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客家人物|经济学者邱晓华:“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力求客观中肯” ...

学者 | 2017-7-25 15:20| 查看: 6316| 评论: 0| 原作者: 全球客家名人堂
摘要: 邱晓华先生,1958年1月生,客家人,来自福建宁化县翠江镇。2016年11月1日,邱晓华先生开讲首期客家经济文化沙龙,开宗明义。当时客名君因故未及参加,现将邱先生的介绍文章补上。 ...
  邱晓华先生,1958年1月生,客家人,来自福建宁化县翠江镇。2016年11月1日,邱晓华先生开讲首期客家经济文化沙龙,开宗明义。当时客名君因故未及参加,现将邱先生的介绍文章补上。邱先生是厦门大学经济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新华都商学院教授、澳门城市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高级研究员。

  为了写他,客名君系统地拜读了邱先生近期讲经济的文章,发现里面充满了灼见,让我想起早年客家地区有一种很厉害的人叫“摸骨先生”,可以将骨骼的脉络和人生的因果起落相联系,而邱先生在文章里面,体现的是一种基于数字、事实的客观脉络和经济因果起落之间的逻辑联系,透彻、冷静、拨云见雾。
  也难怪,邱先生35岁就成为国家统计局最年轻的新闻发言人,48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是一位摸熟中国经济“骨骼”、善于对数据庖丁解牛的客家才子。中国的经济,像一位美人,美人在骨不在皮,一般人看,看的是经济数据的“皮”或“肉”,而深谙经济数据和政治心灵的邱先生,可以看出“骨”,所以对定位、脉络和走向,更具洞见。
  如今,邱先生也是经历了人生起落的人了,除了他在文章和交谈中时时闪耀的经济学灼见,客名君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邱先生的微信昵称直接就是——“客家人”,满满的客家情怀。那么,这位客家才子,是怎样成长的?他的经济学思维脉络是怎样建立的?

客家祖地的“读书癫子”
在崇尚交白卷的年代,他却手不释卷
  邱晓华,1958年1月27日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翠江镇。宁化寓“宁靖归化”之意,地处闽西北部闽赣交界,武夷山东麓,这里依山傍水,风景清雅。宁化还是中国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的中转站,是举世闻名的客家总祖地,也是黄慎、郑文宝、李世熊等客家名人的出生地,人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翠江镇(图片来自政府官网)
  自东汉始,宁化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自唐末始,客家先民为避战乱,又以宁化石壁为据点,向外拓殖。从1995年起,每年的10月被定为世界客属宁化石壁祖地祭祖月,并于10月16日在客家公祠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家后裔前来晋谒。翠江镇位于闽西北部闽赣交界的宁化县城区,古名竹筱窝,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1984年行政区划为镇建制,因翠江穿过镇中而称为翠江镇。
  邱晓华就出生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客家摇篮”。在他6岁时,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他和姐姐由外婆抚养长大,从小家境贫寒。邱晓华的外婆在很年轻时就失去了丈夫,但这位老人沿袭了客家人再穷也要克勤克俭挑担缴子女读书的习惯,为了供邱晓华姐弟读书,坚韧的客家阿婆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跟很多乡间客家子弟一样,童年的邱晓华帮着大人做各种农活,种地、砍柴、养猪……后来他感恩外婆的启蒙教育,认为那让他从小就意识到“靠自已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劳动果实”(客家山歌唱的“做来做去天会红”)。但后来令他遗憾的是,在他大学毕业分配进国家统计局那年,外婆猝然离世。
  邱晓华在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读高中时(76届),正值“反右倾翻案风”运动,那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交白卷的人被树立为榜样,正常的教学活动已经停止,所谓的上课就是在农场劳动,而各类书籍几乎在生活里绝迹。书痴一样的邱晓华总是千方百计地找书看,例如把伙食费省下来,用菜票与人换书看,星期天外出做小工,赚一点小钱,还是用来租书看。晚上九点宿舍关灯,他会跑到亮灯的厕所继续看。
  彼时的邱晓华是班长,他不单自己看书(因为历史原因,费尽心力找来也只有四大名著和一些历史书籍),还组织同学成立学习小组,大家一起看,甚至请来了对读书有认同感的老师给同学们进行辅导。30年后,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七六届的同学聚会时,大家纷纷承认,当年那个因在鄙薄知识的年代里过分酷爱读书而被称为“傻瓜”、“癫子”(宁化客家方言)的瘦小同学,事实上比一般人看得更为深远。
  1976年邱晓华高中毕业,受文革影响,他到宁化农村插队。因为文字功底出色,他曾被安排在公社里做文秘、记录水文气象资料等工作。高考制度恢复后,临考前20多天,他回到宁化县一中复习。当时,他填报的志愿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吉林大学中文系、厦门大学经济系。后来面对媒体,邱晓华说,成为一名记者或者作家是他那时最大的愿望。1978年2月,邱晓华(20岁)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
  在厦大,邱晓华表现出对数学特殊的敏感,成绩优异,据说当时他的“作业做得像印刷品一样干净整齐”。当时,厦大计划统计专业招的是文科生,一些同学数学基础不好,邱常常施以援手。这位客家子还是系里的体育健将,曾创造了多项校运会纪录。一位来自渔民家庭的同学家里发生了翻船事故,家境并不宽裕的邱晓华还向这位同学捐了款。多年后,厦大同学回忆起这位老同学,皆感怀他的重情和念旧:“邱晓华每次回福建,即使再忙,都会打电话给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请他召集福州的同学聚会。”邱晓华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统计局里的“拼命三郎”
打地铺编年鉴、勤于调查研究的年轻公务员
  1982年,年仅24岁的邱晓华从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毕业后,放弃了留校机会,抱负满怀,拿着一纸毕业分配证明到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工作。初来乍到前几年,这位后生哥以秉烛夜读、拼命三郎的精神,广泛钻研了中外经济理论、现代统计理论等书籍。邱自称:“我不是才子型的人,天赋可以让人看出差别,但是刻苦的差距是无法估计的。” 

  刚进国家统计局不久,邱晓华参与了中国第一本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81》的编撰工作。当时没有电脑,邱晓华用尺子在纸上一个一个画出来的年鉴上所有的表格。 《中国统计年鉴1981》,共有511页,并有大量的统计表格。据《小康》杂志采访报道,彼时邱晓华常常在办公室挑灯夜读、打地铺。基于这种勤奋认真,邱晓华对国家经济数字的记忆力惊人,如数家珍,并锤炼了过人的数据分析、判断以及预测能力。写到这里,客名君想起巴菲特传记里面提过,巴菲特也是特别喜欢阅读年鉴,是一个“行走在年鉴上的人”,少年时他就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快速报出每个城市的人口有多少”。看来年鉴里面有“宝贝”,只是要明眼人才能看出,作为一个编过年鉴的学者官员,邱先生必然对年鉴中的数字和逻辑敏感而熟悉,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了。

  同时,邱晓华还抓住各种机会对国家经济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实地调研。1983年春节,邱晓华(25岁)回老家宁化,突然想调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情况,于是10天的春节假期,花了6天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走访了二、三十个生产队,上百余户农家。在对农村联产承包制进行了调查研究后,邱晓华提出农村的改革单纯用“分”和“包”会带来执行问题。一是公益性事业无人负责,比如“五保户”、 困难户失去了社会支持;二是一些如种子培育、病虫防治、水利建设等需要社会去做的事情也被忽视。邱晓华提出在联产承包制下,要注意“统”和“分”的关系。此后,邱晓华提出的那些矛盾日趋明显。1988年,中央提出了“统分结合”的政策。
  行笔至此,客名君不禁赞叹这位25岁的公务员,他当时的调研报告其实揭示了一些深刻的经济学机理,令人想起经济学大咖张五常先生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张老主张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曾以“承包责任合约,从最简单因而最完善的形式看,等于国家通过土地租约授予私有产权”等寥寥数语,总括了78年肇始之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合约的本质。这种要求产权边界清晰的经济学本质,对我们今天做分析和管理也是非常有用的,而当时25岁的公务员邱晓华,已经自觉开始辩证分析“统”、“分”关系了。
  邱晓华刚到统计局不久,就和同事到宁夏西海固地区调研,见识了全国最贫穷地区调研“一家兄弟俩合穿一条裤子的贫穷”,调研结束后,邱晓华提交了他统计分析的“处女作”——《固原地区农牧业发展见闻录》,发表在《农村经济丛刊》上。
  此后,邱晓华频频撰写分析报告并发表,没几年其研究成果就让中国经济界震惊了。1986年,邱晓华(28岁)发表《从国情国力出发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一文,邱晓华自己称这是“国家统计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经济发展情况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分析报告”。“论文问世后,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改写成内部报告后,薄一波同志阅后称这篇报告‘很有新意,要与作者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1987年,邱晓华(29岁)在《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情况、问题和对策》分析报告中,提出沿海农业必须走以外向型发展道路为主的观点。他的分析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并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1988年5月,工作6年的邱晓华(30岁)被破格提拔为高级统计师、综合司见习副司长,完成了别人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的职称、职务晋升过程。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抢购风”,随后,国家进入了经济整改时期。1991年11月,在整改的第三年,《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邱晓华(33岁)的分析文章——《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他基于整改三年的大量经济数据与深入分析,大胆定论,“治理整顿已经可以结束,留存的问题应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这项建议提出后不到一个月,中央采纳了文章建议,治理整顿宣告结束。经济学界开始注意到这位时年33岁的公务员。
  1993年,邱晓华(35岁)出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并由此为外界所熟悉。媒体对他的评价是,“善于用数字说话的学者型少壮派官员”。1996年至1997年,邱晓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亚太研究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回国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攻读国际金融学博士学位。作为高级统计师、经济学博士,他先后担任多个大学的兼职教授,并著有《中国经济热点追踪》、《改革十年宏观调控分析》、《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中国的道路——我眼中的中国经济》等专集, 并先后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文章近400篇。
  在安徽省担任省长助理,挂职锻炼一年后,1999年9月,邱被召回国家统计局,出任副局长、党组成员;2003年7月升任国家统计局党组副书记;2005年11月,晋升为书记。2006年3月16日,这位年仅48岁却有着24年统计工作经验的 “老统计人”正式接替退休的李德水,出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这使他成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由统计系统里成长出来的最年轻的部级干部,也是首位出身自本系统的国家统计局局长。
摸骨经济的“数字先生”
“不进假数”,打造“阳光统计
  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和认真,使邱晓华成为“一个掌握中国20年变化数字的人,一个真正对中国经济了如指掌的人”。1993年,邱晓华(35岁)就被指定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介绍的发言人、代表国务院新闻办答记者问,当时,邱晓华被国内外媒体盛赞为“数字经济学家”。为了做好新闻发言人,他曾说过:“我是把每一次新闻发布会都当成考试。 力图显示我们不仅生产数字,而且也有观点。 ”他善于运用数字解释经济事实,通过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但是,在中国“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尴尬时代背景下,升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邱晓华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中国统计信誉遭遇信任危机。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关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迹,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邱晓华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接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针对不少人提出“地方少报假报,数据掺水”的疑问,他从学者的视角,主张标准、客观的“阳光统计”。 他认为,“统计局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阳光统计”,中国所有的统计数字的标准和方法,与国际上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推行的完全一致;中国统计的方法、制度也是经过国际权威的组织、官员认证和认可的。
  在邱晓华任期内,面临一个很大的课题,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包括能源、水等资源消耗的相关绿色GDP指针体系和评价标准。目前世界上尚无一个统一的公认、且已经实施的绿色GDP指针体系。此外,国家统计局还将实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GDP直接下算制度。2006年起,统计局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GDP电力消耗指标,以及工业排污量和基本农田保有量等。2006年9月,邱晓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
  2007年,这位学而优则仕的学者型高官,在人生的低谷时期,保持冷静思考,笔耕不辍,在大约半年时间内一共写下180篇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文,平均每日一篇,后结集为《中国经济新思考》, 2008年12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初印3000册,其后因受欢迎,又加印了5000多册。邱晓华后来在这本书中解释了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坚持写作的初衷:“以往曾经思索而存留在心中的话,时常浮现在脑海,久久难以消失;现今重新思索而产生的思想火花,也一刻都没有停止。一股力量,一份责任,催促着自己继续思考中国经济。”


灼见频频的“经济学者”
打通“政经”二脉,用知识提供帮助
  2008年之后,邱晓华摘下“官员”光环,彻底回归自己的老本行——研究经济。他以经济学者的深度积淀,打通政经二脉,被广泛邀请谈论经济问题,解惑中国经济,谈房产、股市、经济增速等,话题分量足、见解深刻独到,成为“学者邱晓华”、智囊型的经济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官方里面已经没有我了,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经济学者。”他记忆力惊人,常常根据数字得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他说,“官员和学者思考问题的支点是一致的。但前者更关注问题的宏观性,而后者则更多从微观问题的深化考虑。”

  2008年6月邱晓华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研究机构任职,担任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政策研究室)首席经济学家。2008年8月,他发表的《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一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12年8月他加盟民生证券,出任首席经济学家。
  2011年他参加“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一届年会”和“中国宏观经济春季预测年会”,并都做了主题发言。在“中国宏观经济春季预测年会”上,52岁的邱晓华与张曙光、曹远征等六位经济学家一起从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王波明手中接过“远见杯”十年特殊贡献奖。
  目前,邱晓华是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并兼任新华都商学院教授和澳门城市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高级研究员。同时,他还是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广东华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福建纳川管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齐鲁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独立董事。2013年9月,邱晓华受陈发树之邀,担任紫金矿业副董事长。彼时,陈发树所掌控的新华都集团持有紫金矿业20%左右的股份。2017年4月,邱晓华被提议出任云南白药董事。
  2012年2月11日邱晓华悄悄在微博现身,以中海油高级研究员的身份,在没有做任何网络推广的情况下,以两条“打招呼”式的微博即获得了5万多名“粉丝”。他的微博简介写着,“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力求客观中肯”。客名君把邱先生近三年的微博都浏览了一遍,非常受益。里面充满了这位经济学家的灼见和灵机,关于发展阶段、增长、房价、消费升级现象等,逻辑推理严密,而且充分联系历史因果,基于数据脉络,对经济动力因素进行冷静、系统、宏观的分析,从而提出了预测观点和政策建议。
  邱先生最近微博更新不多(近期只讲没写),例如,4月发的最新一条微博,温暖亲切,有判断有提醒,有预测也有举措建议,令人印象深刻:

  写到这里,小编想起了旅美的黄瑞循先生曾写过文章《客家精神是什么?》,阐述了客家人的文化精神:硬颈、忠义、勤俭、适应力、敬老尊贤、重视教育。邱晓华先生身上,正是体现了勤奋、崇文、重义、坚韧、学而优则仕、胸怀志向等传统客家精神,即使是遭遇人生低谷,也能宁心静气,不忘奉献和发挥所持所学。正是这些精神,使他从文革时期一位手不释卷的贫寒少年,成长为今天可以摸骨中国经济、打通政经二脉的经济学者,实属不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咕咕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