平面呈半圆形,坐西向东。悬山顶,面铺小板瓦,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20平方米,红砂岩石条门框。门前有坪,坪立有两对功名石。正面外墙凹凸不平,但基本成直线,其余三面为圆弧形状,由居屋围成外围和内围。围内中央为五进式的永初公祠,两边为住房。内围共建2层房屋6栋,与公祠间的空地设为杂屋2栋。外墙灰沙夯筑,厚约0.3米。公祠青砖砌结,其余房屋以沙石砌结墙基,土坯砖砌结墙身。

 曹角湾村。

  曹角湾村
曹角湾村位于曲江区小坑镇东面,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因原地貌地形像马槽而取名曹角湾。
曹角湾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传统民居为客家围屋,代表性建筑有邓氏围屋、上书房、下书房、老围楼、新楼等,其中邓氏围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面积1898平方米,由中路四横、两侧各一纵组成平面呈长方形的围屋,门额上墨书“邓氏宗祠”,卷篷顶,中路横屋十三间四进,第二至第四进的中间为宗祠,三开间三进,砖木结构,门额上悬挂一块光绪十二年“荷天驰赠”木匾,卷篷顶,宗祠内结构保存较完整。围屋总体布局具有鲜明的粤北山区民居特色。
特色民俗有“扛阿公”,形成于乾隆年间,在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日到水口庙请“阿公”下座、沐浴、上轿、抬轿,将“阿公”接回祠堂让全村老少叩拜,祈祷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然后在田埂上游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送阿公时有民间八音等乐器陪伴。
  曹角湾村现存有近20块清中期以来各个时期的各类木质牌匾,这些牌匾多数为“褒奖匾”,也有官仪堂牌和神明牌(匾),或记载着村落历史的荣耀,或承载着村落民俗文化的奥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期待值拉满!30多位院士专家下周一齐聚梅州 期待值拉满!30多位院士专家下周一齐聚梅州,五大亮点抢先看 ...

践行“两翼论”,助力“百千万”。

深圳观澜:百年客家古墟以墙为幕 光影盛宴 深圳观澜:百年客家古墟以墙为幕 光影盛宴打造夜游项目

古墟以排屋、碉楼为幕布,借助灯光、投影等技术手段,打造了讲述百年客家墟市的炫彩灯

贺州江氏客家围屋:在“广西第一围”安放乡 贺州江氏客家围屋:在“广西第一围”安放乡愁

江氏客家围屋是目前我国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历史较悠久的古建筑之一,素有“广西第一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