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写我想写的,写我能写的”

故事 | 2015-7-22 03:23| 查看: 1461|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曾秋玲 游文君
摘要: 摘要:对梅州的文学原本了解不多,但来了两次梅州后,知道这里成立了中国客家文学院,文学事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有力的扶持。在广东青年文学界很有影响的 《青年作家报》也是由梅州的一群年轻人在办,让我深感震撼 ...

  鲍十简介:

  1959年出生于黑龙江,当过农民、中专学校教师、文学期刊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州市文艺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文艺精品工程奖”、“广州文艺奖”、“广州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 《拜庄》、《我的父亲母亲》、《葵花开放的声音——鲍十小说自选集》,长篇小说《痴迷》、《好运之年》等;中篇小说《纪念》被改编成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获第五十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樱桃》2012年被改编成电视剧。

  11月16日上午,着名作家鲍十在梅州中学作了 《谈中学生综合素质及对作文写作的几点建议》、晚上在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作了《我所崇敬的中外作家》的讲座。记者于16日下午对他进行了一个小时的采访。来粤10年,“有的作品相对尖锐了点”

  记者:鲍十老师,您是2003年从黑龙江来到广州的,至今已经十年了。当初您为什么会来广州?在广州的这十年对于您的文学生涯有着怎样的意义?

  鲍十:2000年10月上旬,哈尔滨与广 州两地作家有个互访活动。十月,正是广州最舒服的时候;而在哈尔滨,已经落叶了、萧条了、下雪了。强烈的对比!最初就是因为气候的因素吧。后来决定来的时候,就会想,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不管怎么着,你会扩大你的视野呀,经历多一点,总是有好处的。

  来广州这十年,基本适应了这里的人文特点。客观地讲,这十年写 的东西也不少,收获挺大的。这几年我写了十来个反映广州市井生活的短篇,这在北方是不可想象的吧。文学风格也有所改变,早期的作品比较诗意呀温情呀,现在可能有些作品相对尖锐了点。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年龄的关系,还是到广州之后两地文化差异带来的改变。我这几年还在写一个系列小说《东北平原写生集》,离开那个地方写那些东西,个人觉得,视野比原来开阔,作品的批判性是原来所没有的。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

  鲍十:长期的计划没有。现在正在写 一个长篇,家族小说,30万字吧,暂名《族谱》。今年上半年我还在写《东北平原写生集》,写完了我才把精力放在这个长篇上,打算2015年前把它写完。“写我想写的,写我能写的”

  记者: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文学、对于作家来说是怎样一种环境?您的创作理念是怎么样的?

  鲍十:商业化社会对作家、对文学是一种挤压。有钱人很多,有钱的作家不多。我个人对物质考虑得很少。我有工作,生活有保障,我的生存不会出现问题。同时我对生活要求不高,有衣穿,果腹,有地方住,就可以了。

  给作家带来更大困惑的,也许是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冲击,文学有边缘化的现象。对此,有两种反应。一是慌神,于是想方设法多占用空间,多攫取资源;另外一种是固守,不管你外面怎样,网络小说怎么发达,跟我没有关系。我是属于第二种。写什么东西可以赚钱,写什么可以轰动,我都不考虑的。当然,作品写出来了,肯定有种愿望,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说它好。如果客观上没有人关注,你咋办呢,你会因此而放弃吗?那也不可能吧。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只能做我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能写什么就写什么,别的不管了,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记者:汪曾祺是您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他对您的写作有何影响?

  鲍十:影响蛮大的。对汪曾祺,我是全方位地喜欢。我觉得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潇洒散淡的人,热爱生活,淡泊名利,对什么都带着悲悯、善意的关切。他的作品,看起来是不用力的,实际上很有内涵,蕴含着批判性,并不是一昧的情趣。

  他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他从不随波逐流,他这一辈子就写他熟悉的东西,写他经历过的东西,人家写什么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 文学打工 文学……他都不沾边,整个躲在文学潮流的外边。他是有意识这样做还是无意识这样做?我想是有意识的,这实质是作家的独立性。独立性对于作家来说那是命根子。这点我很佩服——因为这也是我的追求。

  当年很多很红的作家,可能现在已经没人再看他的作品了。可汪曾祺的作品,不温不火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看,据我所知他的作品潜在读者是很多的。中学生应“用30%的精力丰富自己”

  记者:您这是第二次来梅州了。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对梅州的文学生态有怎样的印象?

  鲍十:今年上半年第一次来,参加天河区文联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来了大概三四天。我看书很杂,在北方时已经知道潮汕呀客家呀,包括广东的文学都大概知道。我知道梅州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很崇文,涌现过很多名人名家,对梅州心怀景仰。

  对梅州的文学原本了解不多,但来了两次梅州后,知道这里成立了中国客家文学院,文学事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有力的扶持。在广东青年文学界很有影响的 《青年作家报》也是由梅州的一群年轻人在办,让我深感震撼。梅州的文学具有深厚的传统,现在也是后继有人。

  记者:您这次是来参加“文学进校园”活动。是否现实中文学已经远离校园了?

  鲍十:作为主讲者之一,我到过湛江、韶关、广州、现在到梅州开展“文学进校园”活动。我觉得,这事还是蛮有意义的。现在已不是文学的时代啦。大学里比如中文系的、人文学院的学生,实际上他们对文学的兴趣逐渐变淡,可能平常读书也不多,去几个作家讲一讲,起码能起到一个煽风点火的作用吧。比如有100个人来听,你若唤醒了5个人对文学的热情,这活动就有意义了。

  记者:中学生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文学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学校园,可能真的会受到一些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鲍十:一个蓬勃的民族,不可能由100%的书呆子、100%的考试机器组成的。当然,我们不能无视应试教育的现实,不能无视中学生面临的应试压力。我认为,中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拥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具备更多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丰富人生的色彩;最重要的应具备生活的能力,管好自己,学会生活,做到人情练达,走向广阔的天地。在应试教育的齿轮里,中学生应顺势而为,用70%的时间精力学习、考试,用30% 的时间精力搭建自我空间,丰富自己。

  文学是滋养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学它会使一个人变得丰富,变得有内涵,变得豁达。人活着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需要有精神上的追求,没有这些东西,生命是不完整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赶紧收藏!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了了”,这不仅说明了亲戚关系的远近亲疏,也说明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 国侨办批复!第33届世客会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洛阳举办

上客家网,了解更多客家资讯~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陕西惊现罗姓“客家古村”,全村都讲客家话

距西安85公里地处秦岭南坡山中有一个村落叫罗家湾,行政区划属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