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既能文又能武”的革命骨干张杜鹃

军政 | 2017-8-31 15:56| 查看: 4913|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张海涛
摘要: 张杜鹃晚年蛰居原籍,不复问世。1934年,于其旧居旁建一小楼,命名“斗庐”,自撰楹联云:“斗室经纶远,庐居天地宽。”
  张杜鹃(1874-1943),家名清源,又名军,字伟吾,兴宁市宁中镇鹅湖村茔下人。早期同盟会会员,在南洋办报时颇受孙中山倚重,被誉为“既能文又能武”的革命骨干。当时同样受到赏识的汪兆铭被孙中山改名“精卫”,同时为张清源取名“杜鹃”。精卫和杜鹃,同为义鸟,精卫填海,杜鹃喋血。此事在同盟会内,一时传为美谈。

张杜鹃(前排左二)与中兴报社同仁合影
  新军毕业 加入同盟举义旗
  张清源生于1874年3月18日,父张玉贵,母饶氏,生有儿女八个,清源居长。张家世代务农,家境清贫,但张清源有一远房舅父,是清末秀才,在家设馆教学,村中颇有名气。他11岁时,才以亲戚关系在其私塾就读,勤奋好学而成绩优异,深为秀才喜爱,乃将数百卷藏书供其阅读。历八九年时间,张清源已尽读其藏书,为他以后的诗文著述打下深厚基础。
  1905年,张清源为谋求出路,离开兴宁到了广州。是年秋,他考入广东将弁学堂,取名张军,立志从军救国。在校期间,结识了前期同学、同盟会会员姚雨平、张醁村等人,使他对孙中山的革命学说有了初步了解。经姚雨平介绍,是年他加入了同盟会。
  1907年张清源在将弁学堂毕业,先在广东督练公所任职,后调新军炮兵中队,与倪映典、罗炽扬同为袍泽。他们志同道合,常在一块研究革命形势。张清源又在对清政府不满的清军军官中做工作,从中发展同盟会员,其中曾福山、范锦坤等,就是经他介绍加入同盟会的。他们都参加了后来的新军起义。
1910年广东庚戌新军起义,张清源是积极的参加者和领导者之一。起义时他率领所部配合友军,在黄花岗一带与前来镇压的李准部队展开激战,倪映典壮烈牺牲。起义军虽然英勇奋战,卒因敌众我寡,弹尽援绝,终于失败。
  南洋办报 孙中山为他改名
  新军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在广州已难以立足,张清源不得已秘密往香港。他在香港见到胡汉民,胡介绍他到新加坡去见孙中山。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孙先生听罢张清源对新军起义的汇报,感慨良多,遂安排他在革命党的机关报《兴中报》主管宣传工作。
  当时,南洋各地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华侨中影响最大,此外还有康、梁立宪派、保皇派、拥袁派的势力。张清源在华侨中宣传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以其犀利的笔锋,精辟的立论,揭露批判各派形形色色反对革命的言论,戳穿他们维护旧制度的真实面目,使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在华侨中更加深入人心。这期间,受孙中山的指示安排,张清源在南洋历任《兴中报》《华侨日报》《中华日报》的主笔,深得孙中山的赏识。孙中山称他是既能文又能武的革命骨干,亲笔题写“文武全才”条幅赠与他。当时同样受到孙中山倚重的还有汪兆铭。为此,孙先生特为张取名“杜鹃”,为汪取名“精卫”。同为义鸟,杜鹃喋血,精卫填海,一时传为美谈!——张杜鹃之名由此而来。
  辛亥革命成功后,张杜鹃在南洋一面继续办报,一面结交工商业界人士,团结海外侨胞,鼓励他们在国内外投资兴办实业,培养人才,支持革命。1913年,张杜鹃在庇能埠与云南同盟会员赵养初商议,发动华侨投资兴办云南个旧锡矿。此事得到孙中山的鼓励。张杜鹃积极参与其事,组织华侨实业代表团赴滇,在滇见到督军唐继尧,得其赞同和支持,签订了开发协议。唐氏赏识张杜鹃的才华,特聘他为顾问。并听取张的意见,为云南讲武堂招收了大批华侨子弟。此举实际上是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张杜鹃以唐氏代表身份,在南洋遴选了一批华侨子弟到讲武堂学习,其中有张百川、廖鸣欧、陈杰夫、黄涛、练惕生、张威、陈宇飞等。这批青年毕业后,大部分返回广东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北伐战争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不少成为知名将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逝世后,唐继尧亦被所部驱逐。张杜鹃面对这种急转直下的局势深感痛心,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云:“痛同志之捐躯,欲哭无泪;疾叛逆之无良,仕宦何待。”他于是离开云南,返回广州。1927年“四·一二”政变,张杜鹃对蒋介石排斥异己、专横独裁极为愤慨,曾作讨蒋檄文,斥其“不惜革命同人流尽鲜血,占来一己之天下”。
  辞官回乡 热心公益并治学
  1930年,张杜鹃在广州赋闲,以笔耕度日。当时挚友熊长卿、饶芙裳(1857-1941,梅县人)在广东省政府任职,见张杜鹃生活清苦,把他推荐给省主席陈铭枢。陈氏赏识张杜鹃的才华,委派他任海南儋县县长。该县地瘠民贫,经济文化落后,张杜鹃到任后,整顿中小学教育,兴修水利,并致信南洋华侨,邀请他们投资建设海南岛。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因不服水土致疾,到任后不及一年,便辞官归故里。1932年张杜鹃回到家乡后,深感到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首先要改变人民的愚昧无知状态。村里没有正规学校,在他的倡导下,群策群力,村里办起了灌新学校。至今数十年,这间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
  宁江河堤坝多年失修,鹅湖以下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平地数尺。洪水一来,往往冲决堤坝,酿成水灾。张杜鹃便邀请乡亲父老,吁请当局拨款修堤,并向社会募捐筹集资金,加固堤坝。同时,在堤坝上种上了千余株桐树。河堤经过整修,之后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洪水溃堤灾害。此外,张杜鹃积极支持家乡建桥。当时兴宁县城宁江两岸只有浮桥相通,一遇洪水,交通阻断。邑人倡建大桥,张杜鹃极力支持,特作《集资兴建西河桥引》,号召人们“集腋成裘,共襄义举。”西河桥建成后,两岸畅通无阻。
  张杜鹃晚年蛰居原籍,不复问世。1934年,于其旧居旁建一小楼,命名“斗庐”,自撰楹联云:“斗室经纶远,庐居天地宽。”他素性恬淡,平易近人,乡居不论老幼,咸愿交往;亲朋故旧,尤为眷念。张杜鹃好读书,不知疲倦。他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堪为后人典范。他爱好诗词,精研骈体,常为人撰写序、志、碑记;人得其著述,引以为荣。他学识渊博,文学造诣深厚,所作诗文清新隽永。他生平著述甚丰,曾自校所作诗文集成册,时值抗日战争,未及印行,至土改时遭焚毁,今已无存矣。1943年7月6日,张杜鹃病逝原籍“斗庐”,享寿七十岁。
(注:本文部分史实采自张士俊、刘淑文撰《张杜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PENGLIJIE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