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山歌馆长”何中凡的山歌生涯

山歌 | 2017-5-8 12:39| 查看: 19485| 评论: 0| 原作者: 河源网
摘要: 随着近日龙川县旧日有着“山歌王”之称的何海澄的中风失语,在流行音乐疯行的今天,客家山歌似乎愈加式微了。
  对于以有形的存在来说,历史的能见度很高,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里面窥见前人生活过的痕迹,如古屋、旧居、雕塑、砚台、碑铭;而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尚且只留存于少数人的口中、心里,如山歌。山歌从久远的历史中飘来,带着前人的喜乐哀愁,一路唱到今天。在山水田野间,唱一曲山歌,天地自春。
  随着近日龙川县旧日有着“山歌王”之称的何海澄的中风失语,在流行音乐疯行的今天,客家山歌似乎愈加式微了。他的儿子,出生于1960年的何中凡,在父亲何海澄三十多年的培育及自己的努力下,获得了今年公布的河源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近日,龙川县将成立县山歌协会,首批会员或可达百人。何中凡对此非常高兴,他认为,越多人喜爱山歌,山歌就会被更好地传承下去。

  何中凡与他合作了近20年的搭档黄惠兰对着“山歌旅馆”里面的拿奖老照片回忆当时情景。山歌事业给他们带来了荣誉,但更多的是快乐。

何中凡与他的老搭档黄惠兰的演出照
  受父亲和社会氛围影响走上山歌路
  何中凡能走上传承山歌之路,这与他有“龙川山歌王”之称的父亲何海澄有关。
  出生于1930年的何海澄近日中风失语,说话已不利索。曾受过《南方日报》等媒体关注的“龙川山歌王”,已经不能再放歌了。
  今年49岁的何中凡面方身壮,头发已见星霜。和父亲的经历类似,何中凡也是年少时受到山歌的魅力感染,从而一生对山歌痴迷。小的时候,父亲喜欢抱着小中凡哼唱客家山歌。因此何中凡长到七八岁时,便对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上跟着父亲开始学唱山歌。
  何海澄16岁时,跟着大人从兴宁贩盐挑到江西去卖,20多人组成的挑夫队伍,大家都喜欢唱客家山歌,其中还不乏山歌能手。他们一路挑着沉重的盐,一路高声唱山歌,重担似乎也变得轻了。他们大多即兴创作歌词,有时还更新唱法。何海澄后来的山歌创作受到了他们的一定影响。
  1952年,龙川县“土改”工作结束,而和平县的“土改”工作才开始。为支援和平县,组织上将何海澄调往和平搞演出。一年多后,何海澄担任了和平县文化馆馆长职务。在和平、龙川县文化馆馆长的职位上,他一干就是40年。他创作出来的客家山歌,在省、市、县比赛或表演中屡屡获奖。
  何中凡随父亲去和平、回龙川,读初中时,他在家乡龙川县岩镇学校舞台上唱山歌,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初中毕业后,何中凡在家务农。平时在山上耕田或砍柴时,他总是对着山水花木唱山歌。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何中凡拥有了一台收音机,那可是他的宝贝,他去到哪就将收音机带到哪,当时梅州广播电台的客家山歌节目是他每日必听的,他边听边学,掌握了更多歌唱技巧与方法。
  1979年10月1日,由何海澄策划指导,龙川县文化馆成功举办了一场山歌擂台晚会,吸引了逾万名观众。这次擂台赛对当时20岁的何中凡触动很大。各位身怀“绝技”的山歌高手在擂台上你来我往“斗”山歌,年轻的何中凡只敢在台下屏心静气地倾听。在这次擂台赛中,何中凡更加感受到了山歌的魅力,坚定了发展山歌事业的信心。
  “山歌旅馆”馆长的山歌事业
  何中凡的主业是开旅馆。他在县城的汽车站附近经营着一家小旅馆,名字就叫“山歌旅馆”,与他相识的人常叫他“何馆长”。
  旅馆的墙上挂着何中凡得到过的奖,其中有一张牌匾还是龙川县文化部门颁发的,表彰他所在的单位对该县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另一面墙上,挂着他和“歌友”们的照片,有在省里参加山歌比赛获奖的,有与兄弟市县山歌交流的,有歌友们的合影。
  “‘山歌旅馆’,多有特色呀。”何中凡对自己小旅馆的名字感到自豪,“一方面显示了我的爱好;另一方面也给来住旅馆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比叫‘旺财旅馆’、‘云来旅社’的有意思多了。”
  在几十年的山歌生涯中,何中凡随父亲参加了多场省、市级的山歌比赛,获得多个奖项,得到过省文化厅、市文广新局的多次表彰和奖励。
  令何中凡和他的近20年的搭档黄惠兰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夺奖是在2005年11月,他们代表河源市参加广东省“岭南民间大汇演”,并勇夺金奖。
  “现场观众非常认真,对我们的表演报以了最热烈的掌声。”黄惠兰笑着介绍,“越唱越觉得兴奋,咬词也越准。”他们唱的是《岭南处处开心花》,由何中凡、黄惠兰、杨圣玉、陈德金主唱,最后,这个节目获得了金奖,令他们喜出望外。
  2007年7月,由何中凡填词作曲,何中凡、黄惠兰演唱的《有情亚妹托梦来》参加东莞凤岗“永江产地杯”六省区优秀客家山歌曲艺邀请赛,荣获铜奖。
  现代山歌讴歌新时代新生活
  何中凡在唱山歌的同时,也对山歌作了一定的研究。他认为,客家山歌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已经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之中,成为客家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中凡说,现在我们平时所能听到的山歌,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调式,如五句板山歌,按感情及演唱风格可分为三种格式:欢板、平板、悲板,主要应用原生态唱法,吐词清晰,且通俗易懂。
  五句板通常流行于河源、梅州、惠州、韶关等地区。客家山歌乐谱结构与内容较为繁杂,流传到现在常能听到的有劳动歌、时政歌、爱情歌、议事歌、季节歌、猜字歌、劝郎歌、哭调歌等,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是爱情歌。这些歌改编成调式后一般在节日、喜事或劳动之余咏唱较为普遍,其流行范围较广,演唱方法也较为灵活。
  民间歌谣一般最能反映当地民风民俗民情,《诗经》便是由民间采风而来。《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山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从里面也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句板山歌在解放前又称讨饭歌。何中凡踏着节拍,演唱了一首夫妻叹穷的山歌。而到了现代,客家山歌歌唱者常常通过自己作词,表达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讴歌。
  山歌是客家人文基 因应世代传承
  客家山歌,作为代代流传下来的歌咏形式,与朝兴夕替的流行歌曲相比,多了一种意味深长的隽永,带着潜在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它有相对固定的曲调,像古代的宋词,可按曲调填词。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何海澄唱的《夫妻两岸看明月》就曾在中央某电台反复播出过,台湾省也可收听到。在思乡思亲的人听来,传统歌调加上悲怆的唱腔,满载了浓郁的乡音乡情,会引起分隔两岸的人们怎样的情愫?同根的文化基因具有根的力量,能撑破压在这上面的种种桎梏。如今,海峡两岸已实现了海上客运直航。客家山歌,已化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连接着两岸客属人群的心。
  2004年11月,何中凡、陈德金、黄惠兰、杨圣玉、陈昭典、曾小芬演唱的《山歌传情》歌碟,由广东嘉应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何中凡、黄惠兰说,这张唱碟在龙川的发行有至少1万张。2008年春节后,这张唱碟还在香港亚洲电视本港台播放过。
  “客家山歌不仅中老年人爱听,年轻人也爱听的。”何中凡说,他和黄惠兰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是1993年在惠州西湖畔参加山歌擂台赛时的情景。比赛的时候虽然下着小雨,但观众观看比赛的热情却很高,许多年轻的观众脱下外套顶在头上,冒雨看完了整场比赛。“这情景真是一生都难忘记。”黄惠兰感叹。
  龙川县于1998年成立了龙川县文化馆山歌队,当时有队员14人,黄惠兰是队长。凡县内有喜庆节日都能看到山歌队的表演,一年约有30多场演出。
  “山歌仍很受人们欢迎。”何中凡说,每次演出观众都看得很认真,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有些年轻人也想学唱山歌,但白天他们要上班,业余时间不多。”何中凡也想将山歌技艺传下去,然而合适的传承人不太好找。现在这种僵局或将很快被打破——龙川县近日将成立山歌协会。
  “现在报名的人很多,已有100多人,还有部分是县里的领导干部。”何中凡高兴地说,“首批会员可达到百人。”
  对此何中凡感到很欣慰,他说:“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能失传,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唱,吸引更多年轻人唱下去,才能一直传承下去。”
  何中凡和黄惠兰有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盼望明年能在我市召开的第23届世客会上一展歌喉。他们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在世客会舞台上展现出河源客家山歌的魅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咕咕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