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林培新:推陈出新瑰宝叠彩 闽曲新奏唱出时代感

影视 | 2018-8-11 16:09| 查看: 5249| 评论: 0| 原作者: 福州新闻网 陈敬华、王礼林
摘要: 福州闽剧大师林培新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说到,闽剧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根植在百姓心里。但是闽曲要新奏,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应该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创作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剧本、演出中加入时代的元素如反角的 ...

林培新
  人物名片
  林培新,1951年4月生于福州鼓楼,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退休前任福州闽剧院院长。曾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专家,在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传承人。其上演的代表作有《三搜幻化庵》、《林则徐充军》、《丹青魂》、《拜石记》、《孙权与张昭》、《别妻书》等。在1983年获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奖; 1993年在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中,由于在《拜石记》中饰演齐小石,以其突破传统的表演在闽剧舞台上呈现了赞新的艺术形象,获优秀演员奖。
  他在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同时反哺社会,在2000年担任福州闽剧院院长之后,为福州闽剧事业的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陈靖姑》荣获省优秀剧目一等奖;《林则徐复出》荣获省戏剧汇演优秀剧目奖;《王茂生进酒》在2007年福建省第23届戏剧汇演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优秀剧本奖,随后还荣获国家舞台精品支柱奖;闽剧《画龙记》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兰花赋》于2001年荣获了中国第七届戏剧节曹禺优秀剧目奖及九个单项金奖,是当届获奖最多的剧种。在去年9月19日晚,《兰花赋》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参加“庆祝新中国65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晋京展演”。
  “闽剧是福州文化瑰宝,是好东西,不但彰显了福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许多剧目更是在弘扬正能量,给许多老福州上了如何做人的人生第一课。”随着去年《兰花赋》时代大作晋京演出成功,近日,福州闽剧大师林培新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说到,闽剧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根植在百姓心里。但是闽曲要新奏,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应该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创作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剧本、演出中加入时代的元素如反角的台词可以设计的有时代感、有趣。
  【往事】
  垃圾堆里捡书看收获知识 农田里练翻跟斗常“倒插葱”
  4月5日下午,记者在林培新位于台江的住所见到了他。自从退休后,林培新就呆在家里,帮子女照顾小孩。记者发现,虽已退休,但林培新还是放不下闽剧,因为他客厅的橱窗摆满了他在闽剧舞台获得的奖杯和各种证书,其中就包括一本他在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传承人证书。林培新还告诉记者,这些奖杯相册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擦拭一遍,直到锃亮如新。
  回忆起这一生的从艺之路,满是酸甜苦辣。据林培新介绍,他父亲是南下干部,有四个兄弟姐妹,由于生活拮据,他在6岁时瞒报年龄,进入福州闽剧团当学生。由于学艺生活辛苦,一年后他就回家了。但粮食紧张饿的受不了的他,1958年被母亲送到三明艺校学闽剧。单跟斗、压腿、压腰等基本功,他就练了整整四年。1964年毕业后,才13岁他去了永泰剧团。1967年,他被派到永泰清凉镇小田大队梧岭生产队插队。
  “父亲去世,前途很迷茫,以为这辈子只能当农民。”在1969年下半年,他通过父亲老战友帮忙,借钱考到了屏南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唱京剧。“有剧唱也不错,我那时就是那样安慰自己,只想好好工作,在舞台上好好表现。”
  其实那时的他得益于小时候的苦练,基本功算好的,但他仍坚持练习。当时他的队部在庙里,若在庙外八角亭水泥地上练功会很痛,怎么办?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到庙外农田的烂泥练前空翻。他直接从上一亩田翻到下一亩,若是失败,整个头就像萝卜一样插到泥里。同时由于剧团在县文化馆旁,许多被丢的书籍,都会被他捡回看。他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积淀自身文化涵养。
  “搞艺术不但要苦练唱念坐打等基本功,更要多读书。”林培新说,那段艰苦岁月铸就了他坚强的毅力,“不能因为处在县剧团,对自己就可以要求低点,更不能因为条件不好,就自暴自弃。”
  【辉煌】
  过去挤门缝看戏还常挤破头 闽剧名角不亚于现在明星
  “以前的闽剧名角一点不亚于现在的明星,甚至更胜。演出结束送花、送水果的比比皆是。” 虽年近七旬,但林培新一提到闽剧过去的辉煌整个人的眼睛突然变得更加发亮有神。
  闽剧来源于清末流落到福州的昆剧艺人,它除了唱腔是福州话外,博采各戏种的长处,让生旦净末丑都各有闽剧自己的特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闽剧是人们那时为数不多的休闲方式之一。
  “福州大大小小的闽剧团最少几百家。那时闽剧院常常一票难求,许多观众甚至躲着剧院的门缝外看戏,即使这样还常常挤破头。”谈到此处林培新笑的像孩童般,“那时候一出好戏可以在一个舞台连续演出几百场,甚至可以下乡巡演好几年。”
  “闽剧是福州文化的瑰宝,是好东西,许多剧目更是在弘扬正能量,像我这样的老福州,都是通过闽剧上了人生第一课,明白了怎么做人的道理。”林培新说。有个细节他很难忘记,据他介绍,有一次他随团到新加坡演出。演出现场一位老者看了很久而且眼角满是泪痕。林培新上前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位福州籍的华侨。老华侨欣喜地告诉说,他小时候看的闽剧就是这个味道。而且老华侨还告诉林培新,他小时看过一部戏,该戏讲的是一位母亲从小逆爱儿子,长大了儿子犯罪被判死刑前提了一个条件想再喝一口母亲的奶,最后将母亲乳头咬下来的故事。正是该戏让老华侨从小明白了一定要做个好人的道理。
  林培新说:“我为闽剧奉献了一生的青春,闽剧也回报给我充裕的精神生活和安稳的晚年,只要闽剧的守护和传承需要我,我随时可以付出。”
  【未来】
  闽曲要新奏 在传承中文化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闽剧不可避免受到了网络文化、流行音乐文化等冲击。甚至有人担心:如果年轻人不看闽剧了,闽剧是否会消亡?
  “闽剧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根值在百姓心里,一定不会消亡的,而且外来文化的冲击只存在城市,而农村有许多民间团体活跃在舞台上,一年演出就近3万场。”林培新说的非常坚定。
  “我们去年9月首次进国家大剧院表演的《兰花赋》,讲的就是反腐倡廉、弘扬社会正气清风的故事。”林培新说,闽剧中这样宣传正能量的戏有许多。“闽剧是好东西,我们人人都要守护好这个瑰宝。”
  那闽剧究竟该如何吸引年轻人?“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林培新脱口而出。
  “一定要创作让年轻人觉得音乐好听、戏好看、剧目好玩、情节感人。”他说,从专业角度讲就是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创作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剧本、演出中加入时代的元素如反角的台词可以设计的有时代感、有趣。
  对此,他以福州闽剧院这些年创新的作品举例。在剧目时代背景上着手,2003年推出的闽剧《红舞吧》是部现代剧,讲述了年轻人在舞吧吸毒堕落,最终经过两代人的思想碰撞,获得救赎的故事;在剧本创作上着手,以传统古装戏《兰花赋》为例,讲了三个兄弟在古代仕途上走的不同路,该剧的亮点在于剧本刻画的不是人物的脸谱,而是着重刻画三兄弟的内心,讲他们如何挣扎、如何反醒,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并且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讲究真善美,启迪了人们何为善、何为恶;在音乐上创新,过去的传统戏目节奏有缺陷、很慢、无法吸引年轻人,现在的剧目中背景音乐有了改进,加入了许多乐器,节奏随着情节需要就跟电影一样,该快的快该慢的慢。
  他还指出,当下福州闽剧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瓶颈。人才流失和后继无人的问题是制约闽剧发展的最大障碍。究竟该如何化解人才危机?他说,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其次,不但要守住像福州闽剧院这样的阵地,还要扶持民间社团发展,壮大闽剧专业人才培养队伍;第三,文艺界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努力工作、争创精品,是否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第四,要尊师重教,提供平台,在闽剧老艺术家还能动时,发挥他们积累一生的宝贵经验;第五,要注意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福州文化历史悠久,具有谦卑内敛的美好品格,同时也很包容,但是不能因为拥有包容的优点而不重视,甚至放弃。”他说,“要加大宣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更不能闷声唱大戏。”
  对闽剧未来,林培新表示充满信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叶子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