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奋进十年路丨传承保护客家精髓, 书写“世界客都”新篇章

要闻 | 2022-10-14 19:58| 查看: 1109| 评论: 0| 原作者: 南方日报
摘要: 打造文化名城,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苏区的时代价值
  循着历史的足迹,感受到梅州文化之厚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市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旅大市基本面形成,旅游产业主要指标连续五年位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位;城市人文环境战略性提升,初步形成以高颜值城乡风貌、高质量遗产活化、高水准文艺创作为核心的“人文滋养城市”发展路径;文广旅公共服务高水平建设,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可以感受客家民俗,领略客家风情。何森垚 摄

  从历史走到现在,客家文化承载了历代客家人的坎坷与荣耀,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宝。从现在走向未来,梅州有了新命题:打造文化名城,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苏区的时代价值,把推动梅州文化建设与紧紧抓牢发展第一要务相结合,持续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广东打造文化强省。

文化铸魂、全力保护传承好客家精髓

  前往中国客家博物馆,置身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暖黄色的灯光浮在墙体上,或是流淌在石板间,厚重又神秘,如笼罩在历史之上的面纱,等待参观者去轻轻拨开。

  进门处的序厅设计了非遗目录墙,一转身,偌大的埔寨火龙犹如镇馆之宝,游客脑海中立马浮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画面。

  沿着参观路线推进,便可以看到全馆以“客”字为牵引,分为乡音、乡饮、乡风、乡艺、乡情、乡信六大部分。“这是全市首个全面展示梅州非遗项目的专题展馆,实行免费对外开放。”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客家民系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想要体验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梅州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漫步花萼楼、南华又庐,可以与前人“对话”,感知客家人的朴实、团结和智慧;寻访百侯镇、羊岃村,“耕读传家”下的人文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充满中州古韵的广东汉剧、诗词韵律的客家山歌、提线木偶的傀儡之谜等,更是动人心魄……沉浸其中,可知梅州素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的美誉果真名不虚传。

  梅州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市,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10大类别的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5项,四级非遗传承人473位,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2010年5月,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这是广东第一个、全国第五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叶剑英纪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何森垚 摄

  12年来,梅州以客家文化为根,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从多方面探索非遗保护的“梅州方案”,实现由以项目、局部、个体为主,向整体、全面、全民为主的方式转变。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壮枝。梅州深知文化生态保护,平台建设是关键。梅州设立了中国戏曲名家、广东汉剧名师、客家山歌剧名师、大埔县高陂瓷雕陈国新等一批传习工作室和22个海内外广东汉剧(汉乐)驿站,共建成125个非遗传习设施、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传承基地10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2个。

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汉剧被誉为“南国牡丹”。图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李仙花表演《白门柳》。何森垚 摄

  此外,梅州还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组建管理队伍、专家队伍、传承人队伍、民间保护队伍、志愿者队伍等五支队伍,通过成立名师大家工作室,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加强对接,与华南农业大学、嘉应学院合作共建艺术实践教育基地等,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目前在各类培训学校和机构共培养人才近万名。

  进入新发展阶段,梅州深入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以客家文化为根,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从多方面探索非遗保护的“梅州方案”,加快实现由以项目、局部、个体为主,向整体、全面、全民为主的方式转变。

融合赋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

  置身于梅州乡村,村在绿中建,房在林中现,人在画中居,俨然一幅田园山水画。

  如今,美丽乡村在梅州正不断涌现,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一曲曲“美丽交响乐”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出门住民宿,旅游去乡村”成为游客来梅州旅游的热门选择。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打造的“农业+旅游”模式,成为当地乡村游的热门选择。何森垚 摄

  花灯节、赴圩节、户外亲子活动……近年来,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组织的系列乡村游活动吸引了不少人。这些活动背后,是当地充分利用山水田园风光、客家古建筑以及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的“农业+旅游”模式。

  “随着游客量大量增加,我们村成立了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侨乡村党支部书记潘增明说,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充分激活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合作社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模式进行运作,盘活古民居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乡村旅游,让资源优势变成乡村振兴的资产优势。

  当前,梅江筀竹村,梅县长教村、侨乡村,兴宁东升村、鸭池村,平远梅畲村、仁居村,大埔北塘村、漳北村,蕉岭东岭村、九岭村,丰顺黄花村、铜峰村,五华益塘村、新丰村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及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享受乡村乐趣。

  以乡村美色引人,以红色文化育人。

  临近午时,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仍有游客驻足观赏。在这里,你能听到来自八方的游客用客家话、粤语、闽语、潮汕话等各式方言交流着观看感受。

  作为全省唯一全域纳入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青山处处埋忠骨,在三河坝、九龙嶂、八乡山,依然能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荣光和梦想。梅州正充分把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强劲动力。

  一批梅州红色遗址和革命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修葺焕然一新,成为梅州文化旅游新地标,焕发红色苏区时代光彩。

  雨后的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掩映在云雾缭绕的青山绿树之中,得震楼、八士庐、红四军进驻马图纪念亭、文祠学校等遗址,穿过历史的云烟,一部雄壮激昂的英雄史诗展现在眼前。

  2000年,当地茶农何火球带领全村200多户村民把荒山变成茶山,铺就了一条致富路。目前全村拥有茶园1.2万亩,年产茶叶48万斤,年产值超7000万元。此外,马图茶制作工艺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马图村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和农旅文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在茶园种植樱花、桃花、李花等景观花木,修建步行道等旅游基础设施,把茶叶产业基地当作农业观光园来建设。马图村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和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遗址+红军茶+生态游”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增长“双丰收”。

图为梅州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景区。何森垚 摄

产业添翼、高质量发展壮大文旅产业

  秋日微风,曲径通幽,掩映于绿水青山中的梅州三舍·客家明珠综艺民宿(以下简称“三舍民宿”),愈发迷人。


  “原本我计划在这住一晚,但真的太舒服了,所以我又续住了一晚。”来自珠海的游客陈小姐入住三舍民宿后赞不绝口。三舍民宿是一座客家老围屋,以端庄典雅、古韵为主调,有着星空房、骑楼观景房、演艺中庭房等别出心裁的房型设计。“假期几乎是一房难求,入住率达到100%。”三舍民宿董事总经理廖云峰说。

  依托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而建的三舍民宿,赋予了原有建筑全新的生命力,不仅是梅州首家综合性文化艺术民宿,也成为梅州民宿业的典范之一。

  而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志睦楼民宿,整体建筑按客家风格建设,屋内布置处处体现了农耕文化元素,让游客切身体验到浓厚的乡村文化,记得住浓浓的乡愁。

  “我们做民宿,理念就是这个民宿不只是让游客落脚的地方,更是集农趣体验、农家特色菜肴品尝于一体的民宿。”志睦楼民宿负责人张振忠表示。

  如今游走梅州,一大批主题鲜明、极具客家特色的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散落在山水间的民宿正成为梅州旅游度假目的地。民宿经济作为梅州市旅游经济新业态,已呈现出高质量蓬勃发展的趋势。

  根据OTA平台统计,梅州民宿数量目前有234家,总体分为本地农民自营民宿、品牌连锁民宿、引入资本投资建设的高端民宿三大类型。

  梅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民宿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探索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

  于内,聚焦产业练好内功;于外,开展文旅交流合作。

  据统计,目前,梅州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8个、国家级古村落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普查出客家围龙屋4367间,名人故居(旧居)422处,登记在册的红色革命遗址509处。

  有了好的保护基础,如何以创建为契机,让客家文化创新“出圈”?梅州的路径是,构建更高水平、更开放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梅州在海内外设立了1个推广中心总部、25个推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全国、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形成涵盖客家同胞聚居地、主要客源地和航线航班抵达地的客家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网点。

  去年以来,梅州建成近80个大型文旅项目。其中,梅州加快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制定行动方案,内容涵盖文化创意、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推动梅州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深化开发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提升发展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响‘长寿梅州·常来长寿’旅游品牌。”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梅州将壮大文旅产业。

发展亮点 世界客都 以文铸城

  日前,第十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在山东曲阜举行,并向2023年度“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成都市和梅州市、日本静冈县、韩国全州市颁授纪念牌匾。

  据了解,在2021年12月的终审活动中,梅州市在11座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通过终审。此次授牌,也标志着梅州市正式接过此项殊荣,成为目前广东省第一个和唯一一个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荣誉称号的城市。


  “东亚文化之都”是深化中日韩文化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品牌活动,是落实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人文领域共识的重要成果,也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倡议的具体举措。

  “东亚文化之都”具体指具备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具备一定的东亚文化资源、东亚文化气质并反映东亚文化精神,对促进东亚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并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的城市。

  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既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又是世界长寿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深藏在历史底蕴中与世界紧密联系的脉络,让梅州文旅极具标识度。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既是要推动梅州保护传承和弘扬好客家文化,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力;更是要激活客家人文脉络,“出圈”搭起东亚各国乃至国际社会认知中国的桥梁。


  “成功当选是目标,但不是目的。梅州在创建起初就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以创建为抓手,加强文化保护,挖掘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对标考核,有针对性地落实执行。”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借助创建一举,推动以文化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和品牌塑造,为城市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走出去的舞台。

  人文的密切交流,也是推动文旅发展的机遇。梅州将突出以文铸城、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会友、以评促建,着力构建共享型城市文化体系、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客家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擘画文明交流发展蓝图。

  接下来,梅州将按照申报承诺,履行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精神,着力打造“十大文化交流精品项目”、筹备“百场主题交流活动”、组织“千人+参与国际交流”,全力保障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年活动顺利实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LiJH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了了”,这不仅说明了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也说明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距西安85公里地处秦岭南坡山中有一个村落叫罗家湾,行政区划属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洛阳举办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