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客家人朱大可:福建是我事业发展的起点

故事 | 2015-7-22 03:21| 查看: 1748| 评论: 0| 原作者: 东快网 林鹏浩
摘要: 朱大可说,他怀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土楼本身是一个很封闭的建筑,是防守堡垒。土楼,在美学上我觉得它很亲切,但另一方面我对它又怀有恐惧,我觉得它太封闭了,非常压抑。”他认为,土楼是建筑奇迹,同时也是 ...


  

  应福建省文学院、福建省图书馆之邀,知名学者、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莅临福建讲学。朱大可祖籍福建武平,除了血缘之亲外,朱大可与福建有一层特殊的渊源,厦门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1985年前后,他在福州与知名作家北村等人有过一段重要的创作经历。

  朱大可说,“回到福建我很开心,到底是老家,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6月7日下午,在朱大可的讲座地点——三坊七巷八闽书院,上百位福州市民慕名而来。朱大可做了题为《从娱乐缺失到娱乐过度》的讲座。

  对话

  客家人身份是我的文化认同

  曾筹备拍摄关于客家人的大型纪录片,对土楼怀有“很复杂”的情感

  不久前,日本一位随台记者想物色一位中国学者做采访,多番寻找后,最终选择了朱大可。朱大可说,除了因为他是一位言论比较独立的教授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客家人身份。“日本人很崇拜中国的客家人,他们对客家人有很深入的研究,甚至到永定等地做过实地调查。”

  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在朱大可所出版的着作中,作者简介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他的客家人身份。朱大可的父亲是武平人,其母亲是莆田人,朱大可从小在上海长大,身上虽流淌着福建血统,他并没有过“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生活经历,是个不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

  或许有人纳闷——没有客家的生活经历,又何来客家的文化认同?其实,朱大可对客家人的系统了解,来自身体力行的田野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和北村在闽西做了客家人调查,当时我们准备拍关于客家人的大型纪录片,拍了十集左右,最后因为资金问题搁浅。”彼时,他和北村花了很长时间,在永定等地采集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朱大可对客家的文化认同由此而来。

  朱大可曾在《流氓的精神分析》一文中论证过客家文化。他认为客家人是分裂的,他把客家人分为“客人”与“家人”。“客家人当中有两种人,一种是特别保守的,变成‘家人’,他们盘踞在自己的土楼里;还有一种客家人是走出去的,那是‘客人’,他们不断地迁徙,在迁徙过程中获得一种原创性的动力。”

  对于客家的标志性建筑土楼,朱大可说,他怀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土楼本身是一个很封闭的建筑,是防守堡垒。土楼,在美学上我觉得它很亲切,但另一方面我对它又怀有恐惧,我觉得它太封闭了,非常压抑。”他认为,土楼是建筑奇迹,同时也是中国人典型的封闭心理在建筑上的表达。

  “1987年,我回老家看我父亲过去的痕迹,村长当向导,走访时,村长激动地告诉我,‘这里是你爸爸住的地方’,‘这里是你爸爸读书的地方’……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全都跑出来看热闹,说这就是谁谁谁的儿子。到90年代再回去,这些

  痕迹已经荡然无存,那些认得我父亲的老人也都相继去世。二十一世纪以后再回去,完全没有人认得我。”朱大可说,时过境迁,故乡的记忆已被完全割断,“很可惜”。

  厦门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与福建知名作家北村惺惺相惜,福州曾是他思想的源泉

  1985年是文学开始全面繁荣的重要节点,彼时的朱大可刚从华东师大毕业两年,这个时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段低谷,心情压抑之际,一封发自厦门大学的邀请信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因为朱大可的《从媒介系统看艺术的历史演进》开了国内最早运用系统论阐释艺术史的先河,厦门大学林兴宅教授专程写信邀请他参加在厦大举行的“全国文艺批评新方法论研讨会”,林兴宅慧眼识珠,挑得“奇货”。彼时,研讨会云集了国内知名的批评家和评论家,名不见经传的朱大可凭借他的研究理论,成为研讨会上“杀出的一匹黑马”。

  “35岁到40岁这个阶段是我创作生涯中最好的状态。”也是在那段时期,朱大可在福州与福建着名作家北村、文化人王欣、同学宋琳等,在省文联宿舍度过了一个个“没有空调的夏天”。“连电扇吹的风都是热的”,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他们高谈阔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得受不了,每隔半个时辰,就用冷水冲冲凉。”

  朱大可与北村惺惺相惜,他认为北村是中国最优秀的先锋小说家。北村也曾在访谈中提及,1985年前后,对他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写作圈的人,而是批评家朱大可,“朱大可对我思想上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主要的几篇文章,像《超越大限》、《亚细亚的痛苦及其消解模式》、《燃烧的迷津》,这几篇大文吧,思想的源泉都来自福州,我自己也认为这些是我写得最好的作品,现在的创作远远达不到那时的水平。”

  1986年,朱大可发表短文《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海外传媒将该事件与李小山对中国画的批评等列为“1986年中国文坛三大冲击波”之一。回忆起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朱大可说,“那时候我们就像砸玻璃窗的小孩子,很调皮。”

  “厦门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林兴宅先生是我的伯乐,我对他充满感恩”。朱大可说,他与福建的关系,不仅有血缘之亲,而且,福建还是他整个精神生活的基础、事业发展的起点。

  声音

  为张艺谋的“归来”鼓掌

  对张艺谋我有一整套完整的评论,对他早期的作品,比如《红高粱》等,我都有很高的评价,但他从《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开始走恶俗路线。《金陵十三钗》里,性和暴力被他运用到了极致。这是一个严重的歧途。他也做了转型,转型得我们都不认识了。我对他的发展感到非常失望。

  这一次张艺谋算是“归来”了,不管怎么样,好歹也要肯定他。虽然看到很多对他还是感到不满,我觉得他能够“归来”探讨中国极端历史时期的问题,还是值得肯定。对于他的“归来”,我要大声鼓掌。

  《致青春》相对来说价值观更健康

  视觉狂欢下娱乐作品的价值观出现了某种分歧。比如拜物教、身体教、小资教都有不同表现。先说拜物教。郭敬明的《小时代》的争议非常大。80后、90后力挺郭敬明,但是50后、60后,甚至70后就表示不屑。为什么?确实钱是你自己赚的,你这是健康的。但是另一面,你所倡导的价值观有没有问题?还有小资教。赵薇的《致青春》,相对来说价值观更健康一些。

  中国人娱乐狂欢有五大方式

  中国人娱乐狂欢有五大方式。首先就是以影视为媒介的视觉狂欢,包括影视剧和各种真人秀节目。第二种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语言狂欢,从论坛、博客到微博再到今天的微信。一方面看起来特别微小,但是力量会越来越强悍。第三种方式以手机阅读为媒介的类型小说狂欢。第四种方式是以新闻为媒介的消息狂欢,已成为我们大众消费特别重要的一种方式。最后一种是中国人特有的娱乐——肠胃娱乐。  

  朱大可

  1957年生于中国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因其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深刻,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守望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了了”,这不仅说明了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也说明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距西安85公里地处秦岭南坡山中有一个村落叫罗家湾,行政区划属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洛阳举办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