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指尖泥土塑乡愁!生动的客家泥塑展示浓厚客家风情

文艺 | 2022-11-19 18:11| 查看: 1917| 评论: 0| 原作者: 羊城晚报·羊城派
摘要: 客家泥塑不应该只在博物馆里,因为客家文化是鲜活的,客家泥塑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老翁坐小凳“讲古”,小童捶背侧耳听;客家妈妈挑水归,放学孩童举南瓜;大红灯笼喜迎亲,媒婆坐轿“抬镜子”……在2021年“广东文化人物系列展览”第十二年展上,独具客家风情的泥塑作品引人注目。

客家泥塑,在梅州梅县已有800多年历史。新一代匠人巧手加工,制作精美艺术品,用最朴实的材料塑造极富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讲述妙趣横生的客家故事。

近年来,客家泥塑向公共雕塑艺术拓展,留下不少大型铸铜雕塑和大型浮雕作品,拓展文创衍生品等领域,以更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传承与发扬客家文化。

客家泥塑作品《讲古》 丘锐妮 摄

黄泥本是无形物,匠心捏塑有情魂

 

泥塑,是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其中,客家泥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客家泥塑作品《狐狸烧火猫炒菜》 丘锐妮 摄

漫步梅州街头,无论是各式客家传统民居,还是山坳凉亭边、池塘水井前设立的建筑,在客家人聚居生产生活的场所,保留着大量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以往客家泥塑多选用梅州本地黏性较好、含沙量低且无杂质的黄泥作为原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仅体现民间匠人的艺术造诣,也成为传承与展示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民间艺术中的瑰宝。2019年,梅县区“客家泥塑”确定为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泥本无声,塑“说”客情。千百年来,客家泥塑用泥土的厚实、生动的表达,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客家故事。常见的彩塑书卷多记录吉祥颂语,或是博爱亲仁、尊师重道的格言,体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梅县雕塑家张志伟曾先后创作多个客家先贤像,如李惠堂、张弼士、罗香林、宋湘、黄遵宪(多人合作)等。栩栩如生的历史先贤像蕴藏着不同时代客家人的经历,传递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怀国爱乡的优秀品质。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梅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客家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则用手中的泥土,记录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生活与民俗风物,创作出《客家大迁徙系列》《客家风情·家教系列》《客家大喜系列》《永远的家园:客家围龙屋》等作品,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盛赞其“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留下千秋万代”。

“刘沅声老师曾在我馆举办客家泥塑系列作品展,展出的泥塑作品线条粗犷,风格质朴,人物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容易唤起观众对内心深处乡愁的共情。”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相关部室负责人说,以展现客家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客家泥塑作品,如《读书肯用功,茅屋里面出相公》《当年一盆薯,今报一盆银》《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等,一组作品就是一个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客家人淳朴的家风家教、仁爱大义与自强不息。不少家长专程带小朋友到馆参观,将这些客家泥塑作品当作客家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客家泥塑作品《当年一盆薯,今报一盆银》 丘锐妮 摄

谁把乡愁赋泥中?一双巧手秀天工






捏、贴、抹、雕……在刘沅声熟练而细致的操作下,一个背着孩子的传统客家妇女形象慢慢出现,挽起的裤腿、用力握紧的手,各个细节逼真,人物活灵活现。“这是我最新创作的作品,展示传统客家妇女形象的‘四头四尾’系列。”刘沅声说,客家泥塑的创作一般要经过五个步骤:构思画图稿、选料练泥、塑形、着色以及烧制和修整。其中,构思是最难的部分。“我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很多内容都是我自己真实生活的再现,或者来自老人讲的故事。”刘沅声说,《小河》来源于故乡小溪带来的童年欢乐;《当年一盆薯,今报一盆银》的原型是发生在梅县松源真实的报恩故事;《讲古》中拿着烟斗的老人有他父亲的影子;《新路》则是2008年展现梅州农民希望通过网络让山区农产品“走出去”的美好愿景,“这些年,这条‘新路’真的走通了。”刘沅声说,该泥塑作品还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全国美展”。

客家泥塑作品《新路》 受访者供图

刘沅声创作客家泥塑二十多年,题材多为反映客家民俗风情和客家传统生产生活的内容,通常一个或一组作品就是一个客家故事。如《客家风情·家教系列》,由7个作品组成,即《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早起三朝当一昼》《借人平升还满升》《有钱修功德,没钱捡开竻(荆棘等尖利之物)》《积攒零星钱,小钱变大钱》《考满分奖鸡春(即鸡蛋)》,将传统谚语变为立体造型,人物表情生动有趣,兼具观赏性和趣味性,让人更直观地理解这些传统谚语的内涵,教育孩子诚信、向善、感恩、勤奋、节俭。一个个泥塑记录着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风俗民情,又用独特的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传承发扬客家文化。

“我对客家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的眷恋,一直希望能够将我记忆中自然淳朴的乡土生活展现出来,将慢慢消失的传统客家民俗‘保存’下来。”刘沅声表示,多年前自己曾尝试用作画的方式去展现记忆中的场景和人,总不尽如人意,直到遇见泥塑,他才发现最接“地气”的泥土最能真实表达他的思考与怀恋,最能展现客家乡土民情。

怀此初心,刘沅声在创作时从不计较花了多长时间,只求精益求精,在创作《客家大喜系列》泥塑作品时,前前后后就花了两年。经过多年潜心创作,加上梅县雕塑家张志伟的指点,刘沅声的作品越发出彩,他创作的泥塑作品《客家风情系列》《客家大迁徙系列》《客家大喜系列》接连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还有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与此同时,刘沅声多次应邀在梅州、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举办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客家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2021年,刘沅声《客家泥塑》被选入“广东文化人物系列展览”第十二年展,在广州岭南会展馆展出。“刘沅声先生的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很有艺术特色,令我大开眼界,希望今后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记录深厚的客家文化。”观众许恩福说。

刘沅声创作中 丘锐妮 摄

“眼下,我馆与刘沅声老师除合作设计制作‘四头四尾’泥塑和展示雕塑外,还设计了客家手工茶素描隐茶杯,下一步计划制作‘四头四尾’泥塑文创衍生品,更好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相关部室负责人说。刘沅声表示,完成“四头四尾”创作后,他将创作一组关于客家年俗的泥塑作品,“客家文化真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泥坯传承孕文明,创新艺术绽芬芳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与居家环境的改变,主要依存于客家民居和古村落的传统泥塑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为更好地保护传统客家泥塑,梅县区将部分保存有大量泥塑、灰塑的客家传统特色民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建档加以保护。与此同时,梅县区大力宣传客家泥塑作品,在梅县区非遗展示馆设置客家泥塑专柜,多次举办推广客家泥塑的活动与展览,让客家泥塑走进校园和社区。

“泥可以捏得更圆一点,在这个位置画个圈……”在2022年梅县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中,刘沅声和客家泥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芷瑜指导青少年进行泥塑创作。“客家泥塑技艺的重点是熟悉和掌握泥的特性,通过塑造展现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在城市长大的“95后”刘芷瑜说,如今传统的客家泥塑确实面临受众相对局限的问题,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客家泥塑。

“客家泥塑不应该只在博物馆里,因为客家文化是鲜活的,客家泥塑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近年来,刘芷瑜创作了以客家童谣《白饭子》为蓝本的泥塑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这给了她很大的启发。“我计划继续做客家童谣的系列作品,在作品的展现上,希望更卡通和更圆润,这或许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在产品的生产上,希望能够量产且平价。”刘芷瑜说,刘沅声老师创作的围龙屋收纳盘、“书香门第”书立等文创作品给了她很多灵感,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价格高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接下来她将尝试设计、制作能够批量生产且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文创产品,让客家泥塑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从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近年来客家泥塑也在艺术形态上有所变化,逐渐向公共雕塑艺术拓展,留下不少大型铸铜雕塑和大型浮雕作品。梅江区客家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德馨园”中反映客家文化中廉、诚、孝、礼、义、善等传统美德的深浮雕,大型铸铜雕塑作品《送子过学堂》《渡口之战》等大型公共雕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客家泥塑有很多特别之处,例如采用‘泥皮包纸条’的手法,在用色方面相对朴素,不喜‘大红大绿’。但更多的是客家文化的浸润,让它别具一格。”刘沅声说,悠久而鲜活的客家文化让客家泥塑穿越千百年历史,在新的时代以更多新的形式,依然展现熠熠的光彩。

【链接】






《客家大喜》展示传统婚俗

 

客家泥塑作品《客家大喜系列》展示客家传统婚俗中热闹喜庆的迎亲场面,体现客家民俗文化的特色和客家人对美好婚姻、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客家泥塑作品《客家大喜》 受访者供图

“红灯高照”喜迎亲

走在前头的是“红灯高照”。由几个少年手持写有新郎姓氏的灯笼;写有“迎亲”“和合”等字样的木牌各一对。

“八音”齐奏喜洋洋

“八音”是客家传统民间乐队的特称,一般由唢呐一对,小鼓两只(或大鼓一只)和锣、钹等乐器组成,他们一路吹吹打打,十分热闹。

“拖青”驱邪来引道

媒人坐轿“捧镜子”

由一少年(或长者)手持一把缠有红纸的茶树枝(或榕树枝)一路拖行,为新娘驱除路上的邪气。

劳苦功高的媒婆坐在轿中,双手捧一面象征姻缘和合的镜子。

大红花轿接新娘

新娘花轿为上好木材所制,精雕细刻,还披有刺绣精美的轿披,十分华丽,轿中配有食盒、恭桶等。按规矩,新娘途中不能出入,所以轿门上锁,只有到达夫家后由新郎亲手开启。

“抬盒”“扛箱”送嫁妆

新娘的衣物、鞋帽、梳妆用具和首饰细软,用精制朱箱装好,由专人抬送。

“带路双鸡”喜酒担

“带路鸡”(雄雌一对),新婚之夜将双鸡放于婚床底,第二天开门看先走出来的是雄还是雌,以测新娘头胎生男生女。另有箩格一担,内装“长命草”“柏树叶”和“富菜”(即布匹)等象征物,还有人挑黄酒(娘酒)两瓮,一瓮当喜酒,另一瓮留作新娘做“月子酒”。

“小舅小姨”“食酒客”

送嫁人中,最重要的是做“阿舅”和“阿姨”的(即新娘兄弟姐妹),尤其是阿舅,在酒宴上还坐“上头”(主席位),有“天上雷公,地上舅公”之说,“食酒客”是参加婚宴的娘家亲,一般为女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