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石正泥煲:传统手工陶器的典型代表

专题 | 2017-12-4 10:46| 查看: 5701|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摘要: 在平远县石正镇,自古就出产陶器。据《平远县志》记载:平远的古窑址,经考查有安仁水口窑、超竹窑、坪湖窑。


窑内

  煲,类似锅,是用来煲汤煮食的陶瓷类厨具。在平远县石正镇,自古就出产陶器。据《平远县志》记载:平远的古窑址,经考查有安仁水口窑、超竹窑、坪湖窑。传统陶器有石正泥煲;县内销售的陶器,均是县内乡镇企业产品,以石正镇陶厂产品为多。石正煲、沟瓦、水缸、酒瓮、花钵、饭碗等陶器除县内销售外,还销售到毗邻的兴宁、梅县等地。另据一些归侨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地方都有石正煲销售。因石正出产的泥煲远近闻名,故人称“石正煲”。
  石正泥煲质地古朴、厚重,有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质朴地体现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由于制作材料是陶土,环保无污染,生产的泥煲耐高温、保温性能良好,煲体透气而不透水,炖煲食材味道鲜美,存放食物不易变质变味,对水还有除碱滤清作用,深受人们喜爱。


拉坯

  石正泥煲外形看似土拙、粗糙,但制作工艺不简单,主要工序有练泥、拉坯、晒坯、修坯、过釉、烧窑等。
  练泥:从矿区采取陶土,除去沙石等杂质,放入机器中,加入适量水,打成如面团般具有一定韧性的泥团。以前练泥都是用牛和人工进行踩踏,现在基本用机器代替。
  拉坯: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将机器练好的泥,用铁线割出一部分,再用力搓揉,然后取适量泥放在脚踩旋转车上,根据品种、大小随手法拉捏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陶坯摆放在木板上阴干。
  修坯:也称“利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陶器形状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修坯前,如果还有部件未完成,则要先安装完成。陶器各部件补装完后,将阴至半干的陶坯覆放于旋转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或一手用物在陶坯里面顶着,另一手用木锤在对应的外部位置上锤打,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


修坯

  过釉:在一种称为“牛肝土”的釉泥中提取釉汁,过釉之前要将釉汁搅拌均匀,再根据不同的陶坯用不同的方法,使釉汁均匀地附在煲体上面。上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烧窑:首先是装窑,把泥煲等各种陶坯按一定的放置方法装入窑中,再用砖、湿泥封好窑口。接着是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要在1000℃左右的温度中烧制一昼夜,同时要掌握火候,控制窑温。
  最后就是降温、出窑,烧制好的泥煲等陶器也就可以上市了。
  在石正,除了出产泥煲,还有缸、瓮、盆、钵、瓦等陶瓷生活用品,且几乎都是纯手工制作。
  石正泥煲代表了一个时代,曾经以经济、实用,炖煲食材味道鲜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已逐渐被电饭煲、高压锅、电磁炉等电器所代替,加上陶土资源的过度开采而枯竭、泥陶制品利润薄、制作工序复杂繁琐等因素,从事泥陶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据石正坪湖一作坊师傅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平远石正生产泥陶的厂有十多家,现在只有石正坪湖村还有两家小作坊,加上年轻人不愿意学,这种传统制作工艺也许就很快要断层了。
  2016年,平远县将石正煲钵的制作工艺列为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措施以保护这一民间手工技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周旋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