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客家火龙

风俗 | 2019-8-12 11:04| 查看: 5223| 评论: 0 茶陵旅游
摘要: “客家火龙”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曾在茶陵原江口乡、桃坑、湖口、八团、小田、舲舫等有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流传,形成了以桃坑(原江口乡)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有客家人居住乡镇。 ...


  “客家火龙”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曾在茶陵原江口乡、桃坑、湖口、八团、小田、舲舫等有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流传,形成了以桃坑(原江口乡)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有客家人居住乡镇。


  “客家火龙”是集舞、乐、娱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客家火龙”属于本土的民间文化,经过整合与交融,“客家火龙”已经成为包容音乐、舞蹈、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的乡村市井民间文化的集中代表。


  茶陵客家人舞火龙的习俗源于一个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条火龙飞过这里,它喷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得特别茂盛,五谷丰登;它一路飞过的村庄,家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从那时起,就有了舞火龙的习俗,至今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舞火龙一般在喜庆节日、乔迁或久旱求雨时,尤以春节、元宵为盛,意在驱除魔邪瘟疫,祈祷年岁吉祥,寄托希望,融洽感情的一种独有方式。客家人对舞火龙情有独钟,它由农民自发组合,自娱自乐。“火龙”制作工艺较简单,舞起来优美而不繁杂。深受当地农民喜爱,只要锣鼓一响,人们就会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共享欢乐,场面热烈欢快。几百年来,“客家火龙”代代相传,有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故繁衍至今。


  舞火龙有四个程序:即游龙、舞龙、送龙、化龙。

  夜幕初降,“客家火龙”便出动,出阵时鼓乐齐奏唢呐一吹,“客家火龙”便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提香篮领头,十几名青年男女高挑各种式样上书“龙游四境”、“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等字样的彩纸灯笼紧随,然后是数盏龙灯跟随,7名乐手一路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殿后,在上百枝火把的照映下,在一群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下,“客家火龙”摇头摆尾,浩浩荡荡游走在山野小径;走过田垄,走进村庄。每到一户由老者送上一柱线香,主人鞭炮迎接,接着“客家火龙”雀跃而起,迅疾游至厅内,主人把灯一灭,“客家火龙”便在鼓乐声中穿梭腾舞起来,主人不停地燃放鞭炮,围观人击掌助兴。围绕村子走一圈后,来到祭祀的地方,由提香篮的老者,摆放好香、纸、蜡烛和祭拜的三牲,点燃第一柱香后,舞龙者再把香火插满龙头、龙身、龙尾,刹时“客家火龙”腾跃而起,在鼓乐、唢呐声中翩翩起舞。


  “客家火龙”制作就地取材,非常简便。它以竹片当骨、用干净整洁的稻草裹捆,分别扎好龙头、龙身、龙尾三节雏形,在每节下部垂直装上1根便于抓握的50公分长的竹棍,然后在龙头、龙耳、龙尾处分别粘上用小竹棍和彩纸描剪好了的龙角、龙须、龙耳、龙舌等,眼睛用木材做成用墨笔划成眼睛状,装裱完毕,便在龙头、身、尾上密密插上香头,一条昂首张口,角叉尾翘、海碗口粗、2米来长的“火龙”便制成了。


  同时还有高挑上书“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岁平安”、“龙游四境”、“龙跳五门”等字样的红灯笼数个,松枝火把百只,锣鼓队(小锣、大锣、钹、小鼓、唢呐二人)和大鼓一只在游龙过程中配合使用。

  舞龙的套路主要有五式,五式之中可以自由变化。首先是“龙拜四方”,祝愿福到四方,四季平安,随即是“雪花盖顶”,接着是“团龙献花”、“黄龙缠柱”、“龙跳五门”。表演选择在一个宽敞的场地上进行,举火把和挑灯笼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点上三堆篝火,击鼓者擂响大鼓,“客家火龙”在密集的鼓点中,随着节奏一条接一条奔跑出场,圆场三圈后变幻队形,然后分成3队各自围着三堆篝火再转三圈后,面对神位定位。这时提篮老者在唢呐和锣鼓声中踏着音乐节拍迈着方步上场,同时挑灯笼的人跟随出场站立两旁,老者上场后点燃香纸蜡烛,完成祭拜前的一些祭拜程序工作,然后带领舞龙人拜四方,祭拜完毕由老者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等吉祥话语后宣布点火舞龙。翻飞的“客家火龙”随着鼓点、音乐轻重快慢的节拍,时而像潜龙腾空,追星赶月,时而像飞龙在天喷珠吐玉,鞭炮轰鸣,锣鼓喧天,掌声如雷,在火爆的气氛中,舞龙高潮迭起,时而一条龙呼的跃上一张四方高桌上舞起来了,人们顿时雀跃吹呼。集体舞龙的队形组合,步伐步态,单条火龙的特技表演,形态各异,变化层出不穷。

  舞龙结束后,接着是送龙、化龙,把火龙送到河边沙滩上,设上香案,摆上三牲祭拜,叩谢龙神,然后焚烧火龙,恭送火龙回龙宫。

  2006年茶陵县文化馆申报客家火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挖掘、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客家火龙”是茶陵县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茶陵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萌生、形成和发展对研究茶陵县的民族背景、民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全面、完整、生动地体现了当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二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它反映了当地人们为驱魔邪、瘟疫,祈祷年岁吉祥,是客家人寄托希望、融洽感情的一种独有方式和它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成为当地人体现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在节庆日和岁时礼仪聚会上,“客家火龙”对全县各族人民团结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紧紧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