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记忆中的梅州

观点 | 2015-7-22 10:00| 查看: 4378| 评论: 0| 原作者: 互联网 佚名
摘要: 广东梅县一组民国老照片,带我们去看看当时的风景世情,感谢前人的细心保存,让这些时光停留在我们面前。

  
   广东梅县一组民国老照片,带我们去看看当时的风景世情,感谢前人的细心保存,让这些时光停留在我们面前。常常看到《黄飞鸿》里面黄师傅的徒弟梁宽自报家门总说:“梅县梁宽。”这里,就是他的家乡了:
  
  
  
  梅县城区景色(1930年)
  
  
  
  连接梅县和蕉岭的白渡桥(1935年3月开工,1936年5月全桥建成通车。)现已建过一座新的白渡桥,世事变迁,昔日的白渡桥已成为危桥。
  
  
  
  梅县附近的街道(1936年)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亲切感。梅州乡村就是这个感觉。
  
  
  
  梅县梅江桥,建成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作为我们梅州的标志性大桥,对我们梅州人来说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昔日的竹林早已成为沿江公园,一江两岸,梅江桥最具特色!
  
  
  
  民国梅县的公共汽车。跟现在天天坐的公车比起来更有味道。
  
  
  
   梅县的江上小船(1948年)。原来曾几何时,梅江也这么热闹。梅江边的村落(1936年)村落至今保留着不少,只是大部分都已残旧不堪,岁月总是在流水中过去,今人如果站在这里,会想些什么呢?
  
  
  
  民国,梅县的一处池塘边钓鱼。(1936年)
  
  
  
  民国,梅县的一处水车(1941年),现在的客天下客家小镇里头也有一个。
  
  
  
  民国,梅县的一处墓地(1930年)标准客家墓地,但凡客家人做墓地,都基本上是这个样子。
  
  
  
  民国,梅县人在汲水灌溉(1936年)。
  
  
  
  民国,一段梅县的山路,通向不知名的远方。
  
  
  
  民国,一位梅县儿童,帽子很拉风呀。这叫斗笠,用客家话说就是"笠嘛"。遮风挡雨,经久耐用!绝对是上山下田的必备装备!小朋友挺会找地方拍照的,这么茂盛的美人蕉做背景,漂亮!
  
  
  
  民国,三个梅县当地人(1930年)感觉就是在自家门前照的,地方倍亲切,后面的房间应该是厨房。
  
  
  
  民国,梅县一名吸烟的老者(1931年),可以想象后面的镜头,那就是喷烟。的确是很生活化的照片。可惜了,不知道抽的叫啥烟。
  
  
  
   梅县当地的妇女(1935年),裤子很宽大,清楚可见,脚不是三寸,真是新时代的女性。客家民谚中说到的“家头教尾、田头地尾、锅头灶尾、针头线尾”,说的就是客家妇女不论养育子女、耕种、家务、女红等样样都是能手。他们和男子一样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正因如此,客家妇女历来就没有缠足的陋习。
  
  
  
  民国,梅县打水的妇女(1949年),快解放了,这样的装束,瞬间已经改变,这些,俨然成了民国的标签。这装扮看起来就是我的阿太(即爷爷奶奶的妈妈)级人物:扎髻。
  
  
  
  民国,梅县区域的一段山脉,时间更早,拍摄时间在1928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客家人“过继”,原来大有讲究 客家人“过继”,原来大有讲究

过继,雅称“过房”或“过嗣”,俗称“牵”。

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略谈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亦耕亦读,耕读传家,这是客家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

期待值拉满!30多位院士专家下周一齐聚梅州 期待值拉满!30多位院士专家下周一齐聚梅州,五大亮点抢先看 ...

践行“两翼论”,助力“百千万”。

热门排行榜