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清代客家人渡台与过番的悲歌

社会 | 2019-8-20 09:36| 查看: 3860| 评论: 0 梅州日报
摘要: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迁徙,历来是无奈的选择。唐宋时期,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中原汉人千里跋涉南迁到赣闽粤边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到南宋宝祐(1253-1258)年间,由于 ... ...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迁徙,历来是无奈的选择。唐宋时期,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中原汉人千里跋涉南迁到赣闽粤边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到南宋宝祐(1253-1258)年间,由于中原汉人大量南迁入闽,汀州人口达到百万之众。如此大量的人口,在元代就出现第一次客家人的内部大迁徙——顺汀江而下,前往梅潮地区,粤东客家人口大增主要就在这个时期。在人口膨胀之后,为了谋求生存发展,清代许多客家人又开始新一轮的迁徙,其中一东一南两个目标,就是渡台、过番。本文从反映渡台与过番的客家民歌视角,阐述客家民众迁徙的悲欢离合,以及客家民系在艰难困苦时期的坚忍与开拓精神。

  十寻亲夫过台湾

  康熙后期,平定台湾明郑政权之后,朝廷鼓励福建、广东百姓前往台湾开垦,这项移民“招垦运动”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永定下洋中川村人胡焯猷(1693?-1771?)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前往台湾淡水新庄定居,在开垦兴直堡时又多次回乡,动员叔侄亲戚前往共同开垦,并随他定居台湾。永定高头乡江氏各房族谱所载,康熙后期海禁既开后数十年间,江氏族人赴台者达460人之多。而张化孙公、李火德公后裔在上杭、永定、武平和广东镇平、大埔等地渡台者更是不计其数。
  
  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台湾府,到光绪十一年(1885)正式设立台湾行省的200年间,台湾府一直隶属福建省管辖。有一位官员,往返于台湾和汀州两地任职,他就是江西南昌人曾曰瑛(1708-1753)。曾曰瑛于乾隆十年(1745)任台湾府淡水同知,兼摄彰化知县。他任内建白砂书院、城隍庙,《台湾通史·循吏列传》载:“彰化文教之兴,曰瑛启之也。”这则信息,可以看出曾曰瑛对彰化县的文教事业有开拓之功。乾隆十三年(1748),曾曰瑛因治绩显著,擢升福建汀州知府。在汀州知府任上,他修龙山书院、筑教场堤、主纂《汀州府志》,府志所在地长汀县成为一片繁华之地。
  
  朝廷看中曾曰瑛的才干,乾隆十八年(1753)又将其调任台湾知府。汀州人爱戴的知府曾曰瑛赴台任职,对当时向往“招垦”台湾的客家百姓来说,无疑是增强了信心和亲切感。但是,康熙乾隆时期老百姓从大陆去台湾并非易事,有一首民谣:十人想去台湾府,五人病死在路途;三人吓得回家转,只有两人留台湾。康乾时期的台湾,正处于大量移民开发阶段,瘴疠、疾病、蛇虫危害着“水土不服”的“招垦”移民,因此,或病死、或回转的人确实很多。一首流传于闽粤边区的客家民歌《十寻亲夫过台湾》,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

一寻亲夫过台湾,打算出门爱借钱。
先日话郎容易转,唔知今日见郎难。
二寻亲夫就起程,包袱伞子紧随身。
辞别叔伯并兄弟,出外寻夫好苦情。
三寻亲夫到三河,三河司官盘问多。
妹子低头唔敢讲,衣袖遮口说寻哥。
四寻亲夫出三河,使去盘银十分多。
街头人问哪家女,抛头露面唔奈何。
五寻亲夫到潮州,看见潮州百般有。
恁好东西冇心看,急急忙忙路上溜。
六寻亲夫到连城,行到城里二三更。
睡到五更做个梦,梦见亲郎打单行。
七寻亲夫到厦门,厦门接客乱纷纷。
三更半夜落船上,几多辛苦为夫君。
八寻亲夫坐火船,几多辛苦不堪言。
海浪打船风又大,头昏胸闷冇人怜。
九寻亲夫离船舱,唔知亲夫在何方。
唔知亲哥哪个屋,见郎唔得心就慌。
十寻亲夫到台湾,一见亲夫开片天。
两人牵手来去转,好比三岛遇神仙。

  福建客家人要“招垦”去台湾的话,一般走“正港”——官方的厦门港口,因为台湾同属一个福建省,所以在这里办理手续方便,费用也便宜。但是,闽粤交界的永定县、武平县距离厦门路途较远,许多人就愿意顺汀江而下,到大埔县的三河坝,再坐船沿韩江直达潮州,在柘林港偷渡到台湾。广东梅州一带的客家人到福建厦门也很远,路费贵,因此,广东客家人更多的是从潮州去台湾。上述《十寻亲夫过台湾》女主人公的寻亲路,开始走的就是潮州去台湾的路线。当发现潮州的柘林港是偷渡港口、不安全之后,便返回福建,从连城到厦门,走官方的“正港”,乘坐现代化的“火船”,终于安全抵达台湾,找到了亲夫。这位客家妇女“十寻亲夫”的坚毅精神令人佩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客家人“渡台”创业的艰辛与苦难。

  阿哥出门去过番

  朝廷“招垦”之外,闽粤客家百姓前往南洋一带从事采矿、割胶、垦殖或者经商的也很多。明成化年间就有汀州长汀人谢文彬因贩盐下海而在暹罗国(今泰国)定居的传奇故事。随着海禁的开放,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经商、务工的闽粤客家人越来越多,到康熙后期,仅永定就有胡、曾、游、李、马等姓氏族人在南洋发展。1795年,旅居马来西亚槟榔屿的闽粤客家人创建了第一个“广东暨汀州会馆”,随后,各地客属社团、同乡会、会馆相继成立,大家发挥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精神,“过番”的客家人也就越来越多。永定下洋中川村人胡子春(1860-1921),13岁随乡亲远渡马来西亚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后经营锡业,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锡矿企业家,人称“锡矿大王”。也是永定下洋中川村人胡文虎(1882-1953),其父胡子钦、弟胡文豹都在缅甸仰光从事医药行业,所经营的“永安堂”发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研制的虎标“万金油”“八卦丹”驰名中外。
  
  闽西汀州与广东潮梅地区山水相连,汀江韩江“日上三千、下八百”的发达航运,也使闽西客家人对广东沿海以及南洋的信息并不闭塞,尤其是与广东镇平(今蕉岭)、大埔相邻的永定、武平二县,百姓平时就与潮汕来往频繁,因此这两县“过番”的客家人就相对更多。道光版《永定县志》载永定“金丰、丰田、太平之民,渡海入诸番,如游门庭。”下面两首民歌就是产生于这种背景:

长汀山歌:
送郎出门下广东,老妹叮嘱三两宗。
嘴燥唔敢食冷水,坐船唔敢吹夜风。
永定山歌:
一条裤带过番邦,两手空空敢飞天。
唔怕吃尽苦中苦,自有无穷甜上甜。

  明知“过番”经历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客家人仍然勇于前往,这在当时是一条谋生之路,是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向往,更是一种开拓精神。民国版《大埔县志》的一段记述很能说明这种现象:“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四川,下南洋,离乡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成游子,比比皆是。”
  
  当然,许多 “过番”的客家人并没有像胡子春、胡文虎那样获得辉煌成功。由于漂洋过海、信息难通、前途未卜,尤其“过番”时间长,一去多年难有音信,更多客家人演绎着母子离别、夫妻思念,甚至生离死别的种种悲剧。反映这种移民生活的客家民歌不在少数,比如《阿哥出门去过番》:

阿哥出门去过番,穷人眼泪洒不完。
恩爱夫妻今日散,鸳鸯两地各孤单。
阿哥出门去过番,好比飞鸟入深山。
目汁流像河中水,同情分手舍情难。
阿哥出门去过番,老妹送郎到海滩。
双手攫紧郎衣角,问哥几时回唐山。
阿哥出门去过番,日思夜想想唔完。
一日唔得一日过,好比利刀割心肝。
阿哥出门去过番,早晨望郎日落山。
一东一西相思苦,见天容易见郎难。

  上述山歌中,“老妹”送别“阿哥”,“双手攫紧郎衣角,问哥几时回唐山”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女子与丈夫分离时的愁肠百转、难分难舍。“一日唔得一日过,好比利刀割心肝”“一东一西相思苦,见天容易见郎难”,朴素的比喻,生活化的口语,写出分别的相思之苦,既生动形象,又感人至深!
  
  客家男儿敢于到南洋经商打工“闯世界”,这是客家人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精神的体现。但他们离别爷娘、抛弃妻子来到南洋之后的情景又是如何呢?民歌《过得番来更艰难》这样唱道:

家里贫穷望过番,过得番来更艰难。
三年同人做新客,日里难熬夜难挨。
讲起过番我就愁,挑到锡泥过浮桥。
千转过得莫高兴,一转失脚就勾勾。

  男人“过番”,他们背后的客家妇女更多的则是温柔贤淑地默默相送,以及长年忍受孤独相思的等待:

妹送亲哥到汕头,一看大海妹心愁。
大海茫茫有止境,妹想亲哥冇尽头。

  客家民歌还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表现离别之后双方的相思之苦。山歌《相思苦》写道:

女:
日里想郎各一天,夜里梦郎在身边。
醒来不见亲郎面,心肝脱得几多层。
亲哥走后守空房,哭了一场又一场。
叔婆伯姆来相劝,伤心愁苦泪两行。
妹到堂前慰爷娘,明日去到观音堂。
神前赐愿来保佑,保佑我郎早回乡。
男:
人在番片心在家,少年妻子一枝花。
家中父母年纪老,手中冇钱难回家。
郎在番邦妹在乡,郎就等雪妹等霜。
郎今好比油灯盏,冇妹添油火冇光。
阿哥出门去外洋,郎就孤单妹凄凉。
赤水黄沙庭门远,望妹不到痛心肠。

  这是远隔重洋的男女对唱,是歌唱者的揣摩心思、模拟代答,还是蒙太奇的镜头剪接?读者不得而知。但无疑的是,山歌唱出了男女主人公的真情和深情,诗歌形象鲜明,女子的痴情与坚毅精神、男子的善良与孝顺品格都得到生动体现,诗中对比、比喻的运用和心理描写艺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客家民歌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从民歌的自身发展来看,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同时还兼收并蓄了吴声歌曲、畲族山歌的文学养分,因此,它对中原文化的南方传播以及历代客家文人的成长都有积极作用。从传播的途径来看,客家民歌在平民百姓中口耳相传,不拘男女老幼,遍布城市乡村,既丰富了客家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百姓的文化素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的普及与推广。随着客家人迁徙到台湾和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客家民歌等民间文学传播得更远,影响更为广泛。据相关资料统计,当前四千多万海外客家华侨散播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民歌也因此具有了世界意义。从客家民歌的内容来说,反对压迫剥削、争取自由平等、憧憬美好生活,是客家人心灵历史的投射,也是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力量。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客家民歌是客家民俗风情的一个缩影,举凡劳动、生活习惯,爱情表达,人际关系和移民历史等等,都可从中找到生动的例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紧紧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