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李世熊:节炳千秋 泽被一方

新秀 | 2015-7-22 02:22| 查看: 2992| 评论: 0| 原作者: 三明日报 詹昌政
摘要: 宁化县清朝出了14名进士、91名举人,入《清史稿·列传》3人,其中一个竟然是秀才!


  几经修葺的但月庵,毁于“文革”。 (李振文 提供)

  宁化县清朝出了14名进士、91名举人,入《清史稿·列传》3人,其中一个竟然是秀才!

  这个秀才活了85岁,大约半生在明朝,半生在清朝,但从不仕清,墓碑刻道:“大明遗民九世祖李公世熊之墓”。

  李世熊一生屡试不第,晚年独自写成的《宁化县志》,我国史学界誉之为“天下名志”,甚至说是“中国方志两部半”之一。

  哦,这是一个怎样的奇才呢?

  风骨卓绝 屡试不第

  李世熊(1602-1686),字元仲,号寒支,宁化泉上人。他家历代种田,到他父亲“风雅始芽”,嗜读诗书,慷慨豪爽——这影响了李世熊一生。

  世熊5岁读私塾,10岁时,塾师以手中扇让他破题,脱口应答:“舒之风动四方,卷之退藏于密。”高迈散逸之气令人称奇。15岁应童子训,第一名;16岁考县学,又是第一。17岁时求见黄道周,索文抄录,虽没拜师,却博得这位大儒赞叹:“妙年笃志,下问如此,令人愧畏也。”

  黄道周没看错人。但世熊20岁应省试时,却因文章“奥博离奇”,只中副榜,不能与举人同赴会试。兴化考官佘昌祚认为应取第一,与主考官争执不下,摞下一句“安知此生再举不第一耶”,竟赌气把试卷带出考场,结果连副榜也没中了。


今年清明节,李氏族人为李世熊扫墓。 (李似麟 摄)

  明末学子热衷游学、交友,通过诗文酬答,李世熊交结了一批文友学士,仰慕者遍及东南各省。高士孙凤林听说李世熊来省城,就去寓馆看望,原以为是个“蟠然老宿”,却不料三十岁不到;何宗元当考官,李世熊从不来谒,但他两次都将李生列为岁考第一,还对长汀薛令感叹:“此生不但文字奇变,即其品格亦卓绝不凡。”揭榜后,何宗元主动召见世熊,促膝长谈之后,慨然赠他四百金,以补家用。

  尽管李世熊学识渊博,但直到崇祯末年,他9次科试第一,却6次乡试落第!而每次乡试出闱,士子都来求读文章,世熊只好“揭其文于寓庐之墙”,众人“毕至墙下如观榜”(《福建通志》)。43岁那年,清兵入关,南明拥立弘光为帝,郭学宪要从福建廪生中选贡,李世熊应试,却因官员之间“交讦不视事,遂停选贡”。第二年正月再选贡,督学李长倩“素嗜庸琐之文”,压住李世熊不予录取。当年六月,南明又在福州拥立隆武帝,内阁首辅黄道周举荐李世熊为中翰,世熊不赴任;八月,黄道周再次以世熊名义进笺准贡,他仍然不去学院投结。

  李世熊从15岁起,热心科举,老年回忆:“某少不自菲,志在用时”。也就是说,早年积极入世,是渴望建功立业,一展抱负。那么隆武取士,为何拒绝入仕、准贡呢?因为“是时,荐辟多门,朱墨杂糅,小人硁硁,羞与同列”(《答彭躬庵书》)——明末官场昏乱、腐败,他羞与小人为伍。哦,屡经磨砺,李世熊的文章风骨、士子品格更加高洁。

  隐居后,李世熊与老父恬庵公小酌时,父亲问他,你早年要是考中了,是块当官的料吗?世熊说,当不了。他分析说,当高官要沉稳,儿子说话太直,没几天就会给赶出京城;又爱仗义出头,不两月也会丢官;当县令倒是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可叫我伺奉上司,不耐烦呐。老父大笑说,哈哈,你还真的当不了官哩,喝酒吧!

  一代旧学通儒,终其一生,只是个秀才,难怪时人叹息:“八闽读书种,乾坤旧布衣”


后裔存有李世熊的遗物:雕像的黑檀寿杖。

  抗节不仕 但月寒知

  李世熊45岁那年,南明小朝廷摇摇欲坠,他成天闷闷不乐。母亲问他:你也算个官吗?他回答:当然算。身为廪生,每年花费朝廷金钱十余两,算起来至少三百两了。“朝廷久养,无所于用,能不惨痛乎”?

  这种悲愤,既有忠臣的亡国之痛,又有孝子的寇患之哀。当时,闽西盗匪蜂起,宁化出了黄通长关之乱,县城遭围攻。孝廉雷羽上与李世熊一起守城,羽上问,如何是好?世熊说,没啥了不得的,有个能干的县令,就能平息此事。雷孝廉说,问的是天下事。李秀才沉默良久,说:“女叔宽有言,支天所坏,不亦难乎?”(《宁化县志》)意思是说,大厦倒地,扶起来是不可能了。所以,郡县催促李世熊参加廷试,他上书乞免。当隆武驾陷汀州,清兵四骑来宁化城收籍册时,他已提前四天归隐阳迟山了。从此,40年再没踏进城里。

  阳迟山在泉上西边,山垅的尽头建有一座小庵,茅屋三间,雨雪时上漏下湿,中午才照得到太阳,故名“阳迟”。李世熊将书房取名为“但月庵”,31年后透露说,南朝的谢譓洁身自好,说“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而他“屏其风,‘但月’而已。”——挡去“清风”,暗喻抗清,这是要杀头的;“但月者,离合二字,隐喻为‘明一人’也”(《福建通志》),坚持做明朝的人,也是反清的,三年后因此遭谤。

  第二年七月,汀州太守李友兰敦请李世熊赴府一面,以应大清岁贡。世熊推辞说,病得太重了。回信后,当即削发为僧,号“寒知”。但月庵“所居荡无篱壁”,相对于“走炎附热”之辈,他说自己更知寒,并且以诗明志:“避寒应向冰城去,断热须游沸鼎中”。又取苏东坡“拣尽寒枝不肯栖”之意,号“寒枝”,后觉悟“拣尽寒枝非稳宿,才知剑脊是安居”,从此号“寒支”。

  十月,太守李友兰、镇将于永绶命张尔侯写信再请,回信说,脚痛,无法行走。李、于不死心,十一月又命诸生郝某、韦某带信、带钱、带优厚条件去见他,还是拒绝。这下于镇将发火了,写信逼他,威胁说:“不出山,祸不测。”李世熊回信:虽说生死有命,但我的命会是官大就说了算吗?我今年四十八了,离诸葛亮瘁躬之日,只少一年;比文天祥尽节之时,又大了一岁。怎么能违抑情性,羞辱两次呢?当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清史稿》)。镇将慑于李世熊的名望,没再为难他。


檀河精舍的四座石拱桥之一。

  李世熊的硬颈风骨是有家传的,其父就以“倜傥任侠豪于酒,喜急人患”闻名于乡。《清史稿》说世熊:“少负奇气,植大节,更危险、死生弗渝。笃交游,敢任难事。”45岁那年,清兵渡过长江,晚年之师黄道周不听世熊规劝,执意孤军挥师江西。殉国后,南明小朝廷无一人哀叹,同僚也无一疏表白,李世熊悲愤欲绝,设坛遥祭之后,赶去福州,上《褒恤孤忠疏》。

  隐居阳迟山三年,宁化城里有人诽谤说,但月庵的李世熊是“明室旧人,观望不出”。副镇将高守贵觉得诱降的机会来了,就叫诸生赖时见带信,劝世熊进城平息谣言。李世熊回信拒绝,恰好此时丁母忧,随族人住在观亨寨,但月庵之说也就不了了之。

  康熙二年,李世熊已63岁了,县令何凤岐从他长子李日饶下手,想借他之口劝降,没得逞,恼羞成怒,就以蜚语诬陷,将日饶押解到汀州府下了大狱,幸亏司理徐开远力雪其诬。但毕竟身陷官司,反复审理,直到第二年二月,李日饶领公文前往省城结案,在罗汉滩遭溺身亡。老年失子,此痛何如!李世熊悲愤赋诗:“禽犊冷弹双老泪,胆薪牢付六孤藏。”但没屈服,借事言志:“孤愤投湘骚未朽,佯狂捞月寐如醒。”

  第二年,县令章华国接替何凤岐,一上任就赶赴百里之外的泉上访问。面对“父母官”的礼贤下士,李世熊以“方外礼”见他,拒不承认自己是清朝的子民。

  几年后,耿精忠参与三藩之乱,打着反清旗号,到处搜寻高才名士,谕令汀郡道孟熊臣敦请李元仲。冲着“但月”、“寒支”的名号,令、丞、教谕络绎踵门,以为能招他来为闽藩所用,可是,“自春徂冬,世熊以老病力辞不起”——他不为投机者所用。

  这一年,李世熊已经74岁了,清廷仍在征诏。当然,他也仍然拒绝。

  无视威胁,坚不趋炎附热,李世熊当真号“寒支”也。百余年后,同乡伊秉绶凭吊他的旧居“石巢”时,不胜感慨:“片石欲弥天缺憾,至今云护一巢寒。”

  正诡互用 保土安民

  李世熊隐居泉上,不止于顾惜个人的名节,还因为族人、乡亲需要他去保护。

  1644年,清兵入关,天下大乱。这年八月,南明的海忠伯田仰领着数百溃兵路过泉上,乡民不知所措,被杀五人。当天夜里,留坑村遭焚。第二天,溃兵南下,泉下的乡兵以为是土寇,赶去拦截,混乱中,多人死在明军刀下。当时,李世熊还在宁化城中,闻讯悲愤不已。

  世熊归隐时,黄通与太守李友兰勾结,四处任命千总,把势力扩大到泉上,只有李世熊敢于不睬他。不久,宁文龙杀了黄通。接着,清兵进剿宁文龙和罗庭,又有彭妃起义于延祥——几路匪兵义军往来争战,泉上百姓夹缝求生。

  此时,李世熊的名望成了“挡箭牌”,他的智慧成了“护身符”。

  有一天,宁文龙、罗庭率兵三千余人突然来到泉上,乡民来不及逃难,不知所措。李世熊见过大世面,他亲自张罗,安排酒肉,安顿住宿。宁、罗看在李世熊的名望和应变上,也约束了部属,屯兵三天,兵民相安无事。但罗庭不挑点事,心有不甘,撤到乌村又返回泉上,说是两名士兵失踪,被茶园背的李清甫谋害了。后经李世熊竭力调解,才免去一场血光之灾。

  顺治八年除夕,李世熊在溪边散心,见人携包赶路,疑是盗贼,一问,原来是逃乱投亲的。李世熊推测,贼寇将至,及时带领乡亲入寨,躲过了一劫。

  李世熊作为乡贤,在动乱的年代,不吝贡献自己的才智,“登坛誓众设险自雄”,督民训族,力行保甲,以致匪类潜踪,商贾如归。远客一路提心吊胆,进了泉上地界就放心了。

  设险自雄,离不开寨堡、武装。为避寇乱,乡民往往逃入山林,被抓了杀,没被抓的,也因雨雾而得风湿顽疾。李世熊一回到泉上,就告戒族人务必“保寨”,堂叔蕃如公乃督乡民大加修葺。顺治五年(1648年)起,李氏一族以寨为家。
  

  寨居三年后,明军的建昌四营被清兵击溃,溃兵分头剽掠,其中黄希孕率部路过泉上,特地去看了李世熊园馆,徘徊许久,见士兵从园中摘了两个桔子,马上鞭打了他。然后,守在馆外,直到军队全部过境,还派人送名帖给李世熊,表达他的仰慕之情。

  第二年夏,又有溃兵驻扎泉上,与长关兵相遇。溃兵全营出击泉下,焚烧丘坊民房数十区,攻破三寨,焚民房一千数百余区,掳掠男妇五百余口,都批票索赎,而泉上李世熊的寨子安然无羔。七月,广东流寇来到泉上邻乡,与当地流民混在一起,四处焚烧民屋。首领刘大胜听说烧了李世熊家,赶紧派兵扑救,连声叹息:“奈何坏李公居室”(《清史稿》)。

  火烧居室两个月后,李世熊率族人在泉上麻布峒筑堡、浚濠避寇。第二年,土堡修成,从此,泉上李氏族人和乡亲依赖土堡,免于寇乱。

  康熙二年,社会环境较为安定,62岁的李世熊在泉上新桥栋辟沼结茅,临溪建造檀河精舍,主要功能包括书院、藏书楼、家舍、宗祠、文人戏台等,经父子两代努力,作为闽西的学术中心存在,与浙东学派多有联系,邀请多位大家在此教学。23年后,李世熊在此终老,故而晚学称他“檀河先生”。

  三百多年过去了,几经翻修,故居仍在,“陇西堂泉上九世祖元仲神位”牌高悬厅堂,砖石砌就的甬道遗存在院落里,齐肩高的太湖石对着院外的池塘,檀河北去,一派诗意,诚如他的忘年交刘坊《檀河即事》所吟:“碧天清冷浸寒塘,几点横鸦照夕阳。薄暮柴门秋色远,隔溪儿女下牛羊。”

  但才十年,安定的日子就被打破。1674年三月,耿精忠据闽叛清。李世熊明白,民心思安,这种军阀割据只会添乱。面对闽藩募民为兵,各地土寇蜂起,世熊约结了二十多个乡成立保民会,禁止乡民当兵、勾引外寇,积极抵御入侵,部署周密,察治简严,缓急呼应就像一家人,因此,土寇耿兵都不敢犯境。而其他乡无人统领,应募当兵的很多。平藩之后,周边受耿精忠牵连而死的达几千人,唯独泉上这个地方,平安无事。

  当时,黄通余党,乘机攻打县城。县令魏守德激励乡勇,开城抵抗。听说泉上保境有方,就登门拜访李世熊,一起筹划守城方略。四年后秋天,黄氏又起兵,新任县令王之佐单骑“一日突越百里,就问一老儒”——李世熊,向他讨教保境安民的策略,对答如流。

  祝发归山后,李世熊还先后主持修族谱、修历世祖墓、修宗祠,举行冬季祭礼,力行教化,重拾人心。族谱修了两次,“吾愿读斯谱者,绎吾忧患之旨”(《家谱后序》)。保境安民,兴利除弊,获得乡民敬重。四十余年间,乡民有争议的,请世熊决断;有做坏事的,“不使李公知也”(《清史稿》)。他也为此欣慰,对友人说,“居乡一日,聊作居乡一日事”,报答乡梓的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清初,由于李世熊的才望及个人努力,州府撤走泉上诸吏,百姓的税赋得以减半,持续到民国初年,惠及泉上三百年。汀州府学崇祀李世熊,光绪十一年,李春华等倡捐重修城北药王庙,附祀乡贤李世熊。民国重修《宁化县志》,凡李世熊所记的,“悉仍其旧”,为感念先贤,1942年改泉上里为元仲乡。2014年,宁化李世熊文化研究会成立,当地政府商议为李世熊立像——有学者解读李世熊的一生,建议以“武义儒者”的形象激励后人。

  存世着述 卓荦一方

  泉上有一座圃珖岩,又名普光岩,奇特之处在于:双壁雄峙,壁前有石台,台上有精舍,叫作“石巢”,是李世熊的读书处,当年额题:“读自然书”。

  李世熊“生平喜读异书,博闻强记。年八十,读书恒至夜分始休。六经、诸子百家靡不贯究”(《清史稿》)。听说有“异书”,即使千里之外,也设法买来或借读。

  读书既繁,着作也富,最重要的当属《宁化县志》和《寒支集》(这个由作者敲定的诗文精选集,因为文网等缘故,刻板花了8至15年)等。其《物感》是中国第一部伊索式寓言集,《钱物志》是世界第一部钱币拜物论着。他的文章,“沉深峭刻,奥博离奇,悲愤之音,称其所遇”(《清史稿》)。清初的大师黄宗羲谈到“有明文章正宗”时,称许“李元仲亦卓荦一方”。

  李世熊以诗文教化百姓。战乱过后,举凡乡民行善修桥,高僧募资建寺,他都热心作文赞誉。对于乱世中的烈妇、勇士、忠臣、循吏、良民,他为之立传,撰写墓志、墓表,写入族谱,收入集子,编入县志。这些作品,记述生动,事迹感人,《画网巾先生》是其代表作。康熙时人评价他“文章如韩,心事如屈”,志节与三国隐士管宁不相上下。

  李世熊义不仕清,但他心怀苍生,并不反对学生响应大清的岁贡。据他学生说:“前令何公,束书载币,以邑志请先生,辞之再,数请乃可”(清·黎士弘《宁化县志序》)。这个数请李世熊写志的县令叫何凤岐,正是他诬谄李公子,以致应讼溺亡,那么,世熊何以还会答应呢?这跟老友彭躬庵的劝说有关,也因为是公益利民之事。早年,逼他归降出山,他宁死不屈;到了晚年,当县令上门讨教平乱安民之策,他都一一对答,也许因此晚年改号“媿庵”?然而,惠及百姓,何愧之有?

  从“书未就,而何公迁去”,“及书就,前令王公急欲梓行,又未果”推测,李世熊撰写《宁化县志》,前后至少历经十五年!付梓时,年已83岁。

  他82岁那年,康熙下令修志,宁化依从旧志,修得不伦不类,全县的读书人要求重修。祝县令听说李世熊“篡有私志”,就“专人恳求草本”,读了惊呼:“此固非一人一家一事之书,直谓古今天下所公共”(祝文郁《邑志引言》),但他提出,南明的年号及明末抗清尽节之类的事,都不能写进县志。

  而李世熊坚持说:南明弘光、隆武之时,清兵还在北方,号令还没到南土,就宁化来说,当时还没纳入清的版图。

  结果,虽然甲申那年,大清立国,崇祯吊死,但李世熊在《宁化县志·灾异志》只字不提这年是顺治元年,反而详述了哀诏的传达过程,以示明朝还未灭亡,接着两年,不分朝代,只以干支纪年,寄托了对前朝的哀思。直到清兵“下汀州”,即:隆武驾陷,才继续以新皇帝年号纪志。李世熊既载明了事实,又巧妙地为前朝保全了两年。一个以抗节着称的大明遗民,在文字狱兴盛的清朝这样写县志,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

  以前的志书多采用“三宝”体,即按土地、人民、政事三卷为大纲,但子目如何归类就混乱了。李世熊,一个垂暮老人,在偏僻的乡下、动乱的年代,竟敢推翻旧志重写:以三宝为纲,各类为目,列举风俗、山川、寺观、土产、户口、人物、度支、灾异,等等,写了五十篇史志通论。特别是《土产志》,简直就是知识渊博、笔调优美的风物小品集。他还纠正了许多错谬:城隍庙,旧志认为起于西汉,他考据后认定,周时已有此祀;许多志书认定,福建第一个进士是晋江的欧阳詹,而他证实长溪(今福安)薛令之比他早了86年。

  如今,我国方志界有此一说:“论史而崇马班(司马迁、班固),言志而尚宁武(宁化、武功二志)”。由此可见李世熊的才学之高,影响之大。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世熊85岁,偶沾微疾,秋尽,把小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说:“吾年四十已勘破生死,今愈大耋,死何所谓?”端坐暝逝。停柩百日,东南各地文人学者纷纷赶来吊唁。

  李世熊去世第二年,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出生;第十年,太子太傅雷鋐出生。(詹昌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