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大埔艺人余耀南:斗歌斗出的山歌大师

百姓 | 2018-8-13 08:14| 查看: 12515| 评论: 0| 原作者: 大埔客家乡情网
摘要: 余耀南193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2岁时跟随母亲回到家乡大埔县青溪镇长丰村。从艺50年来,他遍访民间山歌高手,历练成就了首屈一指的“即兴山歌”。

余耀南正在教导徒弟打竹板的技巧。
  武侠剧里,不少侠客会遍访高手增进技艺,成就一代宗师,山歌大师余耀南同样如此。从艺50年来,他遍访民间山歌高手,历练成就了首屈一指的“即兴山歌”。记者日前探访时,年过七旬的余耀南风采依旧,即兴表演起出口成歌、即席应对、双手舞打竹板等山歌绝活,让人叹服。
  余耀南193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2岁时跟随母亲回到家乡大埔县青溪镇长丰村。他自小酷爱山歌。“母亲是佛教徒,她每天念佛经时的那种美妙旋律,自小就在我心里生了根。”余耀南说,当时村里经常会有一些要饭的光顾,他们手拿竹板、唱着山歌,挨家挨户乞讨。余耀南对那动听的歌声和可以舞出不同花样的竹板深深着迷,总会身不由己地跟在他们身后走过一家又一家,直到他们唱出的调子他能哼出来为止。山歌还令小时候的余耀南对红白喜事的表演深深着迷,谁家请来和尚尼姑做法事,他都会跑去看,回家后还不顾家中长辈的训斥,拿着碗筷学着敲敲打打。
  1958年,就读高三的余耀南被选入学校宣传队,到当时的大埔枫朗公社黄土坳工地搞宣传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艺术生涯的入门老师张照英,就是这个左手残疾、曾经靠乞讨为生的小学教师,教会了余耀南唱、写山歌和五句板的基础知识。从那时起,余耀南总是怀揣一个小本子,当听到别人唱了一首好山歌,或讲出一句生动的俗语、一件很有意思的故事,便一一记录下来。可以说,余耀南后来的成就,离不开大埔客家民间文艺的沃土。
  1963年,大埔县成立了一支“三人曲艺队”,当时在县“白玉歌剧团”工作的余耀南成了三人中的一员。曲艺队在闽粤赣三地四处演出,并一路收集民歌。每到一地,余耀南就会找当地的老歌手即兴斗山歌,把老歌手原本不愿唱或一时想不到的山歌“斗”出来、记录下来。“我们三个小毛孩,到处去‘挑战’,一个败阵下来,另外一个就接着上,败阵下来的就偷偷在一旁记录。”余耀南说,几十年来,他们斗过100多个山歌高手。
  1976年以后,余耀南先后被安排到县文化馆、县侨联工作,无论在哪个地方,他都会怀揣小本子,从田间到地头,从街头到巷尾,把听到的山歌和好的群众语言,全都记下来,几十年如一日。即使退休了,他也闲不住,每天也要出去转转,找人聊天,听人唱山歌,每当有他从未听到的山歌、民间故事或精彩的俗语,他都如同发现金矿般狂喜,回到家后马上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
  从艺50年来,余耀南创作了300多件山歌、曲艺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并先后20多次出国演出。同时,他还出版了多部山歌论著,培养了800多名学徒。他的即兴山歌、双手打竹板等绝活在梅州首屈一指,在全球客家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先后被评为“梅州市山歌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传承人”,被誉为“客家山歌的宝贝”“广东乌兰牧骑”“大陆的张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郭佳佳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