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从作家到收藏家再到一代大家

新秀 | 2015-7-22 02:31| 查看: 1189|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郑炜梅
摘要: 有“当代唐伯虎”之称的海派著名书画家、文物收藏鉴赏家唐云先生说,“历史文物收藏家,其书斋能称得上一代名楼的,清代江南有‘过云楼’,当代岭南有‘节香楼’。”海派著名书画泰斗刘海粟先生说,“艺术家要靠作品 ...


  着名鉴藏家谢志峰先生接受记者专访。

  有“当代唐伯虎”之称的海派着名书画家、文物收藏鉴赏家唐云先生说,“历史文物收藏家,其书斋能称得上一代名楼的,清代江南有‘过云楼’,当代岭南有‘节香楼’。”海派着名书画泰斗刘海粟先生说,“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收藏家要靠藏品说话,你说、我说都不算,藏品一摆出来,一看就是大家。”从诸多文化界泰斗的评语中足见谢志峰先生在收藏界的地位。

  ●记者郑炜梅

  作为收藏大家,谢志峰先生有着跌宕起伏的经历,从“文坛三少”到“收藏家”再到世人赞誉有加的“一代大家”,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日前,欣闻谢志峰先生回梅州筹备新书《文物收藏与鉴赏》发布会,记者率先与其取得联系,对其进行了专访。

  初见谢老,如果旁人不介绍,很难将这位穿着朴素,满口纯正客家乡音、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中国收藏界泰斗谢志峰联系起来。在随后近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谢老与记者分享了他从作家到收藏家的转变历程与收藏心得。

  谈新书:

  六易其稿,再购藏品丰富内容

  记者(以下简称记):谢老,听说4月18日您的新书《文物收藏与鉴赏》将在麓湖山麓湖书院和读者见面?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让我们先听为快吗?

  谢志峰(以下简称谢):我本来没打算出版《文物收藏与鉴赏》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有些故事。前几年,我在不同大学讲课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们听我讲完课都希望我把讲稿结集出版,方便他们学习。但此前我已经写了二十几本书,尤其是整理《一代名楼》这本书的时候耗费精力大,一下子瘦了6斤,所以自那以后,我的家人给我下了“禁书令”。但有一次应邀回嘉应学院讲课时,家人为了照顾我就陪伴在旁,当讲完课后,嘉应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又一致要求我出书,在现场的家人受到他们的热情感染,同意我再写一本书。

  讲课时允许讲错话,但出书却需要严谨。这本书是我编撰所有书中耗费精力较多的一本,前后六改书稿,而且在《文物收藏与鉴赏》之前,我已经出版了很多书,我并不想在这本书中“炒冷饭”,所以在筹备写书期间,特地购买了40多件宫廷藏品,将相关内容充实到书中。这也是我对自己提出“以物见史,以物论史”观点的呼应吧。这本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书:主要分为书画、陶瓷、古玩、青铜兵器等九大部分,书中分享了一些我的收藏理念和心得。

  谈收藏:

  文物收藏的最终归宿是奉献

  记:开始大家熟悉您是“文坛三少”的封号,现在在作家身份之外,更为人熟知的是收藏大家,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是如何和收藏结缘的吗?

  谢:1956年,我初中未毕业就参军成为一名空军战士,在部队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孤帆》,后来中国作家协会为我出了书,小说出版后,我和刘绍棠、冯德英一起被称为“文坛三少”。后来,“文坛三少”遭批判,我就像从天上跌到了地上,摔得很惨,后来我就发誓不再写小说,《孤帆》再不重版。1962年,我转业到广州,因缘际会之下拜容庚和商承祚为师,他们是我收藏之路的指路名师。在跟随他们学习鉴赏收藏时,两位老师帮我许多。

  1979年时,中央发文要求将在“文革”期间抄家的“四旧物品”发还给被抄的本人,不能发还的可做内销处理。内销面向的对象之一就是专家学者,当时托了商承祚老师的福,我也办到了一个内销证,且去内销总库去得特别勤。当时内销库里的好多物件价格也便宜,大多卖十元八元,但当时我也没有闲钱买,容庚老师就推荐我给《文汇报》做书画评论的专栏专家,每月一期,每期一版封面,一共写了110多篇,一篇文章的稿酬大约是300至400元,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才30多元。就这样,我拿着自己“爬格子”的钱到内销库里淘到了许多宝贝。

  基于藏品,我先后出版了二十几部书,1977年也开始了家庭文化沙龙——“节香楼”雅集,全国各地很多文化界的名人都前来捧场,气氛非常好,连续举办了十几年。1994年,启功先生在节香楼雅集十五周年时题词“一代名楼”,随后,关山月先生,耿宝昌老师等也有“一代名楼”的题词,这也算是对我的一点认可。

  记:在收藏界您“藏宝于民,国宝归国”的理念被许多人所熟知和认同,当时,您是受到什么触动提出了这个理念?

  谢:我跟随容庚、商承祚两位老师学习时,他们经常叮嘱我,搞收藏要道德为先,要有为国家、民族保护文物的思想,不能见利忘义。自我搞收藏开始,这也是我的信仰。1982年,我的文物收藏进入高峰期,这时我提出了“藏宝于民,国宝归国”的理念,提出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开放、奉献”十二字理论。从1985年开始至今,我也先后将自己收藏的文物分十二批捐给了国家。这两年我也成立了“广东省谢志峰保护文物基金会”专门用于保护文物。

  记:对收藏家来说,藏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藏品捐出去,您舍得吗?

  谢:没什么舍不得。文物收藏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但文物收藏的最终归宿是奉献,“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今生无憾,两袖清风”就是我对文物收藏的总结。

  谈客家:

  希望更多人挖掘客家文化积淀

  记:您曾经说过在您的收藏领域,对客家文化是情有独钟。您的客家藏品也很丰富,在淘客家“宝贝”的时候,听说您往往都是不计价格投入?

  谢:我有一万多件藏品,客家藏品有600多件。当初接触收藏的时候,我也有意识要收藏客家藏品,希望让后人能“以物见史,以物论史”。我收藏客家藏品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愿意出高价收购有价值的真品。为什么我要那么做?因为当时我们客家藏品大多流向潮汕地区,如果我们客家人没有主动去收集,那么以后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才能看到祖辈留下的有价值的真品。所以我通常会以双倍或者更高的价格去收购客家藏品。久而久之,收藏界的人都知道我收客家藏品,有了关于客家的好物件都会与我联系。

  但收藏客家文物,一个人力量微薄,每当有人拿客家文物找我的时候,我也会和他们说,你们看到有好宝贝也可以自己收,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挖掘属于客家的文化积淀。现在,梅州的收藏风气渐浓,我觉得对于爱好者而言,可以收藏具有地域性和民俗文化的物件,从普通文物着手开始收藏,不要好高骛远一味想收藏官窑、名家字画这样的物件。

  (来源:《梅州日报》,作者:郑炜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