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龙岗非遗传承人: 恪守传统客家文化的“掌门人”

学者 | 2016-12-23 15:24| 查看: 3114| 评论: 0| 原作者: 晶报 梁睿 李海若
摘要: 民间文化是源于百姓的大众文化。龙岗原有居民大多数是从广东梅州等地迁徙来的客家人和部分广府人。因而,在龙岗代代相传的主要是承传中原文化的客家文化。保留了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艺,也闪耀着古老民族文化的光辉 ...
民间文化是源于百姓的大众文化。龙岗原有居民大多数是从广东梅州等地迁徙来的客家人和部分广府人。因而,在龙岗代代相传的主要是承传中原文化的客家文化。保留了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艺,也闪耀着古老民族文化的光辉。
2005年开始,龙岗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一些淹没在民间,甚至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起来。目前,龙岗区已经有21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1个,建立民间传习所13个,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非遗日”等系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基本形成,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利用,传承华夏文化筑梦精神家园。
晶报记者走访了几位龙岗本土的客家传统技艺传承人,用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来印证客家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精髓。
【客家舞麒麟】刘石养、张志明:悉心传承百年老字号
麒麟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一直视之为吉祥物,有特异灵性,有着平安、祥和的寓意。在客家大本营龙岗,包括龙岗、龙城、平湖、布吉、坂田、坪地、横岗等地都有舞麒麟的传统。而其中五联的“龙城舞麒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坂田永胜堂舞麒麟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石养介绍,“龙城舞麒麟”创始于民国初期,五联原住居民每逢春节喜庆以及搬新房、奠基、开张、嫁娶等,都会邀请麒麟队去贺庆,具有浓厚的客家民间传统民俗文化蕴涵。
传统的龙城舞麒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舞麒麟为主,分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第二部分是武术表演,配以锣鼓打击乐伴奏,武术表演包括拳术、打棍张、矛盾搏斗等。武术表演后,麒麟再起舞,在欢闹中结束。
目前龙城麒麟队共有近30名队员,近年来在深圳各大活动和赛事中屡获殊荣,成为深圳最本土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的中坚力量。
得益于当地街道和社区的鼎力支持和高度重视,龙城舞麒麟近年来,其传承人接受各方邀请,毫无保留传授麒麟技艺,朱古石麒麟传习新馆的落成,一方面让他欣慰街道和社区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也让他觉得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值得骄傲的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少年麒麟生力军,已经以全新面貌为居民呈现最古老,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舞麒麟表演,获得满堂喝彩。
而在坂田,一位人称矮哥的货柜车司机则扛起了祖先文化遗产的重任,用毕生积蓄担起了金字招牌。这支名为永胜堂麒麟队是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组建的,传承至今已有11代。
想起当年,只有10岁的张志明也是在当时“总教头”的启蒙下入行的。“那时我读4年级,一开始为了强身健体学习武术,没想到学了没多久参加宝安县的比赛就拿了第一名,尝到了甜头很快就爱上了麒麟舞。时间过得很快,麒麟舞老师傅的相继离世,继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麒麟舞现在正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作为客家人,更不能让麒麟舞失传,这是我们客家文化的标签。”
目前永胜堂麒麟队有38人,其中近一半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张志明表示,队员全部是业余兼职的,平时都有自己的正职,下班后他们穿上队服集合在一起,摇身一变成为风姿飒爽的麒麟。在坂田小学,张志明还教20多个小学生建立了小麒麟舞队,多次在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
“我想把深圳的麒麟舞传到马来西亚去、传到美国去,让他们看看深圳麒麟的表演。”与所有的非遗传承人一样,张志明虽然心存隐忧,但是对于祖先传下来的行当,他还是满怀着希望。而得益于龙岗区相关部门的支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项独特的民间艺术,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了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岗皆歌】 罗盘颂:传统唱调加入全新元素


  龙岗皆歌罗盘颂(中)

说起深圳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鹏山歌、龙岗皆歌、石岩客家山歌、盐田山歌赫然在列。
根据《惠阳志》记载,皆歌产生在龙岗镇,即如今的龙城、坪地、龙岗三个街道。龙岗皆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可清唱可伴奏,歌词也可以随意发挥,在民国时期开始流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最为盛行。
在龙岗的鹤湖新居,记者见到了龙岗皆歌的传承人罗盘颂。如今作为市级非遗项目,龙岗皆歌如何继续传承,罗盘颂义无反顾挑起了这个担子。“作为老宝安县的文化种子,我们当初被称作是文艺轻骑兵。”说起唱皆歌,罗老眉飞色舞的。“皆歌的创作很自由,可以很有内涵,也可以很气派,甚至可以用交响乐来伴奏。”
他给记者介绍说,龙岗皆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通常有4句固定的歌词,两句为一个单元结构,4句构成一首歌的基本结构,这4句歌词称为皆歌的伴唱词,是不允许改动的;主歌词是可以随便改动的,很多客家人会改成自己喜欢的歌。所以,皆歌是一类歌曲的统称。
皆歌是客家人日常交流的载体,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拿来“对歌”,可以用来附和,可以辩论,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龙岗举办的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当中有“世模小姐看龙岗”环节。在鹤湖新居,罗老师受邀表演龙岗皆歌,并把主歌部分改成英文版演唱,世模小姐们听了立即上台载歌载舞,充分体现了皆歌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以前在龙岗、坪地这些地方一唱,不少人能听得懂。现在的话就要从娃开始教了。”皆歌传承的问题对于罗盘颂来说是一件认真而富有责任感的事情,作为龙岗皆歌的传承人,一直致力于将它发扬光大。
“年轻人喜欢流行、刺激感官的东西,要让年轻人接受学习皆歌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罗盘颂尝试做的,是改革皆歌的旋律,让它听起来、唱起来美一点。他甚至在皆歌中加入了摇滚元素,希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年轻人都像很多外国人一样,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皆歌一定不会失传。”
如今,每年暑假,他都会在客家博物馆免费开课收徒,希望能让更多孩子来学皆歌。另外,他在龙岗中学开设了龙岗皆歌合唱团,并担任辅导员。如今,该校皆歌合唱团已参加过很多演出,唱出了名堂。
“最好的‘非遗’是活态传承,让人们经常见得到。”罗盘颂认为,历史在前进,皆歌不能在自己这一辈失传,因为皆歌见证的,是龙岗的历史。
【布吉甘坑凉帽】张航燕:老村老店焕发全新活力


 甘坑客家凉帽传承人张航燕

黑色的帽檐,竹编的弓帽,客家人有戴凉帽的习俗,凉帽和围屋一起,成为客家人最古老的传统。
从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记载,至今已近1000年;而龙岗区布吉街道甘坑社区所流传下来的甘坑凉帽的制作,也有200年历史。
在布吉甘坑凉帽村,客家凉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的重担,落在了61岁的传承人张航燕身上,然而即便是他,也已经很多年没有做凉帽了。张航燕告诉记者,甘坑凉帽制作经历了6代人。清朝年间,深圳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张锦超,学到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全村均以织凉帽为生。解放前后几十年,甘坑村民通过外迁把凉帽手艺带到了深圳龙华、大鹏等地,但除了甘坑凉帽村,其他地方没有群体集中式编织凉帽,全都是单门独户编织零星凉帽贩卖,权作家庭副业。
看似简单的凉帽,全部手工制成,前后加起来竟然有33道工序。甘坑村出口的凉帽,保存20年没有问题。
“以前我们全村人人都会做凉帽,一家两口人平均每月能做100多顶。”张航燕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凉帽村的凉帽生产达到鼎盛期,每月能生产4500顶,其中一半出口港澳、东南亚、英国、荷兰等地。上世纪80年代,由于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和老艺人相继辞世,缺乏继承,甘坑村50多岁以上会织凉帽的人剩下不多。加上凉帽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工时较长,成本上涨,一顶凉帽仅人工成本就接近200元,零售情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织。2002年张正保逝世,最后全村再没有人织凉帽了。
如今,甘坑客家凉帽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可获得政府给予补助。作为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艺术品,客家凉帽还是牵扯着无数客家人的心,有专家提出希望把凉帽作为旅游工艺品开发,带动其产业化发展。
2012年开始,甘坑村民自筹资金,将原有老屋进行改造,逐步打造了一个集本土客家乡土饮食、传统民居生活、蔬菜种植、土特产展示、乡土文化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小镇”。如今,甘坑客家小镇已成为远近驰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就在2016年,一个百亿的项目“甘坑新镇”签约落地,这里有望成为继东部华侨城之后的又一个大型主题旅游项目,甘坑这个客家凉帽的发源地,正酝酿着腾飞的步伐。
【爱联新屯白眉拳】李汉明、李博武:绝世武功走近莘莘学子


  白眉拳李汉明师傅

说起广东的武术,很多人都知道叶问的“咏春”,黄飞鸿的“无影脚”。然而在龙城爱联,也蕴藏着武林高手。他就是四川白眉派武术第七代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汉明。
白眉派武术的传承经历了百年,为清朝时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白眉道人后来传授给广慧禅师,广慧传竺法云禅师,竺法云再传给俗家弟子张礼泉。张礼泉把师承之技称为“白眉拳派”,成为白眉拳一代宗师,白眉拳从此在国内各地及海外流传。
广东省宝安县新屯村人李世强热爱武术,慕名来到广州,拜张礼泉为师,成为白眉派正宗的第五代传人。李世强后来回到家乡(今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爱联社区新屯村),设立了“新屯白眉国术馆”,白眉拳在龙岗自此落地生根。
1957年,新屯村人李汉明跟随父亲李立新学习白眉拳;1972年又拜李世强之子、第六代传承人李文达为师。经过十数年的学习,李汉明已全面掌握了白眉拳术,成为第七代传承人。
日前记者在龙岗见到年逾70的李汉明,他正和徒弟们练习刚劲有力的白眉拳。他告诉记者,“龙城新屯村人自古便有习武传统,白眉拳在深圳及广东武术界都是具有相当地位的武术门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值得积极扶持和倾力保护。”
据李汉明介绍,爱联新屯白眉拳的拳路及器械套路多而复杂,非七八年时间难得其精妙,因此学习白眉派功夫贵在坚持,讲究一个“韧”字。另外,白眉拳还十分重视武德。白眉拳套路多而复杂,训练难度较高,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使得真正能常年坚持练功者较为稀少。
1982年8月李汉明在本村设馆授徒,1991年又在爱联新西村设馆授徒,如今张秀权、李博武、李博斯、李红东等相继成为第八代传承人。在全国、省、市、区及香港地区所举行的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得近百枚金牌。
白眉拳的保护与传承存在隐忧,而爱联社区、龙城街道和龙岗区对于白眉拳的保护与传承已有措施:多次拨出专门款项,相关部门也已作出规划和制定措施,以使龙城新屯的白眉拳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2016年3月起,龙城街道启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以来,每周五,该校的师生都会齐聚体育馆,向李博武老师学习白眉拳,从招式间感受中华武术文化神奇,亲身感知龙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之所以会引进白眉拳课程,源于学生们的主动要求。不论刮风下雨,每周义务到信息学院教授白眉拳的李博武告诉记者,许多学生不仅坚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还主动抽空去自己家里求教,“学生们学习的劲头特别足,这点是我完全没想到的,所以再忙我也会来学校教他们。”李博武说,他希望能够借助街道和学校联合搭建一个平台,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让龙岗本土非遗在龙岗继续发扬光大。
“学仁学艺学武功,学得武功能守纪,英雄半点莫欺人,有亲无义不可教,无亲有义则可传……”据说,白眉派在收弟子时,要求前来拜师学艺者必须把这些话烂熟于心,而这份来自习武者的坚守,将在龙岗弟子中一代一代地传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