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春天唤醒这些客家民俗记忆

风俗 | 2021-2-25 20:13| 查看: 5306| 评论: 0| 原作者: 嘉应学院图书馆
摘要: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唤醒沉睡的客家民俗记忆。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唤醒沉睡的客家民俗记忆。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民系之一,客家文化以其民俗民风的古朴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尚礼义,重文教,保留了中原先辈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处世观念,造就了浓郁的客家民俗。

客家稻作民俗       

  客家以水稻种植为安身立命、世代传家之本,因而有着许多关于稻作生产的传统习俗,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稻作民俗体系。从播种开始,客家有“挂田钱”、“祭秧田”仪式;到插秧时,又有“开秧门”、“关秧门”之俗。客家民间对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又叫“关秧门”。  而稻谷即将收割之时,农历六月的客家人又要纷纷“食新”、“吃新”、“尝新”;稻谷收割完毕,感恩的客家则要摆“洗禾镰”酒,全家欢宴庆祝丰收。  

  挂田钱

  “入春祈谷又祈年,伛偻神祠古道边。削得竹竿还剪纸,同侪来去挂纸钱。”——胡曦《挂田钱》(侪:他,客语方言词)     

  粤东客家人在做好秧田准备播种前,均要举行一个“挂田钱”的祈丰仪式,在削好的竹竿上粘糊纸钱,挂在秧田中间,据说这是对土地神的祭奠,祈求他向上天多奏好事,以保丰收。此俗长乐县谓“吊田钱”,兴宁县则叫“挂田钱”。后来,挂纸的地方由农田扩及园地,故在嘉应州地区又称作“标园”。与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嘉应(今梅州市)三大诗人的胡曦,其《兴宁竹枝杂咏》之《挂田钱》诗云:“入春祈谷又祈年,伛偻神祠古道边。削得竹竿还剪纸,同侪来去挂纸钱。”    

  祭秧田      

  赣南客家人则在播秧以后,要在田边插上三支香,挂上三张纸钱。清明前后,各家户还要做“艾米”(即艾叶“清明粿”),把做好的“艾米”提到秧田里去祭祀,希望自己的秧苗无病无灾,茁壮成长。这种祭秧田的仪式,据说是客家先民向当时土著学习的结果。      赣西吉安客家人也有类似的“祭秧田”风俗。春播之日,用红线扎好三张纸钱,包在三根线香的香头上,再把线香插在秧田角。然后鸣爆竹,祷告社稷之神,祈求保佑秧苗不烂,长势良好。最后,把已发芽的稻谷种子播下田。

  护秧神的传说       

  赣南客家地区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壮家有位姑娘叫秧妹,长得非常美丽,能歌善舞,又能插得一手好秧苗。有一天,秧妹在木楼上织锦,突然闯进一伙人,把她抢到土司那里。土司逼秧妹嫁给他做小妾,秧妹宁死不屈。后来土司把她关在一个岩洞里,她不吃不喝,整天痛哭。日子一久,她变得瘦骨如柴,土司见秧妹不像以前那样美丽,就逼她下田插秧,许她一天插完一大块田,才让她回家。就在插完最后一棵秧时,她突然倒在了田头,手里握着最后一棵秧苗离开了人世。后来到了天庭拜见玉帝,,秧妹手里仍握着秧苗,于是玉帝就封她为护秧神。这则美丽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客家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开秧门       

俗云“秧好一半禾”,旧时农家播种要择吉日才下秧田,叫“开秧门”。播种时,从长青树上取一根树枝插入田塍,祈求土地神、禾官菩萨(即五谷神)保佑,让禾苗长得像长青树一样茂盛茁壮。有的还诵念祝祠:“种谷下秧田,田头插红纸,米谷神护佑,赐我丰收年”,然后用线香穿红纸插在田边,默默地把种谷播下,神情极为神秘,意在不让田鼠、麻雀知觉。种谷转青后,家家户户做“秧青粿”供奉禾官菩萨,祈求保佑秧苗茁壮成长。有的播种人头戴斗笠,紧闭嘴巴,牙咬舌尖,意在遮盖稻种,避免鸟雀啄食。还有的播种人用五指插一下田埂,意为“五虎下山”,以防野兽、鸟雀之害。秧苗刚露出水面,农妇就端上斋饭、斋菜送到田边,接着燃香钱供奉“五谷神”,祝愿秧苗像青葱青蒜一样茂盛。     客家“开秧门”那天,农家需备荤腥酒菜、田艾米粿、香烛纸钱等,在田头及社官庙祭拜,祈求保佑丰收。男主人还一大早下到秧田里,拔一把最茁壮的秧苗回家,供奉在神案上,俗称“催秧”。各家各户在客家开秧门这天尤其注重准备“莳田酒”。客家人莳田多请亲朋好友、邻里相帮,开秧门仪式后,就请莳田能手“开秧盘”。客家“莳田酒”很是丰盛,大余客家俗谚云“莳田杀鹅,草子变禾”,认为待“莳田客”越大方,这年的收成就会越好。过去赣南宁都客家人莳早稻田首日,要在祖宗堂上杀鸡或宰鸭,要备办三牲、米酒、香烛到社坛、社公庙、五谷祠、祖宗祠堂上供奉,这些习俗类似于“开秧门”。

赣南“食新节”       

  “食新节”在赣南客家地区有着悠久历史,虽然由于近年来各地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多数客家人已不过“食新节”了,但在少数边远山区,依然保留此遗风。       

  赣南客家人一年一度的“食新节”,一般定在农历的六月十五日。因为过去普遍栽种高杆水稻,成熟期较长,六月十五日左右方能产出新谷。俗话说“六月六,禾稼熟”,在温饱不继的年代,人们在漫长的三荒五月常常勒紧裤腰、苦撑苦熬。可以想象,当人们望着沉甸甸、黄澄澄的成熟稻穗,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人们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去品尝丰收的硕果。居住在赣南山区的客家人,便把尝新搞得隆重而热烈,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对待。于是,到了“食新节”那天早晨,山村处处炊烟袅袅,四处飘溢着新米饭的扑鼻清香,家家户户将新产出的茄子、辣椒、南瓜、丝瓜等摆在八仙桌上。此时,客家儿女的心里就象喝了蜜,笑逐颜开,打酒买肉,一家大小,饱餐一顿,美美地品尝着新一年的劳作果实。因此,食新,便成为客家人庆祝丰收、企盼好年成、邻里乡党互相帮衬的重要节日,一代一代留传下来。      

  据传,客家“食新节”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古时,有一个客家小山村,某年遇到洪涝灾害,严重歉收。正值收割季节的六月十五日,村里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过路人,要 “讨”口饭吃,好客的客家人没有因为收成不好而怠慢客人,而是你家凑新米,我家凑茄子辣椒,他家凑南瓜丝瓜,硬是想办法弄了一桌饭菜款待客人,歉收的优伤留在心里,迎接远方来客的热情却荡漾在脸上。过路人也不客气,在客家人的相拥下入席。他话语不多,酒足饭饱后只留下一句“客家人年年岁岁有今日”就走了。自此以后,灾害很少光顾这个客家小山村,而庄稼、蔬菜的长势都异常的好,年年都有好收成。据说这位过路人是仙人,看到客家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仍然热情好客,很是感动,遂祈求上天保佑客家人年年丰收。     村里人为纪念这位仙人,就把六月十五日定为“食新节”,作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就连“大跃进”年代,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号召“破四旧、立四新”,客家人仍坚持过“食新节”。“食新节”作为客家人的特有风俗,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体现了客家儿女的勤劳、勇敢、智慧,更是客家传统美德热情好客的象征。

二月二客家食俗      

  农历二月二日,客家人每家每户都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客家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在那一天,吃的食品都冠上“龙”字,如水饺叫“龙耳”;春饼叫“龙鳞”;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武则天当了皇帝,玉皇大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民不聊生,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掌管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旁边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玉龙,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特意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回龙王,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插柏烧柏习俗      

  客家人插柏叶的习俗由来已久,人们在过年时,都会折一些柏枝插在大门上,以示“吉祥如意”。在搬入新房、嫁娶、过年、生子等大喜日子,客家人习惯于在大门、彩礼盒上插一枝柏叶,以示“常青不败”。有些人则提前采一些柏叶并且晒干,在大年三十守夜时生火烧柏叶,整个屋子飘着清新的柏香味。      
  
  关于过年烧柏叶的习俗,有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带领百姓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为了消灭“年”,黄帝与大臣们一起商议对策。当严冬来临时,各部落都组织一支百人队伍去捕杀“年”,经过十几个严冬的不断捕杀,“年”越来越少。可是,“年”并不甘心这样灭绝,据说它变成了一只九头鸟,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出来闻各家各户飘出的肉香味,闻着闻着,嘴角就流出来带血的涎水,这种带血的涎水掉到谁家院里,那家第二年就要倒霉。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鸟最怕燃烧柏树叶的烟味,因此,每到冬天,人们就采集柏树叶。等到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烧柏树叶,升起滚滚浓烟,吓得九头鸟再也不敢飞出来了。后来,人们为了方便,把柏叶制成香,烧柏叶也就改为烧香。从此以后,每逢过年三十晚上,烧香便成为客家人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房前不种杨梅的禁忌       

  一些客家地区,老人往往会告诫后代子孙“不可在房子门前种植杨梅树”。据说,杨梅树开花是在年三十的夜晚,如果在门前种植杨梅树,杨梅开花就很容易被人们看见,他们认为看见杨梅树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此,在门前屋后种植杨梅树就成了客家人的一种禁忌,客家人认为这种禁忌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其原因的,大家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在一些潮汕客家地区,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      从前,某地有姑嫂二人相依为命,小姑心灵手巧,善绣百花,唯有杨梅花还没有学会,因为杨梅的花期极短而不易看到。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小姑执意要上山去观察杨梅花的形状,却不幸被老虎所害。嫂子次日上山寻找,遍山呼喊姑姑,只见杨梅树下血迹斑斑,才知道小姑已落入虎口,随即断断续续大声呼叫“姑……虎……姑……虎……”,最后,嫂子化为一只青鸟。每当杨梅出产时,便有“姑嫂鸟”飞至杨梅树上,哀叫“姑虎……姑虎……”。

永定高陂“迎春牛”      

  福建永定县高陂镇西陂村的林姓“迎春牛”活动,是一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数年一次的群众性民间传统活动。这活动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      

  明世宗嘉靖年间,广东潮州府里海阳县人林大钦,因乡间瘟疫猖獗,家人均未能幸免,十余岁便只身流落永定高陂西陂村。西陂林贲山收他为义子,供其读书。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喜讯传来,高陂林氏宗族欢欣鼓舞,林贲山与乡人浩浩荡荡出村迎接。林大钦骑着高头骏马,已至西陂村东羊角山排,闻父前来迎接,惊曰:“只有子接父,岂有父接子之理?”急忙下马,拜见义父。林贲山醒悟,忽然记起这天正是立春,便马上转口说:“今日立春日,为父至此,乃恭接春神也。”后林大钦呈报皇上立案,遂定正月立春日为西陂林氏迎春活动日。      ‘迎春牛’活动,历400余年,节庆习俗渐臻完整,规模愈来愈大,从而使这项活动益发隆重。立春日早晨,三声震天的号铳响过,迎春牛活动开始。“春牛”预先推至当年林大钦荣归时父子相见的羊角山排,开始接春神、祭春牛仪式。司仪高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吉语,扶犁的象征性地将犁插入田中,推“春牛”的吆喝几声。与此同时,西陂各房族代表率锣鼓、彩旗、高灯队伍前来迎接。进入西陂村,队伍按一定的秩序行进。走在最前边的为清道锣,各色旌旗紧随其后,接着便是“报马”;报马之后是“恭接新春”及“肃静”、“回避”大牌匾;再后是刀、矛、剑、戟等各种木雕兵器,由壮汉擎执,森严威武。数盏高灯过后,几支喇叭奏“朝天子”曲跟着,后面是香案、凉伞、“清官”(坐四人大轿)。接着才是各房族锣鼓旗杖、功名牌匾、“香亭子”、“春花队”、铁机、桌子戏、春秋架等等,还有逗人发笑的“故事队”。     

   “故事队”过后,“春牛”徐徐推来,“春牛”按当年皇历春牛图所示尺寸制作,木架、竹骨、纸张、木轮,高大牢固;牛角披红挂彩,牛额上贴一红纸书写的“春”字;牛肚下挂有钱袋,内装铜钱、银币;牛背上坐一牧童,频频挥鞭。“春牛”由数名身强力壮的村民推着前进。下午三时许,“抢春牛”开始,“春牛”被推下马鞍陂边的湖洋田中,周围水田都预先放满了水,群众不顾田深水冷,纷纷奔向“春牛”,将“春牛”撕碎,有抢得纸片的,有抢得竹篾的,勇敢者则去抢钱袋里的铜钱银币,也不怕袋中故意放入的钢针扎手。这人夺来,那人抢去,以能多得到一点牛身上的东西为荣幸。据说将抢得的物品挂在牛栏上,一家人今年便得安居乐业,福寿绵长,猪肥牛壮,五谷丰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