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客家文化今天能否在深圳“唱主角”

文艺 | 2018-7-24 17:30| 查看: 6217| 评论: 0| 原作者: 客商杂志 苏妮
摘要: 传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所有的传统客家文化都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东西,是为了适应当时需求。 ...
  客家服饰反映迁徙历程 大有创新空间
  在深圳博物馆开馆馆长黄崇岳所著的《南粤客家围与中原文化》一文中提到,客家是汉民族中具有显著特性并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和影响重大的民系之一。广东史称南越或岭南,是客家人集聚的主要区域,集中在粤东、粤北山区和东江、北江流域。
  资料显示,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前,深圳居民主要由广府人和客家人组成。广九铁路以东,主要是客家人;广九铁路以西,主要是广府人。深圳的本地居民里,客家人约占一半。在文化上,他们跟中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漫长迁徙中,从食衣住行到精神内涵,客家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客家服饰与迁徙生存关系密切。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客家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廖虹雷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客家传统服饰变化很大,但没有被完全尘封。客家传统服饰在现代生活中大有挖掘、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根据宝安县志记载,客家人占宝安县当时总人口的56%,主要分布在深圳的中部、羊台山区域。由于客家人比广府人迁移来的时间晚,大多居住在山地,男女同样出海劳动,服饰必须很方便,因此客家人的服饰袖子短一些。还要有围裙,方便劳动。深圳雨水台风较多,因此原本从中原带来的厚衣服要变薄。在材料上,数百年前,南头的客家人就是用粗麻做布料,用剑麻等植物染色。按照古书记载,客家人还用竹子织凉帽,凉帽的布帘是海洋的颜色。”
  廖虹雷介绍,动荡迁徙的客家人可算是中国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但他们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学习意识。家织布做成的衣服并不舒适,到了19世纪初,香港的纺织技术传到深圳,客家人一尺宽的家织布逐渐机械化。到了20世纪50年代,自香港进口的一种白洋布取代了家织布。
  在颜色方面,客家服饰的颜色受制于常见的植物,只有青、蓝、白几种。廖虹雷介绍,“青色是古代的服装颜色,一般的劳动人民穿青色。有一种很特别的蓝色,跟海洋的颜色差不多,比青色浅一点。这几种颜色构成了客家服饰的重要颜色。”在廖虹雷看来,简单的色彩正体现了客家人不热烈、不喧嚣的性格和不追求奢华的务实作风。

  客家围屋建筑“活化石”留存中原文化精粹
  聚族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深圳现存鹤湖新居、新乔世居、茂盛世居、大万世居等多处客家围屋。时光荏苒,当年显赫的大家族们大多搬离,如今这些围屋都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追溯前尘,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员、客家建筑研究专家张一兵介绍,在客家人来到深圳之前,广府文化在南粤地区影响深远。“广府的大文化系统已经辐射到了河源、甚至龙川,现在在惠州区域还能看到大量的广府文化元素。但随着客家人的行踪逐渐南移,他们在推进到的地方进行吸收和改造,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建筑文化。比如客家人将家乡建筑中的造型、做法带过来,同时大量学习广府人的东西,最终融合成深圳的客家建筑。”
  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需要跟当地人争抢地盘。位于坪山新区坑梓街道上的龙田世居是深圳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围屋之一,围屋占地5000平方米,修建了四层高的炮楼,保留着炮塔和射击孔。据称,客家围屋具有抵御外敌的作用,炮楼就是当年客家人大规模迁徙深圳时跟本地人抢地盘所造的防御措施。数百年来,客家人的迁徙伴随着安居乐业、宗族稳固的梦想。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大围屋里,中原古代礼制和各家思想文化的尊崇也得以体现。
  黄崇岳研究认为,“鹤湖新居”门楼牌坊上镶嵌着石刻的“聚族于斯”四个字,说明客家围是血缘宗族的聚合,每个客家围大都聚居着一个姓氏,百年来一直繁衍生息。“客家围不仅是民居,也是宗庙。上堂即为祖公堂,是最神圣的地方,逢年过节客家人要前往祭祖。婚丧嫁娶尤其在解放前都遵循中原礼制进行。”
  此外,客家围的堂联也是客家文化精髓的体现。例如,鹤湖新居堂联为“慈孝友恭启迪后人昭世德,诗书礼乐缵承先绪振家声。”黄崇岳撰文指出:“客家围从外到内,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华夏文明的结晶。更为可贵的是,中原地区因历史和社会原因早已失传或淡化了的文化内涵,有不少还可以在现存的客家围中找到。华夏传统文化精华还活生生地保留在客家围中。”

  观点“海边的客家人”如何走进现代深圳?
  迁徙动荡的族群发展轨迹、传承中原文化的内核,在深圳这块土地上,客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质。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客家文化研究专家杨宏海认为,深圳客家人的精神与城市气质符合,他们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注重商业。客家文化的价值理念如何更深刻地融入城市发展的节奏和轨迹当中?历史会给予人们答案。
  关键词:海洋性与开拓性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罗勇认为,“开拓创新”“海纳百川”是客家人最显著的特质。“从最早的广府人、客家人,到改革开放各地人才涌入,深圳的发展就是一个移民不断进入的过程。客家人后期的主要迁移到海边、海外,所以深圳的客家文化带有浓重的海洋性特色。客家人迁移过来不能坐享其成,要奋斗拼搏,所以他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开拓性,这与前期客家人相对封闭的山地文化相比是不一样的。深圳的客家人向海外扩展时,便有了很强的开拓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
  关键词:传统与现代
  客家文化和精神,在新的时代里如何传承和发展?如何在现代文化中找到一席之地?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深圳城市文化研究专家毛少莹认为,深圳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两部分没有衔接好。因为深圳的快速发展深受国家政策影响,城市的人口主体不是本土生长出来的,缺失了历史积淀过程。“深圳需要把现代和传统结合,把文化打通。比如把客家文化的精华部分拿出来,借助深圳的优势资源表现出来。”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认为,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艺术,在现代城市的处境就像传统戏曲一样尴尬。老一辈人觉得非常宝贵,但年轻一代可能根本不接受。如何找到传承的突破口?他认为,可以从语言艺术、舞蹈、建筑元素等方面找到。“客家是一种民俗文化,从这点来看,可以结合现代的时尚元素进行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转化、有所借鉴。但这个界限不能突破得太厉害,要相对有一些规定和保守,不能急于求成。”
  样本
  著名音乐人陈小奇:为年轻人改编客家山歌
  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在著名音乐人陈小奇看来,深圳大有可为。“文化要发展,先要看有没有发展的土壤。深圳有很多海边的客家人,他们很愿意为传承和发展文化做出一些事情,同时还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最关键的一点是深圳的经济基础雄厚,利于客家文化传播”。
  他以客家山歌为例,传统客家山歌内容广泛、语言朴实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整齐,即兴编唱的戏剧感极强,被认为有“《诗经》遗风”。但因为语言不畅通、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传统客家山歌难免式微。虽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深圳人大多也只能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欣赏到。
  陈小奇做过改编客家山歌的尝试。“将河源、惠州、台湾等地的客家山歌进行变化,有的改成合唱,有的改变编排方式,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陈小奇说,用新的方法去表现传统文化,让它被当代人接受,继而走向市场,甚至成为一个文化产业。这是解决客家文化如何发展的做法。
  陈小奇认为,传承和发展需要区分。“传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所有的传统客家文化都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东西,是为了适应当时需求。到了今天,我们必须要考虑清楚哪些能融入都市生活,如果没有办法融入,最终也要割爱。所以说到传承,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老祖宗的东西是不是一定都要保留下来,它还有没有观赏价值、有没有使用价值?我们要学会取舍,然后再去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郭佳佳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