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一衣带水,血脉相连——蕉岭客家人移民台湾的四个时期!

社会 | 2020-6-17 17:10| 查看: 6119| 评论: 0| 原作者: 《蕉岭(镇平)掌故传奇》
摘要: 客家人民族精神十分感人,尽管离家三百多年,几经沧桑变故,离开祖地十几代,对祖地的祖宗和乡亲仍非常怀念,在语言和许多风俗上仍保持着蕉岭客家人的传统。 ... ...
  蕉岭客家人迁居台湾约在明末清初开始到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大敢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明末(1633-1644),明崇祯六年至清初开始,那时却是部分客家人因山多田少人稠,避土匪、战乱、土瘠民穷,为谋生偷偷地进入台湾。

  第二个时期,清中叶(1683-1864),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迁海复界”后开始大量移民。到清嘉庆时,迁台的达34姓480多户,约占蕉岭原有姓氏的73%。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披露,蕉岭县籍的台湾同胞已达40多万人,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台北、台中、台东、新竹、桃园、苗栗、屏东、诸罗、凤山、高雄、彰化、云林、花蓬、基隆等14个县。


  爱国志士丘逢甲,其曾祖携眷迁入台湾彰化。蕉岭客家人迁台之众,繁衍生息之快,为嘉应五属之冠。据《镇平县志》 (《典礼·名宦》)记载:“魏燕超,正定举人,康熙六十年(1734)任县令……先是镇人以地窄人稠,多就食于合湾,而海防例严,苦无以渡。燕超请示上官并移咨闽省,准镇人给照赴台湾耕作,每岁资人无算……”不少是到台湾做季节工,后来逐渐因打工而最终迁台,这一状况人数不少。

  由于魏县令为民办了移民手续,使镇平县人民得以合法身份持照迁台湾开发,摆脱贫困生活。到清雍正四年(1726)解禁入台,便大量举亲赴台。当时入台同胞生活极其艰难,家人极为惦念。邑康生廖云飘有竹枝词曰:“……五月台湾谷价昂,一车闻说十员(元)强,澎湖风浪今应静,简笛(个个)迎门待玉郎。……黄昏从未掩柴关,明月刚看吐半山,弦索齐鸣檀板碎,开场先唱过台湾。最苦田功是妇功,陌西踏遍到阡东,早禾刚拾番禾插,又爱携镰筑早蓬"。又据《粤东文海》第六十二卷载:"康熙初,内地流入台湾居住者,闽人谓之福佬,粤人谓之客人。……

  客人者,镇平、镇三洲邑之人也。”清康熙年间,台湾賊寇多,康熙曾招兵“平乱”,镇平县应征去台,开始繁衍。清同治乙丑四年(1865),太平军之乱由康王带余部10多万人来镇平。清军在镇平住下围剿,镇平人四散逃亡,纷纷开往台湾、南洋避难,于是台胞骤增。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中记载:“据台湾户籍登记调查,清乾隆、嘉庆年间及以前东渡台湾姓氏,有丘、何、利、吴、汤等34姓,占蕉岭姓氏的百分之七十三。

  ”据《唐山过台湾》记载:奉六十郎公为一世祖的蕉岭丘氏子孙,来台开基的最多,计有第十五世祖白泥湖的丘景岳等人开基于台北、新竹;第十六世希进公房的丘著奇、敬已等,开基云林县古坑乡;第十七世希质公房的丘荣贤、丘皆秀等开基于苗粟县……爱国志士后甲的曾祖仕俊公(十八世)携眷迁入台湾彰化,传至丘逢甲已二十一世。1895年丘逢甲由台湾回祖籍镇平时,曾写下一首咏叹其家世之变迁诗,诗云:“东迁四世过百载,故居乔木苍烟霏。”高思乡汤氏迁台始于十一世祖民榜公,距今也有三百多年。汤氏初到苗栗,现有汤氏宗祠,其祠堂门联:高挂图书故里家山犹在眼;思倡祖德修谱纪念溯天涯。联中嵌上家乡高思地名。

  而今汤氏在台湾人口已蔡衍到四五万人。又如徐溪乡钟姓先人移居到台湾高雄美浓乡居所建的两个祠堂,依然和家乡祠堂一模一样,命名为“旗形公祠”、“龟形公祠”。

  第三个时期,清末(1865-1945),同治五年乙丑(1865)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由康王汪海洋带余部10万多人来镇平力图东山再起。清军左中棠等率部在镇平住下围剿,镇平人四散逃亡俗称“走长毛”,纷纷迁往台湾、南洋避难,于是台湾蕉岭人剧增。蕉岭客家人迁合是为贫困所迫,去台谋生也是异常艰苦的。据《石窟一征》卷三(《教养》)记载:“按镇邑(指镇平县)广袤仅一百里,而山居其七,民之寄台为立锥之地者,良以本处无可种故也。

  ”清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发生大水灾,冲毁栋溪堤,神岗、三圳、新铺、南山一带村庄,灾民辗转到台湾谋生。又云:"邑地民稠故赴台湾耕佃者,十之二三,赴吕宋、咖吧者(即南洋群岛), 十之一。”可见当时蕉岭地瘠民穷,所种粮食不足糊口,加上山地住宅不好,土匪又多,民不聊生,只好向外发展,不是到台湾,就是到南洋一带。去台湾由于交通不便,多是步行,再渡船而去。“由厦门海道700里台湾,厦门澎湖水程七更(按一更为60里,即420里),澎湖至台湾鹿耳门水程五更(约300里) ……镇平人邑中贫民往台湾为人作场工,往往至三四十岁始归,归至家尚以青布裹头,望而知为台湾客也。往台湾者,例由本籍县官给照至泉州、厦门,海防同知验放,方准渡海,盘费过多,贫而不能措者,往往在潮州樟林径渡台……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赴台路途艰难曲折,多数地方靠步行或搭民船到海防,然后转乘木帆船渡海,若途中遇上大风,随时有翻船落海、葬身鱼腹的危险。所以赴台者多是男子,到台后即佃种做长工,然后逐步购置房产土地。但是,留在家里的妻儿,却十分怀念去台的亲人。当时在嘉应州流传一组《十寻亲夫过台湾》山歌,反映了赴台群众的家属寻找亲人的苦楚。此歌从丈夫去台的路线:嘉应州到三河(大埔)经潮州,过连城,抵厦门,然后由厦门坐船渡海到台湾。

  歌曰:一寻亲夫过台湾,打算出门爱借钱,先日话郎容易转,谁知今日见郎难。二寻亲夫就起程,包袱伞子紧随身,辞别伯叔并兄弟,出外寻夫正苦情。三寻亲夫到三河,三河司官盘问多,妹子低头唔敢讲,衫袖遮口说寻哥。四寻亲夫出三河,使去盘钱十分多,街头人问谁家女,抛头露面唔奈何。五寻亲夫到潮州,看到潮州百般有,咁好东西无心看,急急忙忙赶路途。六寻亲夫到连城,行到城里二三更,睡到五更做个梦,梦见亲郎打单行。

  七寻亲夫到厦门,厦门接客乱纷纷,三更半夜落船上,几多辛苦为夫君。八寻亲夫坐火船,几多艰苦不堪言,几多辛苦有谁知,头晕胸闷无人怜。九寻亲夫离船舱,唔知亲哥在哪方,唔知亲哥哪间屋,见郎唔到心就慌。十寻亲夫到合湾,一见亲夫开片天,牵等郎手来去转,恰似三岛遇神仙。

  第四个时期, (1945 ~1949),追至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到台湾的,包括两部分人:一是丘逢甲之子念台受国民政府指派接受台湾工作,带去一部分人;高思汤毅生率部份人员赴台参加建设工作。另一部分随军去台人员,据统计光蕉岭就有2100多人,去台湾人员在内地的亲属有1881户,7500多人。


  客家人民族精神十分感人,尽管离家三百多年,几经沧桑变故,离开祖地十几代,对祖地的祖宗和乡亲仍非常怀念,在语言和许多风俗上仍保持着蕉岭客家人的传统。从各姓氏的堂号和祭祖扫墓,乃至婚姻喜庆,丧事葬礼都沿用客家人的一往一俗,依然保持着客家人勤劳俭朴勇敢顽强和富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爱国精神。近年来回乡寻根问祖的不乏其人。自从1987年11月台湾当局放宽政策,允许台胞回内地探亲以来,至1988年已有近万人(次)。此外,有巴西的汤宗道、日本的黄承合等人都是去台七八代,又由台移居巴西、日本,他们都带族谱回乡寻根,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敬仰和发扬光大啊!

作者简介


  汤国云,广东蕉岭人,作家、文化学者。1949年参加革命,1950年毕业于南方大学第一期。长期从事政权建设、宣传文学艺术工作。当过县委宣传部负责人、报社主编、文化局长、方志办公室主任、县社会文化管委会副主任,支持《蕉岭县志》编撰和地方志丛书工作。

  出版《蕉岭风光名胜游踪》《岭云海日行踪》《生态文明诗韵》《花诗集韵》《东南亚巡游》《作家采风记》等20部书,是广东省作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群文学会等10个协会成员。事迹被辑入《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广东文艺家大辞典》等10多部辞典。现任广东丘逢甲研究会副会长、蕉岭三英杰研究会会长、蕉岭老干部大学校长。

  年逾八十高龄的汤国云先生编著的《蕉岭(镇平)掌故传奇》一书,立足蕉岭当地的人文和风土,积数十年心血凝成。一部四十多万字的《蕉岭(镇平)掌故传奇》是汤囯云先生走遍蕉岭进行实地考察、具体研究、努力搜寻、细心求证的成果,是一部研究四百年蕉岭文化及地方轶事的匠心巨作。被喻为“微缩版的《蕉岭县志》”,为推动“世界寿乡·富美蕉岭”文化研究及建设具有巨大贡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