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走进厦门最早聚居村落:供奉杨五郎的客家村

源流 | 2015-7-22 03:30| 查看: 14877|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郑炜梅
摘要: 这个自然村是开发厦门的先人最早聚居的村落,也是厦门岛内惟一的客家人聚居区,村民们都姓石,建有全省惟一一个专奉杨五郎的庙宇——杨五郎庙……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足够吸引人。 ...

  

  
   这个自然村是开发厦门的先人最早聚居的村落,也是厦门岛内惟一的客家人聚居区,村民们都姓石,建有全省惟一一个专奉杨五郎的庙宇——杨五郎庙……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足够吸引人。
  

  这个村落就是地处厦门五缘湾东岸的坂美社,位于通车在即的翔安隧道出口处,紧邻五缘湾湿地公园、环岛路,地理位置优越。
  

  如今,由于政府征用土地的需要,坂美社整个村庄面临着整体拆迁,或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现在的坂美社只能成为一个传说了。
  

  近日,在厦门市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石根平的引领下,早报记者走访了坂美社,走进了这个古老与现代交错、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交融的村落,去探寻他们古老而又传奇的故事。
  

  50多岁的石根平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坂美人,从出生至今都生活在坂美社,对于坂美社的历史、民俗与现状,他可谓是了如指掌,也有着深深的感情。
  

  坂美客家人渊源是“西石”
  
   在坂美社,你根本就不用问这里人“贵姓”,因为他们全都是客家人,并且共有一个姓:石。

  
   厦门传说里有“南陈北薛,东黄西石”的说法,指的是最早开发厦门的四大家族,这其中的“西石”,指的就是坂美社石氏家族。

  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廖荣富先生向早报记者介绍说,“西石”的发祥地在今杏林的高浦村(原名鹤浦)。“西石”石氏原为古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始祖石螽扈年仅16岁时就因平乱有功授福建部尉。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移入鹤浦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宋代已成半县旺族。当年同安考中的47名进士中,石家就占了8个。随后,石氏人丁兴旺,子孙也移居各地,包括浙江、广东、台湾等省,有的甚至到达东南亚等地。明朝初年,因谣传闽南有“龙脉”之象,一时朝野恐慌,朝廷派人巡查,要斩断“龙脉”以绝后患,石氏深受其害,四散避祸。
  
   廖荣富先生称,早在500多年前,客家人石姓的一支就从闽西的武平中保镇迁移到坂美社,他们不仅参与了厦门岛早期的开发,更见证了客家人过唐山、下南洋、筚路蓝缕、开枝散叶的移民史。

  
   作为厦门岛内的一个自然村,如今的坂美社共有90户300多人。500年的岁月沧桑,坂美人在与厦门岛内闽南人的交往中已改变了许多。村里已经没有多少人会说客家话了,闽南话成了他们的母语,风俗、建筑与普通闽南村落的区别也已经不大了。

  石根平告诉记者,坂美石姓客家人在台湾的有好几万,在新加坡、菲律宾的也有几千人,坂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
  

  廖荣富先生表示,坂美社石氏虽然都是同姓,也都是“西石”后人,却不是同一支系所传,没有统一的族谱,因此,也没有一座共同的祖祠,惟有杨五郎庙是真正共有的。这一点与其他客家村落完全不同,这进一步印证了石氏遭难演化成为客家过程中所受到的颠沛流离之苦。

  

  

  坂美人担心“桃花源”不再
  
   乍一走进坂美社,记者并不觉得这个村落有什么特别之处,三四层高漂亮的小洋房随处可见。村道上车来车往、热闹非凡,时不时还会跟狗儿遭遇,这跟闽南任何一个村落并无差异。

  夹在环岛路与鹭岛干道之间,与五缘湾湿地公园就隔着一条鹭岛干道,临海靠湖的坂美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是,由于政府的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坂美社跟附近几个村落都要进行整体拆迁,村民们将被统一安置在一个小区,这个小区会有一个新名称,但不会再叫“坂美社”了。
  

  从村里边往外看,村周围建有许多高楼大厦,宏伟非凡,这与坂美社低矮的房子形成强烈反差。石根平笑着说,他们将来有一天也会搬进那些“鸟笼”去居住。
  

  坂美社周围有众多建设工地,到处灰尘滚滚。目前面临着拆迁,不少人为了多拿赔偿金而抢建房子,这些房子外表看起来粗糙难看,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坂美社创办的企业不少,但都是比较简陋的家庭作坊。石根平先生自己就开着一家涂料厂,生产内外墙的涂料、胶水等。因此,坂美社驻扎着许多外地人,他们都是来坂美社打工的,据介绍,外来人口数量是本地村民的两三倍之多。
  

  石根平先生介绍说,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坂美社很早就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了。目前,坂美社还有一些人种植蔬菜贩卖,据说经济效益还蛮可观的,两三亩地一年种植得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坂美社还有一些村民在自家楼房的天台上种植蔬菜,而且长势良好,除了供应自家食用外,还能够出售一部分。
  

  

  石氏却尊杨姓为祖先
  

  在中国有两处杨五郎庙,一座是在山西五台山的太平兴国寺,就是杨五郎出家的地方;另一座专奉杨五郎的庙宇就在厦门五缘湾的坂美社。
  

  杨五郎庙原来位于现在的鹭岛干道上,2008年由于鹭岛干道的建设,杨五郎庙实行保护性迁移、重塑神像,现在的杨五郎庙崭新,就在五缘湾湿地公园里边,挨着黑天鹅生活的水塘。从杨五郎庙往外看,前边就是水汪汪的水塘,不远处就是五缘水乡酒店,还可以看到一大群白鹭飞来飞去,令人心旷神怡。
  

  鹭岛干道把现在的杨五郎庙与坂美社分隔开了,鹭岛干道上车来车往,村民们要到杨五郎庙祭拜很不方便。为此,坂美社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在杨五郎庙与坂美社之间的鹭岛干道上搭建一座人行天桥,只是目前还没有下文。
  

  令人奇怪的是,坂美社都是石姓族人,却为何去奉杨五郎为祖先呢?
  

  对于这个问题,石根平先生称不清楚,他说小时候也问过村里的老人,但是都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廖荣富先生表示,杨五郎庙在中国南方极为少见,而坂美社的杨五郎庙始建于何时、为何而建,由于石氏族谱丢失,这些都成为谜团了。
  

  中华民族以知恩图报为美德,廖荣富先生推断认为,由于客家人长期漂泊在外,对此更是看重,大概是杨五郎这位杨家名将曾于石氏有恩,故立庙纪念。坂美社供奉“公祖”杨五郎,如果从客家习俗的角度来理解,那完全在情理之中。

  

  

  “九九门第”曾无限尊荣
  

  在坂美社里边走,你不时会碰到一些老旧的建筑,房子设计得非常精美,这才令人联想起来,原来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村落。当然,由于历经了岁月沧桑,当年豪华气派的这些建筑如今都非常破旧,再加上年久失修,一些房屋都坏掉了。
  

  位于坂美社20号的大夫第非常精致,是一幢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红砖古厝,是其主人在南洋发迹后回乡建造的。由于主人石时荣的父亲石开玉捐了一个叫通奉大夫的官,因此房子也被当地人称为“大夫第”。古厝体现了清朝时期豪华精致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闽南官式民居的代表——在大门两旁的廊心墙四角布满博古纹、如意纹、卷草纹的灰塑;砖头的砌法都有讲究,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呈“工”字形……这些精细的雕塑,在闽南都属少见。
  

  在“大夫第”不远处,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房屋,人称“九九门第”,整座房屋共有99个门,其族人之盛可想而知,不过多已移居海外了。石根平称,“九九门第”在最高峰时,居住着坂美社一半的人口。
  

  据介绍,“九九门第”是坂美社先人石月中建造的,房子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先前,石月中是从北方运大豆、大饼到南方来卖,以此发家,建了很多房子。之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并开始从事远洋航运业,拥有往来中国天津、北京、台湾等地及菲律宾间的商船99艘,但是每次造到第100艘船就沉。之后,他再次返乡建造房屋,只建到99间就不敢再往下建了。但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该厝是陆续建起来的,最多时达到99间,寓意长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