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中原古俗在客家人生活中的烙印—乡服

文艺 | 2018-8-1 17:40| 查看: 5159| 评论: 0| 原作者: 客家宁都
摘要: 衣服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文明、思想密不可分,它不仅是人类的外表,更是人类内心的折射。当人们羡慕许多民族特色鲜明的服饰,总感叹汉族民族服饰的失传。这些人忘记了汉族的一个民系,虽然历经了清代以来各种服饰文 ...
  衣服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文明、思想密不可分,它不仅是人类的外表,更是人类内心的折射。当人们羡慕许多民族特色鲜明的服饰,总感叹汉族民族服饰的失传。这些人忘记了汉族的一个民系,虽然历经了清代以来各种服饰文化的侵蚀,她的服饰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辉。这个民系就是客家;这种服饰就是客家服饰——我们称为乡服,意即中原故乡的服饰。

  (一)客家服饰对中原服饰的继承
  简洁大方、舒适耐用是客家服饰鲜明的特征,这个特征和中原传统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具体地说,客家服饰有以下三个特点。
  1.原料取于自然,质地朴素。衣饰起源于自然材料,由于环境的艰苦和物资的缺乏,人类长期使用天然或简单加工的物资作为服饰的原材料。客家人在中原文明相当发达之后再次进入蛮荒地区,所以能用更精巧的技艺对天然物品进行加工,形成了独特的衣饰。譬如稻草编草鞋、竹篾和箬叶编斗笠、棕编蓑衣,都是直接取用天然物品。更常见的是夏布的普遍使用:男耕女织成为客家的典型劳作模式,男性主外,女性主内,而“内”的生产就包括织布,几乎家家户户种苎麻,家家户户织夏布,而衣裤几乎都用夏布制成。明万历《宁都县志》所载土产,布匹有棉细、苎布、葛布三种,也产用于染色的靛。
  2.造型、花式简单大方,崇尚实用。客家服饰造型较为简单,男性是对襟衫、灯笼裤,女性是大巴衫、灯笼裤,制作方便,穿着方便,男女老少变化不大,往往能老少通用。在色彩方面,主要是青蓝白红四种,四种之中,又以青蓝为主。所谓青,其实是黑,所以客家人的打扮,多是一片肃穆的黑蓝,而白和红,用作礼服是较多。这样的色彩和样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代的服饰。
  3.宽衣博带,轻松舒适。深衣大袍、宽衣博带,自古就是中原服饰的一大特征,从先秦到唐宋乃至明清莫不如此,和“胡服”形成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典型的大巴衫、大裆裤,最大的特点就是宽松肥大,不束缚身体,在生产劳动中显得灵便舒适。
  (二)宁都客家服饰的典型代表
  宁都的客家服饰有一个完备的系统,我们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加以叙述,以说明宁都服饰的客家特征。
  1.头衣
  头衣就是帽子,说头衣而不说帽子,是因为上古文献中没有帽子这个词。还有一个词叫元服,元就是头,所以元服就是头衣。客家人的头衣,主要有凉笠、兜头帕、斋公帽。
  (1)凉笠:以竹篾织成的园形竹笠,帽沿缀帽帘。没有帽帘的,就是斗笠了。
  (2)兜头帕:是一幅长约3市尺、宽约面1市尺,客家女子包在头上以防寒。现在很多宣传图片上的客家女子,多是包了这种头帕。
  (3)斋公帽:针织的软帽,造型犹如塔尖。过去很普遍,现在少见了,多是婴儿戴着防寒,织的毛线也多用彩色的了。
  2.体衣
  客家人称衫裤,衫是上衣,裤就是裤子、下衣,最有特点的就是大巴衫、灯笼裤、对襟衫。
  (1)大巴衫:许多地方称大襟衫,宁都称前胸衣襟为身巴,所以叫大巴衫。大巴衫原为客家男女上衣最普遍样式,后来男性改为对襟衫,大巴衫就成为女性专有。所谓大襟,就是衣襟是完整的一大块,开襟从右胁至胁下。这是自古即有的中原服装。孔子在评价管仲的功绩时感叹:“微管仲,吾其披发左祍矣。”可见孔子时代,中原的服装就是这种右衽的了。
  (2)灯笼裤:更多的地方叫大裆裤,顾名思义就是裤裆深大。而宁都的叫法更为形象:肥大的裤裆,上束紧腰部,下扎紧裤腿口,不就是灯笼形象吗?这种裤子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当时叫做“穷绔”。汉代还有一种短裤,当时叫“犊鼻褌”,其实就是短的大裆裤,今天客家地区还有很多人穿的“水裤子”,当年司马相如卖酒的时候,穿的就是这种水裤子。
  (3)对襟衫:把大襟衫的开襟移到身体正面的中间一线,就是对襟衫了,所谓对襟,就是两襟对称。显然这是大襟衫的改进型,改进的时间在中山先生提倡中山装时。
  3.足衣
  称足衣而不称鞋,理由和头衣相同。客家人最有特点的足衣,是草鞋和木屐。
  (1)草鞋:最早的鞋子使用动物的皮革或者草编的,皮的鞋叫做屦,而草编的就叫做草屦或非屦,战国时代叫做蹻,到汉代又叫躧或者屣。叫法很多,历代有变化,但历史悠久是毫无疑问的。红军第一次进入宁都县城时,人口仅万人的县城一天之内就提供了七千双草鞋,可见草鞋在宁都的准备量之大、使用之普遍。
  (2)木屐:木屐的使用不知起于何时,但起码南北朝时候就很普遍了。《南史·谢灵运传》说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屐叫谢公屐,是造型独特的木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客家地区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普遍存在,宁都叫做“赤鞋子”,赤,和赤足的“赤”是一个意思。
  说到鞋子,还要说到中国古代的一个陋习——缠足。缠足起码在唐末就开始流行了,之后中国一直以缠足为美,直至清末西风东渐,才重新确立天足的审美观。因为客家女人大多不缠足,有论者就认为客家以天足为美,更有人以缠不缠足作为客家的标准,这不过是出于想象吧。客家女人不缠足,是因为山区水田劳作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女人必须下水田做农活。有没有谁做个统计,看客家大本营的赣闽粤地区,多少大户人家的小姐是缠足的、多少又是不缠足的?不会因为一位小姐缠足了,就不被认为是客家人吧?宁都妇女大多不缠足,但缠足仍然是普遍现象,不仅大户人家小姐缠足,就是平民,只要家里有了一些钱,或者祖传纺织之家,基本上都缠足。从宁都的现象看,缠足正是中原传统,当然是不好的传统,这个传统因为自然条件的改变而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矫正,但并未彻底扭转。以天足为美的,大约不是客家,是未受中原陋习侵害的少数民族吧。
  (三)宁都客家服饰在清代的坚守
  清代宁都的客家服饰,还是有许多的改变。客家对中原文明的继承,不是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在外来文化的蔓延中坚守自己的本质和内核。宁都对满清服装,有“生归死不归、男归女不归”之说。
  1.生归死不归:活着要穿满清服装,死后不穿。这是说,一些人做了满清的官吏,在场面上穿官服,但人死了,仍然穿汉服入殓。
  2.男归女不归:男性在外穿满服,而女性不穿。事实上是,女性居家不穿满服,女子归门大礼,男带纱帽,女穿凤冠霞帔,是汉家礼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叶子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