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客家传统服饰之冬头帕

风俗 | 2022-11-28 17:35| 查看: 1214| 评论: 0| 原作者: 赣州市博物馆
摘要: 冬头帕一般是客家妇女自制自戴。
  冬头帕又称柳条帕,简称头帕,是客家妇女秋冬季节用于防风、防寒的头帕。主要流行于江西赣南“三南”地区,以及与之相邻的安远、信丰等部分乡镇,分作冬头帕和半冬头两类。

  冬头帕由条帕、抹额和花带组成。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长约1.7尺,宽约1.3尺,红黑蓝白等色相间,纹样为直线条。抹额常用厚实保暧的黑布制作,双层,对折约高2寸。花带又称带子,长约2尺,宽约2厘米,缝于头帕的两端。花带装饰有大量的文字、菱形和三角形等纹样。冬头帕去掉条帕即为半冬头。

  二者的区别在于,冬头帕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部,一般在天气寒冷时使用,起保暖御寒防尘的作用;半冬头则只能扎在头额上,不能遮及脑心及颈部,常在天气微寒时使用,主要用于防风、防头痛。

冬头帕

  冬头帕的起源无从考证,但从其保暖御寒、防风防湿气的功能来看,显然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三南”地处赣粤两省交界处,山深林茂,溪流密布,时有大雾,空气潮湿。因此,客家妇女一旦岁数到了中年就会开始常戴冬头帕。20世纪80年代以前,冬头帕不仅是年轻客家女子的嫁妆,还是客家产妇坐月子期间的必戴之物。

  有学者推测冬头帕起源于中原头巾,认为客家先民从相对干燥的北方来到多雨潮湿的南方后,为了适应当地气候而将中原头巾改良发展成冬头帕。也有当地人以冬头帕和太平天国头饰具有很强的外在相似性为据,认为冬头帕可能是太平天国头饰改良而来的。其实,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其主要领导人与早期士兵基本上都是两广客家人,应该是客家传统服饰对太平天国服饰影响至深才更为合理。

条帕与花带

  冬头帕一般是客家妇女自制自戴。以前,“三南”境内农家妇女绝大部分都会织“红花布”和“打带子”。但由于织红花和打带子为手工制作,纹样众多,线条密实,打织耗时费力。一个技艺娴熟的人,打两条带子最快也要两天时间,技艺一般的妇女则需三四天时间,以致许多客家妇女无暇自制,只好向他人购买。

  因此,每逢圩日或庙会,就会有许多妇女手拿花带当场游卖,卖“红花”的摊点也很多。精工之下的冬头帕,结实耐用,一般能使用十数年或数十年。2009年,笔者在“三南”地区调查时,发现数量众多、随处可见的、正在使用的冬头帕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前后制作的,有些甚至制作于20世纪50、60年代。如今打花带、织红花成为一门表演手艺,鲜有人打织。现在使用的冬头帕,许多都是机织布,表面相似度很高,但容易破烂。打花带的绝活,许多妇女都表示会,有的在家里还珍藏着尚未打好的花带或部分打带工具,但手艺早已生疏,或由于年事已高,眼力不行,缺少工具,根本无法打带。

打花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