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这位梅州籍数学家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的功臣

骄子 | 2021-11-15 18:25| 查看: 5153| 评论: 0 李桐贤
摘要: 叶述武、邹仪新伉俪皆为人谦逊,虽学识渊博,但虚怀若谷;对同仁相亲互敬,对后学则温容慈颜,提携栽培。大智若愚,学风严谨,淡薄名利;学者风范,可称楷模 ...

  上了年纪的梅州人也许还记得,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由“长征一号”运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上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15分钟之后,“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了东方红乐曲,响彻整个太空。2021年6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迄今仍在轨运行。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有力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举国欢腾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一群怀着强国梦的爱国科学家们,他们为国家的强大费尽心机,呕心沥血,为“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其中就有一位来自于梅州的客家子弟叶述武。

叶述武像

  1964年12月27日,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致信周恩来总理,提交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1965年1月,钱学森也写信给聂荣臻副总理,认为已有条件考虑卫星问题。

  赵九章,当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卓越的科技工作组织者。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主要倡议者和科技方案的主持人。他我国空间科学的开拓者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先驱,我国现代大气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决定制造人造卫星的时刻,是赵九章专门点名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叶述武往中科院,参加东方红卫星的研究的。

  1960年10月叶述武调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1961年,叶述武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正式参与“东方红”卫星计划,在人造卫星、火箭方面进行研究。

  研制卫星,首先要把卫星运行规律和轨道计算、测量、预报以及跟踪站的布设搞清楚。还要对天体力学等数学理论进行研究,对火箭主动段最佳设计理论进行改进。1963年,叶述武完成了论文《关于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一种弹道》,并呈送钱学森审阅,不久便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我认为您解决了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钱学森在信中还勉励叶述武“多考虑星际航行动力学中的关键性问题”。 

  1965年,卫星研制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要把卫星送上天,首先要把卫星运行规律、和轨道计算,预报以及跟踪站的布设等搞清楚。为此,指挥中心除了成立卫星总体之外,还成立了轨道组。叶述武被分到轨道组。

  叶述武通晓英、法、俄、德、意等9国语言,在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理论力学、天体力学、火箭动力学以及微分方程和力学交叉领域成果颇丰。叶述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对对二重数的代数与几何就进行过深入研究,对于轨道计算得心应手。如:

  他的“关于Ю.A.Pябов天体力学中条件周期解的存在与构造”一文,指出了苏联天体力学教授书中的毛病并加改正、增益,总结为四点。该文引起了在国际数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德国《数学评论》杂志的注意,编辑部特地来函索取较详细的英文摘要。

  他的“关于直升火箭的一个变分法问题”及其补充——“关于Goddard问题”,两文指出了某专家的方法的不完善之处,并提出了新方法。

  他的“关于人造天体运载火箭的一种弹道”一文,论述了一个小参数方法,从一条近似发射弹道得到一族弹道以供选择。这篇论文和、前面两文都获得当时中央军委叶剑英元帅的好评。

  叶述武在天体力学,火箭设计、发射弹道等问题撰写的高质量的论文,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帮忙解决了运载卫星上天的等关键性问题。科学界的同事都认为,叶述武为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的功臣。


  叶述武,家名叶复兆,1911年1月17日出生于梅县雁洋上村慎修堂的一户客家贫民家庭。父亲叶菊生,家名儒涛,生三子二女。父亲早年丧母。一去不归。在老家无依无靠的他过继给伯母,依伯母为生。因家庭贫困,到十四五岁,因为家穷,已不能再读书,叶菊生不得不出外谋生,随亲戚到上海,习商业,给人当学徒。

  在大上海,据叶菊生自述,他文学功底好,经常业余阅读书本。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日本人编辑的《苏报》上载有《中山樵传》,使他知道中山樵是孙逸仙的假名,于是开始认识中国革命党魁孙文其人。后来,他知道了章炳麟因宣传革命入狱,对章炳麟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很感兴趣,从这些文章中阅读中,民族革命的思想在他脑筋中播了种子。

  二十多岁时,他回到梅县老家。那时,刚好由日本归国的中国革命同盟会会员谢良牧、温靖侯、饶芙裳等人在松口创办松口体育传习所,培养革命军事人才。他报名加入传习所学习军事体育,并在传习所加入了同盟会,是梅州第一批同盟会会员。

  松口体育传习所毕业后,他曾与几个同学受指派,从香港乘船去越南,准备参加孙中山拟策动的钦廉镇南关起义,被越南法国殖民当局阻挡遣返。

  辛亥武汉起义,孙中山由美转欧,乘德国邮船归国,十二月下旬抵香港。中山电约已任广东都督的胡汉民同船赴沪,都督府参谋谢良牧亦在港。谢良牧电约叶菊生同往。叶菊生和胡汉民、谢良牧三人随中山乘德国邮船,北上上海。那时他就认识了孙中山先生。

  叶菊生与孙中山关系密切。他说,与孙中山谈起谈起国事,孙中山经常勉励他们:“革命前途荆棘尚多,你们年青,为国尽力。”这几句话,我终身不敢忘。

  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独立,时云集沪上之代表已有十七省。共议选举临时大总统与参议员。结果,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正朔,订官制。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以鼓楼旧督署为行辕,率新政府人员祭告明陵,祭告文为胡汉民所撰。胡汉民为秘书长,叶菊生为秘书。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总统府解散后,叶菊生开始参加编辑国民党党报,为民主共和摇旗呐喊。那时,汕头中华新报主笔叶楚伧随粤军北伐去任,他受国民党的委托来汕继任。中华新报经历了报馆被焚毁以及更名新中华报,后因资金问题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他在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期间,叶菊生还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学者,其所著的《无尽庵语体文存》收录了几篇他在辛亥革命期间,与孙中山见面,随同前往南京组建临时政府的回忆文章,侧面反映了华侨志士在辛亥革命的功绩,给我们留下了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宝贵资料。

  应该说,叶菊生为推翻封建专制做了不少工作,为建立民主共和立下功勋,同时也给子女留下了为国家效力的思想。


  叶菊生的五个小孩中,叶述武排行第一。

  童年时,父亲叶菊生只身在外,任职报馆,家穷,没法供养他们兄妹五个。母亲承担了家庭重担。童年时的叶述武聪颖过人,母亲不想他中途缀业,节衣缩食给他买书大力支持他越级考试。1925年夏,在母亲的鼓励下,他一举考入广东大学的大学预科。

  叶述武求学之路是艰难的,求学的精神是可嘉的。

  年仅14岁的他,越级两年,16岁时便升入广东大学本科数学系(该校后来改名国立中山大学)。这时,父亲叶菊生调职南京,任考试院科长,继而调任立法院科长;虽子女多,但已脱离贫困。其母让叶述武独留广州,食宿于中大,每月汇款给他,使他得以购买法国原版数学专著广泛阅读。

  大学三年级时,他精读了法文数学书后,写出“关于微分几何学”册子。中大数学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说:“将由学校给他百元奖金以资鼓励。”他随即写信给母亲报喜,母亲立即写一封长信,说他有自满骄傲情绪,应引以为戒,加倍努力,求有所建树。他母亲说,能阅读法文书籍,有所心得是好事,但不算大了不起!

  从此他把母亲教导奉行为毕生治学之道.他提早了一年多就开始撰写大学毕业论文;博览群籍,深入钻研,创设了一种数,取名“T数”。这便是他的大学毕业论文,这论文深受时任中大数学系系主任何衍璇的赏识。

  1931年夏,叶述武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年仅20岁。该毕业论文“T数导论”又经他增益,发表于《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第5卷第2期。此举,连同上述百元之奖,被认为大学生中所罕有,因此中大数学天文系留他任助教。助教一年后,何衍璇教授推荐他到广西大学任讲师,给大学二年级学生讲授高等微积分,时年21岁。


  1936年至1938年,叶述武到法国留学,在法国里昂大学学习。当时法国规定:中国留学生须先考取“同等学力证”,才能进一步听硕士功课,硕士学位须考取三张文凭(法国称为证书)。每一文凭须经三种考试,一般情况,中国留学生约花一年时间于“同等学力证”,然后一年考一张文凭;三四年完成硕士学位。然而,叶述武于1936年5月下旬抵里昂,同年11月7日考得了“同等学力证”;次年10月27日完成了五张文凭的考试。里昂大学数学系主任都拉克(Dulac)教授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说:“叶述武一年考得了五张文凭,均有很好评语。其中,高等微积分和理论力学评为‘极好’。这种评语是我们极少给予学生的,他在我所教过的中国留学生中,无疑是一位最强者。”

  叶述武跟大多数国外留学生一样,决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

  1938年,正值祖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此时叶述武从法国学成回国,就职于中山大学。叶述武抵国土时,广州正在敌机滥炸声中。这时,叶述武的妻子邹仪新正偕一职员在中大进行拆卸仪器装箱,准备转运疏散。当时中大人员的疏散有三条路可走:一是随校乘船疏散到暂定地点,如果该地又有问题时,再继续西行入内地。由于内地艰苦、交通不便,且工资日益贬值,随学校西行的教职员工极少。二是,到香港,澳门。香港、澳门近在咫尺,交通方便,可自由来往,还可找得兼职大增收入,好些教职员工愿意走这条路。三是,最易行而又稳妥安全的,留广州。留广州,可以保存全家一切东西,就地另谋优职,准备作日寇的“顺民”。这时的叶述武夫妇俩虽然已债台高筑,又都有弟妹多人,是中大教职员中最贫困的一对。按理来说,非赴港兼职一年无以自救!但他们决心“宁为爱国鬼不作亡国奴”。“穷当益坚”,爱国不移,坚决随校搬迁。

  1939年,中大在云南澄江乡开课,他俩是首批到校并能执卷上课的教师。恰好在这时候,从广州又转来法国信件,信里说,叶述武的导师都拉克已代他在法国找得工作,月薪几千法郎,让叶述武可以在较好的生活中攻读博士论文。然而,叶述武虽在国内生活窘迫,但仍以爱国为重,决定不再赴法,准备跟妻子接受更大考验。为国家做出奉献。叶述武说,弃博士论文而“奔赴国难”,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必要的。

  1941年中大迁返粤北湘南:理学院迁坪石镇,医学院迁乐昌县,农学院迁湖南,陆续恢复上课。约三年后,日寇进攻坪石,理学院派叶述武到湖南临武县建立疏散点,但疏散未完,日寇突犯临武并指兵坪石,理学院人员急赴乐昌。叶述武追踪赶来,连续两天遭遇日兵,衣物损失殆尽,最后携女随中大同仁,长途辗转,横跨半个粤北。此时的叶述武,抵粤西连县的中大分教处时,已一贫如洗。但为了理学院的图书仪器公物,叶述武毅然北上湘南临武,查看他当日所建立的疏散点,安顿好公物,请得当地保卫、管理人员照料之后,才返连县分教处。保住了中大的一大笔校产。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叶述武随中大连县分教处人员返回广州,其妻则留候公物运输船,随公物返校。抗战数年,中大理学院四度搬迁,数学天文图书仪器损失很少。叶述武夫妇俩虽已尽失自家所有,衣服仅足蔽体,仍矢志爱国,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建国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广东省教育厅指令将中山大学原师范学院独立成为华南师范学院。叶述武受命主持筹办数学系,荜露蓝缕,着力经营,聘请教师,制订方略,几经运筹,多方收集国内外著名数学杂志和天文学名著。如今,当年他奠基的数学系及保住的校产和藏书,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园地,叶述武创业之功,受到人们的崇敬!

  解放后,在华南师范学院主持数学系工作期间,叶述武对培养、提高中学数学教育水平工作,也十分关注。他创办《中学数学》中级刊物,指导中学的数学教学,深受欢迎,发行较广。后来,该刊物改名为《中学数学研究》,继续发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1958年秋,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他出席会议并代表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作为系典型经验发言,受到与会同仁关注.教育部领导在总结会上给予赞扬,并率团往华南师院考察。考察团对数学系办学方针、采用教材以及教学环境,颇为满意。

  叶述武30年代在中山大学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为祖国培养了很多人才。原中山大学数学系主任梁之舜、许淞庆教授;南京大学数学系莫绍揆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钟集教授,还有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副台长万籁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等,当年皆曾受业于叶述武。


  由于叶述武在学术界做了不少贡献,因而受到业界同仁爱戴。

  1980年,他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1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站顾问;1983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学术委员会委员;1982、1983年分别受聘为华南师范学院和韶关师专顾问等。

  叶述武除了教学科研活动以外,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

  解放后,叶述武曾参与组织广东天文学会。1979年中国天文学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学会理事。北京天文学会恢复成立,叶被推选为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1980年秋季,在他主持下,北京天文学会首次举办“学术年会”。这次“学术年会”,除在京天文界同仁出席之外,还邀请北京的数学、物理、地学和测绘学会代表,以及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天文学会代表出席。

  在这任期中,北京天文学会鉴于我国天文学界人才逐渐增加,中国天文学会只有《天文学报》一种刊物,已不能容纳为数较多的论文,有必要再创办其他刊物以满足需要。于是,在叶述武的主持下通过了“建议中国天文学会同意创办《天体物理学报》”的决议。几经努力,终于得到批准,以中国天文学会委托北京天文学会和北京天文台联合主办的名义,《天体物理学报》于1980年正式创刊,向国内外发行。

  1984年秋,他连任两届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之后引退时,被选为北京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同年,中山大学北京校友会成立,被荣聘为顾问。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科协委员。

  由于叶述武在各方面作出贡献,因而赢得了许多荣誉和表彰。中国天文学会60周年大会暨1982年会员代表大会上表彰了九位老专家,叶述武就是其中的一位。中国天文学会在赠给叶述武的天文纪念巨册上写着:“叶述武同志献身祖国天文事业五十多年,贡献卓著,特予表彰。”在周年大会上,主持人还介绍了他的事迹。主持人指出:“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他参加了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工作,曾任该项目中与天体力学理论有关的任务组长。后来的科研成果中,涉及天体力学和火箭的论文,写了三篇。他一贯重视天文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在培育天文人才、开展天文研究方面,作了持续不懈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1985年10月授给他“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奖状里说到:“叶述武同志献身科学事业五十年,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辛勤耕耘,为祖国科学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特予表彰。”

  中国数学会同年12月颁发的荣誉证书,盛赞他:“从事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五十年,为数学会的发展壮大、为我国数学的发展与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特予表彰。”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1986年发给他荣誉证书,说:“在创建和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及其所属团体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年届76岁时,他办了退休手续。1996年叶先生在京病逝。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他的夫人邹仪新。但是邹仪新却与众不同,她不但默默支持自己的丈夫努力完成自己的事业,她自己还在家庭重压的环境中也为中国的天文学事业做出了自己的奉献。

  邹仪新,广州人,天文学家。1935年元旦,在200多位师友赞助下,志同道合的叶述武,邹仪新结为夫妻。

  邹仪新1932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935年赴日本天文台实习。参与天文观测研究,1936年参加了日本日全蚀观测。被誉为“东亚第一位女天文学家”。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并兼任该校天文台主任。

  1948年至1949年先后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爱丁堡天体物理台及太阳物理台进修和工作。1951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1957年至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总天文台等单位进修。后任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名誉会员、国际天文协会会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参加筹建我国第一个纬度站并任站长,向全国使用部门提供地极坐标。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发表了关于纬度变化、极移、太阳等论文二十多篇。主编有《太阳地球物理资料》(五至十二期)。

  叶述武、邹仪新伉俪皆为人谦逊,虽学识渊博,但虚怀若谷;对同仁相亲互敬,对后学则温容慈颜,提携栽培。大智若愚,学风严谨,淡薄名利;学者风范,可称楷模。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叶述武传》。

  2、《中国天文学界巨星——张云》作者吴士工,发表于《岭南文史》|2016年第002期|。

  3、《百年前一位梅州人眼中的孙中山》(叶菊生自述)2017-08-3116:13梅州日报。

  4、《钱学森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高小山、张纪峰《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33卷第六期。

  5、《雁洋叶氏族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