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客家小吃不止美味, 它们的‘身世’,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饮食 | 2021-2-13 16:59| 查看: 3842| 评论: 0| 原作者: 嘉应学院图书馆
摘要: 听说,客家小吃,人人吃得津津有味;它们的‘身世’由来,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听说,客家小吃,人人吃得津津有味;它们的‘身世’由来,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客家美食如同客家话一样独特又“资深”,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饮食的浓厚特色,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

  与中原的饮食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客家饮食民俗文化保留了大量的中州古味,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南迁后的客家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而在中原饮食民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客家饮食民俗,因此,客家美食根在中原。

  客家美食包括客家招牌菜和客家小吃,客家招牌菜如盐焗鸡、酿豆腐、猪肚鸡、酿苦瓜、梅菜扣肉、三杯鸭、三及第汤等;客家小吃如腌面、艾粄、萝卜粄、碗粄、仙人冻、芋子包、芋子饺等。

  与潮州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粤菜或闽菜谱系中独树一帜。

  这些客家小吃,长啥模样?Let's go

  客家好吃停不住!

  吃过的人,都说:“好吃,停不住嘴”!到底是不是真的?自己亲自去品尝吧!

 
笑粄

 
算盘珠子 

萝卜糕

 
艾叶粄

 
永定芋子包

 
客家娘酒

 
兴宁蓼花

 
大埔忆子粄

 
艾米果

 
仙人粄 

企油饼

 
薄饼

  客家小吃还有其它很多品种,风味独特,小伙伴们去品尝体验吧!寒假快乐这个寒假要过得惬意又随性不卑不亢、不愠bu火沐浴在午后冬日暖阳来一盘客家小吃一本书、一杯茶Happy New Year

  讲几个小故事,向小屁孩炫耀一下!Let's go

笋粄

  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延成习,流传至今。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移到南方定居,他们也带来中原的饮食习惯,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定居到南方,当地不产小麦,因而弄不到包饺子的面粉。

  聪明的客家人把当地种植的山芋、薯根制成淀粉作面皮,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以及肉料变通制成形似“饺子”的笋粄,而作为节日贺岁食品。
 
  年长日久,笋粄就成为久负盛名的客家小吃。

大埔忆子粄

  大埔忆子粄的得名有一段凄婉的故事。

  相传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母亲叫松婶,儿子阿根武艺出众,在郑成功部下当一名水兵,漂洋过海到台湾去铲除倭寇、除暴安良,久未归家。

  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爱吃的粄,摆在月下,对月思念儿子。春去秋来,足足等了30年。

  在一个中秋之夜,儿子突然回来,松婶端上儿子最爱吃的粄,阿根接过母亲手上的“粄食”,欢庆团圆,此粄因而得名“忆子粄”。

大埔薄饼

  大埔薄饼为大埔传统美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清乾隆年间,在陕西任按察使的大埔百侯人杨缵绪,回家为母亲祝寿。为孝敬母亲,带侍从、家厨回大埔摆寿宴款待乡亲,其中有一道点心“薄饼”,不曾想到母亲颇喜食之。

  杨缵绪事假已到,要返回陕西,为了让母亲长期能吃到“薄饼”,便叫家厨留下,让他把制作“薄饼”的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后再返回任所。

  从此以后,制作薄饼的技艺就在大埔百侯民间流传,大埔客家人结合本地盛产的原料不断加以改善、变换口味,从而演变成今天的风味小吃。

艾粄的传说

  客家人有一种传统习俗,就是在春天,他们用艾草与糯米粉搓揉做成“艾粄”,用来敬神和招待客人。

  《本草纲目》里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因此,客家人喜欢吃鲜嫩的艾草,清明时节天气阴湿,吃艾草便可祛湿温补。艾草不但用来吃,也被用来挂在门前避邪,小孩子用艾草来煮水洗澡,还可防生疮。
关于艾粄,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年初春,有一条东海孽龙逃出水晶宫,在外面胡作非为。他到客家地区紫金一带,兴风作浪,狂风吹倒房屋树木,洪水冲走庄稼土地,恶浪打翻船只,孽龙还吞食人畜。百姓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二月十九日这天,观音菩萨云游路过此地,见孽龙无法无天,观音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眼的老妇人,对当地百姓们如此这般地交代一番。
  姓依照观音的交代,赶紧用艾叶加糯米粉制成粄类,让亲朋好友都来品尝。吃过艾粄的人,散发出一股让龙惧怕的气味。各家各户还装上一盘盘艾粄放在屏风前的案上,或者挂在高处,让艾草味徐徐散发。此外,还点上香烛,燃放爆竹,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孽龙被艾叶味熏得昏头转向,半死不活,又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沸腾的场面,吓得魂飞魄散,乖乖逃回海中,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兴宁蓼花的趣闻

  “蓼花”是兴宁县有名的糕点,素有“糕饼之花”的美名。一百多年前,“蓼花”就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地。

  “蓼花”讲究形、色、味,外表好像冬瓜一样,里面好像瓜瓤,酥脆甜香,选料及制作工艺都有较高的要求。

  说起蓼花,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江南才子祝枝山曾任兴宁知县。有一天,祝枝山十分想吃家乡的名点“糯米糍”,于是,他请来一位姓陈的点心师傅,口授“糯米糍”的制作方法,叫陈师傅如法炮制。

  不过,陈师傅并没有完全按照他所授的制作方法去做,而是融合了客家点心制作特色,用糯米、芋头、芝麻、砂糖等原料,制作了另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

  祝枝山一吃,又酥又香,又脆又甜,色香味俱佳,不禁连声称赞,夸奖陈师傅手艺高超,同时给陈师傅加倍薪俸,还亲自给这种糕点命名为“蓼花”。

  从此,“蓼花”的名声就在客家地区传开了,慢慢地传到海内外。

客家娘酒的由来传说

  从前,客家某地有一对夫妇,夫妻恩爱,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以酿酒为业,生活无忧,但结婚几年一直没有生养。

  一日丈夫出外送酒,在回来的路上看见路边一被弃女婴哭声凄惨,心生怜意,将她抱回家,妻子也是心善之人,即放下手头活计,给女婴梳洗,经过梳洗的女婴眼睛乌溜溜十分惹人喜爱。

  这时正好酿出一锅香气逼人的酒,夫妇俩甚是高兴,将酒入瓮落窖贮藏,夫妇俩商议:将来自己如果生子,则将此女婴作儿媳妇;如果不能生子,则将她作女儿,这锅酒就给儿子、媳妇成婚或女儿出阁之用。

  也许老天被夫妇俩的善心感动,二年后夫妇喜得贵子,小女长也得聪明伶俐、乖巧可爱,七、八岁就学会了酿酒,而且经她手酿出的酒奇香可口,很多远客都慕名而来要买“等郎妹酒”,从此这一家兴旺发达。

  十八年后,夫妇为儿子媳妇办婚事,摆酒宴请四方乡邻,那贮藏十八年的美酒开坛更是奇香扑鼻,一位山歌名手即兴山歌一首:“等郎妹子等到郎,等郎长大结鸳鸯。美酒一盅甜蜜蜜,夫妻恩爱百年长。”

  从此,这对夫妇善有善报的事传为佳话,据说“等郎妹”的称呼也从此传开了,客家人抱养“等郎妹”的习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后来,“等郎妹酒”更名为“客家娘酒”。

永定芋子包

  福建永定的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芋子包是一种客家小吃,它用芋子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加上馅料包成的一种包子,制作方法简单。一般将个头大、易烂的芋子洗净,连皮置锅内煮熟,然后取出剥去芋皮,置盆内捣(烂)成芋泥后,加入适量木薯粉和精盐,用擀面杖擀成包子皮。而内馅是瘦猪肉、香菇、冬笋(或笋干)丝、虾仁、萝卜丝、葱白等料,并将其剁碎,放入精盐、味精下锅翻炒,滤去汤汁即成馅心。

  芋子包包好后,摆入垫有纱布的蒸笼中,下锅用猛火蒸15分钟后便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此时出锅摆盘,放入麻油等调料。一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芋子包可蒸着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种烹调方法,其味各具特色。

  闽西客家地区还流传着一个“芋赈饥”的小故事:古时有一寺僧,专力种芋,岁收极多,杵之如泥,筑造为墙,后遇大饥,独此寺四十余僧食芋泥以度凶岁。可见芋子是个好东西,是山中之珍品。
而聪明能干的客家人在吃杂粮时,不断变换口味,变换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样,以芋子烹制菜肴宴请客人,于是就在生活实践中烹制出乡间美食——芋子包。

  过去,芋子和番薯都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杂粮,正如农谚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粮”,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当粮食。

  在闽西客家地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做芋子包,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顿芋子包,更有特殊的味道,不但有“包银包金”的寓意,全家聚拢在一起包芋子的场景更是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散发出缕缕的温馨!

赣南小吃艾米果的传说

  赣南小吃艾米果是用大米和艾草磨浆并炒熟制成各种形状的果品,置蒸笼内蒸熟,吃起來,有一股独特的药草香味。

  艾米果分有馅、无馅两种,可随意造型,揉做牛、猪、狗、鸡等12生肖式样,也可以作成艾草糕食用,多于清明时节农闲合家蒸作。

  如今,艾米果已走上市场,当艾草盛产时节,县城有多处销售摊点。关于艾米果,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晚清时期,有个姓艾的女子,人称艾嫂,开了个小茶棚摆设茶摊。为招揽顾客,就试着用艾叶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馅的点心应市,不料,这玩艺竟清香可口,色似翡翠,一时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一天,一位读书人慕名而来,品尝后称赞名不虚传,遂问此品何名,艾嫂笑了笑,不知如何应对。读书人见艾嫂热情和蔼又胖乎乎、矮蹬蹬的,便风趣地说:“我帮你取个名吧。”艾嫂点头应允,读书人笑着说:“这玩艺既是艾叶和米粉做的,又形似你艾嫂,就叫它‘艾米果’吧!”在座顾客听了一齐拍手叫好。

  从此,“艾米果”这道点心就传遍全县,成为春季应时佳点。

  艾米果的制作方法:以鲜艾加碱煮至烂熟,滤干水,捣成艾泥,再对半配上干糯米粉揉匀,然后分成小坯,包馅上蒸笼,旺火蒸熟即成。馅料为糖、猪油、芝麻粉,亦可用猪肉为馅。此品表皮光滑,色泽翠绿,清香扑鼻,甘中带苦,质柔中带有韧性,食而不腻。不仅风味独特,且能温肺暖脾,散寒除湿,有防病保健之功效。

客家“仙人粄”

  “仙人粄”是一种客家人喜爱的清凉饮料,也可用以充饥。它是用“仙人草”熬成的,农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习俗,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
据专家研究,常吃仙人粄有止渴、解暑、生津功效,对中暑、感冒等都有一定的疗效。“仙人粄”已载入一些著述,如光绪《嘉应州志》就有详细记载。“仙人粄”属天然食品,具有清凉解毒和香、滑、韧、嫰、爽等五大特点。

  在客家地区,许多家庭都喜欢自己做仙人粄来吃。现在,也有商家生产“仙人粄罐头”、“仙人粄粉”销往海内外。刚入初夏,闽粤赣等客家地区从城市到乡镇,大街小巷,村头巷角,到处都有卖仙人粄的小摊、挑担,大热天时则日夜经营,秋天以后仙人粄的产销仍旺。关于“仙人粄”,有这么一个传说——

  古时候,天空中有十颗太阳在熊熊燃烧,烤干了河水,烤裂了大地,庄稼和草木日渐枯焦。恃勇善射的后羿箭无虚发,一下子射灭了九颗太阳,王母娘娘为表彰英雄后羿而赐给他不死之药,可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仙药,而后奔入月中,留在人间的后羿仰天长叹,备受煎熬的后羿命令部下士卒搜罗一千童男童女去仙人岛采摘“仙人草”。

  为此,老百姓人心惶惶,士卒离心离德,后羿心力交瘁,一蹶不振,抑郁而终。不久,后羿的坟头上萌生出一种草,并很快繁殖到各地,这种草能降温解暑、清心除火,百姓称之为“仙人草”。

  原来,后羿在生前备受心火的焚烧之苦,其灵魂在离形之后恍然大悟,洞察到生命必须仰仗一种清凉的养护,这种清凉能将酷烈环境置之度外。

  于是,他心中寻找仙人草的愿望便由虚幻变成现实,通过自己的献身来平息世人对他的怨愤,以自己的灵悟度化置身于生命火海的世人。
大埔企油饼

  相传一百年多前,梅州大埔县茶阳太宁有一个钟姓男子,常年挑担到茶阳卖农产品以维持一家生计,为省下午餐钱,他总是带着自家做的饼作为干粮,并且百吃不厌。有一天老钟突发奇想,为何不顺便多做一点饼?说不定别人也像我一样喜欢吃呢。

  于是,他真的就做了不少,挑到茶阳赶集,在圩市上卖,并取名“企油饼”,有油有糖,而且价格又便宜。果不其然,企油饼一上市即大受欢迎。

  尝到了甜头的老钟从此改行专做企油饼生意,待儿子长大,子承父业,继而孙承子业,如今企油饼已传至第四代,工艺自然也大大提高和改良,成为大埔美食中一颗闪耀的明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