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梅州,千年犹谓身是客!(下)

文学 | 2017-8-11 19:30| 查看: 3963|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侨乡月报
摘要: 梅州之大,15000多平方公里,如果要找个亮点,一个能以点带面形象代表梅州人文之盛的地方,非梅州古城东端的攀桂坊莫属,这是浓缩了千年梅州人文历史精华的社区。 ...
攀桂坊:亮丽的文化名片
        大文豪、大学者郭沫若考察梅县时,曾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文物”一词概括了历史上梅州在文化、人才、文化遗存占有的重要地位。
        梅州之大,15000多平方公里,如果要找个亮点,一个能以点带面形象代表梅州人文之盛的地方,非梅州古城东端的攀桂坊莫属,这是浓缩了千年梅州人文历史精华的社区。
        以“坊”作为城市的地名起始于唐高祖时期,宋元时代,地方也以“坊”作为城市社区的划分单位。梅州的攀桂坊大约在宋元交替时代产生,寓有对当地读书人“蟾宫折桂”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来到攀桂坊,首先要感受的是这里书香的氤氲。攀桂坊有一座状元桥,初次莅临的游客有必要了解它的来历,今天的梅州人仍纠结于两种说法。依笔者看来,不论是“百花洲尾齐州前,此地出状元”的谶语,抑或对宋代状元文天祥经过此桥的纪念,是分别从两个角度反映梅州人的文化观、节操观上追求。
        “百花洲尾齐州前,此地出状元。”反映的是科举时代梅州人对文化的追求,一种崇文重教的内心渴望。给予这种口头传说坚实基础的背景,是状元桥头的东山书院,一座已经300年历史的尊道厚德圣地;是遍布攀桂坊各处的私人书斋、私塾,是到了近代星罗棋布的肩一学校、桂里学校、恬生学校、周溪小学等文教场所。虽然,攀桂坊直至科举结束,也没有产生状元,但300多年里,这片面积不大的社区涌现了百名进士举人,其中有3位翰林、四位解元。
        清代八股取士梅州功名最高的人,也出在攀桂坊,他就是位列殿试第四名的李仲昭,为钦点传胪。在科举考试进入黄昏的晚清时代,梅县的最后一名进士杨沅,亦出自攀桂坊的书香世家。在攀桂坊,兄弟或叔侄同科考取举人的现象多次重演,分别有旺巷口李家、盘龙桥李家、司马第刘家、双魁第杨家获取殊荣,父子进士举人或者父子举人、兄弟举人的现象更是难以一一细说。足以印证攀桂坊百姓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传说。诞生戊戌变法先驱、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这样卓越的历史人物,甚至已经超越传说本身的目标。

攀桂坊大河唇萧氏双魁第。(高讯摄)
        为纪念文天祥而命名状元桥,所赋予的思想内涵,折射出梅州人民对民族气节的坚守。落户攀桂坊的文人侯安国就教育出一位杰出的学生蔡蒙吉,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他追随文天祥誓死抗击元军的侵略,以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其实在那鼎革年代,早期的客家先民,毁家抗击外族侵略,导致十室九空,今天的攀桂坊姓氏人家多是元末明初搬迁进去的。
        血脉的传承一度中断,“硬颈”精神却被后来的攀桂坊居民继承,我想这正是数百年后,状元桥依然维系着文天祥这位宁愿选择洒血刑场,也不愿屈膝的英雄之魂的原因。“长河历历夜悠悠,两鬓霜华上此楼。一点灯光疑远渡,几丛残棘梦孤舟。寒生画角天无语,花落江城国已秋。已忍伶俜廿年事,不堪翻首问沙鸥。”攀桂坊书生李季子的这首《夜登凌风楼》诗,几百年后依然与这位民族英雄的脉搏共鸣。
        攀桂坊曾有众多的书斋、私塾旧址,经过历史沧桑,部分保留下来。在著名小说张资平故居留馀堂张屋的侧旁,依然伫立着咏花书屋、西农望岁居;在诗人、文艺理论家黄药眠故居椿荫堂,在恩元第的友筠别墅,在花萼居,在清代岭东女诗人叶璧华故居盘龙桥李屋,依然可见附属的书室、私塾;在进士黄基的故居——爱日堂里,在黄遵宪出生地德赞楼的桐花书屋,在千顷楼下,似乎仍能听见远去的朗朗书声。在尘封的攀桂坊文人诗文集里,我们可以重温翰林诗人李黼平对东邨草堂的追忆,可以冥想同盟会员李季子、黄信创办桂里学校的意气风发。当然,我们也可来到南汉千佛塔下的东岩,追寻宋代梅州进士蓝奎“懒思身外无穷事,愿读人间未见书”的超凡脱俗。
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客家人
        广东地处岭南,很长一段时期,曾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不毛之地,清代前从未走进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当中国翻开近代史的一页时,广东人终于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心,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思想启蒙、诗歌文学革新,梅州客家人的伟岸身影亦随处可见。
        黄遵宪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睁眼看世界的客家知识分子,他出使日本,目睹改革给这个岛国带来的巨大进步,意识到古老中国只有革新才能跟上世界步伐。在日本,黄遵宪广交朋友,搜集资料、披览典籍,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科技进步,尤其是明治维新以来典章制度的革新。8年后,黄遵宪回到家乡,在人境庐埋头撰写《日本国志》,写成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学术著作。黄遵宪曾将著作呈交清廷上层,遭到冷遇。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受完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从失败中惊醒的朝野上下阅读《日本国志》,发现早在多年以前一位客家知识分子独具慧眼,预见了日本通过维新实现民族自强而成为亚洲新巨人。
        20世纪初的中国灾难深重,列强虎视眈眈,经过戊戌变法失败和庚子事变,国家元气大伤,立宪与革命的思潮风起云涌。古老的梅州无法置身事外,梅州的知识分子热切关注晚清新政,投身新式教育的兴办,甚至远渡重洋留学东瀛,寻求救民医国的良方。在参与变法遭罢官的黄遵宪和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的引领下,梅州知识分子开始知识转型和思想转变。
        从1903年起,除了生活着一批清政府外交官外,日本东京、大阪、神户等地出现不少中国留学生的身影,来自梅州的客家青年日渐增多。1905年,梅州籍驻日本长崎外交官梁诗五在写给友人陈元焯的信中指出:“此间留学生已逾三千,岭东居然有六十余人,本州竟有三分之二。”其中,来自嘉应地区的学子以梅县松口和梅城攀桂坊居多,因为梅州的留学生,要么黄遵宪通过在日本的人脉送往留学,或者在丘逢甲和松口翰林温仲和兴办的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学习掌握日文后,远渡东瀛的。
        在日本留学的梅州知识分子,先后有刘维焘、饶景华、李锡青3人在1903年加入孙中山发起的兴中会。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梅州留学生有谢良牧、何天炯、何天翰、刘维焘成为发起人之一,不到一年里,先后有数十人加盟,在此后同盟会发起的反清起义中,包括壮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不乏梅州客家人的身影。
        以全国性的影响而言,梅州的文学创作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一席者,非诗歌莫属。
        大概是客家山歌悠扬的积淀和秀美山水的滋养,梅州的诗歌创作具有悠久的传统,即使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诗歌不论是古典诗还是白话诗,依然是不少梅州文化人士抒情言志、表达内心感受的不二选择。
        梅州是缪斯女神青睐的一片沃土,宋湘、李黼平、黄遵宪、丘逢甲、李金发、蒲风,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重要的席位,其余如黄香铁、李光昭、廖纪、徐青、饶曼唐、温训、叶璧华、林良铨、胡曦、黄药眠、温流等梅州籍诗人,犹如点点繁星,在诗歌的殿堂闪耀光芒。

        在这片名家辈出的梅山梅水间,钟灵毓秀的山水还孕育出一大批诗歌的精灵,他们像云雀般鸣唱,真情歌咏胸臆和家山。在梅州伫立起一个诗歌的王国,丰富、指引着中国诗歌的意象和方向。

        今天的梅州,在江南的归读公园,这里竖立着梅州历代先贤的纪念亭,安放着展现客家风俗的各种青铜雕塑,由退休老人组成的文艺队唱着悠扬的客家山歌,曲调就像远古的《诗经》里的《国风》。过去岭南缺乏小麦,梅州人用豆腐包裹肉馅的方式作为北方饺子的替代品;今天面粉原料充足,梅州人又用腌面作为早餐的主食。这无疑在延续骨子里“客”的情结。自近代的民主革命以来,梅州人又挑起历史的大梁,最终涌现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张裕葡萄酒创办人张弼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等英杰,成为历史的主人。

        千年的回望,千年的客家情,千年后的梅州客家,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粤东之巅散发醇酒般的芬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咕咕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