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思考 | 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文学 | 2017-8-13 21:38| 查看: 1969| 评论: 0| 原作者: 客家智库
摘要: 生活在2050年的人,假如他愿意回顾、检讨客家史,他应该会发现,对于客家认同来说,旧千年的最后几个年头,和新千年的最初几个年头,乃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 ...

  一、客家!客家!
  生活在2050年的人,假如他愿意回顾、检讨客家史,他应该会发现,对于客家认同来说,旧千年的最后几个年头,和新千年的最初几个年头,乃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
  和此前客家认同的几个重要时期(十九世纪中期、民国时期)相比,千禧年前后的客家认同,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新特点。首先,是认同范围的空前扩张。假如说十九世纪和民国时期的客家认同,还仅仅一种地方性的、或至多是区域性的现象,到了千禧年前后,客家认同已超越了省界、国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景观。从网络时代的角度来看,这点当然毫不足怪。资本、商品、劳动力乃至信息的流动,已经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现时代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家人、关心客家人的人,以及憎恨客家人的人,可以聚首于“客家人社区”这一虚拟社区,本身就是网络化的一个结果。因此,客家认同的国际化,本身便是网络时代的一个表征。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城市人(尤其知识群体)和乡民之间的鸿沟正在加深。假如说十九世纪中叶的客家认同,具有比较强烈的普罗和乡土色彩——我是说,他们根植于乡民,表现为在客家乡民与其他族群接触、折衷、冲突过程中对自身习俗、语言等特殊性的朦胧自觉,那么,二十世纪开始的客家认同的重心,已经从乡村转向城市,从乡民转向城市知识人,从种种乡村组织转向城市社团和政府机构。客家认同的重心,一旦离开乡村,客家认同中的城乡差别,就逐渐拉开了距离。千禧年前后的客家认同,主要是跟城市中的客家社团、知识分子、虚拟社区、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联的。客家认同毫无疑问是国际化了,可它远远还没有往纵深方向发展。在许多客家人聚居的地区,由于不存在族群冲突的历史和危机(或这些历史和危机作为历史记忆早已被遗忘),客家认同并没有“浮出海面”,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尽管他们是客家人,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这点和城市中的客家认同形成了强烈对比。
  新时期的客家认同,还具有比较明显的政治化倾向。说到政治化,自然,十九世纪或此前的客家认同已具备一定政治色彩,争取客籍人士在科举中的份额,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这一政治是在“客籍”而不是“客家”的名目下进行的。很明显,客籍的涵义要宽泛得多。民国时期客家认同的政治化,也是非常有限度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服从于当时的民族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救国”、“革命”等问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遮蔽了族群认同及其政治化。只有到千禧年前后,客家认同才逐渐卷入认同政治。在台湾,“客委会”的成立,客语电视频道的开通,客家歌曲得到主流音乐组织的首肯,等等,都有比较强烈的政治色彩。大陆客家认同的政治化,也许无法跟台湾相提并论,但也提上了日程。建立客家省的设想,办客语电视台,最近已经有激烈的讨论。总之,客家认同政治的出现,已经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了。
  总之,到了千禧年前后,客家认同成为了一个问题,一种话语,由此衍生出的种种问题,这一话语本身存在的矛盾之处,及如何摆脱这些认同政治存在的弊病,成为我们必须作出反思、回应的问题。
  二、背景分析
  在那么,千禧年前后客家认同逐渐高涨的现象,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从历史的角度看,客家的认同政治,其实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认同政治的延续和发展。我们知道,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土着运动、女权主义等运动。这些运动一般都是由某一弱势群体或支持该弱势群体的社团发动的。其斗争目标,在于反对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歧视,向政府争取和强势群体同等的社会地位,并经常要求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由于这些社会运动以各该弱势群体的认同为基础,一般称它们为“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客家的认同政治,和上述社会运动比较相近,也存在这些运动本身的一些弊病,这点稍后将进行讨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商品、劳动力、信息流通的国际化,催生了客家认同高涨时期的来临。就国内来说,(广义上的)劳动力的流动,几乎影响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些地区成为重要的劳动力的输出地,如湘、赣、川等内地省份的不少地区,有的则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输入地,如东南沿海的各主要城市。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毗邻地区,主要是作为劳动力的输出地而出现的。大量来自粤东北、旧汀州和赣州等地的客家人,离开他们的家乡,来到其他族群聚居的地区谋生。在此过程中,这些客家人与闽南人、潮州人、广府人有了“亲密”的接触。同时,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为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全新、快速、高效的途径。它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对客家人及其文化有兴趣的人,可以在一个虚拟社区共同讨论问题、交流信息。这点我已在上文提及。必须指出,国际化和网络化固然催生了客家认同的高涨,但是,这些过程同时是“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这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逐渐“涵化”于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的过程(自然,“涵化”的限度还有待探讨)。目前大家关注的客家话流失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出现的。这个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也许是台湾和广东潮汕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周边地区,但在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方言流失的问题,引起不少客家有识之人的关注和焦虑,反过来激发了对客家认同的建构和再建构。
  还应注意到,政府部门在建构客家认同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但经常为人忽视的作用。对中国大陆的不少地方政府来说,他们卷入客家认同,首先是出于经济的原因。在确立以发展、振兴经济为首要职能之后,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以达成这一目的。对客家聚居区的地方政府来说,“打客家牌”,也许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所谓“打客家牌”,无非是以客家认同为纽带,以吸引海外客家富商前往投资。长汀搞“母亲河”,宁化搞“客家祖地”,龙岩搞世界客属会议,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相比之下,台湾当局卷入客家认同,就带有更强的政治色彩了。台湾客家电视台播出的“弥月之喜”,亲自参加拍摄,这事“凑巧”发生在大选即将来临前夕,谁能担保他不也是在“打客家牌”?
  三、认同政治的困境
  象土着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一样,客家的认同政治,根本上说,乃是建立在对客家的本质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我看来,目前客家认同中出现的一些困境,与这种本质主义理解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所谓本质主义的理解,是这么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方面,它认为“我们”与“他们”有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是难以改变的。如女权运动的基础,是建立在女性的性别特征(gender)基础上的,她们认为,从性别特征上说,女性和男性不同,因此,她们的认同及认同政治,实际上复制而不是改变了男女之间的差别。最后,妇女取得了一些权益,但男权统治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它假设“我们”之间没有差别。再以女权运动为例,这一运动的另一个不成功之处,在于它抹煞了我群内部的差别,不管这些差别是族群的、种族的还是阶级的。
  我私下认为,目前的客家认同,未始不存在同样的问题。作为话语的客家,自1900年前后(具体年份,当然还可进一步探讨)开始,一直纠缠于土着文化和中原文化之争。其主要症结,端在于对客家的本质主义理解。现在,这些对客家人的描写,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论辩的一方,对客家的文化、习俗,进行了高度的赞许。他们认为,与华南地区的其他族群相比,客家人有众多的优点,其称许客家人所用的词藻,与日下对“中华民族”的称许正复相同。这些东西大家耳熟能详,我看就不必在此赘言了。而论辩的另一方,对客家文化和习俗极尽了谩骂之词,将之与蛮夷相提并论。言下之意,似乎蛮夷的文化必定落后,而他们的文化必定够先进、够现代。
  今天,族群之间的暴力冲突,至少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已基本上退居幕后,这些谩骂之词已经难以见诸文字了。可是,族群之间的“傲慢与偏见”,却没有大幅度的改善。不说别的,光是浏览这个论坛的帖子,各位就有深刻的印象了。对客家文化——或者更精确地说——“客家精神”的称许,基本上没有停止过。自然,至少在公开的场合,对客家精神的称许,不再是对其他“兄弟”族群的诋毁了。在主张文化多元的今天,保持文化相对主义的姿态(A文化不优于B文化,反之亦然),至少是个“政治上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的做法。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客家人的问题,华南地区的广府人、闽南人、潮汕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是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少地方的客家人也许更经常诉诸于这种族群“精神”罢了。
  大家知道,争论最激烈的焦点,在于客家人(以及华南地区的其他族群)是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呢?还是他们主要是南方土着的后代?在这些争辩中,究竟孰是孰非,不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和所能解决的问题。我在此需要指明的,是这些争辩背后的政治意味及其与客家认同的关系。说客家人是土着的后代,无非是说他们的文化落后,是“异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指的就是这层意思。而说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则是说“我们”和“你们”一样,“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将这些争论放回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其政治含义:假如客家是“异类”,在社会经济方面,他们便理应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在文化方面,他们便理应被教化。因此,族群起源的问题,并不单纯是学术上的争论,而是有其明显的政治意味的。
  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客家的认同及认同政治,是如此强烈地诉诸于客家族群起源的讨论的。实际上,这相当于给客家认同讨个“说法”。作为客家人,我们为什么要认同于客家?对我而言,客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既然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既然客家人是“物竞天择”过程中出现的“优良”族群,既然客家文化如此优秀,我们自然要继承老祖宗的“传家宝”,并力图将之发扬光大。但是,果真如此吗?象其他族群的类似说法一样,这些说法基本上只是假设,并且经常是无法证明的假设。因此,这种认同方式,在建构起认同的同时,已将自身置于疑问之地:这种客家认同本身的合法性(legitimacy),随时都有可能被打上问号。我们需要超越本质主义认同观,其根本原因端在于此。
  四、从认同政治到“联合政治”
  象土着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一样,客家的认同政治,根本上说,乃是建立在对客家的本质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我看来,目前客家认同中出现的一些困境,与这种本质主义理解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所谓本质主义的理解,是这么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方面,它认为“我们”与“他们”有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是难以改变的。如女权运动的基础,是建立在女性的性别特征(gender)基础上的,她们认为,从性别特征上说,女性和男性不同,因此,她们的认同及认同政治,实际上复制而不是改变了男女之间的差别。最后,妇女取得了一些权益,但男权统治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它假设“我们”之间没有差别。再以女权运动为例,这一运动的另一个不成功之处,在于它抹煞了我群内部的差别,不管这些差别是族群的、种族的还是阶级的。
  我私下认为,目前的客家认同,未始不存在同样的问题。作为话语的客家,自1900年前后(具体年份,当然还可进一步探讨)开始,一直纠缠于土着文化和中原文化之争。其主要症结,端在于对客家的本质主义理解。现在,这些对客家人的描写,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论辩的一方,对客家的文化、习俗,进行了高度的赞许。他们认为,与华南地区的其他族群相比,客家人有众多的优点,其称许客家人所用的词藻,与日下对“中华民族”的称许正复相同。这些东西大家耳熟能详,我看就不必在此赘言了。而论辩的另一方,对客家文化和习俗极尽了谩骂之词,将之与蛮夷相提并论。言下之意,似乎蛮夷的文化必定落后,而他们的文化必定够先进、够现代。
  今天,族群之间的暴力冲突,至少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已基本上退居幕后,这些谩骂之词已经难以见诸文字了。可是,族群之间的“傲慢与偏见”,却没有大幅度的改善。不说别的,光是浏览这个论坛的帖子,各位就有深刻的印象了。对客家文化——或者更精确地说——“客家精神”的称许,基本上没有停止过。自然,至少在公开的场合,对客家精神的称许,不再是对其他“兄弟”族群的诋毁了。在主张文化多元的今天,保持文化相对主义的姿态(A文化不优于B文化,反之亦然),至少是个“政治上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的做法。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客家人的问题,华南地区的广府人、闽南人、潮汕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是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少地方的客家人也许更经常诉诸于这种族群“精神”罢了。
  大家知道,争论最激烈的焦点,在于客家人(以及华南地区的其他族群)是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呢?还是他们主要是南方土着的后代?在这些争辩中,究竟孰是孰非,不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和所能解决的问题。我在此需要指明的,是这些争辩背后的政治意味及其与客家认同的关系。说客家人是土着的后代,无非是说他们的文化落后,是“异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指的就是这层意思。而说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则是说“我们”和“你们”一样,“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将这些争论放回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其政治含义:假如客家是“异类”,在社会经济方面,他们便理应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在文化方面,他们便理应被教化。因此,族群起源的问题,并不单纯是学术上的争论,而是有其明显的政治意味的。
  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客家的认同及认同政治,是如此强烈地诉诸于客家族群起源的讨论的。实际上,这相当于给客家认同讨个“说法”。作为客家人,我们为什么要认同于客家?对我而言,客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既然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既然客家人是“物竞天择”过程中出现的“优良”族群,既然客家文化如此优秀,我们自然要继承老祖宗的“传家宝”,并力图将之发扬光大。但是,果真如此吗?象其他族群的类似说法一样,这些说法基本上只是假设,并且经常是无法证明的假设。因此,这种认同方式,在建构起认同的同时,已将自身置于疑问之地:这种客家认同本身的合法性(legitimacy),随时都有可能被打上问号。我们需要超越本质主义认同观,其根本原因端在于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咕咕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