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客家箍桶师傅:希望手艺有人传承下去

百姓 | 2015-7-22 03:05| 查看: 1700| 评论: 0| 原作者: 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李慧 郭智勇 杨晓安
摘要: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龙南县桃江乡容屋村里上百户人家都以箍桶为生,因其制作的木桶耐用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在圩镇市场上的木桶,只要说是容屋箍桶,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当时,在龙南县及周边各县、广州等地, ...

  

  容海明一直使用手工锯木制桶的方法,从不使用电锯。

  

  木料曲直,一目了然。

  

  容海明制桶的最后一道工序——紧箍。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龙南县桃江乡容屋村里上百户人家都以箍桶为生,因其制作的木桶耐用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在圩镇市场上的木桶,只要说是容屋箍桶,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当时,在龙南县及周边各县、广州等地,容屋的客家箍桶技艺都是非常出名的。”桃江乡宣传委员张凤梁竖起大拇指介绍道。

  近日,记者走进曾经的箍桶专业村——容屋村探访。“梆梆梆……”铁锤敲打木块发出的清脆声,打破了桃江乡容屋小巷午后的宁静,街道边上的老树下飘出杉木屑的清香。住在这里的容海明师傅是目前容屋村屈指可数的箍桶匠之一。

  现年68岁的容海明13岁就开始做箍桶匠,做了55年,一辈子不曾改行。年轻时,容师傅一天能做四五个桶,现在上了年纪,一天顶多做上一个。往年,马桶、洗脚桶、水桶、澡盆等,是上世纪客家人家日常生活尤其是新人结婚的必需品,还有木制蒸笼、集体食堂用的大锅盖都是用圆木加工的,木制用品是客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木桶结实耐用,受到当地居民追捧,尤其是儿童洗澡用的木盆更是供不应求,经常断货。物资紧缺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还要凭票购买,有时凭一张结婚证才能买到一只木桶。在容海明的木工作坊里,地面堆满木屑,皮肤黝黑的他身穿米色衫、黑凉鞋,神情专注地拿起“冲头”,垫好铁圈打眼,瞄准一锤下去,加上铆钉敲边溜圆,几十秒钟的功夫,一个铁箍就迅速成形。而整个切料、刨边、敲缝、造型的过程百分之百纯手工完成。如此纯熟的技艺,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

  小小的作坊里,堆满了大大小小完工或没完工的水桶、马桶、澡盆,以及刚刚采购来的杉木板,这些都是容海明的宝贝。有慕名前来订购和修桶的顾客登门,容海明都笑脸相迎。“我做桶很少刷漆的,现在也有机器做的,但是刷了漆就分不出来了,质量差远了……”回忆往昔,容海明言语间流露出自豪。容海明说,往年一个直径一尺多的杉木桶要七八十元,而大的木澡盆要卖到900元到1000多元不等,特别是冬天时洗脚盆更是供不应求。如今,圆木桶早已被五花八门的塑料制品所取代,相比之下外观漂亮、轻便小巧的塑料桶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如今,容海明的子女们都劝他不要再做了,容海明笑着说,以前做木工是为了谋生,现在做这个主要是为了图个乐,兼顾着喜欢木器的顾客订货的需要。谈及这项老手艺的继承时,他眉头紧锁,满脸无奈。据了解,当地的箍桶手艺传内不传外,目前在龙南保留着这项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他们大多都已近耄耋之年,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务工,箍桶技艺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正是容海明所担心的,他希望,自己的手艺能有人传承下去。

  (李慧 记者郭智勇 杨晓安 摄影报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