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客家文化如何产业化?这里有你想了解的现状、对策与展望

观点 | 2017-6-8 22:32| 查看: 12266| 评论: 1| 原作者: 客家智库 吴良生
摘要: 近些年来,客家地区的政府和团体也越来越注意对“客家”进行“文化经营”,积极发展客家文化产业,但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吴良生博士,在大量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两岸客家地区的客家 ...


  桐花祭的过程还体现了客家族群在台湾为自我生存进行的文化经营与抗争。“客委会”的主要职能就是台湾推动客家事务的主要机构,客家文化的复兴是其工作重点,“桐花祭”的开展其中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台湾客家的族群生存与发展问题。在“桐花会”经济受益的背后的客家族群认同的增强就是一个开始所期待的效果,正如“桐花祭”网站所述:“数字累计见证桐花林下的魅力,随处可拣拾溢美词汇形容文化节庆的成功,但阿公和阿婆腼腆述介绍老街旧巷、几近荒没乡野的老曲调再传唱、游人忘神于客家文化展演…等。“老族群、新感动”才是最无法换算的价值。”

  二、客家文化产业的业态特点与存在问题。


  基于客家文化本身的特性和客家地区的产业现状,现对客家文化产业的业态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1、客家文化的产业类型分析

  结合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实际,将客家文化产业类型归纳如下:
  
  产业类型、包含内容、产业典型、客家文化旅游(主要包括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旅游餐饮、酒店、旅游纪念品及特产、旅游节庆和旅游娱乐项目等)。
  
  雁南飞、永定土楼、苏家围、美浓客庄 、文化节庆与会展(包括客家地区的现代文化节庆与会展活动,也包括传统客家节庆,如客家大型庙会日、粤北姓氏节、各类祭祀活动等)。
  
  世客会、客家文化节、客商大会、桐花祭 、客家传统工艺、含服饰、日用工艺品和艺术品及传统制作工艺、长乐烧、客家娘酒、博白编织品、油纸伞 、客家饮食(包括各式客家餐厅、小食店和客家大宴)。

  东江菜、擂茶 、客家艺术演出(如采茶戏、山歌剧、杂技团等演出团体的表演)、土楼回响、客家意向 、客家影视及出版物(包括电视剧、MTV、电影、音像出版物和客家文化读物与文学创作出版物等)、《围屋里的女人》、《寒夜》等电视剧、各类客家文化著作、文学作品 、客家文化传播及广告创意(如杂志、报纸等以及以客家文化为创意点的广告、整合营销策划等)、《客家风情》、《客家》等杂志、文物展览与贸易(如各类客家文化博物馆、展览室的经营和文物贸易)、各地客家博物馆、赣州文物街。

  从上可观察到,现在客家文化产业类型较多,文化产业类别在客家地区大体都有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精品,如《土楼回响》、成都洛带镇文化旅游开发和桐花祭等。值得一提的是赣州市近几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建设了“创意大厦”,成立了文化产业公司和动漫基地等文化产业企业。但是,客家地区利用本地客家文化资源的文化产业类别却不多,如广播电视里客家题材的节目所占比例就非常少,表明客家文化产业链条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

  在这样一个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成为了主导力量和推动者,通过产业计划、政策扶持等引导和支持客家文化的产业,在半公益、半营运的产业领域和大部分产业起步阶段起主导作用。企业是产业化的主角,经济利益促使企业担当客家文化产业的主要市场运营任务,客家文化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市场化,也是未来客家文化产业市场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团体,如崇正会、各地客家联谊会和其它社会文化团体,他们以族群生存发展为目标,推进客家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客家族群所特有的文化产业现象。

  2、客家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尽管客家文化产业化取得了初步的效益,但始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层次低、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品牌。旅游业是客家文化产业中比较成熟的产业,但就客家地区的旅游行业而言,产品项目简单,不能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内涵与特色的问题仍旧严重;又如,客家饮食行业在广东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广府粤菜相比,其档次与产值远不如后者;闽西和赣南的客家菜的产业化处境更不如人意。

  产品开发简单,市场化程度较低。客家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推向市场可直接成为产品,加上文化智力投入缺乏,不少地区在产业进程中“坐吃山空”。如客家土楼开发的“先行者”——永定振成楼,在黄金周期间,其产品也只是土楼观光加几个简单的民俗表演。大多数地方因为对文化挖掘力量不够,连祖先传统文化的老本都吃不上。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市场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地区市场没真正运作起来,如旅游行业不少还停留在等客上门的阶段。又如客家艺术团体多为公益演出,缺乏商业运作,没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

  与现代技术结合少。科学技术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意产业运用现代科技构筑竞争的壁垒,科技的未来发展不断拓展着创意产业的领域。[5]然而,客家文化产业中的科技运用很少,这与客家地区科技实力不强,人才缺乏有直接的关系。

  文化力量未受到真正重视,导致创意不足。客家文化产业基础之一是客家文化的研究,80年代以来,客家研究兴起,相对周边赣文化、闽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研究而言,其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是,虽有学者在产业过程中有一些参与行为,但对于客家文化的产业发展而言是不足够的。这其中有客家学者对经济缺乏把握的问题,也有政府和企业对学者作用未能正视的原因。总之,学者在多种情况下缺席文化产业的后果是文化产品缺少创意、开发的层次低,最终导致市场竞争力弱,甚至不少所谓的“文化产品”根本就无文化可言。

  大陆客家地区的政府对文化产业认识不足,产业政策不明确,倾斜度不够。赣闽粤边的客家大本营六个地区(赣州、龙岩、梅州、河源、惠州和韶关)中,梅州是最早将“客家文化产业化”出现在政府文件的,但也是在2004年。各地的文化产业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税收、管理、人才与资金投入等扶持措施相对其它产业而言没有明显优惠,甚至有不如其它产业之处。

  此外,两岸客家传统文化的在全球化浪潮中加速了流失的速度。客家文化产业过程中对减缓文化资源流失,活化客家社区的问题远未重视起来,文化资源有被消亡的危机。

  三、客家文化产业化对策与展望。

  针对客家文化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文化创意,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保护好客家文化,才能推动客家文化产业的快速与持续发展。

  1、加强创意,延伸客家文化产业链条。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尽管客家文化本身就是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但要进行产业化仍有一个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创意。如《土楼回响》就是一部用现代交响乐的方式反映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伟壮丽的历史诗篇,它把客家山歌音乐融入其中,贯穿全曲五个乐章的两个音乐主题都出自客家山歌,只有四、五度两个音不变的“新打梭镖”号子主题和“唔怕山高水又深”的山歌主题,全曲共分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客家之歌五个乐章,再加上厦门爱乐乐团娴熟的市场化运作,成为客家文化产业的经典之作。梅州雁南飞、四川洛带古镇等亦是此类代表。

  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也依赖于创意。台湾 “桐花祭”的产业链条体系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以源发于客家服饰的“蓝衫”系列产品为例,单六堆地区就有从事客家服饰工作坊33个,另台北27个,台中10个,桃、竹、苗地区11个。[6]这些工作坊就是一个个文化创意车间,将客家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饰结合起来,并推向市场。而这正是大陆客家文化产业所需要的经验。

  加强创意,必然要文化学者和产业从业者、经营者能有机会交流互动。目前两岸客家研究者多从事基础研究,对于文化产业这样的新事物参与并不深广,而有相对丰富市场经历的产业投资与管理者又未能够把握文化之脉络,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同时,参照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创意经验,形成自己的创意模式,可实现文化产业的流水生产,扩大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2、增强全球客家认同,拓宽营销渠道。

  客家文化产品需求的动力是什么?客家文化作为边缘的地域文化,其营销(即传播)过程伴有客家人追求自我文化生存空间的意味,当然,其它文化亦是如此,但客家文化是比较突出的。这种意识成为客家文化产品营销的核心动力。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现已经成为客家文化产业内部市场形成的主要动力。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又突出表现在寻根意识上,在海外客家人身上体现得十分强烈,“他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虽然远隔重洋,在海外繁衍了十几二十代,生息了二、三百年,却念念不忘祖国,不忘曾经孕育客家民系的故乡。无论是在迁徙之地,还是重返中州,他们都有着一次又一次的隆重的祭祖仪式;无论怎样飘洋过海,怎样跋山涉水,他们都要重返故土,去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文化之根。”[7]因此,各地客家团体对世客会均表现得非常踊跃。不仅如此,各客家地区特别是海外客家人对原乡的寻根情节使得他们经常到客家地区旅游观光,成为当地客家文化旅游的重要客源,也大大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客家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越清晰,对其文化产品的兴趣就越大。

  此外,文化认同的加强也增强了客家文化的自信,使其更能引起人们的尊重与兴趣,成就文化魅力。客家人只有不断认识自己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最终让客家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客家文化产业营销的另一个核心动力来自文化差异,特别是在全球化环境中各种文化形式共生并存,人们对异文化的好奇与探求使得客家文化的市场空间被越放越大。与其它文化的差异越大,客家文化产业的特色就越明显,其产品在这个目标市场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人们对异文化总是带有好奇心,总想了解别的族群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市场消费的心理原因。一方面,客家文化在各省乃至于海外均是“边缘文化”,赣闽粤边客家大本营地区亦是如此,而这种“边缘”就是特色,对赣北、闽北、闽南、广府等文化区和海外有着相当的吸引力,成为文化产业化中的特色资源;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赣粤交界处多有四点金的围屋,而闽西土楼众多,粤东北围垅屋比较常见。这些差异成为了促进客家地区内外部文化市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客家文化认同的强化,对于其它族群而言就是文化差异的强化;而与其它族群的文化差异的突显,又可能增强客家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对多元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的差异化竞争中作用亦是根本的。因此,要打开客家文化产业的市场,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客家文化认同,在客家文化营销传播中强调或制造差异,以驱动客家文化的市场运行。

  3、两岸客家文化产业应增进交流,增强客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竞争能力。

  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产业近年来各有发展,然交流甚少,未能形成有效互动进而形成在世界文化产业界的整体竞争力。

  要增进交流,笔者认为一是两岸客家文化产业要联动开发,互为借鉴。大陆可学习台湾文化创意方面的成就,而台湾可借引大陆客家原乡的文化资源进行再生产,最终形成两岸客家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二是要联合营销,在一些重要的营销场合共同向世界传播客家文化,推介两岸客家文化产品。三是互为市场,客源交流共享。近些年来,台湾客家人到大陆原乡旅游观光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客家地区也开始兴起台湾游,但这种两岸客家客源的交流仅停留在自发阶段,如相关部门和企业能主动策划,两岸客家文化互为体验,产品互为市场的局面必将出现,对两岸的客家文化产业发展实为双赢之举。

  4、产业化过程中保护客家文化资源,活化客家社区。

  文化产业的基础是文化资源,因此,保护客家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客家文化流失严重。不少客家村落社区由于年青人出外做工,只有老人小孩在家,文化难以传承。因此,保护客家文化、活化客家社区成为了客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在活化社区、保护文化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客委会”的主要职能就是台湾推动客家事务,客家文化的复兴是其工作重点,“桐花祭”的开展其中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台湾客家的族群生存与发展问题。

  大陆客家地区也开始了类似的工作,如江西龙南县在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同时进行农民培训系列活动,扶持乡村文化能人,举办各种传统工艺大赛,推广包括酿酒、客家女红在内的工艺和产品等,收效良好。这种以文化保护、社区活化为前提的文化产业模式应成为大陆客家文化产业开发的新方向。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经营,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产业体系初见端倪,但相比发达地区仍有不小差距。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如果不能在这种全球化的新条件下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与形式再现,并积极参与和贡献给世界的多元格局,它就有可能要淹没在百花齐放的五光十色边沿,或被淡忘于缺乏文化消费者的经济规律下。”[8]在继续建构客家文化体系、强化客家认同和活化客家社区的基础上,在人才、创意及前沿科技融入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是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Zhou-jianxin, Hakka enthnic group identit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an anthropologicanlysis about the world Hakka conference,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fall 2007
  [2] 黄志繁.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3] 俞龙通、洪显政,赋权政策与族群发展——以客家桐花祭为例[A],2006年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人物与地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C],2006年12月
  [4] 俞龙通. 文化创意、客家魅力——客家文化创意产业观点、策略与案例[M]. 台湾师大书苑,2008年4月
  [5] 王仲伟. 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C]. 厉无畏、王如忠主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A].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6] 林尉瑜. 地方文化创意产业行销策略之研究︰ 以六堆地区创意蓝衫为例[C],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发展策略学术研讨会》,2006 年
  [7] 罗勇.文化与认同——兼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2)
  [8] 王琛发. 论客家文化在全球化境遇里的忧患与进路[C]. 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A],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作者简介:


  吴良生,1980年1月生,广东南雄人。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博士,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执行院长,《世界客家文库》产业化专家。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本文导航

责任编辑:lmy2017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yL 2017-8-27 09:22
遍地开花 ,做强 做大

查看全部评论(1)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共享两岸春色!赣州举办赣台青少年客家非遗 共享两岸春色!赣州举办赣台青少年客家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据了解,赣州作为千年宋城、客家摇篮,千年来孕育出了无数艺术奇才和技艺,第三批赣州

河源客家妹子返乡创业,用公益视频传递广东 河源客家妹子返乡创业,用公益视频传递广东乡村之美

放弃深圳高薪待遇返乡多年在河源、广州等地专心做好慈善公益宣传,河源客家妹子张俊慧

苦中带甜:客家清明时节的苦笋盛宴 苦中带甜:客家清明时节的苦笋盛宴

在客家人聚居的粤北、赣南、福建、广西深山里有一种既苦又美味的笋,它叫苦笋。清明节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