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客家蓝衫中原情,一层一染见匠心

社会 | 2021-9-17 18:36| 查看: 5412| 评论: 0| 原作者: 南方+
摘要: 蓝衫与汉服一脉相承,又与岭南本土服饰相融,见证了客家文化的变迁。朴素简单的装饰和颜色便于劳作,布料、染料取材于大自然,防虫保暖效果极佳……这些无不彰显出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聪慧的性格特质 ...
  “衣、食、住、行”是维持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和基本需要。其中排在首位的“衣”,既是人们保暖蔽体的必需物品,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作蓝衫绲双襟,步步连来爱钩针;步步钩针妹刺个,着在胸前挂在心。”这首客家山歌唱出了梅州客家人传统服饰蓝衫的模样。

  对于客家人而言,蓝衫既是他们对衣服的最初记忆,也是传统文化和客家精神的集大成者。蓝衫与汉服一脉相承,又与岭南本土服饰相融,见证了客家文化的变迁。朴素简单的装饰和颜色便于劳作,布料、染料取材于大自然,防虫保暖效果极佳……这些无不彰显出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聪慧的性格特质。

客家蓝衫。 魏金华 供图

  时代的变迁让蓝衫成为了压箱底的衣物,客家传统的织、染技术也变成了历史书上的文字。而随着客家服饰和客家染布技艺等成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正想方设法恢复传统技艺,将客家蓝衫的织染技艺运用在工艺品的制作上,让其重焕生机。

见证迁徙历史
体现客家人勤劳包容的性格

  “我们小时候还能看到一些扎染工人挑着扎染桶在村子里走街串户,有需要的人家把已褪色的衣服拿出来,放在桶里泡一泡再晾干,衣服又恢复如初。”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是客家人,回忆起儿时穿着的客家蓝衫,衣服如魔法般焕新的乐趣让他印象深刻。

  虽然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已难觅客家蓝衫的踪影,但作为客家文化的专研者,肖文评对蓝衫的研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年来,我走过梅州许多乡村,客家人的衣橱里,一些村庄的蓝衫晾晒石头和客家人的记忆里,都留存着蓝衫的印记。”

  客家服饰项目的梅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魏金华,也是客家服饰的研究者和收藏者。其在梅州地区各乡村收集馆藏清代、民国时期的客家服饰系列实物己达2600余件/套,拿出他珍藏的客家蓝衫,不难发现其与汉服有着相似之处。

  历经一路动荡,流离他乡的客家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客家文化里依旧沿袭着许多华夏特色。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服饰,其底蕴也是由汉服变迁而来。

  起源于黄帝时代的汉服,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衣领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这是其他民族服饰中所没有的。

  而客家蓝衫的一大特色,便是大襟,保留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色,并延伸出琵琶襟、对襟等形式。其中琵琶襟大多用于背心类的服装或者冬装,而对襟就像古建筑的大门两片对开的形式,通常为一般男性的外衣或大褂的开襟样式。

中华民国提花质客家男人琵琶襟长袖衫。 魏金华 供图

  清代“嘉应州复兴店钟熊文染坊”牌匾和服饰广告印模的原件中,对客家服饰的样式就有着清晰的记载:大襟衫、对襟衫、琵琶襟衫、大裆裤、官帽、童帽等,女服包括长袖大襟衫、短袖大襟衫、琵琶襟衫、大裆裤、百祤裙、头饰用品、女红工具等。

  “客家服饰历史悠久,唐末及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南迁,客家先民把优秀的中原文化、风俗带到了粤闽赣,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经过充分的传承、发展,创造了简洁大方、舒适耐磨的客家服饰。”肖文评认为,客家服饰是传承汉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

清代镶绲如意云头客家妇女大襟衫。魏金华 供图

  与传统汉服等级深严的类型风格不同,客家传统服饰往往淡化了等级的特征。如大襟衫、大裆裤是客家人的常服,这种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闲时穿它,赴亲戚朋友家做客时也是这样穿着,外出到公共场合还是这样穿着。

  客家地区城镇一到墟日,所看到的人们都是穿戴形制样式相同的服饰,单从外表打扮上,是很难区分出人们的身份和官阶等级的。

  即使是女性的服饰,也都为简单的花色和纹饰,仅在当新娘子时才穿上红衣裙。日常便服、居家休闲服只是在袖口缝上几圈环饰或在衣襟边上镶些滚边,并不包含等级含义。

  妇女的披肩、围裙、绣花鞋、结婚礼服,常绣上一些寿字纹、鱼纹和牡丹、百合花样,也只是取其长命百岁、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

  就如清乾隆十五年王之正纂修的《嘉应州志》卷一《风俗》所记载:“中上人家妇女,纺织、缝纫、粗衣、薄粧,以贞淑相尚。至村乡妇妪,槌髻、短裳,任田园诸务,而甘淡泊,服勤劳,其天性也。”

  “耕读传家是客家人千百年的血脉遗留,无论是读书还是耕作都需要简单、轻便的服饰,客家蓝衫便是代表。粗衣麻布、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出的便是客家人勤劳、淡泊、至简、和睦、包容的性格。”肖文评说,客家蓝衫是客家人生活习俗和秉性的结晶。

取材于大自然
蓝染是蓝衫制作技艺之魂

  在梅江区长沙镇小密村,李海燕在其工作室里将一块长宽各为30厘米大小的麻布叠起来,在麻布中间夹着圆形和五角星形的木块。然后利用固定器将其稳固,并用丝带将麻布捆紧。

  在完成前期创作后,李海燕来到扎染间,只见房间里有两个巨大的方形塑料桶,盛满了湛蓝色的液体。戴上手套的李海燕,拉紧丝带将麻布放入桶中。约3分钟后,麻布被取出,此时麻布呈现出的是草青色。李海燕张开麻布重叠之处,让麻布与空气充分接触。不一会儿,麻布因氧化而变成了湛蓝色。

  “青出于蓝胜于蓝。”重复多次浸泡和氧化的步骤,麻布最后取出已不呈现青色,而完全变为湛蓝色。李海燕将麻布松绑,在清水下洗净多余的染料。挤干多余水分之后摊开麻布,圆形和五角星形木块所覆盖之处的白色图案点缀在蓝布之间,放在户外晾晒,与蓝天白云相映衬,成为一道风景线。

  李海燕是客家服饰技艺植物土法染布项目的传承人。

  热爱客家文化的她,毕业后从事与非遗传承记录相关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了解到了充满客家地域特色的客家蓝衫,并认识了一名在大埔生活的老人。她知道老人仍掌握着蓝衫的织染技艺,便向其拜师学艺。

  “通过结合收集的材料和师傅的教授,慢慢地便掌握了蓝衫的织布和染布技艺。”李海燕说。

  地处华南地区的梅州,气候适合麻、葛、蓝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而产桑的产量比较少,客家人就地取材,制作出以麻为布料、蓝草为染料原料的客家蓝衫。

  清光绪二十四年吴宗焯修、温仲和纂《嘉应州志》卷八《礼俗》对此曾有记录:“嘉应风俗,质实勤俭。”“以麻裁衫,如对襟褂,长称之大袖,缘领。”“麻衫,以白布裁,衫如袍,腰衽开缝,前后不开缝。”

  染布技艺是客家蓝衫制作之魂。一件蓝衫的成败,通常与蓝草的配置和扎染时的技艺有着莫大的关系。“蓝染看似简单,但非常考验操作者的技艺和熟练程度。”肖文评说。

手艺人在制作大型蓝染工艺品。  李海燕 供图

  客家蓝衫采取的是天然染模式,即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及矿物中提取染料为织物染色的工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诗经》中就记载了人们采集蓝草、茜草、栀子等植物染色的历史。

  蓝衫的染料原料用的是蓝草。蓝靛是蓝草植物的叶茎(即板蓝根)经水解发酵制成的泥膏状染料,亦可干燥加工成团块或粉末。实际上,蓝靛是全球分布最广、使用量最大的天然染料。

  蓝染是传统天然染色中较为复杂而神秘的染色方法,并不采用常见的煎煮法,而是使用还原法(传统主要使用微生物)。

  过去,人们夏天穿麻做的夏布,冬天穿棉做的土布,进入秋天就开始准备过冬的衣服了。而蓼蓝夏季开花,到了立秋时节叶片成熟,汁浆才变得饱满。民间智慧恰巧采用的是最简便经济的方式,将难以保存的鲜叶中的蓝靛素封存在靛泥中,以便长期使用。

  旧时客家人在山区开山种蓝,种植的蓝草有两种:大叶为马蓝,名大青;细叶为槐蓝,为小青。

  有民族学家认为,种蓝业的习俗和技术来自于土著民族的畲族和瑶族,而为客家人所接受并发展。种蓝业的发展,使得客家人的服装多以蓝色为主。

  客家人在农历七月将蓝草放入桶或缸(土陶缸)里,用水浸泡7天,泡出蓝汁。每一石蓝汁浆液加入石灰5升,搅打后蓝靛凝结;水静止,蓝静沉积于水底。完成制作,即得染布原料蓝靛。

  根据原料调配的多少,可以把布染成深蓝、中兰、浅兰、灰、深灰、青、月白等各种颜色。

  “因为蓝草本身就是中草药,有抵御虫害的作用,所以客家人穿着蓝衫在地里干活也能有效地抵御虫害。”肖文评说,无论是布料还是染料原料,蓝衫采用的都是大自然的原料,体现的是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承土法染布
制成工艺品广受好评

  从一个小盒子里取出一片蓝色的裁衣划粉,右手捏紧,然后沿着左手的直尺慢慢地画线。衣服模样出现后,再以左手轻轻按在布料上,右手抓着剪刀轻轻沿着线剪开……

  老人曾宪从仍旧保留着客家服饰的制作技艺,他在梅城老街上开了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服装店,3台老古董衣车见证了那蓝衫流行的岁月。

手艺人曾宪从仍掌握着客家蓝衫的制作工艺。 受访者供图

  曾宪从回忆,刚开店时还有许多人会找他做衣服,而今已没有人再来做蓝衫了。“应该是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随着化纤布料和工业染料流行,人们逐渐抛弃了工艺复杂且单调的天然染。”曾宪从说。

  有着“小南京”之称的兴宁市中心,至今仍留有一条集中贩卖布艺的织布街。从之前大小商铺主要以蓝衫为主到如今都是化纤布料等产品,这条街也见证了蓝衫由盛转衰的历程。

蓝染上色的布艺产品。  李海燕 供图

  “从前,周边客家地区和一些居住着大量客侨的国家,都会前往兴宁批发蓝衫或布料。如今已难见到这样的盛景了。”肖文评不无遗憾地说。

  客家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将其恢复为客家人日常生活服饰,批量制作和销售已不可能也无必要。只能让客家文化典型代表客家蓝衫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吗?实际上,梅州各界人士也在不同领域探索着客家传统服饰传承问题。

  目前,梅州市县各级已将客家传统服饰项目及客家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纳入非遗项目,培养传承人,传承客家服饰技艺精髓。

  而在客家博物馆、客都人家等客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都设有客家传统服饰展厅,向来往游客介绍客家服饰的特色和优势,将客家传统服饰留存在人们的认知和记忆中。

  贵州蜡染技艺流传并闻名于世的历程,也被部分梅州人探索运用到蓝染的传承中来。

  如今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等地,蜡染制成的工艺品随处可见,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而游客也能在其间体验手工蜡染的历程。

  通过工艺品的贩卖和游客体验,贵州不断打响蜡染技艺的品牌效应,贵州蜡染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一项民族工艺。

  “客家蓝衫在当代可以作为游客拍照或旅游地展品展示的物品,成为日常服饰可能性不大。但客家蓝染的技艺,在当代依旧有可发挥和传承的空间。”李海燕说。

  李海燕与其合伙人将掌握的蓝染和织布技艺运用到工艺品的制作中。在其工作室,蓝染制成的围巾、帽子、香囊、布画等十分吸引眼球,蓝白相间的图案简约而美观。

将客家蓝染运用到现代工艺品制作中。 李海燕 供图

  其中几幅镶着相框的布画最为引人注目,画作中有围龙屋等客家文化元素。李海燕介绍,因传统蓝染为片染,比较难形成复杂图案。他们结合贵州蜡染的制作工艺,制成了蓝布上的画作,深受欢迎。

  “我们与许多客家风格的民宿、酒店等已达成合作,将蓝染制成的工艺品作为酒店装饰,达到传承和推广的效果。”李海燕说,下一步将把工艺品推向旅游景区等,作为纪念品来售卖。

  除了制成工艺品外,李海燕及其合伙人还在探索着更深一步的蓝衫传承。“我们从今年开始,召集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蓝染体验活动。每周都有十几二十个家庭前来体验蓝染工艺,并将自己制成的蓝染工艺品带回家。”李海燕说,下一步他们计划与学校合作,将蓝染技艺作为非遗课程推向中小学生。

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参加蓝染工艺课程。  李海燕 供图

  在梅州之外,不少地区也在探索着客家蓝衫的传承。比如台湾地区,将客家蓝衫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制成价格昂贵的时尚单品,供喜爱蓝衫的人穿着或收藏。

  客家服饰在新时代融入新的血液,闪耀着新的光芒。

小朋友与自己做成的蓝染作品合影。 通讯员/受访者 李海燕 供图

■相关链接

进贡专用布料程乡茧绸

  受气候影响,客家地区的丝绸产量低。因此客家人多用麻等布料制作衣服,蓝衫就是最为普遍的客家服饰。而梅州地区野蚕吐出的丝所制成的珍贵丝绸,上供于朝廷,普通人家较难使用。

  这种野蚕大量生活于兴宁罗浮,因而也被称为罗浮蝶。其吐的丝所制成的丝绸,被称为程乡茧绸(梅州古称“程乡”)。

  罗浮蝶结的茧大如鸡蛋,黄色有绉纹,丝质厚而坚韧。这种山蚕丝用土机织成黄绸布,“制为衣袍,数十年不敝”,此事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作为珍贵的物品,程乡茧绸上供朝廷,多制成官服,数十年都不会坏。

  后来由于山林的破坏,加上川茧的涌入、府绸的冲击,从此无人养蚕,程乡茧逐渐衰落,终至湮没无闻。

  据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介绍,罗浮蝶并未灭绝,有人前几年在梅县南口镇黄石仑山上仍发现其踪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